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常用中药功效、用量、注意事项
第六节常用中药功效、用量、注意事项 (注:以下某些药物,如:虎骨、羚羊、犀角等已禁用) 一、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 1、麻黄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阴疽。 用量:2~10克。 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强,能兴奋中枢神经、升高血压。体虚多汗、失眠和高血压患者慎用。 2、细辛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祛风止痛。 用量:1.5~3克。 注意事项:气虚多汗,阴虚火旺,血虚内热及干咳无痰者,忌用。反藜芦。 3、苍耳子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通窍。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血虚者慎用。 4、荆芥 功效:祛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止痉。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无。 5、藁本 功效:发散风寒,除湿止痛。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血虚头痛者忌用。 6、紫苏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气虚或表虚自汗者不宜用。 7、生姜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散寒止咳,解毒。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肺热燥咳及疮疡热毒之证忌服。 8、防风 功效:祛风解表,除温解痉,止泻止血。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血虚发痉者不宜使用。 9、桂枝 功效: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温热病、阴虚火旺及血热妄行者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10、羌活 功效:祛风解表,除湿止痛。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气血不足者忌用。 11、白芷 功效:发散风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不宜服用。 12、辛夷 功效:散风寒,通鼻窍。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及孕妇忌用。 13、香薷 功效:解暑和中,利水消肿。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汗多表虚者忌用。 二、发散风热药 1、牛蒡子 功效:疏散风热,祛痰止咳,利咽透疹,解毒散结。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气虚便溏者慎用。 2、升麻 功效:发表透疹,消热解毒,升举阳气。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麻疹已透,气逆不降等证,均当忌用。 3、柴胡 功效: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虚阳上升者,慎用。 4、薄荷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无。 5、葛根 功效:解肌退热,透发斑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表虚多汗及斑疹透畅者不宜用。 6、桑叶 功效:疏散风热,润燥止咳,清肝明目。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无。 7、淡豆豉 功效:解表除烦。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8、蔓荆子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止痛。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无。 9、菊花 功效: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10、蝉蜕 功效:疏风散热,透痛止痒,明目退翳,定惊解痉。 用量:6~12克。 注意事项:本品性寒,故孕妇慎用。 三、清热泻火药 1、莲子心 功效:清心火。 用量:2~6克。 注意事项:无。 2、淡竹叶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3、石膏 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锻后研粉,收温敛疮。 用量:15~60克,大剂量可用至250克。 注意事项:胃寒食少者,不宜服用。 4、知母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用量:6~12克。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不宜服用。 5、天花粉 功效: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消痈排脓。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反乌头。 6、芦根 功效:清热生津,止呕,透疹。 用量:干品15~30克,鲜品30~60克。 注意事项:肺寒咳嗽或虚寒呕吐者忌用。 