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意识学 发表于 2011-10-31 08:48:54

【转贴】谈本土心理学——中华心理学的建立

国粹梦谈2009-10-10 20:05

                                                         引      言

       2004年就有人鼓励我去研究一下带有本土色彩的中国心理学,但那时我觉得气候尚不适宜,时机还未成熟,便按兵不动。但翌年五月,我还是应邀去了一家心理咨询中心主讲题为《阴阳家文化与中国心理学》的系列讲座,达四月有馀,作了一次这方面研究的投石问路,也可以算是这项事业的一个开始。但当时还是觉得因缘没有成熟,故而这件事也就一直搁到了现在。最近,又有人希望建立中国本土色彩的心理学。现在已经春天了,似乎春江水暖,气候有些适宜了。于是我也就蠢蠢欲动起来,就此打算动手干这件事。其实,干什么事都不能勉强,要气候适宜,顺乎自然。我是相信“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些古训的。

       但于我而言,热衷干这件事似乎还有一种内在(心理上)的驱动力,那就是为祖国医学的前途考虑,也为人类医学的前途考虑。国际社会早已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早就否定了西医这种生物医学模式及单纯的物化医学思路。只是由于西方的实验心理学还很张扬,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还难以被国际上处于主流地位的西医界所接受,从而使这个新医学模式迄今还被拒之于医门之外。国内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而就国内心理学界而言,不少有识之士也在看好当今的“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也已发觉西方的实验心理学,科学心理学根本不合中国的国情,从而希望将西方心理学本土化,建立中华心理学,以求能使心理学得到国民的重视与支持,健康的发展。这样,当今就出现了发展新医学模式及建立中华本土心理学这两大社会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我也就不得不从祖国医学体系中去找灵感,并看好了中医疾病阐述法(又叫移精变气法,医、患心灵沟通术)这项中医临症实践,或许它真有可能促进这两个方面事业的进展(见下图)。

                                     中医疾病阐述法

                  发展新医学模式          建立中华心理学

      当然,我们也还有必要努力在中华国学及国医文献中去作广泛的,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阐释,从这样的阐释中理解中华本土心理学。有了上述诸方面的努力,我想中华本土心理学是可以建立起来的。下面我先抛砖引玉,提出一些初步的认识,供同好们参考。

                     易经的心理学阐释——中华心理学的系统化色彩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乃是人的心灵宇宙,而中华本土心理学乃是中华民族所打开的心灵宇宙,那是一个美不胜收,能令人留连忘返的无量境界。文明的中国人不可一日无此境界也。我们在当今现代化的物欲横流年代很有必要再度打开这个心灵宇宙,且先通过易经心理学的阐释来打开这个心灵宇宙吧。故而我把易经看作是一部心理学宝典。我这样对易经的认识也并非心血来潮,如此对易经的估价亦非言过其实。因为自从伏羲画八卦的时代开始,中华先祖就已经把中华心理学涂上了系统化的色彩。这在世界心理学史上也是别具一格的,光彩夺目的。下面我们就先讨论这个问题。

      一、象数——八卦、六十四卦象皆是象征,也是集体无意识的古典阐释。这种万物的象征又是一种数字化表达,是用数字关系表示的,故称其为象数——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关系之义。因此,易经开创了一种象征色彩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二、藏象是生命的象征——医易相通之义。根据上述《易经》中的象征学研究方法,《黄帝内经》又用以认识人体生命,创造了藏象学,故今人有医易相通之认识。何谓医易相通呢?二者通在何处呢?其实就通在象征学研究方法上。藏象并不是解剖,而是一种生命的象征,具有心理学的内涵,是一种对人体生命的认知,内含有心理学的真实,不完全是物理化学及解剖学的真实。

       三、精神的五行结构——五神藏。《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这样一段关于精神结构的论述:“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藏所藏。”这就是中华国学中关于精神的五行结构,又称五神藏。现稍作阐述如下。

       1、心藏神——精神活动。《黄帝内经》中还有心主神明之论。

       2、肺藏魄——显意识。自主意识很强就意味着有魄力,气旺。

       3、肝藏魂——潜意识。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

       4、脾藏意——思维与记忆。

       5、肾藏志——心理能量(心能与志向)。志有进退的方向,故谓志向。

       四、生辰八字是一种人的潜意识模型——人生的象征,人生的梦幻。人生的命运就在潜意识中。与梦是潜意识的反映一样,其实生辰八字也是潜意识的表示方式,其实也是集体无意识结构的古典阐释。生辰八字的分折(阐释)并不是清晰的人生现象,它要与现实事件对应后才趋清晰。这就象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并非是清晰的现象,而要与现实世界的事物对应后才能清晰一样。

