两位前辈对《伤寒论》“六经”的认识
胡希恕先生和刘绍武先生都是临床家,他们对于《伤寒论》的病因、病理性认识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比如对于所谓“六经”的认识,胡希恕先生认为是“六个类型”,刘绍武先生认为是“六病”。其实,“六病”是《伤寒论》原句,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就是疾病在人体内表现出来的六个类型。这六个类型的疾病,分别反应在人体的三个部位,即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那么反应在这三个部位的阳性病,就是三阳证,反应在这三个部位的阴性病就是三阴证。这就是胡老、刘老共同的认识,可以说,在认识论上是一致的。那么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阳邪在表者,必然汗散或凉散之,如麻黄汤、葛根汤类;阴邪在表者,必然温散之,如桂枝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类。阳邪在里者,必然攻而解之,如承气汤、抵当汤类;阴邪在里者,必然温而解之,如理中汤、吴茱萸汤类。阳邪在半表半里者,必然清而解之。如柴胡汤、白虎汤类;阴邪在半表半里者,必然温而解之,如四逆汤、附子汤类。
《伤寒论》在三部六病的脉证上,通篇都是讲的阴气、阳气的消长变化。阴阳二气过盛者就变为阴阳二邪,阴阳二气过弱者,也变为阴阳二邪。气盛者损之,气弱者益之,这就是《伤寒论》的根本之法。
大道至简,细处取胜,在《伤寒论》里表述的淋漓尽致,中医药方证原理可谓正宗简明。《伤寒论》三部六病,把脏腑辩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涵盖于八纲辨证之中。有人说“八纲辨证”是出自后人,并且是在汉代以后逐渐形成的,这个说法当然不错。但是在熟读《伤寒论》以后,就不会否认,八纲辨证源于《伤寒论》。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雏形,在《伤寒论》也明晰可见。所以说,《伤寒论》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
谈发展,首先是继承,要继承其本质,才能在发展中不偏离正确的方向。比如说“气血津液”辨证,我认为有所偏离《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关于阴气阳气的认识,容易使人陷入主观性而脱离客观指征。如有不在少数的人把阳气仅仅作为功能性的表现,认为阳气在人体内不具有物质性;同时认为阴气不具有功能性。这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主要应用于刺灸的经络辨证,若能客观地与“六病”结合来认识,当然更好,若不能,则容易使初学者陷入迷宫。
这多年,耳闻目睹中医界许多前辈坦荡的心胸,比如胡希恕、岳美中、刘绍武、刘渡舟(按出生年月为序),他们不是把医学技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着掖着,而是不遗余力广为宣传,为光大祖国医学的拳拳之心,界内人士有目共睹。而最值得学习的,当为张仲景。“昔人论仲景诗云:“华佗化鹤烬遗编,仲景传书日月悬,祧子万家宗一脉,纷纷井底各言天”,于众多医家,独尊仲景,确不为过。张仲景的光辉形象,历久而不灭,他所留下的著作,永远是中医学最为珍贵的典籍。”(《岳美中医话集》)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