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为什么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俺根据古籍医书看来,主要是学医的人没找到中医的根源即道:道<源头>.医:<术>医道的分离.只把中医当一门技术来学是中医衰退的原因所在,中医就是从道里发展出来的.中国的道教和佛教为什么经历几千年而没消失,那是有一定的真理在里面的.要想真正学好中医就得必须亲身实修验证,否则再有多聪明的后天意识也是无法理解其中的真理的.就象给一个先天的盲人描述牡丹花有多好看是一个道理.所谓老子在道德经里第一篇描述的道一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中医中的阴阳可以解释有和无的关系.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对亲身实修都有描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中说仙家知此以备修仙,凡人有此奇经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仙家用阳气冲开故能得道,黄帝内经说:上古真人什么.....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等都是对修炼的描述.试问现代的中医大学教育体系的设置是多么的不合理!!!怎么能培养出好的中医师呢?把精华当垃圾抛掉了,所谓欲安众生先安己.自己都老年痴呆了,病病歪歪了怎么医别人呢!!!!!! 自古医家相受,皆谓艺术一流,足以济人之窘急颠危,不足以语乎玄微大道。然此特未推究其源头耳。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内之阴阳五行,即太极对待生成之理也;脉络关窍,即天之黄道,赤道,及星辰次舍,地之河岳津梁也。医道之通乎天地。已可概见。医之通乎天地,已可概见。且推广言之,人生天地间,实无在非病。身病犹小,心病更大,至于性命之病,则又微乎其微,深而不易测。此处一受病,则心病起,身病为之牵缠。人只知病之中于身者为难堪,而不知病之中于心与性命者为根源。 中医是道家继承发明的,后人只是学习和运用道家发明的现成成果,但后人边学边丢很多东西都学没了。而不知道中医是谁发明的,怎么发明的,道家发明的文术当中的五术:医,卜,星,相,山。其中医为五术之首。研究所实验室都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了!谈何发展?中医和现代科学体系就象这阴阳图,一个向东一个向西,南辕北辙永不碰头(白代表现代科学体系方向,黑代表中医方向。)中医没得到发展关键是方向搞错了!不知道中医的根源何在,也许在某个什么朝代把有关方面的书给焚烧了,或是其它什么原因造成了断档,所以现在人不知道中医是怎么发明的了。有关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书提到的:余闻上古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俺对于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的理解为:和于术数(修炼到一定的层次,人的意识思维脱离肉体而不散,(元神出壳)可单独存在,所以游行天地之间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游到哪里可看到哪里。和佛家所说的超脱生死阶段是一个道理,达到死了跟没死就没区别了,肉体就不重要了,不稀罕这副臭皮囊了。
)。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方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蔽,精神不散,亦可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是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奇经八脉: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仙家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所以不能把修仙得道单纯理解为封建迷信,这就是常人最大的错误,失误。
启玄子王冰撰曰: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虽复年移代隔,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卷,师之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夫,要达先古圣贤之志惟全真尔。成就真正的大智慧。
象人活的基本元素有哪些呢?精,气,神。中医理论都说的很清楚,其中神又分识神和元神,我们经常用的意识思维为识神,识神就是感官,五官用来探知有形的事物事件,为消耗神。识神就是从元神里分出来的,人一睁开眼睛看东西就在消耗元神元气,所以说五官用起来就都在消耗能量了。就象拿手电筒照路一样,消耗的是电能,现在的人外用消耗的太多,所以古人用内意表达的语言古书就看不懂了,神不足啊!神不足了就得打瞌睡,精气神不足了,人在睡觉时识神虽然暂时关闭(五官关闭)但积蓄的只够一天的消耗量,元神还是有消耗的。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畏寒,神足不思睡。
所谓神全之人不虑而通,不谋而当。欲安众生先安己。打铁还得自身硬。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