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舆情年度调查:孤立主义渐起,中国的贡献与选择
环球舆情年度调查:孤立主义渐起,中国的贡献与选择 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12月28日报道http://img03.sogoucdn.com/v2/thumb/resize/w/640/t/2/retype/ext/auto/q/75?appid=200556&url=http%3A%2F%2Fimg01.sogoucdn.com%2Fapp%2Fa%2F200586%2F58fd6bd946bd87a5e23b5ea95970a48a【环球时报记者 白云怡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编者按:当始于年初的朝鲜半岛局势出现转圜,并最终实现朝美领导人会晤时,有人以为国际性大和解的帷幕拉开了。当美国挑起贸易战战火,特别是执意升级与中国的纠纷后,我们见识到国际政治的残酷和复杂。即将过去的2018年,依然是风云变幻:朝韩首脑会晤,普京再次当选总统,世界杯顺利举办,叙利亚硝烟弥漫,国际恐袭事件仍有发生……除了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国也在今年迎来日本首相时隔7年的正式访问,更不用说朝鲜最高领导人罕见的接连来访,此外我们成功举行四大主场外交。这一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事件太多。那么,中国普通民众如何看待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他们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持何态度,有哪些期待呢?《环球时报》委托旗下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以“中国人看世界”为题进行了年度民意调查,这是自2006年以来的第13次。——双边关系——中美关系“稳”中有降中朝来往愈加紧密环球舆情调查中心本次调查于11月23日至11月28日在北京、上海、广州等10座城市,以在线样本库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共回收有效问卷1000份。在回答“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这道多选题时,多达63.5%的受访者提及美国,排名第二的“中俄关系”提及率仅为37.6%。“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提及率为21.7%,排名第三;第四为“中日关系”,提及率为12.7%。实际上,中美关系连续13年在“中国人看世界”调查中被视为对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今年也有变化,它在受访者心中的重要性水平降至历史最低,与去年相比下降13个百分点。而今年“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创历史新高,为2010年以来的峰值。社科院美国所研究员倪峰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说,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依然为大多数中国民众认可,美国对华政策影响力的横向比较地位并未转变;另一方面,美国的政策及一些明显的遏制行动让中国民众对美期待出现下滑,并作出中美关系出现较大问题的判断,进而开始向其他方向寻找可能的出路,“中欧关系重要性的显著上升就是这一心态的折射”。根据调查,在周边关系中,超四成受访者认为中朝关系在2018年“更加紧密”,较2017年上升36.7个百分点;2017年认为两国“关系更紧张”的受访者占37.3%,但在2018年仅为6.7%。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吕超认为,这基本反映出中国社会对朝鲜的真实态度。吕超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核试验、导弹试射及相关的制裁,去年全年半岛态势都剑拔弩张,中国民众对朝好感度也一度几乎降至谷底。而今年金正恩三次访华并明确表态愿意无核化,使得两国间的紧张态势迅速转圜,也给中国周边安全带来积极信号。不过,仍有四成受访者认为中朝关系变化不大。吕超称,这反映出人们的潜在疑虑,“半岛局势戏剧性转变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关注并进一步观察”。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明年中国与主要国家的关系,除近五成(48.3%)受访者认为中美关系将更加紧张外,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总体被看好。排在首位的是中俄关系,68.8%的人认为将继续改善和加强;49.4%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将改善;48.8%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与欧盟的关系将改善。而近些年“严重跌落”的中日关系,受访者对明年两国经济合作趋稳比较认同。——内外大事——贸易争端最受瞩目“带路”峰会值得期待2018年,中国人最关注的国际新闻事件是什么?调查结果在意料之中:接近六成(58.7%)的受访者提及“中美贸易争端”。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国际事件则和俄罗斯有关,分别是“俄罗斯世界杯”(49.2%)和“普京当选俄罗斯总统”(36.1%)。排名第四、五位的事件则涉及朝鲜,分别是“朝美首脑首次会晤”“朝韩首脑板门店会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美贸易争端毫无疑问是今年让中国人最感震惊又“最受伤”的国际事件。“从过去40年来看,中国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是对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开放,美国一直被视为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外部合作伙伴。但今年贸易战的开打让中国民众突然感觉到,两国过去几十年的相处模式恐怕要发生巨大改变。”