       五、占卜与命理阐述——古典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伴旅。现在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肇源于易经的占卜之道,去理解人生的命理阐释。将其斥之为迷信是简单化的做法,愚昧的做法,是不懂心理学所造成的一种可笑之举。

      六、中医——心理疏导的医学(下面将详述,此略)。

       以上就是对易经的心理学阐释思路,也就是阴阳家文化的思路,也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原生态文化。

                                 八识的心理学阐述——精神世界的结构

       现在我们再对中华佛学的心理学阐释作一些讨论,先从“小地球”现象说起。现实中为何会一见钟情,会有千里姻缘一线 ,会有缘千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的现象?为何会一见如故,甚至会出现他乡遇故人的现象?为何有时机遇能擦肩而过?什么叫三生有缘?何谓缘份?偶然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阐释这些现实世界确实存在的心灵现象就要从精神的结构问题开始研究了。下面我们讨论这个问题。

      一、一切唯心造与八识的心理学阐述——先天精神与后天精神。现在我们再从“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这个命题说起。有人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与眼、耳、鼻、舌、身的感知有关的实践而来。其实,事情远远没有这样的简单。这还得要从先天精神与后天精神说起。这也涉及到对佛教禅宗及唯识宗的心理学的阐释问题,由此而阐释先天精神世界对后天精神世界的决定性作用,及后天精神世界对先天精神世界的显示性作用。这里所谓的决定性作用,是指后天的一切意识(显意识)都是由先天的集体无意识暗示而成的;这里所谓的显示性作用,是指后天精神世界也不是毫无意义,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起着显示先天集体无意识的暗示作用,是一种显示。若缺失了这种显示,先天的集体无意识就不能被意识到,只能被永久地埋没。所以,先天精神世界应当属“阳”,在其具有主导性,而后天精神世界具有从属性,故属“阴”。而被后天精神所显示出来的显意识则属“和”,从而形成了一个精神世界的结构。

      二、精神世界结构图示(见下图)。

      图义:先天精神←→显意识←→后天精神

      三、意识沉浮图(见下二图)——昔意识—→今意识。

         1、图义:八识(集体无意识)←→七识(自性)←→五识(昔意识)——意识之沉。

      2、图义:六识(个人无意识)←→七识(自我)←→五识(今意识)——意识之浮。所谓灵魂,大概就是指个人无意识。

      3、五识——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五识也就是感知系统。所谓感知,就是感知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心理活动。但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是无限的,而五识的感知功能则是有限的,故而五识不能沟通所有的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佛教因此认为无欲界世界的众生不能感知欲界的世界,盲人不能感知五色世界,聋人不能感知五音世界,味蕾退化了的老人已不再能感受到完整的美食世界了。

       四、先天精神与后天精神中的阴阳之道(见下树形图)。

                                                 精神太极

                      先天精神                                    后天精神

       先天精神之阳    先天精神之阴    后天精神之阳    后天精神之阴

从上图中的阴阳关系看,我们也不难理解荣格的观念:无意识(先天精神)是意识(后天精神)的向导,无意识常常通过梦向我们的意识进行交流与沟通,这种梦的表达就是象征(或隐喻)。本土心理学者也应该学会倾听这种梦的表达,并不时修正与改善我们的意识(后天精神)。

       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潜意识中的无数原型与情结构成了一个心灵系统结构。潜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中同样也是聚类的,这样的聚类就使原型及情结并非无序,而是具有系统的色彩。这样的系统结构就是阴阳五行原型及情结象数系统结构,它与大千世界一样,同样有如下两种类型。所谓有缘,就是心灵上的同类相聚。

       1、一阴一阳之谓道——趋向于圣人的原型系统结构(包括情结系统结构)。

       2、偏阴偏阳之谓疾——趋向于凡人的原型系统结构(包括情结系统结构)。

       3、一大事因缘——集体无意识中与现世核心事物的对应。这种对应事物往往体现了人生的最终结果。这种人生最终结果是可以通过人生回顾来觉察与发现的。总之,上述这两类原型系统结构在后天(现世)找到了相应的具体形象,便完成了灵魂附体,组成后天的个人无意识系统结构。但个人无意识系统结构又须通过自我的过滤,才能浮现成有自觉意识的不同人格(性格)。