7、栀子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清利湿热。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忌服。 四、清虚热药 1、地骨皮 功效:清热凉血,退虚热。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外感风寒发热及脾虚便溏者慎用。 2、银柴胡 功效:退虚热,清疳热。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外感风寒及血虚无热者忌用。 3、胡黄莲 功效:除蒸退热,清热燥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无。 4、青蒿 功效: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不宜久煎。 5、白薇 功效:清热凉血,利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用。 6、秦皮 功效:清热燥湿,清肝明目。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 7、黄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忌服。 8、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量:1~5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9、黄芩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 用量:3~12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10、苦参 功效:清热燥湿、止痒杀虫、利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脾虚虚寒、食少便溏者不宜用。反藜芦。 11、龙胆草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五、清热解毒药 1、蒲公英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消痈散结。 用量:10~13克。 注意事项:用量过大可致泻。 2、败酱草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 用量:5~16克。 注意事项:产后血虚腹痛者忌用。 3、射干 功效:解毒利咽,清肺化痰。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 4、连翘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虚寒阴疽者禁用,脾胃虚弱者慎用。 5、金银花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6、山豆根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忌用。 7、白头翁 功效:清热止痢,凉血止血。 用量:5~15克。 注意事项:虚寒下痢忌用。 8、鸦胆子 功效: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用量:每次10~15粒,每日3次。 注意事项:本品对胃肠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久用多用。胃肠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忌用。 9、马齿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量:30~60克。 注意事项:虚寒下痢及孕妇忌用。 10、大青叶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化斑。 用量:6~15克,鲜品24~30克。 注意事项:用量过大可致恶心呕吐。 11、紫花地丁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用量:入煎剂10~15克,单味鲜品30~60克。 注意事项:阴疽忌用。 12、蚤休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息风。 用量:入煎剂3~10克,粉剂0.5~1克。 注意事项:虚寒阴疽忌用。 13、马勃 功效:清肺,利咽,止血。 用量:2~3克。 注意事项:无。 14、鱼腥草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不宜久煎。 15、穿心莲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 用量:10~16克。 注意事项:无。 16、土茯苓 功效:利湿解毒,通利关节。 用量:30~60克。 注意事项:无。 六、清热明目药 1、决明子 功效: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2、密蒙花 功效:清肝明目,退翳。 用量:6~10克。 注意事项:无。 3、青葙子 功效:清肝退翳,平肝阳。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青光眼忌用。 4、夏枯草 功效:清肝明目,散郁结。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阴虚无郁结者忌用。 七、攻下药 1、番泻叶 功效:泻热通便,行水消肿。 用量:3~6克。 注意事项:体虚及孕妇忌服。用量稍大可有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 2、芦荟 功效:清热通便,泻肝除烦,杀虫疗疳。 用量:1.5~3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弱,食少便溏及孕妇忌服。 3、芒硝 功效:泻热通便,软坚消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畏三棱,恶硫黄。 