“如果说美国在中国精英群体眼中曾是‘美女’与‘野兽’的结合体,既有让人艳羡学习的魅力,霸道的政策又让人害怕讨厌,如今,其‘美女’的一面几乎荡然无存,美国全然变成一只可怕的‘野兽’。”王义桅认为,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调整对美政策,受其影响还需调整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方向。与中美贸易争端名列榜首的毫无悬念不同,有些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关朝鲜半岛的事件排名相对靠后。吕超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称,这或许是因为今年半岛局势虽然转变很大,但仍停留在“表象”层面。“无论是‘特金会’还是‘文金会’,都是半岛局势缓和的风向标。但中国还需要更实质性的合作和成果,比如美国方面的实质回应,半岛战争威胁的彻底解除等。相比之下,俄罗斯与中国合作的坚定态度比较明确。”回顾完过去,再展望未来。在2019年将发生的一些国际事件中,中国民众对哪些最感兴趣?调查显示,受访者对“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提及率最高,为55.9%;其次是明年6月将在日本大阪举行的“G20峰会”(47.0%)。王义桅表示,在世界孤立主义、单边主义苗头渐起时,中国不仅为加固已有的多边机制贡献力量,还主动承担国际义务,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提供合作机会。“在世界正不知该向何处前行时,中国提出一种全新选择。”王义桅认为,2019年举行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有望加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内部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将把更多双边意向、区域性共识转化为切实的市场、法律、保障和风险评估机制,在推动倡议落实的同时,也减少外界对“一带一路”不必要的争议。此外,调查中心问及“2019年即将发生的国内事件”时,发现约七成(69.6%)受访者对“建国70周年阅兵式”感兴趣,其他提及率较高的分别为“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国际阅舰式”(49.9%)、全国两会(45.2%)、“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42.2%)。——中国处境——西方明显遏制中国国人积极预期未来前述调查基本勾勒出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那么,未来中国的发展究竟是挑战多还是机遇大?在这个命题下,受访者展现出明确的乐观态度,对国家发展状况和方向信心十足,但国际形势的复杂性也对他们的看法有所影响。面对“西方是否正在遏制中国”的问题,高达81.7%的受访者给出肯定回答:认为西方“有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达45.0%,认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为36.7%。只有7.7%的受访者认为遏制中国“只是有人说说而已”,而认为“(西方)没有(遏制中国)”者仅3.2%。与去年数据的对比让这一趋势越发明朗。认为西方对中国“有明显的遏制行为”的受访者比例,今年比去年上升8.2个百分点,认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的遏制行为”的下降4.8个百分点,认为“(西方)没有(遏制中国)”的同样下降4.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中国威胁论”话题上,中国民众的态度也有明显变化:44.8%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针对其指责的内容,区别对待,或予以批驳,或予以解释”,较去年略有上升(3.2个百分点);34.6%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毫不犹豫地给予反驳”,比去年激增18.9个百分点;认为应“不予理睬”的占4.9%,比去年下降了18.4个百分点。柏林中国问题专家夫罗里扬·卢佩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国民众有这样的看法他并不意外,因为今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华态度和动作相比以往都大有变化。“除了科技贸易,美国还在军事等领域频频挑战中国。在美国的压力下,欧盟也不得不在一些事情上和美国结盟共同对抗中国,比如对中国‘间谍’的指责,对中国投资提高门槛等。”卢佩认为,近年来,西方面临经济困境、难民危机等重重挑战,而中国却持续快速发展,还通过“一带一路”等提升全球影响力,不愿将主导地位拱手让人的西方必然会遏制或试图遏制中国,“但遏制很难做到,出于现实需要,西方应坦然接受中国的崛起”。尽管感受到西方越来越明显的遏制企图,中国民众对未来仍持相当积极的态度。调查显示,近九成受访者对中国未来所处国际环境的预期较为乐观,其中认为中国所处国际环境会“越来越好”的有25.1%,认为“总体上将得到改善,但摩擦还会很多”的占64.7%,仅1.3%的受访者认为会“越来越差”。虽然整体“积极”,受访者“相对悲观”的情绪却有上升趋势:认为“总体改善,但摩擦很多”的受访者比例比2017年增加了11.9个百分点,而认为国际环境“越来越好”的受访者比例较去年下滑13个百分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对《环球时报》记者说,2018年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让中国民众感同身受,但从调查结果看,中国公众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方面源于自身发展带来的自信,中国整体改革开放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中国民众认为,中国和世界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改变,全球化依旧是时代潮流,这既是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彼此“深度渗入”的结果,也是未来这一深度联系继续深化的保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