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院 发表于 2011-11-25 08:51:37

古代名医成才启示——耐性(三)

3悟性———继承创新

悟性,指人对事物的分析、理解能力。从历代名医的学术贡献看,多指医家的感悟、意会与灵感。隋唐名医许胤宗“医者,意也”一语,是对名医“悟性”的高度概括。

古代医家认为,岐黄之道的奥妙“,未可以知识、言语、形象求也”,而必得之“于会悟之中而得其解”。如金代常仲明《伤寒心鉴》、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明代缪仲淳《医学传心》、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等医学名著,他们的书名都表达了其经验结晶,皆是用“心”去感悟、去意会而获得。

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东汉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悟出“千般 难,不越三条”,创立六经辨证治“伤寒”,脏腑辨证治“杂病”。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带经而农”,边耕边读“,修身笃学”,精研针灸,悟出“依线检穴”的简便取穴法。唐代医家王太仆“弱龄慕道,夙好养生”“,精勤博访”,次注《素问》,悟出“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大法。宋代伤寒学家郭白云,博采补亡,深入析理,悟出“冬不感寒而春自感风温之气而病者,亦谓之温”的新见。金代医家张子和远绍《内经》、仲景,近宗河间之学,悟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养生食补,治病药攻,独创“攻邪论”。元代医家王安道精研医理,评析古法,悟出四气发病“以证测因”之说,更切合临床实际。明代医家张景岳精究医易,工于辨治,悟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此说可与王冰之言遥相辉映。清代医家叶天士,广访名师,融贯各家,悟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升则健,胃降则和”,创立胃阴学说, 既羽翼仲景之不足,又弥补东垣之未逮。

纵观历代名医治学,皆具善良的心性、持久的耐性和独特的悟性。他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进与病谋,退与心谋,殚心思忖,心领神悟,辨其是非,判其偏正,阐奥发微,致远钩深,洞彻病情,独抒己见,为丰富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突出贡献。学习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对于后来者尤为重要。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名医成才启示——耐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