4、大黄 功效:攻积导滞,泻热凉血,行瘀通经,清化湿热。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本品易伤正气,如非实证,不宜妄用。孕妇、经期、哺乳期均当慎用。 八、峻下逐水药 1、大戟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用量:入煎剂1.5~3克,入丸散剂每次0.6~0.9克。 注意事项:虚证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2、芜花 功效:泻水逐饮,杀虫疗疮。 用量:入煎剂1.5~3克,入丸散剂0.6~0.9克。 注意事项:虚证及孕妇忌服。反甘草。 3、甘遂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用量:入煎剂1.5~3克,入丸散剂每次0.6~0.9克。 注意事项:本品峻烈有毒,凡气虚、阴伤、脾胃虚弱者及孕妇均当忌服。反甘草。 4、巴豆 功效:峻下寒积,逐痰行水,蚀疮。 用量:入丸散剂0.1~0.3克。 注意事项: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畏牵牛。 5、牵牛子 功效:泻水逐饮,杀虫攻积。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体虚慎用。孕妇及脾胃虚弱者忌用。畏巴豆。 6、商陆 功效:逐水消肿,祛痰止咳。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睥虚水肿及孕妇忌服。禁忌与甘遂同用。 九、温化寒痰药 1、白前 功效:行气消痰止咳。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气虚无痰者不宜使用。 2、白附子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 用量:3~6克。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及孕妇忌服。 3、白芥子 功效:豁痰利气,通络止痛,散结消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忌服。有皮肤过敏史者,忌外用。 4、旋复花 功效:消痰平喘,降逆止呕。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无。 5、半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燥咳者忌用,反乌头。 6、天南星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消肿散结。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肺燥及孕妇均忌用。 十、清化热痰药 1、海浮石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通淋。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寒痰喘咳及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竹茹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无。 3、昆布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中焦虚寒便溏者不宜用。 4、海藻 功效:消痰软坚,利水消肿。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反甘草。 5、礞石 功效:下气坠痰,平肝镇惊。 用量:入煎剂10~15克,入丸散剂1.5~3克。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6、前胡 功效:降气怯痰、疏散风热。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及寒饮喘咳者不宜用。 7、枇杷叶 功效:止咳化痰,和胃止呕。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胃寒呕吐及寒痰咳喘者慎用。 8、瓜蒌 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用量:全瓜蒌10~20克,瓜蒌皮6~12克,瓜蒌仁10~15克。 注意事项:虚寒泻泄者忌用。与乌头相反。 9、贝母 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开郁散结。 用量:入煎剂5~10克,研末冲服1~1.5克。 注意事项:寒饮湿痰不宜用,反乌头。 10、天竺黄 功效: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用量:入煎剂3~10克,研末冲服每次0.5~1克。 注意事项:无实热痰火者不宜用。 11、瓦楞子 功效:消痰散结,制酸止痛。 用量:入煎剂6~20克,研面吞服或入丸散剂3~6克。 注意事项:无。 12、桔梗 功效:宣肺化痰,排脓。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阴虚燥咳者不宜服用。 13、海蛤壳 功效: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 用量:入煎剂10~15克,入丸散剂1~3克。 注意事项:无。 十一、利水消肿药 1、茯苓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2、猪苓 功效:利水渗湿,消肿通淋。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因本品渗湿利水作用强,所以小便过多、遗尿者禁用。 3、泽泻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小便过多者禁用。 4、薏苡仁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消肿排脓,除痹。