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9-12-10 19:40:10

中华三新科普读本
















第三节 “建国”
全球五洲四大洋,欧亚非在印度洋;欧亚(非)共和(国)五洲(共)和(国),世界中心在中东;白人黑人黄种人,耶路撒冷是圣域;欧美俄华齐携手,阿以各国得解放;全人类首善之地,五洲共唱和平(发展)歌。
第四节 道路天下小康第一步,世界大同第二步,基础建设水电路,平等自由幸福路;欧美俄华美俄华,印度日本齐上路,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有吃有穿有工作,人马平安有房住,亚当夏娃伊甸园,“双普”习近平指路。

第五节 学说全意识学显钝潜,中华象数伏羲连;中华正名全世界,中华三学美名扬。

第六节 地缘与文明地球是个大水球,欧亚非在东半球;地大物博欧俄华,携手地缘带全球。西半球有南北美,美霸三洋四洋求;大西洋与太平洋,印度洋加北冰洋。美国“独霸”海上强,欧俄华占陆地缘;文明从此分两家,博弈竞争顺此良。      和平发展同命运,世界从此是一家;一切过去皆序章,全球同唱幸福歌。







第二章中医中药新汉(国)医
开篇引子:中西医同样科学歌(自序)一 中西方同样有科学
  中西医理不一样,意 (识) 化物(识) 化辨中西;
  (一)中华科学  中华科学人为本,特指中医与中药;  西方科学物为本,特指西医与西药;
  (二)中西医与科学  以人为本中医学,以物为本西医学;  中医意感与意知,意象意识和意证;  西医物感与物知,物象物识与物证;  中医西医都科学,意象物象要分清。
  (三)中西方科学  中西(方)同样有科学,意凭意据都要有;  还要意境与意实,学习中医(时)要记清。
二 中医三大基础学
  中医国粹三(大)基础(学),全意识学显钝潜;

  中华象数古哲学,中华正名誉全球。
三 中医人体结构学与中国气功学
  (一)中西医人体结构学  中医人体医者意, 人体结构意识化;
  望闻问切意识像,藏象学说千古传。
  西医物化讲物识,人体解剖解剖学;

  人体结构中西医,意象物象要分清。
  (二)中国气功学  印度瑜伽与气功,都是宗教古修法;  中医气功讲中医,只宜健身忌推广;  气是中医意识像,气行意行藏象行;
  全意识学科学理,中国气功世界行。


第一节 理
  中医生理意识解,五藏心肝脾肺肾;  阴阳五行象数学,天人合一整体观。 一中医人体结构学(藏象学说)
  “医者意也”讲中医,藏象学说真神奇;  人体结构分四层,黄帝内经祖宗例。
  (一) 五藏象
  一层五藏心肝肾,肺脾藏象身内存;


  此为意象非实物,望闻问切才能求。


  (二) 六府象  二层六府大小肠,胆胃膀胱三焦府;  只寻意象非物象,西医解剖切莫传。
  (三) 经络象  三层经络气功现,交通藏府全身行;  严禁寻找真实物,经脉十二奇经八。
  (四) 精神气血营卫津液象  四层精神与气血,营卫津液意识求;  充盈藏府与经脉,意象运转到全身。
  二 中医象数哲学
  (一) 中医象数哲学总纲
  意识结果称为象,数字数列称做数;


  象数结合叫象数,中医用此贯中华。


  (二) 中医个个哲学家  阴阳五行第一功,张其成是大国宝;  伏羲八卦文王易,中医个个哲学家。
  (三) 中医象数各学说  伤寒论证传六经,五运六气黄帝真;  卫气营血讲温病,温病条辨三焦兴;  一气周流火神派,中医象数美名扬。
  三 中医病因、病候、病机学
  (一) 中医病因、病候学  中医诊病病因学,风寒暑湿加燥火;  中医病候指症状,阴阳五行藏象候;  病因病机精神候,气血营卫津液候。
  (二) 中医病机学  断病病机十九条,风属肝来寒属肾;  气属肺病湿属脾,热属火病痛属心;  厥逆失禁属下焦,痿病喘逆属上焦;  口禁战抖不安火,痉病项强急属湿;  气逆上冲属于火,突发强直属于风;  热病有声声如鼓,浮肿酸痛惊骇火;  转筋属热排水液,排泄水液清属寒;  呕酸下利属热病,中医病理古法真。
第二节 法
医者意也讲中医,望闻问切医意深;辩证辩病写病历,中医科普方法真。 一望闻问切
(一)望诊望诊体形神色态,头项五官与九窍。小儿指纹风气命,再望皮肤排泄物;舌质应看形色态,舌苔苔色与苔质。
(二)闻诊闻诊声音气息语,吐咳儿啼肠鸣音;五官九窍排泄物,病人气味病室味。
(三)问诊(张景岳《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寄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四)切诊脉诊三部得九候,位态节频辅幅力;数长动促疾紧滑,短代迟缓散结涩;浮洪芤革实牢虚,沉弦微细伏濡弱;虚实寒热五藏象,扩缩涨落脉象形。
二辩证中医辩证象数学,象数门派火神一;一气周流圆脾胃,阴阳学说象数二;三因三焦象数三,卫气营血象数四;五行五藏象数五,五运六气象数六;六淫六经伤寒病,七情辩证象数七;八纲八法象数八,精神气血意象在;营卫津液八脉奇,十二经脉十天干;十二地支运气学,病机辨证十九条;诸毒诸虫诸病气,中医意者要记清。
三 辨病辨病关键在病历,一般项目现病史;辨证定证定病位,定病定性定病理;芬笙二断判病证,参考西医助诊断;芬笙三断中西医,意象物象要分清。
第三节 药
(注:以下某些药物如虎骨、羚羊、犀角等已经禁用) 一常用中药歌诀第一辛温解表类,麻桂紫苏荆防姜,羌活葱薷垂丝柳,胡荽夷花苍耳子,辛凉解表牛蒡菊,薄荷蝉锐蔓荆子,葛根青蒿升桑柴,木贼浮萍淡豆豉。 第二清热泻火类,膏知花粉竹叶栀,芦根枯草三黄连,龙胆精草决明子,蒙花苦参明砂胆,秦皮胡连青葙子;凉血犀角生地芍,玄参白薇丹骨皮,牛黄紫草银柴胡,西藏红花青天葵;解毒银花地丁翘,青蒲兰根白头蔹,勃星青黛败酱草,芦荟射干山豆根,白藓皮与腊梅花,解暑莲叶西瓜皮。 第三祛寒桂附姜,吴茱蜀椒丁茴香,智仁细辛毕澄茄,胡椒毕拔高良姜。 第四泻下攻下类,硝黄巴豆番泻叶;逐水甘逐牵牛戟,商陆芫花鸟柏根;润下麻仁郁李仁,还有和解第五法。 第六祛湿芳香化,佩霍苍草草白冠;利水渗淡三岺泻,滑车苡仁通茵通,瓜仁灯草蓄瞿豆,石苇萆薢金砂槐。 第七祛湿去湿灵,活瓜秦艽加桐皮;桑蚕瓜络千年健,防己四藤蛇莶草;祛风止痛三白蒿,止痉全蝎加蜈蚣。 第八润燥荠苨密,沙参百合龙脷叶。 第九祛痰温寒痰,南星夏前白芥子,旋复皂角鹅管石,清化热痰前藻贝,瓜茹葶苈竺浮石,蛤壳昆布礞石果;止咳平喘北杏仁,桔梗枇杷款冬花,桑皮百部马兜铃,加上紫苑和苏子。 第十消导麦谷芽,菔楂内金曲谷虫。 十一理气陈大腹,二枳木香苦栋子。乌药青皮沉香附,郁金佛手延胡索,厚朴薤白缩砂仁,杧核謦花檀香虫,姜黄柿蒂荔枝核,甘松降香刀豆干。 十二理血止血艾,侧柏槐花茜草根,地榆茅根仙鹤草,大戟白芨血余炭,蒲黄三七百花霜,藕节棕榈花芯石,血竭琥珀灶心土;活血益母芎丹参,桃仁乳沒五灵脂,皂角留行瓦楞子,牛膝泽兰穿山甲,虻虫苏木凌霄花。 十三补益补气参,术芪草枣淮山药,贻糖西参千斤拔,补血首乌熟地胶,黄精豆衣胡麻仁,寄生当归枸杞子,桑椹胎盘龙眼肉。补阳起石菟丝子,杜仲续断骨碎补,狗脊锁阳肉苁蓉,仙茅羊霍巴戟天,沙苑芨蓠鹿韭子,葫芦蛤蚧胡桃肉。补阴玉竹天麦冬,旱龟贞稻冬虫草,石斛萎仁和鳖甲。 十四收敛五味子,山萸芡实复盆子,乌梅乌贼赤石脂,肉蔻桑梢金樱子,禹粮浮麦榴麻根,柯子莲子五倍子。 十五镇静安神类,重镇龙牡朱磁石。养心远志合欢花,酸枣仁和柏子仁。平肝熄风蚕钩藤,天麻地龙石决明,白芍珍珠象牙丝,羚羊角和代赫石。 十六宣窍真麝香,冰片菖蒲苏合香。 十七驱虫使君子,冰榔鹤虱和榧子,芫荑雷丸和贯众,苦栋根皮雅胆子。 十八外用雄硫黄,砒石轻粉蛇床子,铅矾樟硼露蜂房,蟾酥甘石地肤子。 十九催吐黎蒂胆,合计诸药三七五。 二常用中药剂量歌(以上述375种药为照) 雄黄胆矾用1分。轻粉蟾酥二厘温。甘石外用五厘麝。十粒雅胆一毫砒。三分逐珠苏合香,铅丹黎芦冰片樟。五分戟藏羚牛胆,豆霜血竭芫朱砂。 一钱芦荟桂丁香,胡椒澄茄辛沉香,灯芯草果草豆冠,全竭蜈蚣皂檀香,砂仁虻虫蛭琥珀,硫茸硼矾瓜蒂拔。 二钱犀角心莲子,马勃青黛白附子。蜀椒加上白豆寇,商陆通草白芥子。青皮甘松血余炭,三七百草五倍子。雷丸元荑和木香,庶虫九香小茴香。其它都在三钱外,寒热归经都记上。 注:上述1钱=10分=100厘=1000毫=3克剧毒药部分临床上极少使用,故仅供参考。

三 用药注意事项
    (一)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二)十九畏歌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煎炒炮串莫相依。
    (三)妊娠禁忌歌斑蝥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芜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矍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在其中。

第四节方
一 补益方中医方剂汤头歌,四君升阳益胃汤;金匮肾气独参汤,当归补血补心丹。
二 解表方、攻里方、湧吐方麻黄桂枝青龙汤,银翘桑菊葱豉汤;大小承气调胃汤,瓜蒂散与稀延散。
三 和解方、表里方、消补方大小柴胡四逆散,藿香正气逍遥散;防风通圣五积散,平胃散与保和丸。
四理气方、理血方补中益气越鞠丸,苏子降气四七汤;四物人参养营汤,血府逐淤归脾汤。
五祛风方、祛寒方、祛暑方、利湿方大小活络三痹汤,理中汤与四逆汤;清暑益气六一散,五苓散与五淋散。
六润燥方、泻火方、除痰剂、收涩方、痈汤、杀虫方滋燥养营润肠丸,泻火黄连解毒汤;大小除胸二陈汤,金锁固精牡蛎散;痈汤真人活命饮,杀虫鸟梅化虫丸。
第五节治
一 一般治法开窍安神理气理血,治风润燥祛湿息风;生津化痰固涩杀虫,温清消补汗吐下和。
二 象数治法一气周流火神派,阴阳辩证象数二;三因三焦象数三,卫气营血象数四;五藏五行象数五,六淫六经运气学;七情辩证象数七,八纲八法象数八;精神气血辨证治, 营卫津液奇经八。
第六节病
中医病名意象分,西医病名物象分;意识物识全意识,中西医病名不同。
一 肺病、心病肺证感冒咳嗽病,哮喘肺痈肺痨岩;胸痹心病心痛悸,眩晕中风痴失眠。
二 脾病、肝病脾痛痞满胃脘痛,腹痛湿阻吐痢疾;呕吐便秘噎膈泻,肝病黄疸加胁痛;痉病头风胆胀瘅,鼓胀颤证与肝岩。
三 肾病肾病水肿与淋病,癃闭关格与腰痛;遗精阳痿常见病,五藏疾病要分明。
四 气血津液病郁病血证消渴汗,内伤外感与发热;虚劳积聚与厥痹,肥胖痞疾诸病名。

