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1-3 15:51:19

意识到底是什么?

网文资料(184号)意识到底是什么?编者按:
朱利安·杰恩斯在《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1976)一书中提出,从历史的视角解释人类意识的起源。 他说到,三千年前人才具有完全的自我意识,在此之前,人类依赖于二分心智——每当遭遇困境,一个半脑会听见来自另一个半脑的指引,这种指引被视为神的声音。随着人类世界和社会分级制度的日益复杂,二分心智最终坍塌,人类的现代自我意识被唤醒,形成了内在叙事的能力和有效沟通的语言体系。

一、引言
接着上一篇《意识如何产生的?》,文中有个bug就是意识怎么就从物质的神经元到了精神性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了呢?所以有没有可能意识不是这个时候出现的,而是一开始就有的?全局空间理论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信息整合理论(IIT)给出了一个答案:意识就是一种信息结构,是现实的一种内秉的属性。这个理论就像质量、电荷一样,认为意识是本来就有的,是一种实在,与电荷这种可观测的属性不同,意识是一种纯内在属性,无法从外部观测。

二、意识的程度
无法从外部观测到的,怎么才能确定它的存在呢?笛卡尔回答过,他认为是我思故我在。意识的存在不容置疑,不需要外部观测你就知道它的存在。与这种属性对应的是一种信息结构。信息整合理论把它总结为一种能够有内部因果关系,能够自己影响自己的信息结构,有这种结构就会有意识,就像有时空扭曲就会有引力一样,这是宇宙的初始配置。(PS:其实这样回答是没有信服力的,据说中世界哲学吵架吵不赢的时候,最后都会搬出上帝来。但是这里咱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先悬置)
意识是一种基本属性,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有意识。首先说它是一种有内部因果关系的信息结构,这个时候就是说它需要有个信息结构,石头、桌子肯定是没有的。其次,意识也是有程度之分的。为了表示这个程度,信息整合理论提出了一个度量值φ,这是根据信息网络中不同的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点单程影响另一个点是10,相互影响是20,这样一看很简单,但是万事万物相互影响,这样就数值巨大,可能无法计算,这也是计算机比不过大脑的地方。信息整合理论能解释很多观测到的现象,例如,为何脑干对意识影响很小,以及为何“刺激-压缩”测量是有效的(该方法计算出的数值可以认为是对Φ的粗略估计)。
信息整合理论不仅解释了意识的程度,还有关于意识的质,例如红色为什么是红色?甜为什么甜?答案是:不同的信息拓扑结构就是意识中每一种可以相互区分的质,都与网络中不可约化的某一个拓扑结构相对应,这种结构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在外部感官的电信号刺激下,在大脑中通过突触建立起来的,所以这带来两个结论:第一,我们永远想象不出自己感受不到的东西是什么感觉。甚至没有对比的情况下,永远意识不到自己感受不到。经过训练对应某一种东西,你的脑中能建立的拓扑结构越多,你就能区分出更多的质,能感受到的质也就越丰富。所以美食专家就是比普通人尝出来的味道多,美妆博主知道的口红色号就是比直男多。这也就是说,动物、婴儿等是有意识的,只不过对世界的感受程度不同而已。睡觉时,随着φ值越低,大脑中大范围的信息交流就会越少,意识只剩下荒诞不经的梦了。它的网络不足以让它感受到自己,就像所有的物体都有引力,但如果不达到星球那种级别,这和没有引力一样。

三、AI有意识吗?
两种观点:
一种是认为如果意识就是一种信息结构,那么人工智能无疑是有意识的,只不过目前的人工智能推理,仅接近一种前馈网络,所以φ值可能很低;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意识是世界内在的秉性,那么只有物理上的信息结构才会产生意识,所以目前以软件方式虚拟出来的神经网络,是不可能产生意识的,这就像虚拟世界里制造出来的房子不可能有质量,也不可能有引力。我们可以用物理引擎模拟,让它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是这并不是真的。要想让人工智能有意识需要纯硬件实现。
不管哪种观点,都值得当下的我们思索。既然前面我们说了意识和智能也许是可以分开的,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也有可能拥有很高的智能。那么关于AI和人类的未来我们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结果是AI永远无法突破意识之壁,它仅仅是人类制造的工具,去做人类不愿意做的事情。
王阳明: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
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丹尼尔.丹尼特:
当意识不再神秘,意识将变得不同,但仍然会有美感。

四、意识不存在
意识就是你的一切体验。它是在你脑中挥之不去的那个旋律,是蛋糕的香甜,是牙齿的一阵阵疼痛,是你对孩子深切的爱,也是因明白这一切感觉终将消逝而产生的痛苦。这些感受来源和本质有时候被称为感质(qualia),从古至今一直困扰着人类。以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丹尼尔·丹尼特(DanielDennett)为代表的很多现代分析哲学家声称,意识只是一种幻觉,因为他们认为,意识的存在与他们所坚信的机械的物质宇宙完全无法兼容。换句话说,他们或是认为感质不存在,或是认为这从根本上不是一个可以被科学系统研究的话题。他认为,意识并不是“撰写好”的单一剧本在大脑某个部位的“剧场”里有序上演的产物,大脑中也不存在观看这种“剧目”并加以诠释的观众(“笛卡儿剧场”理论)。相反,意识是从并行撰写中的众多版本的“草稿”里脱颖而出的,是一场“群魔混战”的产物,各种片段交替执行高级功能,意识便在其间浮沉。总的来说他认为意识是不存在的,是人们解释的产物。假设我现在在听贝多芬的音乐,假设我现在在喝普洱茶,那么我对贝多芬的音乐以及普洱茶的味道的意识与体验就应当是真实的。笛卡儿不是告诉过我们吗?即使你所意识到的事物本身是不存在的(比如,我们可能在幻觉中意识到一张其实并不存在的大额支票),“我在进行意识活动”这件事仍然是毫无疑问的。难道这种意识的存在不是自明的而且不需要解释的吗?难道我不比任何别的人更清楚地意识到我自己的牙疼是什么感受吗?难道我对自己牙疼的言语解释要比牙疼体验本身来得更为直接与更为可靠吗?
丹尼特的理论是1992年提出的,IIT理论是2008年提出的,人类从未停止对意识的追问,或许因为人类渺小、好奇又敢于探险,或许因为理解意识就是理解自我和宇宙的关键,所以人们穷追不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意识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