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无。 5、冬瓜皮 功效:利水消肿。 用量:冬瓜皮10~30克,冬瓜子10~15克。 注意事项:无。 十二、利尿通淋药 1、车前子 功效:利水渗湿,清热明目,清肺化痰。 用量:车前子5~10克,布包入煎剂。车前草干品10~15克,鲜品15~30克。 注意事项:无。 2、滑石 功效: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孕妇及湿热患者禁用。 3、木通 功效:利水泄热,下乳,通经。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4、萹蓄 功效:利水通淋,杀虫止痒。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5、矍麦 功效:利水痛淋,清热破血通经。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因本品有破血通经之功,故孕妇胎前胎后忌用。 6、石苇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止咳,凉血止血。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无湿热者禁用。 7、冬葵子 功效:利尿通淋,催乳,通便。 用量:10~60克。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忌用。 8、地肤子 功效:清湿热,利小便,止瘙痒。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9、萆薢 功效:祛风湿,利湿浊。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10、海金沙 功效:利水通淋,清热利湿。 用量:9~15克。 注意事项:本品应用时须用纱布包裹,再煎。 十三、利湿退黄药 1、茵陈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虚黄者不宜用茵陈。 2、金钱草 功效:除湿退黄,利水通淋,解毒消肿。 用量:30~60克。 注意事项:金钱草治疗结石,所需时间较长,大约在一个月以上,所以必须坚持长期服用。 3、虎杖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痰止喘。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孕妇禁用。 十四、祛风湿止痹痛药 1、独活 功效:祛风胜湿,解表通络,止痛。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高热、不恶寒者忌用。盛夏时或阴虚有热者慎用。 2、威灵仙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本品性专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故体质虚弱者宜慎用或禁用。服时忌茶。 3、松节 功效:祛风燥湿,通经止痛。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阴虚血亏者慎用。 4、蚕砂 功效:祛风除湿,和胃化浊,化痰散结。 用量:6~10克。 注意事项:入煎剂时,应用布包。 5、防己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 用量:6~12克。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较重,不宜大剂量长久服用,有风寒湿患者应该短期或加大辛温之药的剂量以防治,或加补益脾胃之药,以免损伤胃气。食欲不振或阴虚无湿热者忌用。 6、秦艽 功效:祛风除湿,和血通络,清退虚热。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无。 7、海桐皮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止痛。 用量:6~12克。 注意事项:无。 十五、舒筋活络药 1、木瓜 功效:舒筋活络,和胃化湿。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因本品有制约尿量的作用,服后使尿量减少,所以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不宜用木瓜。 2、伸筋草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通络。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无。 3、络石藤 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本品苦、微寒,孕妇应慎用,此外阳虚畏寒、大便溏泄者不宜服用。 4、海风藤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镇痛。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5、桑枝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镇痛解热。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寒湿阻络者慎用。 6、白花蛇 功效:祛风活络、定搐止惊。 用量:6~10克。 注意事项:无。 7、豨莶草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利筋骨,清热解毒。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8、梧桐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利水。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无。 十六、祛风湿强筋骨药 1、虎骨(本品已禁用) 功效:祛风定痛,强筋壮骨。