第三章 中华文化新汉(国)学(三大学说简介)
  古今中华文化分,理学汉学贯炎黄/神佛信仰儒道释,诸子百家是俗家/近现代有四伟人,孙中山推翻满清/毛泽东创新中国,哲学思想是两论/改革开放邓小平,根据两论实践论/一带一路习近平,“三新”共铸中华魂/全意识学讲意识,中华象数讲哲学/中华正名讲汉学,全球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新汉(国)学三大学说:全意识学、中华象数学、中华正名学。学术思想简介如下:
第一单元 全意识学   全意识学可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分述如下:
第一节广义全意识学(万物全意识学)
  世界万物是一种存在,人也是一种存在,人有“丰富”的意识,而世界万物,包括众多的生物与非生物,也都存在有意识吗?即:万物有“灵”吗?  古人认为天上有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地下有阎王爷、牛头马面;城里有城隍、乡野有土地公;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树有树精、花有花神、海里有龙王;还有雷神、风神、雨神、财神。总而言之万物都有神,那么真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万物?哲学的说法万物即物质,指独立于人的思维和意识之外又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与现象;物理学上所指的是固体、液体和气体等;化学上则指氢、氮、铜、铁等化学元素。而古人所认为的万物则是指人的感官,包括视、听、闻等所能感知到的各种东西与现象,包括固体、液体和其它的如山川、大海、飞禽、走兽、树木、花草以及风、霜、雨、露、白天、黑夜、潮水涨落等。当然它们之中又分成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而灵一般是针对有生命的而言。那么什么是有生命的灵呢?当然是指与生命同在的意识了。动物可跑、跳;飞禽可飞翔;植物可生长,无一没有意识,因此需要分出高级意识如人;动物意识如飞禽、走兽和植物意识如花草、树木。这时我们如果了解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即意识的存在的话,那么人、动物与植物的确是万物有“灵”了,当然这个万种生命所具有的灵(意识)并不处在意识的同一个层次上。这就是生命和意识,也就是所谓的“灵”。  现在我们来谈一下非生命的万物与现象。比如表面上看山川河流没有意识,然而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意识”。你想一想就知道,它的壮美、广大,存在的哺育万物的功能,存在的其它所有无形与有形的表现,难道不是说明了它存在着“意识”。其它的如风、霜、雨、雷电、河流,无一不具有它所特有的“意识”,并以其特有的形式和它“力”所能及的存在去影响其它万物。因此如果说存在即“意识”的话,无疑能以本身的存在来影响其它万物,这也是一种“灵”,是非生命万物与其现象存在着意识的依据,因此以“意识”来说,万物确实有“灵”。你的看法呢?  “万物有灵”是令人鼓舞和“望洋兴叹”的另一门更广义的“万物全部信息意识学”。它的信息量与内涵将比人类的“全意识”更加“广大无边”。这种万物自身“意识”所组成的总体“全意识”,如:宇宙、地球拥有“意识”吗?都让人类认识到自身“全意识”的渺小。
    第二节狭义全意识学(人类全意识学)     用人类共同所拥有的狭义全意识观点来认识大脑,我们可以这样地认为,即人的大脑有三种功能:清醒、睡眠和模糊,分别属于一个大脑的三个不同的“脑袋沟”。第一个“脑袋沟”为现实(显)意识状态所有,它清醒、理智,只当班管理着“白天”。第二个“脑袋沟”为潜意识所有,功能是睡眠,它象征着寂静与贮存,当班管理“黑夜”。第三个“脑袋沟”是中间(钝)意识,它模糊、恍惚,象征着混沌,是清醒的第一个脑袋沟和睡眠的第二个脑袋沟的督察,兼“跟班”与管理者。  比如醒过头了必须模糊,睡过头了必须混沌等。其功能是代表着第一个脑袋沟或第二个脑袋沟,并协调其二者之间的顺利向对方过渡,或不断地调节双方或为对方所交替。当主管“白天”的清醒脑袋沟当班时,主管黑夜睡眠的“脑袋沟”就不当班,这时人就醒着。当主管“黑夜”睡眠的脑袋沟当班时,清醒的脑袋沟就不当班,这时人就睡着了。因此清醒与睡眠是二个长在一起的,又相互看不到对方,也根本无法知道对方存在的“冤家”。然而又确实彼此成为同一个大脑中的对方的一个部分。  现在来说模糊与混沌的属于中间意识的第三个脑袋沟,如果用它同清醒主管“白天”的第一个脑袋沟去比较,它便只是清醒过去后的模糊,“白天”的“黄昏”;如果用它同睡眠的主管“黑夜”的第二个脑袋沟比较,它又是睡足后即将醒来的混沌,或是“黑夜”即将结束前的“破晓”。这是同一个大脑中由清醒(显)、睡眠(潜)与模糊(钝)三个不同功能的“脑袋沟”所组成的意识组合。这个组合的名称便叫全意识,其学问便是全意识学。  我们说过人类的一切行为,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意识把握的结果,因此认识了人的意识就等于认识了人类的一切及其行为。意识的结构是由大脑产生的全意识,包括现实意识、中间意识和潜意识三种意识状态组成的全意识系统。以下分别进行叙述。
一 全意识  全意识由现实(显)意识、中间(钝)意识和潜意识组成。
  (一) 现实意识(“显我”)  指人在觉醒(清醒)时所具有的意识。它具有复杂的智能、心理、感觉和知觉功能,是其它所有意识(包括中间意识、潜意识)状态与外环境进行交流和表现的唯一最主要通道。多以后天智能的方式来体现,是意识的主流,是全意识的最重要部分。具有最实用、最具体、最复杂、最真实、最直接的现实表现。现实意识通过感官的视、听、闻、触、尝,直接与外环境紧密联系,是获取所有知识,以及使人保持理性和科学的最主要手段。现实世界的一切文明由它创造。人生的一切语言、行为由它主持,并在一定深度上,反映了真正的无可替代的事实和现实,是为世人所公认的唯一最后现实的判断真理的意识,是全意识中的真实部分以及主导和表现部分。全意识的现实意识由主意识、副意识和下意识组成,有时可以有前意识的参与。  包括高峰意识、主意识(最清醒意识)、副意识(惯性意识)和下意识。  1 高峰意识  这是一种极度的意识,见于创造性感悟、灵感状态与意识极度反应等。  2 主意识  意识含量较多的清醒态意识。  3 副意识  意识含量较少的惯性意识。  4 下意识 (部分)(背景意识)  由部分下意识组成,包括不需要注意的背景意识。
  (二) 中间意识(钝我)  指人在模糊时所具有的意识,即钝意识包括部分下意识(白日梦意识)与部分前意识(幻意识)组成。  中间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又一种意识特性和形式,常见于亚觉醒或在精神极疲倦时的神志不清楚不明确的模糊意识状态。它处在觉醒时的某一时刻,而不处于意识上或意识活动中心,但却影响了意识活动和各种心理活动的进行过程,其典型代表是“白日梦”。按精神分析观点,指被压抑的潜意识,已通过了稽查和抵抗作用,即通过了脑潜意识屏障,进入了意识的中间层次,而尚未回升到意识完全觉醒境界的心理活动。如一些知觉、记忆、动机和动机状态的需要等等。  另一种是指人在半睡半醒或精神恍惚中,其神志与思维处于钝化模糊时所具有的意识状态。其经典代表为梦,当然梦也是中间意识的临界点(另文叙述)代表。中间意识临界点是全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界点中还包括催眠态、意识导引态(气功态)、迷幻态等,其中梦的主要特点是以感觉和知觉的虚拟、混乱、幻化为主要表现。  虽然和现实意识相比,中间意识是相对较为原始简单的意识,但却是现实意识的最重要来源部分(和从现实中获得的感官信息相比,脑中已有的信息量更大),并往往具有或保留有个体现实意识的各种行为的痕迹,是潜意识的门户与桥梁,是了解、比喻、解剖个体意识行为的特殊秘密窗口,是意识高度的执迷、信仰、模拟、沉思、暗示、模糊的结果,是淡化的现实意识或潜意识,是全意识的总源流的大河上游,是现实世界中依然存在的神话、迷信、幻想的总源头。  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从愚昧到科学,从中间意识到现实意识,也是人类对神话、迷信、幻想和各种想象的不断创造、分析、批判、认识和感知的过程,更是人类对从自己所具有的中间意识的虚拟中不断提取、模拟、加工、觉悟、完善、承认、吸收的过程,说到底神话与迷信也是一种意识现象,因此它也是人类许多文明发展现象和虚幻变成真实的总源头,是全意识中的虚幻部分。全意识中的中间意识由下意识(部分)和前意识(部分)组成。  1 下意识(部分)(白日梦)  或称为“白日梦意识”,常见于亚觉醒或在精神极疲倦时的神志不清楚不明确的钝化意识状态。典型代表是“白日梦”。  2 前意识(部分)(幻意识)  或称为“幻意识”是指人在半睡半醒或精神恍惚中,其神志与思维处于模糊时所具有的意识状态。其经典代表为梦或为一种罕见的不真实的幻态意识(梦游)等。
  (三) 潜意识(潜我)  或称无意识,包括两种,一种是可回忆提取部分的意识即前意识(部分)包括梦意识;二种是睡眠中的神志即无意识包括真意识与元意识,它是一种不与外界产生关系封闭贮存的意识。  1 绝对没有意识  人的大脑所没有意识到的复杂的生理过程或完全丧失意识的病态等。  2 精神分析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首先将心理分为意识与无意识,然后又提出两种无意识:一种属于描述意义上的潜伏无意识,即前意识;另一种属于动力意义上的潜在无意识,即潜意识。弗洛伊德所谓的无意识主要是指潜意识而言。它是处于意识之外的具有能量的有强度的有效率的心理动力系统,即被压抑的,无从觉知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性欲,按照快乐原则而活动。一些人认为潜意识沉淀了人类的悠久进化史,是欲望、本能和各种心理高峰体验的发源地。是人类高级意识活动中尚未了解的最大奥秘区,是全意识中的沉淀、贮存部分。其特点是具有原始性、活动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非道德性、非语言性和不可知性。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内张力,心理深层的基础,精神分析的核心。它共有三种:第一是弗洛伊德的个体潜意识;第二是荣格的集体潜意识,即在生物进化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种族遗留下来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第三是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即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结构之间联系的纽带和中介环节。  3 无意识  在现代心理学中,无意识通常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是全意识中相对静止部分。主要包括:觉醒状态时阈限下的思想和行为;如各种未被意识到的阈外心理活动(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像、无意想象、非口语思维、直觉、定势、口误、笔误、无意体验、无意意向等)和某些意识行动经多次重复而变为自动化的习惯行为(操作定势、行为定型);睡眠催眠状态时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如梦中行为、催眠活动梦;病态或特殊精神状态时没有意识到的心理现象,如妄为、妄想、幻觉、咒语、夜游症等;不经后天学习就有的人许多天生本能与功能,如维持心跳、呼吸等内脏功能等。人的无意识的生理机制主要是未意识的定势和条件反射,是大脑皮层较弱兴奋部位没有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词明显联系起来的活动,是人的大脑两半球的不同功能尤其是右半球非言语思维产物。  无意识和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整体。意识是以无意识的存在为前提、基础的,但人的无意识又是以意识为主导,并受意识制约的。研究无意识对于深入洞察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全面调动人的精神活动(理性与非理性)的能动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在医疗、文艺、教育、司法、运动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实践意义。  4 全意识中的潜意识  它由前意识(部分)或梦意识和无意识组成。  (1)前意识(部分)  钝化的可回忆提取的模糊意识,或为梦意识,其主要特点为梦。  (2) 无意识  静止的绝对“没有”的意识。是不与外界产生关系的封闭贮藏与“沉淀”的意识,又可以把它称之为睡眠中的神志。  ① 真意识:  或称为自我无意识,或后天无意识。这是人的生命诞生后,由后天形成的自我无意识,它包括集体(后天)无意识和个人(后天)无意识,如:性格、人格、情结、心结、性、生存、欲望、“兽性”、民族文化等本能。  ② 元意识:  或称为基础无意识,或元始无意识,或先天无意识等。这是人一生下来就存在的,由祖先遗传给父母又遗传给我们的“进化沉淀”。包括遗传基因、遗传信息、人种特点,特征。如:肤色、骨骼与人体结构等。以及一切维持生命的本能如:呼吸、消化、心跳等。
二 内意识学  内意识包括前意识、无意识,它是在非自己感官参与的情况下,能够随时感知和觉察到的大脑、内脏、肢体、器官以及各系统的因自身存在的或由内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多种意识现象与意识状态。它是一种不与外环境产生直接关系的“闭路意识”。我们把它称之为内意识。内意识与外意识两者之间的感知存在有着很大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比较与分析:  (一) 梦  这是一种很典型的每一个人都自然和必然存在,有的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内意识活动。它具有内视、内听、内环境(内景)等许多不同的内意识感觉。  1 内视  指做梦的时候,所可以看到的梦境,它是由非感官(闭眼睛时)所形成的一种可意识到的人体“幻视”功能。并可根据内意识活动强度与含量的不同,把这种内视功能分成四个档次:  第一档  可以理解与明白的梦,梦中却无法看到任何具体的可视形象。这种梦占所有正常梦的99%以上。  第二档  具有部分若干时有时无的具体可视形象,这种梦约为正常梦的0.5%以下。  第三档  有大体上可供内视的黑白形象,清晰度大多并不持久稳定,这种梦占正常梦的0.1%以下。  第四档  可供内视的大体上清晰的彩色形象,这种梦绝无仅有,几率只在0.01%以下。梦时的内视现象是少见的,特别是高清晰度的内视现象更是罕见,一般人在做梦时也多只能见到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的情况。还应当指出,所谓的内视现象一般多在已闭上的两眼与两眼之间的“印堂”穴“前方”见到。  2 内听  梦时的听感觉,由于无外部产生的外环境刺激,因此事实上只是一种非真实的“幻听”,或称之为内听。梦时的这种内听,往往只是本人所明白的“内意识听觉”,梦里的某讲话人具体形象,比如口型、肢体形状以及动作等形体表现则不清楚。这种梦时的内听,有时可以有“方向感”。  3 内环境(内景)  梦时有内幻象产生,即所谓的梦境。如: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有山、有水、有人等等不一而同,有时其形象如真的一般。尽管梦境是五花八门与不一样的,然而人在梦中不会感觉到它的大,也不知道和明白它的小。  4 内意识(心理)  有梦时,做梦的人可以有高兴、惧怕、冷、热等各种不同的感觉。     (二) 中医学  中医学中的五运六气与脏腑经络理论是关于活生生人体的内意识系统及其生理构造和生理运动的学说。并由此结合了其它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等,成为了中医学中最基础的重要理论核心。  五运六气与脏腑经络理论是活着的人体内意识“动态”与“静态”系统,用以说明内意识的生理构造和生理运动并形成了内意识的二种不同的中医学学说。  1 脏腑经络学说  它勾勒出了一个完整复杂且又相对地固定的“静”的内意识功能系统。  2 五运六气学说  它体现了一种无形的活生生而动的内意识无形运动。  3 导引术中的内意识感觉(八触)  指在导引术的锻炼过程中,在身心松静的情况下出现的八种感觉。  (1) 隋智顗的《童蒙止观》中八触是指:动触、痒触、轻触、重触、冷触、暖触、涩触、滑触。  (2) 另一种说法的八触是指:一掉(摆动)、二猗(长而美)、三冷、四热、五浮、六沉、七竖、八软。
三 意识的“内视”与“内听”现象   (一) 记忆“内视”与记忆“内听”  人的眼睛可以看到各种影像,耳朵可以听到各种声音。这是感官对外部刺激的感应,我们把这种与外环境有直接关系的视、听行为称做“外视”与“外听”。其实人还可以记忆或回忆性地“看到”和“听到”。比如美国的心理学家波斯伯瑞(1872--1960年)的,他做了一个实验。就是让人回忆水从水龙头流进水槽时的情景,参加实验的人究竟是先听到水的声音呢?还是先看到水的流动情景?这是个很有趣的实验。  波斯伯瑞把这些人分成了几个组。他认为那些回忆时感觉到能先听到水声,然后才可以看到影像的这种人是属于听觉记忆型,他们是用声音来进行记忆思考的;而先看见水流后再听见声音的人则属于视觉记忆型。实验中每三十个人中通常会有二、三个人认为听比看容易,还有一些人必须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回忆出具体的画面。有很多人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既看到情景又听到水声,还能将听觉与视觉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与记忆,这便是属于混合型。  这是一种典型的不是用眼睛与耳朵,而是用记忆和回忆来“被动式”地“看到”和“听到”。这种看与听显然并不与外环境刺激产生直接关系,只是大脑内部产生的“内视”与“内听”行为。由于这种“内视”与“内听”与记忆与回忆有关,所以我们称它为“记忆内视”与“记忆内听”。同理,由想象而得来的内视与内听,我们也相应地称其为“想象内视”与“想象内听”。
  (二) 想象“内视”与想象“内听”  英国科学家弗兰西斯·高尔顿爵士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为了实验一些杰出科学家的心理图像的清晰程度,就向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要求他们回想其早上就餐时桌子的样子等,或在你的想象中,瓷器的颜色是鲜明自然的吗?你能不能回忆起亲朋好友以及其它一些人的特征?你在回忆中所看到的形象是坐的,还是站的,或还是在慢慢的转身?您能不能回想起一个您很熟悉的人,坐在椅子上的形象,而且如果你会画的话,他的形象是不是清楚得可以画出来等等。回忆中的视形象与听感觉与现实对此,到底是非常模糊不清、一般清晰还是异常逼真。包括雨打在玻璃窗上的声音,鞭子抽打声、教堂的钟声、蜜蜂的嗡嗡声、火车的汽笛声、茶匙落在盘子里的声音以及关门的声音等等。  高尔顿爵士对100个人的回答进行分类。第一个问题是问他们的这些图象的清晰度。对早餐桌形成了最清晰图象的人回答说:“明亮、干净、有特色。”清晰度为75分的人回答说:“相当清晰,桌子的各部分之间有清楚的轮廓,很大程度上再现了实际情况,但最清晰的焦点在不断地游移。”清晰度为50分的人说:“比较清晰,鲜明度是实物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之间,图像不稳定,变化很大,其中有一、两个事物远比其他事物清晰。但多加注意时,不怎么清晰的事物也能清晰起来。”获得25分的人说:“模糊,绝对不能同实际情景相比,我必须将桌子上的各种物体分开来去回想,才能使它们更清晰一点地展现在眼前。而另外一些事物就会逐渐地暗淡下来,最后就模糊不清了。”得到最低分的人说:“在我意识中没有任何可以回忆出来的视听印象,我曾努力地去回忆桌子的形象,但什么都想不起来。”  高尔顿爵士认为,年轻的女性,这方面能力较强。有一些幼儿在这方面发展得很好,以致于有的孩子无法分辩出那些是现实,那些是回忆出来图像与声音。关于这种功能一些人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忆方法练习之后,就可能使他们的这方面能力得到加强,让他们所回忆起来的图像与声音更加容易与清晰。  中国古代有些善于“导引术”的术士,往往能让自己意想一些想象中的“内景”,并让自己去“意守”这种“内景”,他们所“意守”的“内景”,便是一种“想象”内视的行为。当然艺术家们常也会有很强的这方面功能。如:贝多芬,他在自己已经彻底的失去听力之后,仍创造出了他永远也无法听到的交响乐。莫扎特仅凭记忆也写出了美好非凡的长篇乐章,他一定能够很容易地回忆起那种一般人所无法觉察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凡的听觉记忆,是大脑把从前所听到的声音记忆下来后又回忆出来的高级“内听”,我们把这称之为“记忆内听”。某些音乐家把这种“陈旧”的记忆起来的“内听”信息,用回忆重新想象与组合并又在新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伟大的音乐作品。这是另一种非凡的“内听”,我们把它称之为“想象”内听。
四 全意识学与古中医人体结构学   中西医都有人体结构学。中医重人体生命存在时的人体结构,从而产生古“藏象”学说;西医重如何解剖人的尸体,从而产生解剖学。它们都经过了中西医的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的医疗实践与医患互动,都在漫长的岁月里用铁的事实证明了这种过程,尽管二者表现有所不同,但都是正确与科学的人体结构学。  古中医的人体结构学,即:藏象学说。由人形体的四肢、百骸、五官、五体、九窍、藏府象、经脉、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全身组织器官组成。这是古代中国人用意识的意象来把握与研究人体后,所总结产生出来的“现象科学”。这种科学与西方的物(识)象科学不同,即中医人体结构中的许多意象结构现象,如:藏象、经络等,并没有西医所具体可闻、可见、可听到的各种实物见证,这就是中医特色,望大家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彻底放下所有的西医物象科学的解剖学观点,避免用西医的“实物”来替代或验证中医的意象(现象),以致再闹出一场如近、现代,许多分不清西方物象与东方意象原理的伟人,如二十世纪鲁迅、严复、胡适、余岩,二十一世纪的何、方、张、司马等所创造的创世纪“科学”大笑话。  中医人体结构学即中医藏象学说,属意象科学《全意识学》范畴。它打破了西方解剖学是唯一人体结构学的神话,用中医无数事实证明这是人生命存在时,人体内部自然存在的内意识结构现象,即明代李时珍所谓的“内景隧道”现象,由二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时代古人们发现,它具有层次性、系统性与结构性,如:第一层次:五藏;第二层次:六府、奇恒之府,第三层次:经脉;第四层次: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不同的结构与系统组成。