       六、八识(集体无意识)的不生不灭——去后(最迟)来先(最早)作主公(灵魂的主宰)。人的机体有生灭,但人心并没有生灭,人的精神是不生不灭的。这是因为集体无意识内含藏的无量种子(原型)生生世世都可以灵魂附体,开花结果。正因为集体无意识不生不灭,个人无意识(六识)也随之不生不灭,第七识自我及前五识(显意识)也不生不灭。

       1、前世与今世——先天精神与后天精神(前已述,此略)。

       2、今世与来世——后天精神与来世精神。既然先天精神能在后天(今世)找到对应事物,完成灵魂附体,那末未来世同样会有对应物提供先天精神(集体无意识)去灵魂附体。这就是来世精神的心理学现象。

       3、偶然就是缘份——八识种子在今世的发芽、开花与结果,也就是原型在现实世界找到了具体的对应事物。所以,偶然与缘份(景)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它有一个形成过程:集体无意识(八识)—→个人无意识(六识)—→意识现象(五识,被认识到,感受到的事理)。其实,所谓偶然与缘份(景),就是意识这种心理现象,它有聚散(沉浮),故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偶然与缘份(景)的生成,起源于集体无意识(八识心王,心灵的主宰)这个心灵宇宙(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但它又得首先进入后天的个人无意识系统,再在时机成熟时进入意识层次(五识),成为缘份的外象(缘景)。一个人一生的成就与结果也是由各种犹如随机出现的缘份组合而成,体现出来的,是无心栽柳的过程,是不能勉强的。这在佛教称之谓随缘。

                                                后天情感系统图示及五志相胜

       一、自性的显现与自我的完善——情感在精神结构中的应有位置。情感分自性与自我二种。自性的境界为“中”,自我的最高境界为“和”。

      1、自性——无苦无乐(中、涅盘 、彼岸)的情感。自性是先天精神世界中的存在,它是中的情感,它在后天精神世界的出现便谓之显现(即身成佛,立地成仙,成圣,显圣,烦恼的解脱)。自性显现乃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是人生最高境界的精神家园(极乐世界)。

      2、自我——后天情感,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自我有苦乐,有喜怒哀乐。但它在后天精神世界里是可以完善的,谓之自我的完善。这种完善过程就是靠近自性,淡化自我的过程,也就是人生修心养性的终极目标,也就获得最高智慧的过程。

      二、后天情感系统图示(有图,此略)。   

       三、人生志苦与志乐的和谐比例——0•618与0•382之比。具有这样比例的人生属于阴阳平和之人。但又能分如下两类阴阳平和之人。

      1、志苦阴阳平和之人——人生志苦为0•618。这就是不得志的豁达之人。

      2、志乐阴阳平和之人——人生志乐为0•618。这就是人生得志的平和之人。

      四、五志相胜图示——调治后天情感的治标方法(有图,此略)。

                                                       人格(性格)图示

       一、自我是性格及人格(性格)图示——阴阳人格图、五行人格图、九宫人格图。

      1、自我即性格,决定着人的命运变化。

      2、人格图示——阴阳人格图、五行人格图、九宫人格图(有图,此略)。

       二、二种与五种性格——阴阳五行性格。

       1、阴阳二种性格——内向与外向。志在外的性格谓外向性格(阳刚性格),志在内的性格谓内向性格(阴柔性格)。

       2、五种人格(性格):太阳之人(志在外而具有男性气质极端与泛滥的人格)、太阴之人(志在内而具有女性气质极端与泛滥的人格)、少阳之人(偏外向而男性气质占主导地位的人格)、少阴之人(偏内向而女性气质占主导地位的人格)、阴阳平和之人(刚柔并济的人格,趋向自性而比较完善的人格)。

