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附子细辛汤治验
大黄附子细辛汤治验 (转载)曹振华 男 42岁 农民 1988-12-28初诊
主诉:右上腹积块疼痛4年余。伴见腹胀纳呆,周身困痛,畏寒潮热,体倦乏力。查右上腹有一积块状若窝头,周边高中间凹陷,明显高于腹皮,按压疼痛,但不坚硬,推之不移,边缘规则,约5cmX6cmX2cm大小,舌体胖实,舌淡苔白厚腻,唇紫,脉沉紧。B超示:肝脾肿大。
诊断:积聚 治法:温阳散寒,攻下里实。
方药: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大黄20.制附子15.细辛12.白芍30.甘草6.郁金9.枳实15.
2副 水煎服
半年后再见该患者,诉服用上方后,泻下许多腥臭脓状物什,挟白色泡沫状分泌物,日行5-6次,两剂而愈,至今没再复发。
大黄附子汤 【方名】 大黄附子汤
【出处】 《金匮要略》
【分类】 泻下剂-温下
【组成】 大黄(9克) 附子(12克) 细辛(3克)
【方论】方中附子、细辛温经散寒,大黄泻下通便。三味合用,共成温经散寒,通便止痛之功。
【功用】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用法】 水煎服。
【禁忌】 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方解】 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是与麻黄同用,意在助阳解表;本方是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临证用药当细心体会。
【化裁】 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加减法】 A.如果兼有气滞腹胀,可加川朴12 木香12 莱菔子15
B.如果积滞程度轻,可用制大黄减缓泻下之力
C.如果病人体虚,可加党参18 当归15
D.属于寒疝,则加川楝子10 台乌12
【附方】 无。
【附注】 本方为温下法的代表方,又是治疗冷积便秘实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腹痛便秘,手足厥冷,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周扬俊《金匮玉函二注》卷 10:“此寒邪之在中、下二焦也。胁下属厥阴之部分,于此偏痛,必有所积,积而至于发热,其为实可知也。及视其脉不滑数而紧弦,洵为阴脉,果是阴邪结于阴位矣。且紧属痛,固因寒而痛;弦为实,亦因寒而实。故非下则实不去,非温则寒不开。然肝肾同一治也,厥阴之实,系少阴之寒而实,苟不大用附子之热,可独用大黄之寒乎?入细辛者,通少阴之经气也,以寒实于内而逼阳于外也,或里有寒表有热,但未可定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研究】 配伍研究发现,该方能显著促进寒积便秘型小鼠排便,增其排便量。经拆方分析,单用大黄对模型无泻下作用,与附子、细辛合用则作用明显增强,且附子、细辛能对抗小鼠体表温度下降和改善肠道运动。
论述 1.《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2.《温病条辨》:附子温里通阳,细辛暖水脏而散寒湿之邪;肝胆无出路,故用大黄,借胃腑以为出路也。大黄之苦,合附子、细辛之辛,苦与辛合,能降能通,通则不痛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