第二单元 中华象数学 作者:山下小林子
  中医学所衍生的中华象数学,改变了世界哲学史,催生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哲学革命。 引子(热烈庆祝《中医象数学》香港发表三周年)注:本文发表于2012年网上
  中医学中有象数学,叫《中医象数学》,包括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学说。其理论主要来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并因此成为此书的核心法则与灵魂。
  现代中医哲学著作《中医象数学》源自“中华象数学”;而“中华象数学”则源自中华文化。其经典著作“六经之首”的《周易》,是“中华象数学”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核心”。
   “中华象数学”属中华文化,为中华哲学的组成部分。它又是现代科学《全意识学》的分支学。因此可以象《中医人体内象系统解构》一样,成为《全意识学》实际应用于社会的又一生动典范。从而催生出一场人类有史以来,全新最大的具有空前世界级规模与历史意义的全球哲学革命。从而翻开与其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意象、现象科学)的新一页。

第一节 中华象数学涉及到的世界各文化圈
   一 中华文化圈
    (一)史前(三千年以上)
    伏羲《八卦》;文王《周易》。
    (二)远古(二千年以上)
    孔子晚年整理《周易》;老子《道德经》。
    (三)中古(500~1000年)
    宋朱熹(理一);明王阳明(知行合一)。
    (四)当代
    毛泽东(矛盾论);任恢忠(0点学说)等。
二 欧洲文化圈
    (一)古希腊哲学
    阿那克西曼德(土、水、气、火);泰勒斯(水);德谟克利特(原子)等。
    (二)基督教文化(上帝)
    克塞诺芬尼(古希腊);游斯丁(中古欧洲);奥里根(中古欧洲);《圣经》文化(古以色列)。
    (三)唯物论
    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近代“唯物论”的萌芽(古希腊)。
    2培根为近代“唯物论”的始祖。
    3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辩证唯物论”。
三 印度文化圈
    古印度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本体为梵,梵我合一。