       3、荣格的五类人格问卷测试——智慧的显现就会出现“不一定”,也就是出现“是”与“不是”的中间(中和性格,自性体现)。

       三、完善的个人性格——丰富的多重人格。单一的人格总是不完善的,是会成为性格极端而导致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教育界要培养人的完善人格,那就是按照太极生两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方式不断分化成丰富的多重人格。这才是完善的人格。一个人大致能分化到四象(太阳、太阴、少阳、少阴)与八卦(荣格式的八种人格)的人格丰富程度,就比较完善了。一个人若只读圣贤书,仅按儒家模式去修心养性,或只是按照为人民服务的处世教条去生活,那并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或许只能成为一个人格面具膨胀,使人的人格不能充分个性化,从而导致人格上的偏阴偏阳(不良性格)。

      四、社会人格与国学文本的性格——含藏古代学者的性格。社会犹如人,亦有性格。开放性的社会称之谓“外向社会性格”,封闭性的社会称之谓“内向社会性格”。如中国历史上的唐朝及明朝倾向于开放,为外向社会性格,宋朝与清朝倾向于封闭,为内向社会性格。同理,国学文本也有性格,也不外乎内向性格与外向性格。如老子《道德经》显然是内向性格,《孙子兵法》显然是外向性格。

                                           人生进退之道——志向图示。

       一、志向的含义与志向图示。

       1、志与愿——心理能量。因“志”或“愿”这种心理能量可以用方向来表示,故谓志向,它大致分进与退二种能量:“进”为心理能量向外部世界释放,在人生过程中则表现为入世创业,建功立业(立德、立业、立言)的追求;“退”则是心理能量向内部世界收缩与凝聚,表现在人生过程便是出世隐居与禅定,而定能生慧,故而退又能使人充满智慧。人生的心理能量就是这样进退交替进行的。就一日而言,昼动为进,夜眠为退。

       2、志向图示。   

       二、人生进退——穷通之道。所谓人世间的人生进退,就是志的进退,也就是心理能量的变化与调整。

      1、通则普济天下——阳刚的个性化(志在外)。这时的人格往往变得外向,人的情结也就有可能得到化解。

       2、穷则独善其身——阴柔的个性化(志在内)。这时是人格往往变得内向,从而可以使情结安和,对人生作充分的理解,增长智慧。

      3、穷通之道——个性化的调整与完善。

                                                心药——暗示分类图解

      药应当分成心药与物药二类,犹如中国的道教把丹(药)分为内丹(心药)与外丹(物药)一样。心药是体现中华心理学价值所在的重要方面。若没有心药的存在,世人将不知中华心理学会有何价值,故不能不研究心药。现先将心药图示如下。

                                          心药(暗示)

                               自我暗示         他人暗示

      所谓心药,其实就是暗示疗法。而所谓暗示,西方人又叫催眠,它能使人进入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叫暗示状态,或谓催眠状态,它是一种相对于平常意识状态(显意识状态)的另一种意识状态,有人称之为特殊的意识状态。这种暗示状态之所以特殊,在于它摆脱了平常的那种显意识状态(世俗意识状态),已接近,或进入了无意识境界,甚至进入了集体无意识境界,从而与平常的显意识状态已相去很远,显得有些超凡脱俗。举例说明,如果说眼下居统治地位的西医病理意识是世俗性质的显意识,那末进入原生态中医的病理境界就意味着进入了暗示状态(催眠状态),在生命认识上就有些超凡脱俗了,生命的潜力也就有可能挖掘出来。

                                        祝说病由,移精变气——中医疾病阐释法

      《黄帝内经》中所谓的祝说病由,就是对疾病的一种阐释,也就是中医疾病阐述法,它也属于他人暗示方法,心灵诱导方法,是中医沿用了几千年的医、患心灵沟通的临症实践。通过这样的临症实践,有可能促进当今新医学模式的发展,也有助于建立本土心理学——中华心理学。所谓中医医患心灵沟通(中医疾病阐述法),就是中医治神。它渊源于《黄帝内经》。考该书的《移精变气篇》及《师传篇》等文献中就记载了这种他人暗示医术。如在《黄帝内经•移精变气篇》中有这样的文字:“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而所谓祝由,所谓移精变气,拿现代心理学的语言来表述,实际上就是暗示疗法与催眠疗法,也是人类的传统治病方法(世谓催眠疗法又分他人催眠与自我催眠两大类)。这在《黄帝内经》中都有所记载与表述。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黄帝内经》中对这种暗示方法是怎样具体操作的。

