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医 发表于 2012-2-8 09:18:23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六)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六)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内经》说:“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就是系统运动变化的原因,又是系统产生和灭亡的根源,也就是说,阴阳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于是,任何系统归根到底都可以分成阴阳两方,也只能分成阴阳两方。阳总是充当该系统运动变化的推动者,而阴则总是该系统中的被推动者,两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运动的系统,这是对系统有形物质层面的描述。而实际决定系统运动状态的,却是有形物质背后的阴和阳。所以《内经》说“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医圣张仲景依据阴阳消长的道理,把发热状态过程,分为六经阶段过程来描述,这是依据《易经》阴阳消长的理论而来的。《易经》精确的描述一个阴阳消长循环,最少需要分几个象呢?答案是六个。阳长阴消可以分两态,初生,壮大,可称为少阳,太阳;阳消阴长也可分初生与壮大,可称少阴,太阴;但还缺两个阴阳转换的状态,一是由阳长阴消到阳消阴长,称为阳明;一是由阳消阴长到阳长阴消,称为厥阴;如此就分成了六态,即三阴三阳六气,即是把万物依据阴阳多少、阴阳互根、正负反馈,而把万物的系统状态分为初生.上升.鼎盛.转折.下降.衰亡阶段,以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核心,去认识问题,这样就可用最少的状态参量,来准确描述万物系统的运动状态。伤寒论就是按照发热过程中,人体阴液与阳气、阴阳多少的盛衰消长状态分为三阴三阳六个子过程,而写成的。

   胃肠道内的这一段水精物质的运转过程也可以依据阴液与阳气的消长状态进行区分。胃肠道内水精物质组成的阴液也经历了盛衰消长的变化过程。每日的这一段整体过程状态保持稳态,其目的是为了供给全身系统营养物质的需要。阴液在这一段盛衰消长变化过程中,伴随着系统中,与之对立统一的阳气的盛衰消长变化。这与前述系统状态过程的五阶段区分,以及《伤寒论》的六阶段区分,是大致雷同的。我们应该怎样认识阴液与阳气,在脾气系统的这一阶段中的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盛衰消长过程呢?   

   阴阳消长实际上就是阴阳双方在量上的差异变化,阴方与阳方的量随时可以改变。《内经》说:“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各有太过不及也。”在一个系统中,阴阳双方总是处在变化之中,不是你多就是我少,消长代表了二者数量关系的动态变化。所谓消,就是量的减小,长,就是量的增长。消长,实际上就是阴阳双方在量上的波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故看上去此消彼长,这就是阴阳消长。阴阳消长实际上只有两种特征状况,其一:阳方相对于阴方在单调增长,称为阳长阴消;其二反之:阳方相对于阴方在单调减小,则称为阳消阴长。注意,这种消长基于阴阳双方量的相对比较,不考虑绝对值的大小。可以看出,消长表现出阴阳运动的一种趋势或态势。

   胃肠道内阴液与阳气的盛衰消长,就是由于阴阳双方量的相对比较,表现出阴阳对立统一运动的态势。考虑阳长阴消,阳气不断的增长,而阴液相对于阳气偏衰,由于阳气的推动作用,此时阴液的运动状态将不断加剧,阴液增加,消化液分泌增多。随着阴液的增多,阳气又不断减小,即阳消阴长,此时系统逐渐失去阳气的推动,其阴液增加的运动状态的改变势必不断减弱。这就是阳长阴消、阳消阴长、阴阳消长使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模式,也就是阴阳双方使系统运动状态改变的基本模式。但是这两种态势如果都是单向发展的,系统的运动状态要么无限制的加剧改变,要么无限制的减弱直至停止改变。阳长阴消单向发展,就是古人所谓“阳偏盛”导致“阴不胜其阳”的情况,“胜”是克制或承受的意思。而阳消阴长单向发展,则使运动变化不断衰减,以至趋向于零,结果系统运动变化就彻底停止下来,不改变,就意味着“不活”,“不生长”,系统也就成了“死”系统,所以古人称之为“死阴”。这是“阴偏盛”导致“阳不胜其阴”的情况。