第二节 中华象数学与其相关学说

  古今中外众多的“圣人”级哲人、伟人用当时最聪明、先进的大脑,总结出了能代表当年最高智慧的思想结晶。在有意或无意中成为了“中华象数学”各分论的作者,如:周文王作《周易》;孔子写《易系辞》;老子作《道德经》;毛泽东作《矛盾论》等。因此中华象数学已经汇集了诸多伟人思想家的智慧,可以理所当然以及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文化的源流中心,成为世界三大哲学文化思想的灵魂与源流核心。“中华象数学”总结了这些文化思想(欧洲、印度、中华等),如:
    一 象数学“0”
    中华文化
    无极学说《道德经》;零点学说(任恢忠)等。
    二 象数学“一”
    (一)中华文化
    道《道德经》;理(理一);太极;元气等。
    (二)欧洲文化
    原子论;唯物论等。
    (三)印度文化
    梵天。
    三 象数学“二”
    (一)中华文化
    阴阳学说;两仪学说;矛盾论等。
    (二)印度文化
    梵我合一等。
    四 象数学“三”
    (一)中华文化
    三生万物(《道德经》);三才学说(天地人)等。
    (二)中医学
    三因学说、三焦学说等。
    五 象数学“四”
    (一)中华文化
    四象(春夏秋冬)
    (二)中医学
    卫气营血、气血津液。
    (三)欧洲文化
    四大原素(土、水、气、火);四根(水、火、土、气)等。
    六 象数学“五”
    (一)中华文化
    五行学说等。
    (二)中医学
    五藏学说等。
    七 象数学“六”
    (一)中华文化
    六合(东西南北上下)。 (二)中医学
    六经(伤寒论);六府学说等。
    八 象数学“七”
    (一)中华文化
    七星(日、月、金、木、水、火、土)。
    (二)中医学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九 象数学“八”    (一)中华文化
    八卦学说等。    (二)中医学
    八纲、八法等。
    十 象数学“九”
    中华文化
    九天(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河图、洛书等。
    十一 其它象数
    (一)中华文化
    《周易》;《奇门遁甲》等。
    (二)中医学
    五运六气等。
第三节用中华象数学拥抱世界
  版权声明:本书已定出初稿,约160万字,其版权明码实价两亿美元。
  附:盛情、隆重邀请世界各地有志名人留名为本书作序,您们的名字将与“中华象数学”一样同存而与“日月同辉”。
  有了人类便会产生人类文化,现代世界文化包罗万象,但其精髓却仍主指哲学。
  世界当代哲学主流有二大类:一是源自欧洲古希腊的西方古哲学,包括产生于古以色列的《圣经》文化等,它已成为西方传统文化文明的核心。二是源自我国传说中早于一万多年前的古伏羲八卦,后来又有河图、洛书、夏《连山》、商《归藏》、周《周易》等不同的古象数学说,以及二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不同的古哲学思想。
  中华文化一般指源自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古哲学思想。它由孔子、孟子的儒家文化;老子、庄子的道家文化;商鞅、韩非子的法家文化;墨子的墨家文化等组成。各家诸子的理论思想则各有所重,且完全体现了中华古文化的大繁荣与“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气势。其代表作有孔子晚年所整理的《周易》;老子的《道德经》等……中华文化的哲学精髓──中华象数学,其主要理论依据,即源自《周易》与《道德经》等不同的古哲学名著。
  世界主要古文明有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古罗马、古希伯来、古阿拉伯、古印第安等。从史前的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世界各国、各民族历史与考古都证明了一个事实。尽管中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起点相同,又相对隔绝与长期互不往来,这期间中华民族又多灾多难并几经亡国。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历代各中华古国“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各民族的凝聚力却越来越强,中华文明与科技更始终在世界上许多方面占有绝对领先的地位。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断兴旺发达的世界典范。
  现代西方文明从公元十五世纪中叶,欧洲意大利达芬奇所在的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文化、科技);十五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地理);十六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天文);十七世纪牛顿的力学等(科学);十八世纪瓦特的蒸气机(工业革命);十九世纪“日不落”的大英帝国;二十世纪的美苏争霸;廿一世纪的美国独霸与当代中国的兴起等,无一不是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成果,或受到其极大影响的结果。
  总之如果说十九世纪是现代工业革命风糜全球的世纪;廿世纪是电气、网络流行世界的世纪;那么廿一世纪必是中华文化(中华象数学等)拥抱世界文明的世纪。西方文明以霸权、侵略、掠夺起家,如十九世纪的大英帝国和当代的“世界警察”以霸权当家的美国。它们所共同缺少与不同的就是中华文明中的谦让、诚信、祥和、中庸的儒家之风(礼仪之邦)、道家之气(无为、无不为之道)。说白了就是它们需要的是怎样用中华文明来进行改造,以及怎样让中华文化精髓的哲学思想,如用中华象数学(包括:唯物论、矛盾论等)等中华文化来开启世界文化思想的新大门,和拥抱世界文明,然后让中华文化现代化的新时尚之风吹遍全球。
  中华文化的中华象数学中的哲学思想,无疑将会很快流传全国,并走出国门,传遍世界。也就是说中华象数学可以让中国哲学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开路先锋,并从而首先进入世界先进前列。
  中华象数学是中华传统文化或中华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分支,怎样用象(现象、形象、意象、物象)、数(数字、数列)来模拟、解释世界,这是一门古朴又源远流长的中华古哲学文化,它改变了世界哲学史,让我国开天辟地第一回站在现代哲学史前列,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哲学发源地与“中华象数学”这个新学派源流的开元之国。
  一 中华象数学的内涵与意义
  中华象数学是总结古八卦、周易、奇门遁甲等《易学》知识的现代哲学宝库。它用象数来模拟事物、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机理、运动与过程。让人们能够从东方意象(现象)科学高度,而不是单从西方物象科学高度来重新认识事物。也就是说中华象数学内涵意象科学知识,应用意象模式规范事物,从而形成全新的又一现代哲学系统分类,打开了现代科学的新境界。
  (一)中华象数学的一般定义
  象指形象(形状)、模拟、象征、想象与现象。《周易》用卦、爻等符号象征自然变化与人事休咎。《易·系辞下》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孔颖达疏:“谓卦为万物象者,法象万物,犹若乾卦之象法像于天也。”说的是象征。《韩非子·解老》:“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说的是想象。《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说的是象数。
   1 象的一般定义
   人对事物的观察、研究、认识与意识的结果即为象。
  (1)形象:指事物的形状和表现。
  (2)模拟:根据事物的原型与特点,而产生的与此事物相类、相象、相似的模型与形象。
  (3)象征: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如:在艺术创造中,通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为较为普遍的某种意义,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的内容的类似与联系,而使后者得到强烈的显示(表现)。
  (4)想象: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指人对某种事物进行特定加工与改造所产生的结果。
  (5)现象:与事物本质相对应,可意识到的由经验提供或以感觉领悟到的东西。
  (6)事物与象示意图:     ↗ 物象:镜象、视象、听象、嗅象、闻象、触象、形象、真象等。     ↘ 意象:现象、联想、类比、梦幻,包括中间意识象、潜意识象等。
  2 数的定义与象数学理论:数有数表、数额、数据、数控、数理、数量、数列、数论、数码、数目、数位、数学、数值、数制、数轴、数字、原数、素数、镜数等,其分别都具有一定的数的意义。
  象数学分别应用这些数中的某种意义,来对事物进行“再加工”,即再行符号化、数量化、模式化、“顿悟化”与意识化,借以组成一定层次功能的系统结构,或为象数学中不同的,用以分析、研究世界万千事物的横断分科知识。形成系统辩证、多元共生、差异协调、生成演化、类比网联、阴阳平衡、生克转化、局部整体、道法自然、多维观察、执简驭繁、天人合一等象数结合的现代象数哲学理论,即现代中华象数学。
   二 中华文化与中华象数学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中华象数学则源自中华文化。
  (一)史前文化与中华象数学
   我国云南元谋发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约80万年前陕西蓝田人开始直立行走,约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开始制造简单生产工具,约10万年前陕西大荔人和山西许家窑人,完成向智人过渡。我炎黄祖先的始祖伏羲、女娲即产生于这个年代。
  1 史前象数学
  史前人用手或树枝等随意地在地上划了一行和二行,或拖重物如野兽、树木等在地上划出一行,碰到石头或跳过去再划,就变成二行,这就是数产生的萌芽。也就是说,数字的一和二也就很自然地由此而产生。史前人可以在白天见到太阳、晚上见到月亮,因此象数哲学的阴和阳也由此产生。这就是原始中华象数学阴阳学说的诞生过程。而后来的伏羲造八卦,则是在此基础上,经伏羲等无数先贤漫长时光的认真“研究”、总结而产生。其象数符号为:阳━,阴――;八卦☰ ☱ ☲ ☳ ☴ ☵ ☶ ☷。因此根据文字记载,中华象数学的萌芽与产生年代应至少在一万年以上,世界哲学史就此在我国正式诞生。
  2 史前象数学的理论依据和抚仙湖遗迹考古
  古易学的产生是古中华象数学事实存在的重要理论依据,它见于各种现存可见的文献、文物、文字与各种古迹中。
  (1)易学的古理论依据
  《易纬·乾坤凿度》:“易名有四义,本日月相衔。”
  郑玄:“易学,日月也。”
  《说文》:“秘书说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易纬、参同契》:“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参同契·乾坤设位章》:“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经典释文》:“《易》,经名也,虞释注《参同契》方字从日下月。”
   甲骨文中的“易”字。
  (2)抚仙湖遗迹考古(节选自《史前易学》黄懿陆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1版)
  我国云南省抚仙湖,面积216.6平方公里,平均深度95.2米。公元1992年5月2日,由耿卫潜水发现了水中的建筑群落。后三次由中央电视台等配合再探同地。发现抚仙湖古建筑群落遗迹存在于约12000年前至20000年左右,水下遗迹达2.4万平方米。
  ①人工使用金属器錾刻在抚仙湖水遗迹石质构件上“易”字发现于2006年,由中央电视台10频道播出探秘节目时所展示。经比对这个“易”字与甲骨文“易”字基本一致。
  ②同为抚仙湖水下遗迹石质构件上出现的“日月为易”等是“古中华象数学”理论起源的实物证据。
  (二)“诸子百家”与“古中华象数学”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各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1 诸子百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
  (1)孔子、孟子:
  数千年来,在历史的更迭与洗礼下,只有那些能影响人类思想进程的伟人及其学说才能流传千古,光辉史册。而孔子与孟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经典就是如此。它已成为千年来上到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可敬可效法的规范。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领先人物。他在晚年所整理的《周易》已成为中华象数学的重要理论源泉。
  (2)老子、庄子
   老子是中华文化的领导人物,其思想核心就是“道德”二字,他的“无为、无不为”等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庄子延续老子思想,让道家思想理论更趋完善,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的《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古中华象数学理论,已无可争辩地成为中华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墨子、商鞅、韩非子
  墨子创立了墨家,它的出现形成了与儒家相抗衡的反对面,并在宇宙论、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突出的贡献。
  商鞅、韩非子为法家的重要代表,其主张为,“各当时而立法,因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今各顺其宜。”(《商鞅·更法》)等。
  (4)荀子、列子、孙子、晏子、管子
  荀子认为:“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充分肯定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性”。
  列子认为:大道应“顺从自然之道”,巧术应“内外相应”,修身应“物我两忘”,生死应“淡然处之”,智愚应“观行闻声”,口才应“至言无言”,立命应“安时顺命”,真假应“虚虚实实”。
  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故应“慎战”,战之善之善者为:“不战而屈人之兵”。
  晏子的治国之道:“以礼治国,以礼救国”;牧民之道:“重民灾兵,薄赋省刑”;用人之道:“举贤任能,远离谗佞”;廉政之道:“廉洁节俭,戒奢拒腐”;为臣之道:“忠心事君,忠诚报国”;命运之道:“重人轻命,不迷鬼神”;军事之道:“卫国保民,和平外交”。
  管子主张法治,他被誉为“儒道大法思想的先驱”。“诸子百家”的灵魂式人物。
  2 孔子、老子与古中华象数学
  中华文化众望所归的大家无疑为儒家与道家,而孔子与老子一个是儒家创始人,一个是道家创始人,因此二人都是“诸子百家”等古中华文化中的灵魂。
  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古中华象数学的重要理论──《周易》,并为之写下《周易·系辞上下传》和《周易·说卦》,因此成为中华象数学的重要倡导者与先行者。
  老子在《道德经》里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象数学,如“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说的是象数学中的“1”。“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说的是象数学的“2”和“1”等。
  (三)中、近古的中华文化集大成者与中华象数学
  中近古中华文化集大成者,一个是宋朝的朱熹,一个是明朝的王阳明。朱熹强调“理一”之说,那是象数学“1”;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这是象数学“2”、“1”。而王阳明的“万物一体”之说,则正好与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成为象数学中“正、反”顺逆不同的,符合“万物合一”与“一生万物”二种截然相反的象数哲学理念。