      一、语告导开法——中医疾病阐述法的具体操作方法。黄帝内经中对他人暗示方法的具体操作在《灵枢•师传篇》中给出了这样的文字:“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岂有不听者乎?”这其实就是祝说病由,移精变气方法——中医疾病阐述法,也就是中国古典的他人暗示方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也就是旨在消除患者内心阴影的中医医、患心灵沟通的方法。现将这种传统的治病方法阐述如下。

       1、闭户塞牖——营造良好的临症暗示气围。这在《黄帝内经》中是这样表达的:“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这段奇怪文字的中心念义其实就是“得神”,强调治病要“得神“,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临症暗示氛围,直到极于一(医患合一)。在眼下,中医则须利用望、问、闻、切四诊,数望其色,数问其情,数闻其言,数切其脉,从而在临症过程中营造一种医患合一(标本相得)的良好暗示氛围,这就叫“极于一”,切忌忽视、破坏这种暗示氛围。

      2、告之以其败——纠正患者的认知错误。这是指医生在临症过程中要帮助患者分折病情,阐述病情,纠正其病理上的认知错误。这是中医疾病阐述的首要一环,其实与当今的认知疗法原理也是相通的。告之以其败在当今应力求纠正病人如下二方面的认知错误:

       ●纠正前医误导病人的认知错误。这方面的纠正在古代医案中就有所表述。考古代中医多有对纠正前医误治方面的分折(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论述),而在当今则应当有纠正西医导致的错误病理认知,对其作心理上的否定,特别是要向病人指出医源性及药源性的诸多病因所在。所谓心理上的否定,并不是去纠缠西医物质机体检查及其理化诊断层面上,而是定位在认知的心理层面上的否定,也就是对一种不良心态的否定,旨在消除患者心中的阴影。这往往是中医疾病阐述成败的第一关。对患者认知错误的纠正应当使用启发性的讨论方法,启发患者对疾病作重新思考。这往往有“思胜恐”的良好心理效果。

      ●纠正那些体现在病人不良生活方式上的一系列认知错误。如不良饮食方式,不良起居方式等。

       3、语之以其善——善巧方便。这是指在中医疾病阐述过程中,应当用善巧方便的语言让患者对自已的健康前景充满希望,获得喜悦,将其内心的阴影散去,从而克制忧郁。这在《黄帝内经》中谓之“喜胜忧”。医生切忌向患者发出会让患者绝望的言语,给患者制造阴影。在复诊时,医生应当鼓励病人,亦切忌出现会让患者绝望的病情分折与阐述,一切言语表达要为患者的健康利益考虑。由此可见,语言在中医疾病阐述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医生要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

       4、导之以其所便(方便法门),顺之以其所意——四诊心法、辨证施治、和缓方药。这是指在中医疾病阐述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患者所能接受的治病方式,为患者治病。医生或用方药,或用针灸,甚至符咒,都可以,但都只是一种“其所便”,也就是方便法门,都是为了移精变气而施用的,是一种广义的“引子”,都只是中医疾病阐述过程中的一部分。故而要顺病人之意,要“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见《灵枢•师传篇》)。

      5、开之以其苦——宣传中医养生之道。其实这就是在中医疾病阐述过程中帮助患者脱离诸多不良生活方式的纠缠。为此,须向患者宣传中医养生之道。若这方面跟不上,治病效果还是不可靠的。

      6、复诊时应当用支持性心理疗法,从心灵上鼓励病人去自行康复,切忌挫伤病人固有的愈病心理功能。

      二、治神与放大。通过上述讨论,我们又可将中医疾病阐述法称之为“告语导开法”,这也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治神”,乃是一种对疾病的放大(amplieication)分折过程。所以,中医疾病阐述法是一种心理学的阐述与分折方法,它不取决于疾病在机体理化上的如何病变,并不计较机体上的疾病轻重程度及机体病理上的可治与否,它求取的是心理真实(the rality of the psyche),甚至死马也可以当活马医。这样的心理真实是心理学家及中医所关注的唯一真实。中医通过对这种心理真实的阐述与追求,调治患者之内心,再通过这种内心去改善其身,化干戈为玉帛,疾病也就此被和缓地调治成功了。此法显然是渊源于《黄帝内经》。通过我多年临症实践发现,这种治神其实是激发患者潜意识(包括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中的保健潜能,往往具有不可思议的疗效。