   可见,如果系统打算长期存在下去,则系统阴阳双方就必须有所节制,否则就会偏盛或偏衰,就会导致系统消亡。这就要求,当阳长阴消发展到一定程度,阳气就能够被抑制,并能转为阳消阴长,而阳消阴长发展到一定程度,阳气又能被助长转为阳长阴消。这就是阴阳消长运动的“逆转”机制,负反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的长期存在,从而形成一种阴阳消长状态可以不断回归的循环运动模式,也就是类似周期运动的形式,所以古人称之为“环道”。抑制和助长,古人则称为“克”与“生”。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状态既能发展又能抑制,环道才得以长久。阴阳盛衰消长的周期运动才能维持稳态。

   生命系统具有多样的运动形式,它们可以简略地划分为两种运动形式。一种是从目标状态(系统原来的状态)离开的运动,一种是向目标状态(系统原来的状态)回复的运动。前者就是控制论的正反馈,后者则是负反馈。按《黄帝内经》的术语,就是生克关系。对于任何生命系统,它内部的两要素由于正负反馈、对立统一、相生相克才能出现系统的稳态存在。系统与其环境组成的更大的系统,在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系统所受到的环境的外部作用不外乎两种,即生与克,《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同样,对于某一个系统而言,它能够对于另外的系统施加的影响也不外乎生与克二种。

   系统的运动变化决定于阴阳双方的正负反馈、对立统一、相生相克、对抗协同,阴阳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状态的变化。若要稳定运行,阴阳消长状态必能回归,形成环道运动,形成周期变化的阴阳盛衰涨落起伏,若不走环道,则阴阳消长状态必定不能回归,系统将趋向消亡。也就是说,系统运动行为可以分成环道和非环道两大类,其实就是定态和暂态。也就是中国文化所说的气聚与气散。

   阴阳消长决定了系统的运动行为,可是,又是谁来决定阴阳双方的消长呢?为什么是这样变而不那样变呢?看来,阴阳的背后一定还有个控制者或操纵者,是他决定了阴阳双方的变化。这个东西用肉眼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物可察,有点玄。但是行为就是系统“如何运动”的具体表现,《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机能活动的有形物质基础是津、精、液,血、痰、涎、饮、唾、汗等阴液。“阳化气阴成形”,而阴液的生成和转化,又是脏气推动的结果。现代科学则认为生命系统由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形成。这种表述上的差异虽然有理论上的深刻原因,但是它描述的是同一个生命系统的基本状态。所以我们可以从阴液行为的系统输出变化,来推出阴阳背后的控制者。按现代白箱化的西医知识来说,就是神经、内分泌、基因蛋白因子网络调控下的胃肠道平滑肌蠕动、消化腺分泌活动、肠绒毛的吸收活动等的协同运动。

   网络调控主宰操纵着系统的行为,他是靠什么手段来实现的呢?按中医理论的话说就是控制阴阳!且只有两种手段:助长或抑制,亦即生与克。何以如此简单?因为系统的运动只有一个原因,即阴阳对立统一的盛衰消长,所有的运动状态都是消长的结果,所以,网络控制只要控制阴阳消长就行了,对阴有两手:抑制或助长;对阳也有两手:抑制或助长。网络控制的手段如此单一,如何驾驭复杂的系统行为呢?那就是“得机而动”。什么叫机?机就是机关,关键点,有“时机”和“位机”之分。时机就是关键时间点,位机就是关键空间点,把握系统的时空运动,当然要有时间和空间的双重控制,也就是要把握时机与位机,就是中国文化的所谓天时与地利。把握住了就是“得机”,否则就不得机。网络调控的操纵作用关键在“得机”,即选择恰当的时空点对阴阳加以干预,或助或抑,这就是“得机而动”,于是就形成某种操纵机制,从而驾驭复杂的运动。依据现有的西医学知识,仅仅知道是网络调控,至于怎样“得机”,它的细节如何?还不清楚。

   胃肠道内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就是由于这样的网络调控,而保持阴阳盛衰消长的稳态,我们可以从它的阴液输出物质的行为中,进一步讨论研究。网络调控怎样“得机”而动,这是属于复杂系统、混沌系统的研究范畴。



本主题由 (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于 28 分钟前 审核通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