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1)本品不宜入煎剂,宜酒浸、或作丸、或用之。(2)本品性温,故阴虚火盛者不可单纯使用,应配伍滋阴清热药。 2、五加皮 功效:祛风湿,强筋骨。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五加皮分为南五加皮、北五加皮两种。南五加皮又称刺五加皮,北五加皮又称红柳皮。北五加皮有毒,故制五加皮酒最好用南五加皮,若用北五加皮制酒,过量饮用会引起中毒反应。 阴虚火旺者慎用。 3、骨碎补 功效:补肾接骨,活血续筋。 用量:10~20克。 注意事项:无瘀血、阴虚内热者不宜服之。 4、桑寄生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气。 用量:10~20克。 注意事项:无。 十七、重镇安神药 1、朱砂 功效:镇心安神,清热解毒。 用量:0.3~1克。 注意事项:本品不宜煎服,更不宜以火炮制,以免使汞释出引起中毒。内服不宜过量,也不可外服,以免汞中毒。肝肾功能差者,慎用朱砂,以防病情加重。 朱砂,原名丹砂,亦称汞砂、辰砂。本品主要成分为硫化汞,其含量约在90%左右,若用火煅烧可以析出水银。水银有大毒,易引起汞中毒,故忌用火炮制。 2、磁石 功效:潜阳安这时,纳气平喘。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无。 3、琥珀 功效:镇静安神,利水通淋,活血散瘀。 用量:1.5~3克。 注意事项:无。 4、龙骨 功效:镇静安神,收敛固涩。 用量:15~30克。 注意事项:无。 5、牡蛎 功效:潜阳安神,软坚固涩。 用量:15~30克。 注意事项:壮热脉实无汗者禁用,多服久服有碍肠胃,应与健脾胃药同用。 十八、养心安神药 1、酸枣仁 功效:养心益肝,安神敛汗。 用量:10~18克。 注意事项:酸枣仁的用量有报道说不可过大,过大剂量可引起昏睡,甚至失去知觉,不可不予以注意。 2、柏子仁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用量:10~20克。 注意事项:无。 3、远志 功效: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痈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1)有胃炎及消化道溃疡者慎用。(2)实热证者,忌用。 4、合欢 功效: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无。 5、夜交藤 功效:养心安神,祛风通络。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无。 十九、补气药 1、人参 功效:大补元气,生津安神。 用量:一般用量为6~10克。 注意事项:(1)本药与藜芦相反,与五灵脂相畏,与皂荚相恶,即不可与此三药在同一处方中应用。(2)用人参时,不可喝茶、吃萝卜,以免影响疗效。(3)凡属热证、实证、正气不虚者不可服用人参。其具体禁忌有如下几类:①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病,多服或服用人参可引起脑溢血或其他脑血管意外。虚寒型高血压虽然可用人参,但收缩压不可超过24kPa(180毫米汞柱),而且用量宜小,不宜过大,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高血压都不宜使用人参。②人参虽有补益肾气的功能,使水肿消散,但是因为人参有抗利尿,使钠盐潴留的功能,所以湿热壅滞的水肿、肾功能衰竭伴有尿少的患者不宜使用人参。③人参有益心气而安神志的功能,适用于心气不足者,若烦燥失眠属于实证热证者,则不宜使用人参,用之反增烦躁不安等。(4)有的患者服用人参后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诸如头痛、失眠、心悸、血压升高、口干渴、胸闷、纳呆等,有的停药以后症状可以消失,有的则须佐以凉润或行气健胃等药,即可减轻。 2、党参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1)党参与人参的性能作用相似,但由于党参效力较人参弱,尤其是补益元气,挽救虚脱方面不及人事。凡用人参补益脾肺,扶正祛邪的方剂一般均可用党参代替。其用量为人参的2~3倍。(2)党参有降压作用,因此对阳气虚脱的危重病证,仍以人参为宜。(3)本品适用于虚寒证,若属气滞或火热证者,不宜单独使用。(4)本品藜芦相反,畏五灵脂。 3、太子参 功效:补气生津。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太子参亦与藜芦相反,畏五灵脂。太子参性较柔润,用于阴虚血热者人参补气之力胜于太子参,用于强心救脱。血压不高者用人参,血压偏高者用太子参。 4、西洋参 功效:补气养阴,清热生津。 用量:3~6克。 注意事项:(1)本品味苦,微甘,性寒,易伤阳助湿,故中阳衰微、胃有寒湿者不宜服之。(2)本品忌用铁器煎煮,宜用砂锅、瓷器另炖。本品亦与黎芦相反。 5、黄芪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用量:10~20克。 注意事项:(1)本品的特点是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故凡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痈疽初起,溃后毒盛者,忌用。(2)黄芪用于痈疮肿毒者主要在于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使痈疮易于破溃或易于愈合,但是毒势较剧、红肿热痛明显者不宜用之。(3)本品在清朝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用为主药,治疗因为气虚血滞而引起的半身不遂者,其意是取其补气之功,加以活血通络之品以奏效,但目前有些学者以之作为治疗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的常规用药,实为不妥,应注意应用黄芪时的指征必须是病人清醒,体温正常,倘若病人有脑出血而脉浮有力者则不宜用之。