三 外国著名的象数理论
  (一)古印度哲学的象数理论  传统印度哲学认为:一切事物的本体为“梵”,属象数“1”;提倡“梵我合一”、“三位一体”如梵天、毗湿奴、湿婆与“梵”的关系等,有点类似我国中医中的“天人合一”,按象数学的象数原理,这是“合二而一”和“合三而一”。这和“一分为二”、“一分为三”等,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象数哲学思维动向,以上象数为“一”、“二”、“三”。
  (二)古希腊哲学的象数理论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为“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为象数学“四”。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万物的本源。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构成。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原质。克塞诺芬尼认为上帝等同于一切存在的东西,实在的总和就是上帝。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唯一”、“永恒”、“完满”、“连续”、“不可分”的“存在是思想的对象”。以上是象数“1”。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水、火、土、气)说,为象数“四”。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为象数“一”。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为象数“一”。
  (三)西方哲学史中的基督教思想
  西方历史上有一批中古欧洲的具有哲学修养的基督教会信徒,如:游斯丁、奥里根等。他们用希腊哲学来确立其基督教思想体系的理论框架。他们提出了,上帝与世界关系等形而上学层面上的问题。
  著名的有:注重理性与信仰关系,注重上帝的“三位一体”,注重人的罪与救赎问题等,分属象数“一”、“二”、“三”。
  三位一体论主张:圣父、圣灵、圣神(或圣灵)为同一本体(本性),三个位格为同一属性,三位格为同一本质。也就是说仅有独一的天主;圣天父、圣子、圣神完全是天主;圣天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神,圣神不是圣天父。分属象数“一”、“三”。
  (四)笛卡尔的二元论
  笛卡尔(1596年至1650年),近现代心灵哲学的开创者,其“我思故我在”的著名命题,公认对哲学与意识心理学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谈到笛卡尔,一般都首推他的心身二元论。属象数“二”。
  (五)唯物论沿革
  1 唯物论萌芽
  创立于西方哲学界的唯物论萌芽,应从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算起,他根据“原子论”认为,世界的产生、成长和衰亡都遵照有一种必然性,它们有生有灭,没有一样东西从无中来,也没有一样东西毁灭后归于无。它们构成元素、物质和世界,因此原子的自身运动是必然的,而由原子结合成为一定物体和结合为全部纠繁多样的世界也是必然的。属象数“一”。
  2 近代唯物论的始祖──培根
  众所周知,在人们看来,英国唯物主义的真正始祖是弗兰西斯·培根(公元1561年至1626年)。他认为自然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并建立了以“形式”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培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万物的本原,其最重要的特性就是运动。属象数“一”。
  其他的如:狄德曼坚持唯物主义的一元论,他认为世界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属象数“一”。
  霍尔巴赫肯定世界物质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属象数“一”。拉美特利认为“自然界只有一个唯一物体”,那就是物质。属象数“一”。
  3 黑格尔
  黑格尔(1770至1831年),黑格尔辩证法的应用为唯物论实证应用,开创了新境界。
  4 现代马列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象数“一”。


第四节 毛泽东的矛盾论   以毛泽东为首倡的现代“象数学”的哲学著作《矛盾论》集中体现了“象数学”中的理(矛盾的性质)和数(1分为2)。具有明显的哲学和数学结合的“象数”特征,因此是“象数学”现代应用的光辉典范。把阴阳学说与《矛盾论》进行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阴阳学说只讲阴阳的普遍性,不讲阴阳的特殊性。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即阴阳的主要和次要关系,却只预先地规定了阳是事物的主要方面(阳常有余,阴常有不足),而并无明确的其它叙述。《矛盾论》中有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说法,还强调了矛盾的斗争性与飞跃,以及矛盾的量变与质变,而阴阳学说则只强调和谐和统一。
  (以下节选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孙翠宝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P225—236)
  “事物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伟大的革命”。
  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矛盾规律,也就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是现实存在的辩证关系的集中体现和概括。对立和统一是构成矛盾的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统一性。
  (一)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一致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彼此吸引的趋势和性质。它包含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对立的双方互为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能存在。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存在着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即对立的双方互相包含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它可以表现为对立双方直接的同一,如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又可以表现为对立双方的互相创造,如生产不仅创造消费对象、消费的方式,而且创造着消费者;另一方面,消费又创造出新的生产需要,并使产品功能得以实现。还表现为对立双方彼此一致、相符,如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还能表现为对立双方的结合,如政治生活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结盟等等。
  (二) 矛盾的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相互分离的性质及趋势。矛盾的这种性质和趋势,常因具体的载体及条件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比如,在力学中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在化学中表现为化合与分解,在生物学中表现为遗传与变异等等。矛盾的斗争性的基本类型,可以归纳为两种:一种是同一本质的对立,另一种是不同本质的对立。同一本质的对立是非对抗性的,不同本质的对立则具有对抗性质,它们各自需要不同的解决方式。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初期表现为差异,中期表现为对立,后期表现为冲突。无论在什么阶段,矛盾的斗争性都具有不可调和的性质。有矛盾应有斗争。只存在斗争的形式、规模、激烈程度的区别,而不存在斗争性有无的问题。
  (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没有双方的差别和对立,自然也谈不上双方的统一和联结。所以,真实的具体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另一方面,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问题寓于同一性之中的,失去了同一性,斗争性也就失去了“寓所”。事物的发展,正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矛盾的同一性为斗争性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是矛盾双方得以转化的内在根据,也是衡量事物发展的重要标志;矛盾的斗争性则是造成双方力量对比变化和地位转换的直接原因。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在联系,主张抽象的同一或绝对对立,是形而上学的典型表现。马克思指出,形而上学的“全部粗俗性表现在:在它看出有差别的地方就看不见统一,在它看见有统一的地方就看不出差别。”正是因为如此,它才不能理解变化、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一)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普遍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发展的任何发展阶段,都是充满矛盾的。矛盾“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是指同类的矛盾有其共同性,即共性。虽然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是彼此区别的,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联系和过渡。同类的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都有其共性。
  (二) 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差别性或个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第三,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在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称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影响、制约作用。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每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该矛盾的性质。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虽然不决定该矛盾的发生,仍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的重要表现。矛盾的特殊性体现了矛盾的相对性。
  (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亦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两者是相互区别和对立的。表现在:矛盾的存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矛盾差别、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共性化个性深刻,但共性只能大致包括个性;个性比共性丰富,个性不能完全进入共性中。其次,两者又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表现在:一方面,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是与一定的共性相联系而存在,只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事物也是不存在的。现实事物问题共性与个性统一。再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一定范围是普遍、共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则成为特殊、个别,反之亦然。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任何个别经过千万次的转化而与另一类的个别(事物、现象、过程)相联系,如此等等。”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三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运用矛盾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方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它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一)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同一的方法。
  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和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的方法。
  在同一中把握对立,也“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毛泽东称这一方法为“一分为二”,并指出,“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自然科学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吸引与排斥、化合与分解、遗传与变异、运动与静止等的分析,哲学与社会科学关于精神与物质、社会与自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真理与谬误、肯定与否定、量变与质变、必然与偶然、进步与退步等的分析,均离不开这一基本方法。
  “两分法“的重点在于揭示对立面的差别、矛盾和斗争。这是辩证认识的开始、基础。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也是不全面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把握对立面之间的联系。
  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就是要“研究对立面怎样才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相互转化而同一的,——为什么人的头脑不应该把这些对立面看做僵死的、凝固的东西,而应该看做活生生的、有条件的、活动的、相互转化的东西。”
  (二) 具体情况分析的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方法。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所谓“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首先意味着把握矛盾的发生。它要求:一要注意该矛盾和其他矛盾的质的区别;二要注意该矛盾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的特点;三要分析矛盾双方的特殊地位。
  (三) “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为我们提供了“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方法。
  (四) “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所谓“两点论”,亦即全面论。它要求在研究复杂事物及其过程时,既要看到其主要矛盾,又要看到其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具体矛盾时,既要看到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其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所谓“重点论”,就是要求人们在分析复杂事物及其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具体矛盾时,要着重把握其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分主次,平均使用力量,是形而上学的均衡论。
  唯物辨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内在统一的:两点论中分主次,因而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以承认非重点为前提,因而内在包含着两点论。
  
第五节 现代哲学中的“象数学”杰作 —— 任星整理  任恢忠在哲学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零”,这创意是哲学“象数学”的现代杰作。其过程是:哲学+数学=理+数字=中介+○。任恢忠(1941-2003),在哲学专著《物质·意识·场》中,作者赋于了“零”的丰富内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对零的应用,不局限于某事物特定的层面上,如对物质的分类中零的认识,以及“静止质量”的这一层面上,而是在零的意义上拓展和引申为中介的范畴。在数学中,零原本就是一个中介的数,零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中介,它比任何数的内容都丰富;零是正数与负数之间的中介,在正与负之间是唯一公证的中性数……零物质、零点运动、零时空、零点思维方法……任恢忠同志把“零”作为一系列中介范畴的共同“姓氏”,把宇宙间的一切矛盾范畴沟通起来,从而在理论上最后确定“中介观”而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面对任恢忠先生这些对“零”独具匠心的认识,其价值,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认识;其意义更是深远,也必将引起人们对它的深切关注。
第六节 中华象数学与世界文明
    自从有人类,便有人类与其相当的文明与“原始科技”。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是指导人类一切行为的“先行官”。
  一中华象数学与中西方文明
  人们有了一定的文化,还需要相当多量的积累与积累到一定时候才可能产生质的变化,即产生哲学。因此古文明虽有万千,而真正形成哲学,并具有相当规模的,则只有欧洲、印度和中国。
  中华文化(中华象数学)包含了数千年的中华民族智慧,是“古真人”及各世代哲学家智慧的思想结晶,是除西方哲学之外充满睿智的又一哲学宝库,和打开了大门的现代哲学殿堂。
  现代西方哲学,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在近三百年历史中,始终站在世界前列,到如今却危机重重。已经到了让中华文化中的现代中华象数学首先进入世界前列,并用以拥抱世界文明的时候了,我们拭目相待。
  二中华象数学与人类文化
  如果人类文化的存在是“中华象数学”的“一”,那么“一分为二”就应分为科学文化与信仰文化。
  然后“二分为四”就有了科学文化的东方意象科学(如:中医)、西方物象科学(如:西医)。信仰文化的俗世信仰,如:现代西方文化,现代中华文化等。神佛信仰,如:上帝、如来佛、真主等,并形成文化。建筑:教堂、佛殿、清真寺等;著作:《圣经》、《佛经》、《可兰经》等。
  这些文化的体现与所有结晶,无疑是千百年来人们所追求的最高、最神圣的理想与智慧的殿堂,并为千秋万代的人们所信仰。