         三、标本相得,医患合一。在临症中施用上述“告语导开法”——疾病阐述法后,病人也自然会信任医生,医患之间也自然会形成和谐的关系。这种和谐关系就叫标本相得。所谓标本相得,就是指将患者看治病的主体(本),将医生看作是治病的从体(标),并用上述疾病阐述法使医患和谐,心灵上融为一体,亲密无间。这种和谐其本身就是一种良药,也是与当今人本主义心理疗法原则相通的。由此可见,中医临症不能只依靠方药或针剌之类的方术,还必须用疾病阐述法,也就是旨在移精变气的他人催眠方法,以求“得神”。

      四、疏五过论——上工之道。上述中医疾病阐述法是否就是《黄帝内经》时代的治病传统呢?现在我们从《素问•疏五过论篇》中也不难找到这个答案(见下文):

      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医工诊之,不在藏府,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身体日减,气虚无精,病深无气,洒洒然时惊,病深者,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荣。良工所失,不知病情,此亦治之一过也。

      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愚医治之,不知补泻,不知病情。精华日脱,邪气乃并,此治之二过也。

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为工而不知道,此诊之不足贵,此治之三过也。

      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 鐾为孪。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病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此治之四过也。

      凡诊者,必知张始,有知馀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当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粗工治之,亟剌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由此可以得到证明,《黄帝内经》中的治病最高境界确是治神,确是疾病阐述法——移精变气法,是用心药,不是用物药。

      五、《健康百岁》——中医疾病阐述法的养料。这也是我医学生涯中的一种努力,力求从中去获得中华民族的良好生活方式,以便于世人的健康长寿能得到保障。

      六、良师即良医,良医即良相——人类的潜移默化者。学子接受良师的教育,其实也是一种他人暗示,良师是学子人生道路上的潜移默化者,也就是言教与身教方面的潜移默化者。眼下的教育领域已缺失了良师的暗示,而它却是中国古代留下来的教育传统。所以,一个社会不能缺失良师。社会上的良师众多则体现社会安定与兴旺,良师缺失则将造成社会动荡与衰败。

                           精神内守法——中华国学中的自我暗示心药系统。

       心药还包括自我暗示方法,《黄帝内经》中的精神内守法就是自我暗示方法,也是中华心理学系统中的重要心药,它广泛体现在中华国学系统与国医系统中,也就是修身养性。

       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自我疏导与良好的人生暗示。

      1、自我疏导——生命的自我阐述法。这在《黄帝内经》中称之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乃是老庄道家的心理养生之道。这在该书的《上古天真论》及《四气调神论》中都已重点阐述过。这其实是希望世人摆脱物欲的束缚,与自然为伴。这就是自我疏导的养心之路。

      2、人生须有良好的自我暗示——立身之本。人生在世若要事业有成,除了要立志(佛家谓发愿)外,还要有良好的人生自我暗示,从而获得一股心理上的能量。这种能量同样也是一种真实现象——心理真实。在这方面,大致又有二种良好的人生自我暗示。

      ●自强不息的人生自我暗示——进取色彩的人生自我暗示,也就是入世的自我暗示。考中国儒家提倡的天命观就属于这样的人生自我暗示。西方《圣经》中也充满了这样的人生自我暗示色彩。如《圣经•出埃及记》中摩西所具有的使命感就是这样的人生自我暗示。

      ●厚德载物的人生自我暗示——退行色彩的人生自我暗示,也就是出世的自我暗示。老庄所提倡的清静无为处世法则就是这样的人生自我暗示。《黄帝内经》中则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二、《国学综要》——良好的人生自我暗示源泉。自我暗示是世人进入心灵宇宙的途径。世人一旦进入心灵宇宙,就会发觉人生原来是如此的美不胜收,别有洞天。国学中的儒释道文化就是这样的洞天——心灵宇宙。这也是我生平医学生涯中的另一种努力,力求从《国学综要》中解决人的心理障碍(阴影)。

      1、从李庆、刘桐及我所接触过的大量病人说起——临症的启示。通过医生的临症的启示,可以治病。我又发现国学能使自性显现,从而也可以治病,也可以养心。

      2、破除人格面具的束缚,解放精神——发挥国学与国医的威力。这其实就是我们在当代研究国学与国医的宗旨。为此,我在晚年主讲了《国学综要》与《苍生大医》这二门课,旨在破除人格面具的精神束缚,解放精神。在当代医学领域,西医这种对抗疗法及唯物医学已成了一种人格面具,使世人精神上痛苦不堪。百年来的主流文化也给世人带来心理上的束缚。这就要通过国学中的象征,通过国医中的象征来破之。