(4)本品还可用于治疗消渴症(糖尿病),但是临床报道较少,无确实可以操作的指标,因此应用时应当慎重,或应进行科学研究确定相应的指标。 6、白术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用量:6~15克。 注意事项:(1)白术苦燥性温,故阴虚内热者不宜。(2)白术其性偏滞,故宜与陈皮、茯苓配伍,以防其滞。 7、山药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1)生品多用于虚劳痰嗽、消渴和滋阴药中,炒山药用于健脾止泻和补脾益肺药中。(2)用于治疗消渴病者,其病情相当于轻型和中型糖尿病的效果颇为满意,而重型糖尿病者用之效果不十分明显。(3)用于炎性腹泻者,不可使用大便干结者,本品虽可益阴,但其主要功能在于补气,且有固涩作用,故当慎用脾虚兼有气滞腹胀脘闷者慎用本品的药物成分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酶,故本品不可与碱性药物混合,也不可煎煮时间太长,否则易使淀粉酶失效。 8、扁豆 功效:健脾化湿。 用量:10~20克。 注意事项:(1)健脾益胃化湿者,炒用;治疗暑湿和中者,生用。(2)本品可用来治疗和解除河豚鱼毒。(3)除扁豆果实可做药物使用外,扁豆的干燥种皮和扁豆花亦可入药。扁豆种皮称为扁豆衣,功效与扁豆同但稍逊于扁豆,然无壅滞之弊,多用于暑湿吐泻、脚气浮肿等。扁豆花与扁豆功效相同,因气味轻清,故长于消暑化湿,多用于夏季暑湿,发热泻泄,下痢及妇女带下。 9、大枣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用量:3~10枚或10~30克。 注意事项:(1)大枣入药的种类分为黑枣、南枣、红枣、蜜枣等。其中黑枣、南枣养血补中作用较强红枣补中益气作用较差,而性偏燥热,故应用的机会较少,但对过敏性紫癜有一定疗效。蜜枣清甜厚爽,润燥解毒效果较好。(2)本品味甘壅滞,助湿生热,令人中满,故湿盛的脘腹胀满、虫积、食积、龋齿作痛、痰热咳嗽者忌用。 10、甘草 功效: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1)用于清热解毒者,生用;用于补中缓急者,灸用。(2)甘草的根梢,称为甘草梢,可治疗尿道涩痛的淋症,现多用于治疗急性尿道炎。(3)甘草味甘,助湿满中,故湿盛者不宜用之。如用于渗利、祛湿、攻下而欲取速效时,不宜与甘草配伍。 二十、补阳药 1、鹿茸 功效:温补肾阳,生精益血,强筋壮骨。 用量:1~3克。 注意事项:(1)发热、外感未愈不可用之,阳盛体实者忽服,有高血压者不宜服之,若为肾虚型高血压者,可配牛膝、鸡血藤等。(2)本品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否则易使阳气骤补而引动内风,或阳气骤补而伤阴动血。(3)本品价贵而难求,故多用鹿角胶、鹿角霜代之。 2、补骨脂 功效:补肾温脾,固精止泻。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本品性善窜燥,服后多易动火,导致口干舌燥等,故阴虚火盛者忌用。本品对胃亦有一定的刺激性,但对虚寒性的胃溃疡仍可用之。 3、巴戟天 功效:补肾助阳,强筋壮骨,祛风除湿。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本品补肾助阳之力不如淫羊藿燥散,只用于阳虚寒湿者,如阴虚火旺、湿热内停者不宜用之。 4、淫羊藿 功效:补肾壮阳,强筋健骨,祛风除湿,止咳平喘。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本品性燥伤阴,故阴虚火旺者不宜服之。 5、仙茅 功效:温补肾阳,祛寒除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1)本品辛热有毒,不宜长服,否则易引起中毒。其中毒症状表现为舌体肿胀。(2)本品与淫羊藿的功效相似,但其药性燥烈易于伤阴,故阴虚火旺者忌用。 6、杜仲 功效:补肾肝,强筋骨,安胎气。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本品为温补之品,阴虚火旺、内热血燥者忌用。 7、肉苁蓉 功效:补肾壮阳,润肠通便。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1)本品补益肾阳之力较为温和,又能益精血,故用于补阳时,用量必须大,否则力缓无效。(2)本品虽能润肠通便,但毕竟有补益肾阳的作用,因此肠胃实热而致的大便秘结不宜用之。大便溏泻者亦在禁用之列。 8、锁阳 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阴虚阳亢、实热便秘、脾虚便溏、性机能亢进者忌用。 9、胡芦巴 功效:温补肾阳,逐寒除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本品温而不燥,守而不走,宜于沉寒痼冷,而阴虚火旺、下焦显热者忌服。 10、续断 功效:补肝肾、续筋骨、行血脉。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无。 冬虫夏草 功效:补肾益肺,止咳化痰。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1)肺热咯血、有表牙者忌用。(2)本品补力较缓,故须长期食用才能奏效。 11、蛤蚧 功效:补肾益肺,益精定喘。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无。 12、胡桃仁 功效:补肾、益肺、润肠。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1)肺热咳嗽、大便溏泄者,不宜用之。(2)不宜与浓茶同服。 13、紫河车 功效:补肾益精、益气养血。 用量:1.5~3克。 注意事项:(1)本品可以单用,亦可与其它药配伍应用。以粉剂为主要剂型冲服,亦可入丸、散剂中。煎服者很少用之。现代特殊工艺可制成注射液肌注。(2)本品补益很强,故有实邪者忌用。 14、菟丝子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固精安胎,缩尿止泻。