第三单元中华正名学
《中华正名学》打开了一个新视觉和新世界。—— 某名人日记
  世界是物质的,这就是唯物论。人拥有意识,并用以认知事物,这叫认识论。人意识对事物的认识结果叫做象。能直接(物象)或间接(意象)反映事物本质的象叫原象,或真象。让人站在意识的角度认识事物叫意象;让人站在事物角度认识事物叫物象,其认识象,即指意识通过感知与思维所形成的意象与物象。为了分清事物,充分认识这些事物的不同特点、特色,必须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命名这叫名。并对这些命名进行规范,这叫正名。其学问就叫正名学,或称中华正名学。  中华正名学,即正名。它源自中医学,是人们用来认识事物,规范事物命名的一门学问。正名过程分四步:
一 象(原象、现象、形象、意象、物象等);二 概念(能反映事物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与现象);三 名(事物与现象的命名);四 正名(事物与现象的规范化命名)。
  正名学是人类观察、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掌握理解客观事物存在与运动原理,和判断、治理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以及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先决条件。比如:我们不能把美国说成中国;把比尔·盖茨认成奥巴马等等。这其中除事物各自不同的实质内涵与外延外,让人们能够真正认识事物更重要与简单易懂的关键是,这些事物的存在都应当要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已经规范化的名字,即正名。正名涉及到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科技等各个学科,其内容庞大复杂,令人兴叹。  二千多年前,孔子面对着西周社会文明、文化、政体、法制,以及混乱无序的局面,发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由衷感慨。同时期的老子说:“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二人用不同方式,同样强调了名的重要性。  古正名学发端于西周礼官,形成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与“墨辨”时代,这些源远流长的古正名与现代正名学继中华象数学之后,已经成为我国首创的,又一个重要的世界哲学之源。名的形成分:象、概念、名与正名等四个阶段,分述如下。 第一节象的形成(名象)
  以人为本,认识死人与活人的唯一区别,就是看其是否存在着意识,而不在人体其物质由什么构造而成。同样知识也只能用意识来把握,因此意识是人生命的根本,和人类生存的最重要资源。
一 科学的物象与意象  人只能用意识来了解事物,反映事物,认识事物,把握事物,从而产生认(识)知(识),即人对事物的意识结果便为象。事物与象,或事实与象叫现象。象有象征、相象之意,用以表达事物的真相(象),是事物本来实在的反映。人对事物把握与反映的第一印象,为原象。原象分二种:第一种为物象,即用意识来反映事物,具体如西医;第二种为意象或现象,即用意识来把握事物具体如中医。原象对事物所反映的物象,如西医的尸体解剖学。意识对事物所把握结果的原象叫意象,如中医藏象学说。  事实证明事物原象的物象与“实物”,总有一定距离和“根本”区别,故存在有局限性。如:西医解剖学等。原象的意象,所反映的事物现象无法全面反映事物物象的本来全部实据,因此其结果“皆幻”,如:中医藏象学说等。意识的意象和物象与事物真相总会有一定距离,这也为科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学),留下了无限想象空间。  以上各种象,其学问便为象科学,包括西方经典科学的“物象科学”和东方的中医“意象科学”等。
二 全意识与象  全意识即指:显意识(清醒的现实意识)、钝意识(模糊的中间意识)与潜意识(睡眠的无意识)。人认识事物不能把事物这种“实物”都装在大脑中,而只能用意识来认知这些东西,因此万物之象与事物、事实皆有距离,皆为“幻象”。  《全意识学》认为,人认识事物只能用意识,通过大脑与感官来感知事物所形成的“象”。包括用人的感觉器(眼、耳、鼻、口、皮肤等)来综合感知这些事物的各种原象(物象),如:视象(眼)、听象(耳)、嗅象(鼻)、味象(口)、触象(皮肤),以及人体、内脏、神经、肌肉等,对内外环境不同感受所形成的不同“感觉象”如:酸、麻、胀、痛、寒热等(原象),和大脑对这些事物所形成的心象(脑)、“意识象”(意象),包括感、觉、知、识等不同的“意识阶段”。
全意识象分三种:(一)显意识象(清醒意识的象)如:吃、喝、玩、乐等;(二)钝意识象(模糊意识的象)如:梦、白日梦、催眠态、导引术态等;(三)潜意识象(睡眠意识的象)如:回忆、记忆、思索等。
  事物与象或事实与象叫现象。象具有模拟、相象、效仿、象征、象意、相似等特点。“意识象”分:感、觉、知、识四个阶段,即感象,觉象,知象与识象。即中华正名学认识论的象科学过程有:原象、概念(象)、事物之名(象)、事物正名(象)等四个阶段。佛学的认识象“八识”为:眼识(象)、鼻识(象)、舌识(象)、身识(象)、意识(象)、未那识(象)(意为意)、阿赖耶识(象)(藏识象);神学的认识象为:灵(象)、魂(象)、体(象);中医学认识象有:精神(象)、魂魄(象)、识神(象)、元神,以及藏象、脉象、舌象等。这些不同认识象都是人在不同情况下,对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感知与认识过程所具有的不同象。  对人来说,以人为本,其实万物皆象,比如:眼象(视)、耳象(听)、躯体、皮肤、内脏、器官象(触、感)、鼻象(嗅)、舌象(味)、心(脑)象(意识)等。  事物的象,存在于人们所认识的整个世界各种事物不同的正名过程中。以儿子对母亲正名认识过程为例:子宫中的胎儿,不可能看到母亲。但可以听到或感知到母亲各种行为的象,如:讲话、喝水、唱歌、吃饭、心跳等各种“声音象”。或用手轻轻抚摸腹部,轻晃腹部的“动象”等,都可能让胎儿产生舒适温馨的感觉。产生一系列让胎儿对母亲有所感知的这些最初“原始象”。  以下选自《海外文摘》:《出生前的奇妙世界》编译自美国《国家地理》责任编辑:王静子宫内的胎儿生活已不再是神秘莫测的了。如今我们已能看到胎儿在出世前几个星期的活动乃至情绪。  他在那个羊水的海洋中已经漂浮了8个月。今天早晨,他醒来,睁开眼,打了个哈欠,使劲儿地踢了几下。他的脐带在小手边飘动着。他玩了一会脐带然后把小手举到嘴边吸吮着大拇指。他听到妈妈的心跳和消化道发出的咕噜声,此外,他还听见了妈妈在和爸爸说话。他觉得挺有趣,便不再吮大拇指,仔细听着。妈妈开始走路了,走路的动作又轻轻地摇晃着使他入睡了。  通过超声波检查,医生可以在屏幕中看到胎儿的每一个动作,打哈欠、吸吮、抓取、伸臂、眨眼、做怪相……总之,出世后所做的动作他都能做。  他用一只小脚试试胎盘那软似枕头的组织,它就像一只被脐带系在岸边的小船。他喝了一些羊水,那味道有点像海水。他咽了下去,打了阵嗝,妈妈觉得他似乎在微微地有节奏地跳动。  他舒服地照自己喜欢的姿势呆在子宫里……臀部抵着妈妈的肋骨,背朝着她的左侧又打起了瞌睡。  胎儿就像行将去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一样,为了出生后的生活进行训练。他不需要呼吸,但是膈肌却照样练习呼吸动作。  收音机里的声音惊醒了他。他对这新鲜的感觉眨眼,做了个怪相,对音乐声发生了兴趣。他转过头把耳朵贴近那外部的世界。他感到妈妈的肚子上压着一本书。他踢了它一下。妈妈的笑声像一阵沉闷的嗡嗡声。她拍了拍他踢着的地方。小家伙跟妈妈做起游戏来,他又踢了一下作为回答,怀孕末期,胎儿的味蕾也已发育完全,他比较喜欢甜味。  未出世的小家伙是不是能识别妈妈的声音呢?实验证明他具有这个能力。他对妈妈的声音很喜欢,而对爸爸的声音就没有那种天生的兴趣了。新生儿对本国语言的节奏也能识别。法国的婴儿听到法语和俄语时,对法语的反应更为明显。  还有人试验过给胎儿唱“子宫催眠曲”。胎儿听到歌声后常会做出某种持续的动作。这首歌同样可以使吵闹的新生儿安静下来。  重重的一震惊动了他,原来是妈妈绊了一下摔坐在地上。不过,他周围都衬垫得极好,一点儿也没有伤着,反倒是妈妈摔疼了,又害怕伤着小东西,以致母子体内都增加了肾上腺和其他因紧张而分泌的激素。他哭了起来,用力地又踢又踹。因为没有空气,所以他哭起来没有声音。妈妈恢复过来了,激素也消退下去,他于是安静下来。  过去几个月里,他一直觉得这个小小的家紧紧包着他,仿佛妈妈在搂抱着。今天,好像妈妈抱得很紧。有节律的按压持续着,头部的压力解除了……他的头部娩出了。然后,身体的其余部分也从妈妈身体里出来了。光亮,寒冷,一下子失去束缚弄得他很不舒服,他于是哭了起来,踢着小腿,紧闭着双眼。  阵痛不是母亲强加给孩子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事。这是一场舞蹈的高潮,而这场舞蹈主要是由孩子领街主演的。正是他身体的变化使得母亲的子宫和盆腔做好临产的准备,而母亲身体的变化不过是为了孩子出世后的生活做好准备。  他的不快一会儿就过去了。他发现自己躺在温暖而柔软的东西上。它轻轻地一起一伏。有人用手抚摸他,捧起了他。他的眼睛还在闭着,听着熟悉的妈妈心跳,感到安慰。他的身体放松了。过了一会儿,他开始眨眼,终于睁开了眼睛,环顾着周围。在他能够看清的地方有一张面孔。他感到好奇,极力要盯住了看,用力皱起了小眉头。终于,他知道了,他原先熟悉的声音正是这张面孔发出来的呀!他的脸蛋浮现出惊奇的表情。
第二节概念(象)的形成(名念)
  人在长期生活不断实践过程中,对事物及其现象的概括结果叫概念,或称概念象。即指从事物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抽出能客观地反映出此事物的特有特性,和其一般本质的思维形式。  概念象有内涵与外延,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制约。并随着事物过程,社会历史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概念象形成阶段,人们对其认识已经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如:中医学认识成果,是通过其所形成的各种概念现象,来加以概括和总结形成,其中有藏象学说、象数学说等。概念现象的语言表达为词或词组,如藏象学说的心、肝、脾、肺、肾等五藏象系统等。  中医学概念的形成,就是如此。以下选自《中医人体内象系统解构》香港蓝天图书2008年9月版。  对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即无形的事物与现象,古代人会怎样地用具体的概念与命名去把握它呢?很明显,那些相对“静止、固定”有的甚至是可视或可感知到的,一般都称其为象,如藏象、经络象以及疾病诊断中的脉象、舌象等。  中医学的一些学说如:精神、气血、荣卫、津液等,本身就是一种意象科学的医学概念。也是一种具有数千年历史,并完全不同于西医理论的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概念,因此弄清中医学,首先就必须清楚许多中医学概念。
一 中医学概念的定义  要说中医学概念,就必须首先从一般概念说起。概念是什么?人们通过实践物件中所形成的反映物件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以及诸多属性中,抽出特有的,本质的属性概括而成。而希腊古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概念就是唯一真实和正确的事物。例如:水滴、圆和人等。尽管世界上永远不会有一个相同的水滴,一个真正的圆,一个一样的人。许多概念更总是永远不可能被发现、被认识。它们总是与真相为邻,或只是一些相似的东西,如:面具、飞机、走、跑等。这些事物每个看起来都具有极大的弹性,使人们保留了无限的想像空间,但仍然坚定地成为无限的具体事物符号。它们的这种能力象无数无形的心灵触角,令人信服地触及四面八方,将我们所有认识的一切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让我们幸运地与事实接近,而那些所缺少的微小差异,就让粗心与现实的人们真正地认为是毫不足道的,这当然让一些吹毛求疵的人们认定是不科学也是不正确的,但仍不会影响概念成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就这样,它使我们拥有了思维的优势,并超越了一切动物,成为了世界的当然主人。  中医学概念是指反映中国从古代到近代中医药界,土生土长的中华医药卫生事业共同特点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地说我们当今所掌握的许多中医学理论中的概念对医学实践的认知已从根本上脱离了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它是数千年来反复地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结果。事实证明中医学的许多认知成果,如:精气、表里、虚实等,都是通过反复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的产物。它们形成了各种指导和应用于临床的医学“具体”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其丰富的医学实践内涵(反映了中医学各种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反映了中医学各种概念的范围),中医基本理论中所谓的精、气、血等,每个具体的字、词、片语等,即只是一种表达医学内涵和外延的方式和工具,是一种医学实践和自然想像的类比。  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些学术用词,是由多学科知识所综合组成的医学概念。其实质性内涵只能用多门的现代最基础知识去说明。而想毫无根据地套用某种现成单一学科的所谓科学依据,是无法说明这些综合性概念的。如中医学中的“气”这一概念,事实证明徒劳地寻找“气”存在的西方物象科学依据是一种幼稚的徒劳无功的学术行为。  概念分日常和科学两种。科学概念又称明确概念,在医学中多以西医为代表,西方医学在医学院物象科学的研究条件下获得。西医学的概念内涵可以用客观存在事物的各种物象、实验与言语等进行科学的解释。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深化,让西医学中的各种概念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日常概念又称为模糊概念,中医学的各种概念多属日常概念。例如把自然界空气流动的“风”,用于中医学时,比喻为六淫外邪之一等。事实上想全面利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就很难不用到“风”这个概念。因为它是中医学家们在数千年的日常医学实践和许多个人经验积累过程中形成的。中医学中的多学科“术语”,如:津液等。因此尽管中医学中的概念内涵中有时也包含着一些非本质的特性,而在医疗实践中从原理上则仍无法否定其所具有的中华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和意象科学的实用性。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和西医学相比包含着许多非本质的特性。例如:单依靠中医理论,无法诊断羌虫病,而实际上不抓住羌虫病这种病原的本质和特性,一切诊治则根本无从谈起。又例如中医基础理论里的“气”,既有呼吸之气,又有藏腑经络之气,更有针炙里的酸、麻、胀、痛和感觉之气。因此“气”这东西显然又是个“多学科”,综合性的“前科学”概念。      这种做法预示着什么,这是个大问题。比如鸟和飞,这两个概念,无疑各种鸟类是会飞的,但是驼鸟和家养的鸟类鸡和鸭却不会飞,而不是鸟类的飞机、蜻蜓、蜜蜂都会飞。因此对于鸟来说,不会飞的驼鸟、鸡、鸭和会飞这个概念来说,二者不同的实质内涵和属性范围的涵义,都是科学正确的。固然鸟会飞,但无法否定飞机、蜻蜓、蜜蜂也都会飞。也就是说科学概念固然重要,而模糊概念也同样重要,二者都科学正确,都为事实所肯定而无法排除。又如西医认为肾脏是过滤并排出尿液。而中医的“肾”,则可以存精、纳气、生髓,这种理论怎么进行所谓的现代物象科学研究,都可以说是徒劳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二种根本不同的医学概念,其所指的中西医两种人体结构生理学,事实上分属于两个根本不同的医学范畴,并同为医学实践所证实。通俗地说,我们应当承认对于飞,不能单纯只承认鸟类而应当同时承认飞机、蜻蜓、蜜蜂同样也会飞。
