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 发表于 2011-11-4 09:11:33

世纪忧患·理论中医学向处去

世纪忧患·理论中医学向处去



一、      世纪回眸——滞后的理论难以承载生动的实践

●上下五千年,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令世人惊诧。当现代自然科学以其强大

的攻势降临这个世界之时,无数的古典科学相继湮没,而中医学却以其勃勃生机,顽强地生存,茁壮地生长,世纪之交,仍然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有识之士精钻细研。继承与光大中医理论已成为当代中医学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百年回眸,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祖国医学功不可没。然而,掩卷思忖,

我们能把许多疾病治好,但却不能将其消灭,肆虐千年的多种烈性传染病相继绝迹,却没有任何一种属于中医药学直接的作用。偶然乎,必然乎?

●曾几何时,中医药技术一枝独秀,领先世界。年移代转,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与我们擦肩而过时,留给我们则是无奈的慨叹。

●科学理论来自于实践,但当理论体系形成之后,必然会对实践活动产生能动作用,近代中医理论研究的滞后,制约着生动活泼的医疗实践活动。

●一部中医发展史贯穿了理论精华的一脉相承,更充满了不断的自我否定,离开不断自我否定就不会实现新的进步。

●回避现实是懦夫,抱守残缺是痴愚,责难历史是不肖,苛求古人是忤逆,直面现实分析问题方为善举。

二、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点之说待商量

一种理论体系的延续,必然有其独特之处。不知从何时起,大约在百年内,人们把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标定为中医理论的特点所在,几成共识,时至今日,从未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

(一)关于整体观念

●人是一人有机的整体,疾病的机理主要是整体协调关系的失衡,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无疑具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性。

●过度强调顺应自然和利用自然,而忽略保护和发展自然的自然观,是人类一味从自然界索取的劣根性的体现。现今,至少从认识论角度说已不宜再行提倡。中医学理论中的自然观至今缺乏向利用和保护并举方向发展的迹象。

●传统中医实际上也重视建立在整体基础上的分析研究,整体观念并不能完全揭示中医学的本质特征,反而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部分中医工作者对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不求深入分析的思维定势。

●现代环境卫生学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现代遗传病学和优生学注重的是亲代与子代间的统一性,现代神经生理学和内分泌学研究的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支持疗法和全身调理一直是现代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这些体现的是什么观念?

●百年之前,西方医学曾囿于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在现代解剖学和现代实验方法学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诊断与治疗科学。随着时代的进步,随着现代哲学观念和中医学方法论的渗透,现代医学已经开始向整体认识论的方向发展。整体观念已不再具有在两种医学体系之间的鉴别意义。

(二)关于辨证论治

●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造就了中医学独特的疾病防治思路与方法。辨证论治以其对疾病的准确把握,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形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核心。

●现代科学乃至现代医学,其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开放特征,正在不断的吸取和借鉴包括中医学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先进的研究方法,并在自己分析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和改进,使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同一疾病具有了多种不同类型(包括不同的病因、病理、表现等),也具有了对应性的不同的防治方法,实际上已逐渐走上了辨证论治之路。

●通过五诊(视、触、叩、听、实验检查)收集病史、症状和体征(三多一少和血糖、尿糖高)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不同遗传因素、微生物因素、免疫因素等)、部位(胰岛和胰岛外)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遗传类型、个体素质等),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胰岛依赖型和非胰岛依赖型),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补充胰岛素为主或降糖药为主)。这种思路能不能称之为“辨证论治”?

●“特点”之说不过百年,谁人所创无从考证。凡自然科学无不应有其标准与规范,相形之下,辨证论治一词富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散在性主张,在淡化疾病共性,忽略诊治规范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淡化了一些中医工作者追求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

三、阴阳五行学说——古代天文学消亡引发的思考

●古代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古代的自然科学的思想基础,天文、地理、历算、医学概莫能外。中医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应当说正是这种哲学思想支持的结果。但是古代哲学毕竟有其自发、原始、朴素等缺憾,其自身正通过在借鉴现代科学哲学而寻求进步,甚至在某些领域已被现代哲学所替代。现代天文学对古代天文学的超越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哲学对古代哲学取代的结果。

●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但依托的是哲学思想而不是哲学术语。一门学科如果不能形成自有的术语,而过多地依靠哲学术语解释事物,能够确立其独立学科地位吗?

●哲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解决的是具体问题,相互间难以替代。中医学理论中有许多领域用哲学的概念替代了自然科学的概念,与普通哲学认识事物的情况一样,尽管其对事物认识无疑会是正确的,但常常是笼统的和不清晰的。

●苛求古人在数千年前建立科学唯物辨证观是没有道理的,但当现代哲学理论高度完善和发达之后,仍然固守古代哲学而不求改进同样是没有道理的。何日才能摘掉中医哲学“自发”和“朴素”两大帽子呢?

●毋庸置疑,阴阳是一个哲学术语,是对事物普遍属性的高度概括。因此,采取实证手段企图在人体内探寻所谓阴阳的物质基础,其结果多半会无功而返。

四、藏象学说——脏腑形质在辨证论治中地位的重新审视

●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精华所在,离开了脏象学说,中医学就失去了理论的精髓。千百年来中医学所取得诸多成就可以说绝大多数是脏象学说取得的成就。

●心“居肺中肝上,对鸠尾下一寸”,“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象如莲花下垂,色如缟映绛”……,如此诸般理论,谁人用其指导过临床实践。

●考之临床,人们意欲弄清中医到底是重“藏”还是重“象”,脏腑实体本身在辨证论治中处于何种地位,值得深思。

●心、肝、脾、肺、肾到底是什么?时至今日,学术界实难准确表述。

●脏腑功能是一种规定,讫今尚无证据表明脏腑功能是一种客观发现,文献的记载多数也不是对发现的描述。

●当人们试图说明脾是否具有主运化的功能时,往往是用健脾药物治疗营养不良等类疾病,如果有效,则说明脾主运化,因为这些药是健脾益气之品;相反,如欲证明这些药物是否具有健脾益气之效时,还是这个过程即能说明假说成立,现由是因为脾主运化,如此循环论证,是一具典型的逻辑学误区,事实上什么问题也没有说明,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多数如此。

●无可争辨的事实说明了中医药疗效的确切性,但在理论概念处于多义性、岐义性、模糊性阶段时,这一疗效与解释疗效的理论之间有无必然联系尚需探讨,继续单纯依靠这些理论概念试图实同中医学的整体进步其难度可想而知。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世纪忧患·理论中医学向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