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医学带给中医科研发展机遇_深圳新闻网
class="sm_q">http://www.sznews.com 2012-1-18 16:5来源: 光明网 【字号:大 中 小】转化医学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医学研究模式,强调实验室与临床研究之间双向转化,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的有效联系,其目标是加快基础研究成果向发展新的临床诊疗技术和药物研发的转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宋剑南认为:“转化医学的兴起恰好给了以临床为基础,以个性化治疗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实验室与临床研究间双向转化
宋剑南介绍,目前中医药转化研究一定要结合临床开展,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对象,针对证候的辨证分类、治则治法、方药运用、证候传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从文献挖掘开始到提出问题和假说,广泛吸收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组成集团军。
近年来一种新兴的医学研究模式,强调实验室与临床研究之间双向转化,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的有效联系。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联合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是中医药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的关键和成功的经验。因此需要引入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应用各种组学技术,开展不同层面的,与证候发生、发展、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并给予其脏腑和四诊信息定位等中医内涵。
而且,他希望能够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医疗和科研机构应加快组建转化中医药学研究中心的步伐,采用加盟方式,建立跨部门中医药开发联合主体。他认为转化医学的研究有可能解决几十年中西医结而不合的问题。
保障临床治疗安全有效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晓波说:“现在的中药研究多是多靶点、多成分研究,没有针对哪一个复方围绕其临床功效与背景去研究它的活性或者成分。很多研究是只要发现了一个成分、发现了一个活性,就认为是这个方子的活性成分,而脱离了临床功效的背景。有些成分研究出来的活性是跟临床疗效不相关的,甚至是反方向的。因此,疗效研究一定是围绕临床,围绕药物对机体产生作用的效果。
第二种研究是研究中医药的还原性,都是为了阐述原来的理论对不对,真正的发展创新却不足,不敢触及、不敢去维持。研究结论往往是几千年或者几百年以前的东西是最好的。
我们应该反思:究竟是发现一些成分、发现一些剂型、造一些靶点,还是如何通过研究演化新方,阐明机制,提高标准,最终保障临床安全有效,才是我们中医药研究的根本目的。
重视医教研产的有效结合
中医药与转化医学结合的模式,主要是要讲源于中医药和临床的一些信息,通过辨证的方法,总结为学术思想的临床经验,然后再结合我们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探索出内在的规律,最后形成成果,反馈给临床服务于社会。
对此,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杨燕萍介绍说,龙华医院重视医、教、研产的结合,通过成果转化和成果推广的方式来实现产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160多个医院制剂并申请了12项新药证书,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32项,发表了4000多篇论文(其中SCI有43篇),还有100多部论著。此外,还形成了包括扶正法治癌的一些治疗法则,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就临床基础研究方面,目前得到国家资助的有98项,并通过名中医工作室,推动中医医院的继承和传承。
转化中要坚持中医药特色
宋剑南说:“在转化医学研究中,中医药要坚持自身特色不动摇。强调理论与临床、中医与中药相结合及以人为本、辨证施治的原则,并保持整体、动态、调节、平衡的中医理论基本特色。”
“整体和动态”是中医对人体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认识。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特别注重相互关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强的时空动态特征;强调病因病机随个体所处时间、空间、环境和状态的不同而有差异。这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及相应的系统生物医学概念一致。
并且,“调节与平衡”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手段和目标。中医治疗不只针对病原,治的不是病,而是有病之人,所以是远比“多靶点”复杂的整体调节。调节的目标是平衡,追求具有时空动态特征的整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阴平阳秘、阴阳和合,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标。
由此,我们想到复方中药的整体调节是中医药优势的物质基础。中药复方就是以实现整体调节效应为目标的调节手段,对中药复方的疗效评价也应以整体效应来衡量。必须大力开展以“与整体效应相对应的生物标志物群”研究为核心的中药整体效应分子组学研究,从同病异证、同证异型角度,摸索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好的适合个体化治疗的新型系列组分制剂。只有这样,才能为天然药物分子回归中医药属性和实现中药复方分子配伍的创新药物提供理论基础。(谭欣)
链接:
转化医学是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现在,转化医学在健康产业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而它的精确定义也不断变化。如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转化医学的典型含义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为实际患者提供的真正治疗手段,强调的是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这通常被称为“从实验台到病床旁”。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复制地址】【订阅深圳手机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