二 中医学概念形成过程的原理  中医学概念是我国远古时代,随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就是古代医学发展的总结。它是众多中医学家,从经验中吸取着某些医患二者,所观察共识到的医学共同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经过了漫长岁月的取舍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古代中医学家,各个个人的观察角度,又经少数人总结,综合而成。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古时众医家反复学习、贯通、融合、使用、归纳中医学各种概念的过程。他们把医学实践中具有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并把不同特征的方面放在不同的医学组别与组合中。然后再把这些组别,或组合的不同医学名称联系起来,成为系统理论。这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中医学理论形成过程中,众多医学家受到极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类仍处相对启蒙时期,许多已经形成的中医学概念接受了直观实用的严酷考验,再经过岁月的取舍与磨合,尽管无法进行和现代物象科学相类似的医学实验研究。但中医的这种科学,为意象科学,而且中医中药的确也是千锤百炼的产物,成为数千年来,用于治疗疾病的临床事实就是真理。鉴于中医学理论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取得医患双方共识的情况下,逐步承认并形成了这套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的各种概念。  关于古代医学形成的这套中医学许多理论概念的过程和实质,探找形成中医学概念时众医家所使用的策略,我们可以借鉴现代心理学家常用的“人工概念”的方法来进行研究。
一现代人工概念形成和中医学概念的形成  (一)现代人工概念的形成  这种方法是赫尔(C·C·HULL)于1920年首创。研究发现,人工概念形成过程是人们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后来许多心理学家利用这种新法探讨了概念形成的一些规律,最为著名的是布鲁纳等人(Bruner Goodnow & Austin 1956)的实验研究,他们提出了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其基本模式可概括为: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直到成功。这一模型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研究证明。  一个人工概念形成的实验  假设:dax一词表示一个概念,现列出几个条件,让我们推理找出它的含义。a,dax可能是一个大而发亮而红的正方形;b,dax可能是一个大而不发亮而红的正方形;c,dax不可能是一个小而不发亮而红的正方形;d,dax不可能是一个发亮而红的正方形;e,dax可能是一个大而不发亮而蓝的正方形。  问题:dax是什么?  答案:dax是一个大的正方形(最佳答案)。  概念形成的样例理论(罗施1973)认为,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着假设检验参与,而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但是马丁(1980)等人对成人脸谱分类实验,否定了该理论,实验证明,尽管告知被试者,脸谱中没有那一个或哪几个特征,可以总是作为分类的决定依据。被试者还是采用了假设检验策略,即系统地考查脸谱的各个具体特征并进行分类。  20世纪80年代一些观点则认为:人类的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一类是样例信息,另一类是类别信息。出现刺激后,需要迅速判断刺激是何类别时,要用到样例信息,而必须严格地从逻辑上进行证明,必需依靠类别信息。  (二)中医学概念的形成  中医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历史产物,是从历代众多中医学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中吸取了某些医学的共同特征做为基础,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以今天的医学眼光来看,这些中医学概念成果,千锤百炼,来之不易。是从医疗实践到医学概念,又从医学概念到医疗实践的不断反复后取得的结果。在这过程中许多传统医学概念,从启蒙到终于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于临床医学实践,并在医学实践的指导下,逐渐形成把具有共同医学特征的概念归在一组。并把各种不同医学特征的东西放在各种不同的医学组别中,再把这些组别和不同的组别名称联系起来,成为一种系统的传统中医学概念。  在这个数千年医学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医学概念,还受到极多医患双方和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经过漫长岁月(从远古的《黄帝内经》时代,到近代的《温病条辨》)的考验,而且当时的历史条件又无从谈起,实行什么现代西方物象科学实验和研究。因此长期以来医患双方只能通过医疗实践来考察,并检验中医学中诸多传统医学概念的正确性实质及其范围。这种检验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事实证明,在我国世代医学家的努力下,所形成的诸多中医学概念的过程和实质,以及其探索形成概念时所使用策略,和数千年后才形成的现代心理学家提倡的“人工概念”和方法研究概念的形成理念几乎相同。  中医理论中的人工概念内涵,很明显是人为而产生的。例如,带有中华象数学等古哲学特点的阴阳五行学说等。它是古代医家不断补充后完成的,用于医学程式和医学类比的古哲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出各种医学类比程式(医学概念),和不断用实践来检验这些医学理论可用性和正确性的复杂过程。历代中医家通过对医患双方互动过程,所得到的医学理论与实践材料的分析与结合。并依靠各自的医学经验与知识,用一种与中医理论最终目标相一致的医学假设。再根据一些中医学家对这些新材料所进行的分析和总结,和近期发生在网络上的有关中医学是否科学的大辩论。以及经核对与总和修正所提出的医学假设,经反复假设,检验后,最后形成真正的中医学概念。由于中医学中许多理论本质就是人工概念(“全意识学”注:见本书其他章节),带有浓厚的人为的“内意识静态结构学”特点。比如:肝为将军之官,主怒等。这种令现代人难堪又无法理解的理论,遭到现代科学界和许多西医界人士的当然批驳与强烈反对。以致昔日如公元1914年北洋军政府主张废止旧医案,以及现代世界各国长期事实上,并不接纳中医成为医学界中的真正一员。自然更谈不上与国际医学接轨等等,这些都和中医意象科学理论无法符合西方现代物象科学的这种非规范化、非现代化直接有关。  认真观察中医理论,我们还可以发现,其中一些概念,并不象人工概念那样地确定。比如:六淫的风、寒、暑、湿、燥、火。再比如:气,其引用到中医理论中的结果,显然都是人类对大自然与人体的观察后形成的样例理论的应用。是大脑中已经形成的自然概念的医学翻版。也就是说这种概念的应用初期,也许用不着假设和检验的参与。当然中医学中的自然概念是根据医学的自然选择淘汰的要求,而无法和自然形成的概念内涵完全一致。因此还可以发现中医学中已形成的自然概念,已经依据其各个独有的医学特征而有了不同于自然概念的具体系统的分类。如:风,分成内风和外风等,这种分类往往又是人为的,为“西化”的当代人所无法理解。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中医理论概念中有着两种并存信息,一类是样例理论形成的医学信息,一类是类别理论形成的医学信息。要诊断一个病人,并且想很快知道这个病人是否属于某种疾病,是用不着人为假设参与,比如到底病人所患的是外感病、内伤病,做为医生应很快明白此病人是属于那一种类别病,而不是去假设此为何病,这说的是样例信息在医学上的应用。而具体地从中医学理论逻辑中,严格地按照中医的概念,进行准确诊断,则又需要依靠类别信息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医学定义,所属的关键特征,以及特征间的相互关系。比如:阴阳、虚实、藏腑、经络等。  因此中医学理论中的自然和人工概念的医学内涵之间,是应该通融有机地进行实践应用的。其有关的从漫长医史中,产生的医学概念,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医学实践和理论过程考验的,其存在的事实,就是中医学符合意象科学的合理过程。具有真正医学内涵的中医学概念,在现代医学排行榜中,应占有强有力的不可缺少的地位。
二中医学概念的获得与自然语言概念的形成比较  (一)现代自然语言概念的形成  获得自然语言概念,可以把儿童掌握语言概念过程当为参考。幼儿是通过类比归纳和理解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属性来获得概念的。婴幼儿刚开始接触某个概念时,还不能理解它的本质属性,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样例来理解。如:“妈妈”这称呼概念,由于母亲是婴幼儿和第一经常接触者,因此“妈妈”是婴幼儿称呼的第一个正例,这时幼小的理智中以为所有“妈妈”所指的都是他所专属的母亲,以致后来由于他自己的母亲,把外婆叫做“妈妈”,以后由大人解释知道外婆是“妈妈”的“妈妈”,这就会是孩子所得知道的新“妈妈”正例。随着接触和年龄的增加,“妈妈”的正例也不断增加。孩子慢慢知道“妈妈”的其他内涵。如:别的孩子也有其专属的“妈妈”,甚至大人也是有其专属的“妈妈”,以及姨妈、奶妈、义母也类似“妈妈”等等。这过程中经过成人的否定反馈,儿童逐渐从反例中区分出什么是真正的“妈妈”,以及形成“妈妈”一般是指儿子母亲间专用称呼的概念。  (二) 中医学概念的获得  人工概念实践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假设核对总和信息反馈等,对中医学理论概念的形成与获得也是适用的。  古代的中医师依借当时所拥有的知识条件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理解人体和解释人体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等等。经分析,他们认识了其中的许多共同属性,从而获得了中医学的各种概念。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处在启蒙时期的当时医家在接触到人体时,还不可能完全理解人体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只能把这些问题分成许多特定的个别样例。比如:精为人体内极其精粹宝贵的有形之物,是构成人体生命形体的基础;气是不断运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细微无形的生命物质;津液是人体内,具有生理作用的体液总称等等。  在古代的条件下,这些概念的提出,起先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设、一种看法,或是这种概念的一个正例,后来由于许多正例的不断积累,或是因为人体内总是存在有类似精、气、津液之类,意象科学的实质基础与概念存在。说得明白点就是,在根本没有现代医学实验的远古时代,把人所意识到的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其他各种结构中有关部分,按中医的概念去分类理解,并经过医疗实践,医患双方反复的反馈,从而产生的中医学,从根本上说在当时条件下,也只能用这种办法,才是中医概念能够正确地用于实践的唯一之路。这是另一条不同于西医物象科学的医学概念通道。就好象一个国家民族的兴旺与发达,我们既可以用具体资料去证明,也可以用“好”与“不好”这二个片语去表示,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方法但同样有效。因此精、气、津液这几种中医学概念的确其妙无穷,值得保留。也因此当代人总是认为西医是唯一正确和科学的说法,肯定是现代西方物象科学的一种偏见。  中医理论扩大了概念在医学中的应用,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途径,是我们祖先的又一大创举,它是现代医学的另一本“圣经”。古往今来历代中医师在日常的医疗实践中,把这些中医学概念反复应用,用以指导诊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两千多年来为无数病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当中医师用中医中已有的经典理论与概念,指导临床时,每次都可能有新的收获,于是头脑中便逐渐形成一个总体抽象的“最优”医学理论例证。相类似情况也在历代中医家中发生,他们在各自的医学实践中依据这个“最优”医学例证来进行类比,其中最优秀者就可能依据各自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践,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论假设。如:《黄帝内经》、《难经》、《温病条辨》等等。又经过了漫长的医疗实践和医患之间的互动,以及正反两方面的不断反馈,最终就从大量的医学例证中归纳出来具有共同关键医学特征的中医学概念。并确实让这些概念一一成为现代医学的新丰碑。  再以孩子认识母亲(正名)的过程为例:当婴儿出生后,在母亲怀抱里不断成长。吸奶、笑、呀呀学语、哭、闹、拉、撒。其过程婴儿都能看到母亲面容,听到母亲声音,闻到母亲体香,触到母亲温暖母体。这些都可能让婴儿留下深刻的母亲在不同情况下的亲子体验,继而形成诸多母子互动感觉,和只有母亲与婴儿才能拥有的不同温馨概念,而不断充实母亲(命名)的正面(形)象。
