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 发表于 2011-12-20 07:54:32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四)上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四)上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饮食入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依据现有的西医知识,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这就是中医理论脾气的运化功能,通过这一过程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同样,也有赖于脾气的转输和散精功能,才能把水谷精微“灌溉四旁”和布散至全身。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全赖于脾的转输和散精功能。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的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即称作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即因之而失常,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变。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运化水液,也有人称作“运化水湿”,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多属于液态状物质,所谓运化水液的功能,即是对被吸收的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能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因此,脾运化水液功能健旺,就能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滞,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脾的运化水液功能减退,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导致水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运化水谷和水液,是脾主运化功能的两个方面,二者可分而不可离。脾的运化功能,不仅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且对于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对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功能的重要生理意义的概括。

 关于运化水湿的问题,中医有脾喜燥恶湿的说法:《素问》曰:“五脏所恶……脾恶湿”。脾属阴脏,性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则易生湿;反之,湿盛极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造成“湿困脾”。脾能运,则湿助土气;脾不能运,则湿困脾阳而成邪。只是脾的运化功能,以阳气为主要动力,以阴湿为其承载。阴湿既来,得阳始运;阴湿太过,运化不及则反累及脾阳。因此临床治疗为了时时顾及脾运,当视脾阳是否健运。脾虽恶湿,但不恶正湿。正湿者,土之气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土得湿气,始可生化;脾得湿气,才能消谷。王冰赞湿气对土的作用时说:“湿气内蕴,土体乃全。湿则土生,干则为土死,死则庶类凋伤,生则万物滋荣,此湿气之化尔。”费伯雄则提出了与“喜燥恶湿”相反的论点:“脾本喜燥,但燥热太过,则为焦土,而生机将息,令人体疲便硬,反不思食。此正如亢旱之时,赤地千里,禾稼不生也。”

    上面这一段话,我们以系统论为导向,其含义就是指出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液在系统内的协同稳态关系。水湿过多不利于脾气的运化,故脾喜燥而恶湿。但是燥热太过,则为焦土,也不利于脾气的运化。说明谷类食物链的运化是依赖于水液稳态环境的保持。谷类食物链的运化,离不开水液的运化,也可以说水液的运化是为了达到谷类食物链运化的目的。胃肠道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就是为了要达到谷类食物吸收的目的。每日胃肠道分泌的6-8升水湿几乎全部被吸收,整体上没有变化。变化了的却是谷类食物被吸收了。所以水液的稳态平衡是谷类食物链动态平衡,保持稳态的基础。

    上面这一段话,与生态系统论类比,也说明了中医理论是由生态系统论推理而来,归属于概念系统理论推演类比范畴的医学。人体脾气对水谷与水湿的运化就如同生态系统论中,地表的水、有机物养料以及无机矿物盐的流动循环,对于蔗类植物的生长,一样的重要。土壤中的水湿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水湿确当,湿则土生,燥热太过,则为焦土。在生态系统论中的地表水湿与养料在整体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同样适用于人体脾气子系统。

    在中央脾土应对四时配属理论中,进一步说明了脾气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类比关系。该论首见于《管子》,阐发于《礼记》及《白虎通义》,《管子·四时》篇说:“中央曰土,土德实辅四时入出,以风雨节土益力。土生皮肌肤,其德和平用均,中正无私,实辅四时。春嬴育,夏养长,秋聚收,冬闭藏。大寒乃极,国家乃昌,四方乃服,此谓岁德”。其中 “土德实辅四时入出” 戴望注曰:“旺在四时之季与之入出”、 “春夏秋冬之四时皆土之所辅成也。” 即言五行之土不独主时而旺于四季。《礼记·乐记》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土所以不名时也。地,土别名也,五行最尊,故不自居部职也”。《白虎通义》说:“土在中央,中央者土,土主吐,含万物,土之为言吐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皆指出土在五行之中位居尊位,居中央而能生化木火金水四行,体现了古人 “贵土” 的观念。

    《管子》不仅是把“中央曰土”应对四时,而且由四时转向应对东西南北四方。故曰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对于地表生态系统跟随季节时间,跟随地域空间的变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内经》又依据应对配属理论,生态系统与人体系统的类比推论,发展为东方应春属木主肝,南方应夏属火主心,西方应秋属金主肺,北方应冬属水主肾,中央应四时盖四方属土主脾。

    古人贵土的观念,是从观察生态系统总结出来的规律。现代生态系统论也很重视地表水及其溶质沉积型循环的重要意义。没有地表水及其溶质沉积型循环,就没有生态系统的各种各样的植物,也就没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也就不能存在了。这就如同人体的脾气系统食物链的断裂,人体系统不能存在是一个道理。遗憾的是西方生态系统理论,虽然认识到地表水及其溶质沉积型循环的重要,但是对于春夏秋冬四季,东西南北四方,对于地表水及其溶质沉积型循环的影响,并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是否需要向中国文化的先进观点学习呢?



本主题由 (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于 昨天 16:32 审核通过

ugqazpst 发表于 2012-1-2 06:15:32

http://www.pgpop.com/image/face1.gif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http://qb.lqualyn.com/images/sigline.gif
防辐射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