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本品药性平和,虚寒者服后觉大便通畅,但血虚、内热者服之反易招致便秘。 15、沙苑子 功效:补肾暖精、养肝明目。 用量:10~20克。 注意事项:本品为温补固涩之品,阴虚火旺者不宜服之。 16、阳起石 功效:温肾壮阳。 用量:3~9克。 注意事项:本品的主要功能在于壮阳,治阳萎,且只宜暂服,不可久用。故阴虚者不宜用之。 二十一、补血药 1、当归 功效:补血活血,止痛润肠。 用量:9~15克。 注意事项:(1)用于改善血循环以全当归,用于调经以归身,用于治跌打损伤以归尾。(2)当归性味辛温,故阴虚火旺、肝阳偏亢者不宜单独用之。本品补血润肠,故脾虚便溏者不宜用之。 2、阿胶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用量:9~15克。 注意事项:阿胶性粘不易消化,故脾胃虚弱者不宜服之。入煎剂宜烊化,止血宜用薄黄拌炒,润肺宜用蛤粉炒。 3、熟地 功效:补血、滋阴。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本品味甘而腻,有碍消化,故脾虚食少及腹满便溏者忌用。凡兼有外感者不宜用熟地,以防恋邪留寇。 4、何首乌 功效:益精血,补肝肾,润肠通便。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1)生首乌润肠通便较好,制首乌补肝益肾较强。(2)首乌长于补肝虚、对心脑供血不足者疗效较好,熟地长于补肾虚,对末梢循环功能差者疗效好。 5、白芍 功效:养血柔肝,敛阴止痛。 用量:15~30克。 注意事项:阴衰虚寒、肝功能损伤者不宜用之。反藜芦。 6、龙眼肉 功效: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无。 二十二、补阴药 1、沙参 功效:养阴清肺,益胃生津。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1)本品滋腻益肺阴,不利于发表透邪,故肺有实热的咳嗽忌用。如外感初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等不可用之。(2)反藜芦。 2、麦门冬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1)麦冬心易使人服后心烦,故清养肺胃之阴者去心用之。(2)麦冬微寒多汁,故气虚、胃寒、便溏,有外感之邪者不宜用之。 3、天门冬 功效:滋肺降火,润燥化痰。 用量:9~15克。 注意事项:(1)本品性大寒,故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用之。(2)本品与麦冬作用相近,但二者相比,天冬偏于滋补肺肾之阴,麦冬偏于清肺润燥。天冬偏于清肺之热,麦冬偏于滋肺之阴,故临床常二者相互配伍以用之。 4、百合 功效:润肺止咏,清心安神。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风寒咳嗽、中寒便溏者忌用。 5、玉竹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1)玉竹的作用缓弱,因此用量须在10~15g左右,甚至更大些。如用于强心则用量应在30~60g之间。(2)玉竹又名萎蕤、葳蕤。脾虚湿盛者不宜用之。 6、石斛 功效:益胃生津,养阴清热。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1)入煎剂时宜先煎。(2)本品能恋邪助湿,清中有补,补中有清,宜于虚中有热者,若阴虚无热,实热阴不伤者不宜用之,或温热病早期、或湿温尚未化燥者不可用之,以防恋邪,使邪不外达。 7、黄精 功效:滋脾润肺,益精补肾。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1)本品作用缓慢,必须久服。(2)本品滋腻助湿,脾虚痰多、中寒便溏者不宜。 8、枸杞子 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用量:9~15克。 注意事项:因本品能滋阴润燥,故脾虚便溏者不宜。 9、女贞子 功效:补益肝肾,清热明目。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本品不腻而性凉,故阳虚者忌用。 10、龟板 功效: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凉血补血。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孕妇者忌用。 11、鳖甲 功效:滋阴潜阳,软坚散结。 用量:10~30克。 注意事项:消化不良、食少便溏、阳萎、孕妇等不宜服之,因弊甲含有胶质,不易消化,能降低性机能,触动胎元,故不宜用之。 二十三、收涩药 1、麻黄根 功效:止汗。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有表邪者忌用。 2、浮小麦 功效:止汗。 用量:15~30克。 注意事项:无。 3、糯稻根须 功效:止汗。 用量:30~60克。 注意事项:无。 4、赤石脂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生肌。 用量:10~20克。 注意事项:本品温而固涩,故有实热、温热者忌用。 5、禹余粮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用量:10~25克。 注意事项:本品温而固涩,故有实热、温热者忌用。 6、肉豆蔻 功效:涩肠止泻,温中行气。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1)本品煨熟可增强温中止泻的效果。(2)本品温中固涩,故实热暴泻、湿热痢疾忌用。 7、诃子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下气。 用量:3~10千克。 注意事项:(1)敛肺清火开音者,生用;涩肠止泻者,煨用。(2)外有表邪、内有湿热积滞者,煨用。 8、罂粟壳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痛。