第三节名的形成(名成)     从人类、众生物、非生物,包括天、地、人、世间万物,到社会、自然、文化、科技,再到天空、宇宙深处,穷及一切人之所知的万种事物,都需要名,即认知它们的名字。因此名字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进行一切社会活动,建立人际关系等的原始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过程的先决条件和人类文化开始的符号,与说明一切事物的代名词。  事实证明,任何有名的事物。如:圆、水滴、树叶等,都具有它们各自最鲜明的不同“个性”特点,与明确的逻辑指向,而让此种事物有了无穷的生命,和针对性的事物现象生动表述。许多名,如史上有名人,孔子、老子、朱熹、王阳明、孙中山、毛泽东等;中华各朝代如:秦、汉、隋、唐、元、明、清等,都可以因其不同的命名而流芳百世。  纵观人类发展史,名的起源与来源,都是来自人对事物认识的原象(意象、物象),比如蛇、老虎与鱼等,史前人遇到此类动物时,如何向无法见到“原件”的同伴,叙述自己的所见呢?肯定只能用语言来形容(声象),手势比画(视象),画图说明(视象)等不同的方法来讲述。许多同伴后来也遇到类似情况(原件?),于是大家就形成此类动物概念。进而对它们进行命名,事物之名就此产生。  名有大名、小名、全名、简名、笔名、艺名、化名、代名、外号、绰号、代号、封号等,都具有其不同的生命形象和个性特征,都对受名事物起到关键不可逆转的巨大影响。因此名和事物的结合,就象种子播种进土地,好命名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事物与命名两者结合相得益彰。事物本身也“安身立命”,有了“建功立业”的动力,和各种能力与动向的原始流动,使事物个性得到张扬与生命风彩。如:中国的正名,全名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名为“中国”、大名叫“中华”,小名叫“唐山”,外号叫“华人”,绰号叫“汉人”,封号叫“祖国”等等。这些不同的名,都有其不同的背景、根源和意义。如“唐山”源于唐朝的兴盛,“汉人”来自汉朝的伟大等。名又有其不可缺少的正统性与唯一性。如中国之名,只能由中国拥有,并由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等广大地域和五十六个民族等组成。中国之名民心所向大势所驱,更是台海两岸中国人,包括共产党、国民党的两党共识。而有“民进党”背景的“台湾总统”陈水扁,不识民族大义,提出“一边一国论”,成为当年台海两岸不安定根源。到头来终让自己成为囚犯,这就是中国正名正统性与唯一不可侵犯性的明证。  中医人体结构学的各种名,即古藏象学说,包括:藏府、经络、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它们的命名就是古人通过望、闻、问、切等不同手段,长期临床反复实践,仔细观察生命的各种原象,进而形成不同概念象的结果。  名的重要性如:1880年6月出生的美国人凯勒因生病失去听力与视力,通过触摸语言(盲文),触摸多彩多姿世界的方法,来了解事物,和记住它们名字,从而认识世界。知识就是力量,后来她考入哈佛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与“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并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  孩子认识母亲,其名也是从母亲所作所为,比如:怀孩子、生孩子、护孩子、哄孩子;为孩子的吃、喝、拉、撒服务,提供保暖、无惊吓、无饥饿的相对安全、安定保障等,这些都是让母亲得到名正言顺名到实归命名的根本保证。
第四节正名的形成(名正)
  母亲的正名就是孩子从小到大,让其在所认识的成年女性中,去不断筛选、淘汰、反复认识的结果。比如,妈有:亲妈、后妈、假妈、义妈、奶妈、姨妈、舅妈、养妈、婶妈、有奶便是妈等等。每种妈都是成年女人。小孩从胎儿、婴儿、小儿等不同阶段不断长大,不断对“各种妈”和妈这个名进行辨认、鉴别,也不断从无知、糊涂到清晰认准亲妈,最后“妈”的“正名”就此形成。中医生理学的正名,由中医人体结构学(藏象等);中医象数学(阴阳、五行等);中医自然生理学(天人合一),三个部分组成。
一中医人体结构学正名(藏象)     二千多年之前,创造《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经典著作的中国古贤人,不可能拥有现代西方知识,因此徒劳无益并一厢情愿地用西方科学去解释中医,比如用西医的解剖学来替代中医的藏象学说,显然是“牧师管和尚、和尚唱圣经”,南辕北辙,不伦不类。西医为物象科学,中医为意象科学,用物象科学来解释意象科学,近百年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种作法是在开国际玩笑。远古蛮荒时代,所有人都只能用意识去感知世界,比如:用清醒的显意识去“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用模糊的中间意识去“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说穿了就是用《全意识》(清醒、模糊、睡眠,见《解构》等)来模拟与把握事物,进而发现了人的生命存在时的人体内意识“静态现象”《内意识结构系统》,即明李时珍所谓的“内景隧道”现象(见《解构》)。     在古人的所有研究基础上,我们发现并具体地总结了这种《中医人体内象结构系统》,这是人的生命存在时所存在的,由中医人体意象结构总系统所组成,属意象科学范畴的人体结构,见本系列Ⅰ《中医人体内象系统解构》(编注:同《解构》)。根据古经典《黄帝内经》等学说,我们知道,它的各系统层次结构如下:     (一)五藏象主大系统与三焦象系统之结构什么叫藏象?即人的生命存在时,内藏在人体内部的内意识系统结构现象(见《解构》)。中医认为五藏象即:心藏象、肝藏象、脾藏象、肺藏象、肾藏象,是人体内意识结构系统的“中枢”,它依“一气周流”的形式,住在三焦府这个“大房子”的“大府”中。     1三焦府象系统:人的生命存在时内意识系统结构现象的三焦府象,其位置相当于现代解剖学的胸腔与腹腔,其主要的功能是“府”,相当于官府、家府与家,是五藏、六府居住的地方。     2、心藏象系统:(1)主管人的智慧与精神的外在现象(藏神);(2)主管血(主血)等。 3、肝藏象系统:(1)藏血;(2)性刚;(3)主谋虑等。     4、脾藏象系统:(1)统血;(2)主运化、饮食、水湿等。     5、肺藏象系统:(1)主气;(2)主肃降等。     6、肾藏象系统:(1)藏精、纳气、生髓;(2)主作强等。 (二)六府象大系统;奇恒之府象大系统;形体、五官、九窍等 1胆府象系统:(1)清净之府;(2)主决断。     2胃府象系统:(1)水谷之海;(2)气宜降、主受纳。 3小肠象系统:(1)受盛之府;(2)主化物。 4大肠象系统:(1)传导之府;(2)主排泻。 5膀胱象系统:(1)聚汇尿与水液;(2)司气化。 6三焦象系统:(1)决渎之官;(2)主行水。 7奇恒之府象大系统:脑象系统、髓象系统、骨象系统、脉象系统、胆象系统、女子胞象系统等。多为中空与府象相似,而贮藏精气则与五藏功能相似。 8形体、五官、九窍:形体即身体;五官即眼、耳、鼻、口;九窍即五官加肛门、尿道等。     (三)经脉象管道大系统     中医认为内意识系统象的“静态构件”,由五藏象主大系统、六府象大系统、奇恒之府象大系统、形体、五官、九窍等构成。而连接这些构件的管道则由经脉象大系统组成。它分:十二经脉象系统、十二经别象系统、十二经筋象系统、十五络脉象系统、奇经八脉系统等。 (四)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概念大系统    概念指人在离开事物的现场时,仍可以留下的印象、现象、形象等。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是 由中国古贤人所发现的内意识概念现象,属意象科学,是人生命存在的内意识客观现象。我们以上已经说过了“构件”与“管道”,现在来说一下存在并充满了这些“构件”与“管道”中的“静态”与“动态”的“概念物质现象”,即精神、气血、营卫与津液。 1 精神概念象组合系统:精神包括魂、魄、意、志等概念,为《全意识学》分组中医概念系统。它统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中医的神多指活跃于外在而表现出来的外意识的意识活力,如神彩奕奕。精则为内在贮藏于人体内部的最完美与最好的内意识能力与精神,如:精髓,比喻事物最好、最重要的部分。    (1)精概念象系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指:人体内在的能力与精华,有时指精子或人的遗传生育能力。广义为象数学,用以说明事物或判断事物的运动与存在状态。    (2)神概念象系统:活跃而表现出来人的外在活力。 2气血组合概念象系统:意象科学中的气血概念组合系统是一组中医生理学概念。其中气概念系统又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    (1)气概念象系统:广义的气概念有象数学“一”的元气说,“二”的精气说,泛指事物的“无形”存在与运动。狭义的指事物的存在,如:呼吸的空气。事物的功能,如:藏府之气。事物的运动,如:气机运转等。    (2)血概念象系统:意象科学中的中医血概念系统,并不单纯指西医人体解剖学血管中的血液,如: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等。     3营卫组合概念象系统:中医意象科学生理学的营卫概念组合系统,并无物象依据(西医解剖学实据),是岐伯、雷公之类《黄帝内经》的古贤人从中医实践中发现的意象科学现象。    (1)营概念象系统:营养并运行于中医血脉象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作用。    (2)卫概念象系统:阳气的一种。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血脉象之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卸外邪、滋养腠理、开合汗孔等功能。     4津液组合概念象系统:意象科学概念津液组合概念,是人体体液及其代谢物的总称。    (1)津概念象系统:中医生理学概念,是人存在的体液组成部分。源于饮食,清稀者为津,随三焦之气,出入于肌肤腠理,下于膀胱为尿。 (2)液概念象系统:中医生理学概念,人体体质的组成部分。由水谷化生,浊而稠者为液。液由三焦散布,濡养关节、脑髓、皮肤、五官、九窍等。
二 中医象数生理学(阴阳、五行等)  从约一万多年前的伏羲画《八卦》(8的学说);到约六千多年前的《河图、洛书》(9的学说);到约五千年前的夏、商、周的《连山》、《归藏》与《周易》(64的学说);到老子的“道”(1的学说);宋朱熹的“理一”(1的学说);现代的《唯物论》(1的学说)、《矛盾论》(2的学说)与《零点学说》(0的学说)。以及西方古希腊的《原子论》(1的学说);古印度的“梵”(1的学说)等。都有一个象(形象、现象、道理、原理)的内涵,与数(数字、数列)的涵义,分别体现出象(现象、形象)、数(数字、数列)、义(内容、意义)、理(道理、原理)的意义,这种学问就叫做象数学(见《中医象数学》)。它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灵魂式人物,如伏羲、文王、孔子、老子、朱子、毛泽东等,从远古到现代一脉相承,用其高度、深度与难度,彻底地打破了哲学只源于西方的神话,见本系列Ⅱ《中医象数学》。  (一)中医阴、阳象(象数哲学“2”的学说)  中医阴、阳象学说属《中华象数学》,是象数哲学中的关于“2”的哲学概念,分阳现象与阴现象两种。  (二)中医五行象(象数哲学“5”的学说)  中医的金、木、水、火、土五行象学说,是《中华象数学》的组成部分,为象数哲学中“五”的哲学概念。分成金象、木象、水象、火象、土象等五种。 三 中医自然生理学(天人合一)  中医自然生理学,是中医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它与大自然之间相参相应关系的学问。自然在这里有两层意义,一层是大自然,另一层是指人的自然状态。  中医认为世界是由天、地、人构成的,其中自然界是整体,人在其中,本身也是整体,包括人与大自然还是个统一的整体,所以人的生理、病理变化不可能是孤立,而是相互影响而“天人相应”的。  这种整体观也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中,和恒动现象相持并论,相当于现在《矛盾论》的运动律与统一律,而成为中医理论的二大特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三新科普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