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1)蜜灸可以止咳,醋炒可以止泻止痛。(2)本品涩肠止泻,对痢疾或腹泻初起不宜用之。(3)本品有毒,含有吗啡、可待因等麻醉药成分,因此非必要时不宜用,用亦不可过量、久服,以免中毒成瘾。 9、乌梅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生津,安蛔止痛。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1)止泻止咳止血宜用炒炭,外用宜捣烂或炒炭研末外敷。外用时先将局部用热水泡软,剪去鸡眼老皮,然后将药涂之,纱布包扎,24小时换药一次。(2)本品收敛之性易于恋邪,故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者忌用。 10、石榴皮 功效:涩肠止泻,解毒杀虫。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内热津伤,便秘及痢疾初起者忌服。用于杀虫时,忽食油脂类食物。 11、五倍子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降火,固精敛汗,止血敛疮。 用量:1.5~6克。 注意事项:外感咳嗽、实热泻莉者忌服。 12、金樱子 功效:固精缩尿,涩肠止泻。 用量:10~18克。 注意事项:实火、实邪者忌用。 13、桑螵蛸 功效: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膀胱实热等引起的小便频繁者忌用。 14、益智仁 功效:暖肾固精,温脾摄唾。 用量:3~6克。 注意事项:本品燥热,伤阴助火,故阴虚火旺、热盛梦遗等忌用。 15、乌贼骨 功效:涩精止血,止带制酸,敛疮消瘿。 用量:9~15克。 注意事项:阴虚多热者忌服。 16、山茱萸 功效:补益肝肾,收敛精血。 用量:5~10克。 注意事项:本品温补摄敛,素有湿热小便不利者不宜用之。 17、五味子 功效: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宁心安神。 用量:3~10克。 注意事项:表邪未解、内有实热、咳嗽初起、麻疹初起者不宜用之。 18、银杏 功效:敛肺定喘,收涩止带。 用量:6~10克。 注意事项:(1)银杏不可久服、过量,尤以小儿多服易致中毒,出现惊厥、发热、不安、呕吐、恶心、烦躁等现象,急用生甘草或银杏壳煎服,严重者当予以洗胃、输液,控制心力衰竭及抽搐。(2)咳嗽痰稠不利者,忌服。 19、芡实 功效:健脾止泻,益肾固精。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1)芡实药力甚缓,须长服方可奏效。(2)大小便不利者忌服。 20、莲子 功效:健脾止泻、益精固精、养心安神。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内有实热积滞、大便燥结者忌用。 21、覆盆子 功效:益肾、固精、缩尿。 用量:10~15克。 注意事项:肾虚有热,小便短赤者忌用。 二十四、外用药 1、胆矾 功效:收湿止痒,收敛止血,祛风痰,涩肠止泻。 用量:1.5~3克。 注意事项:体虚者不宜内服。单纯内服能刺激胃粘膜引起反射性呕吐。 2、硫黄 功效:杀虫止痒,壮阳通便。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1~3克。 注意事项:阴虚火旺者、孕妇忌服。 3、雄黄 功效:解毒、杀虫。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0.3~0.9克,入丸散中应用。 注意事项:(1)本品忌用火煅,煅烧后能分解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2)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局部外用时不能大面积涂茶搽,亦不能长期持续性使用。(3)本品有毒,孕妇忌内服。 4、铅丹 功效:外用解毒止痒,收敛生机;内服截疟。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0.3~0.6克,入丸散剂中。 注意事项:内服不宜过量、持续,防止蓄积中毒。 5、轻粉 功效:攻毒杀虫,利水通便。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0.1~0.2克。 注意事项:(1)本品毒性强烈,内服可引起强烈毒性反应,所以内服宜慎重,既不可过量,亦不可久服,以免中毒。(2)本品宜入丸散剂中内服,服后宜漱口,以免因轻粉的刺激而引起口腔粘膜溃疡。(3)孕妇忌服,肾炎引起的水肿忌服。 6、砒石 功效:蚀疮去腐劫痰平喘。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每次0.002~0.004克。 注意事项:(1)本品不可久服,亦不能制成酒剂服用,否则易引起中毒。(2)外用本品亦不宜久用、多用,以防局部吸收而引起全身中毒。(3)本品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渴、皮肤发冷、发紫、血压下降等,乃至昏厥、死亡。(4)孕妇忌服。 7、炉甘石 功效:明目去翳、燥湿生肌。 用量:外用适量。 注意事项:无。 8、硼砂 功效:清热解毒清肺化痰。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1.5~3克。 注意事项:本品多为外用,内服宜慎。 9、斑蝥 功效:攻毒蚀疮,破血散结。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0.03~0.06克。 注意事项:(1)本品对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皮肤充血、发泡,故应慎用。(2)本品有剧烈的毒性,内服应严格控制剂量,剂量稍大,常可出现明显的泌尿系统、胃肠道的刺激症状。个别病例还会出现阵发性心动过速。(3)因有强的破血功能,故孕妇忌用。 10、蛇床子 功效:温肾壮阳,祛风散寒,杀虫止痒。 用量:外用15~30克,内服3~10克。 注意事项: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