      3、国学即良师,其中含有大批人生的良师——自我暗示其实也还是他人暗示。自我暗示虽是通过各种文化信息,似乎并不经由他人诱导进入入催眠状态的。但自我暗示时能将其诱导进入理想境界的文化信息其实就是“他人”(良师)。因此自我暗示还是他人暗示,暗示过程中民必须依赖一种精神的力量(古今中外的老师),光靠自我,有时还是要走火入魔的。

      4、上医治国——文化能治国。这就是通过人类的优良文化救治人心,通过人心的救治达到治国的目的。这应该说也就是中华心理学的更广泛的实际应用。所以要把国学定位在心理学,将其看作能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文化治国的理念。

                                          精神世界的表达方式——象征与语言

          一、无意识(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表达——象征、隐语、暗示、仪式、艺术、音乐、文学、宗教、梦、幻觉等表达方式。

      1、无争与不言之教——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老子的心态。争论与言教其实是意识层面上的表达,但对意识的表达,那还只是人的心灵的肤浅表达,片面表达,还会引起世人的逆反心理。为此,老子提倡无争,提倡不言之教(身教),这在过去的学界人大多从哲学上去理解老子其言,忽视了应该从心理学上去理解的必要性。其实,所谓无争,是指避免在意识层面上,在文字语言的概念上去纠缠不清,那是争不出结果来的,只能越争越糊涂。无争则有可能使人在潜意识境界心领神会。不言之教也是指用象征方式在潜意识系统心灵沟通,那比在意识层面上争论更有教育意义。所以应当百花齐放,不要去干百家争鸣的蠢事。老子所谓的“弃智绝圣”也是这样的意思,也应该从心理学上去理解。

      2、《六祖坛经》中的衣钵故事——文化象征与暗示。《六祖坛经》中有一个衣钵故事,它是一个文化象征与暗示,它象征佛法(真理)的显露会遭到世俗魔法的围攻与迫害,故而要谨慎处置。后来衣钵的神秘去踪的表述也是一种象征,它虽已不再形式上的传承,但佛法(真理)将永留世间,不生不灭,犹如眼下的中医。身教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方式,它显然比言教的教育效果更佳。

      3、道教的神仙谱与洞天谱——心灵的象征系统。道教中的神仙就是一种象征语言,道教的神仙谱与洞天谱则充分表达了道教心理学,个中的神仙谱表达了道教关于长生不老的心理真实,还有三十六天、三岛十洲、洞天福地等,都是精彩的道教象征语言。

      4、梦分大梦与小梦——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不同表达方式。梦是对潜意识的象征性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内容。但由于潜意识有先天与后天之分,有集体无意识与个人无意识的不同,所以梦也就是小梦与大梦之分。

       ●大梦——对集体无意识的象征性表达。如《晏子春秋》中记载的景公之梦,《史记》中记载的赵简子梦就是大梦。大梦多是一些怪异的梦,或与死人相处,因为它源于集体无意识系统,那里的事物是不生不灭的,并没有死人活人之分。

       ●小梦——对个人无意识的象征性表达。这种梦就是所谓的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其中所梦见的大多是今人今事。

       ●举例说明及我生平所见闻到的大梦与小梦。《晏子春秋》中记载着一个叫“景公病水梦与日斗”的大梦,值得今人研究:景公病水,卧十数日。夜梦与二日斗,不胜。晏子朝,公曰:“夕者梦与二日斗,而寡人不胜,我其死乎?”晏子对曰:“请召占梦者。”出于闺,使人以车迎占梦者。至,曰:“曷为见召?”晏子曰:“夜者,公梦二日与公斗,不胜。公曰‘寡人死乎?’故请君占梦,是所为也。”占梦者曰:“请反具书。”晏子曰:“毋反书,公所病者,阴也;日者,阳也。一阴不胜二阳,故病将已。以是对。”占梦者入,公曰:“寡人梦与二日斗而不胜,寡人死乎?”占梦者对曰:“公之所病,阴也;日者,阳也。一阴不胜二阳,公病将已。”居三日,公病大愈。公且赐占梦者,占梦者曰:“此非臣之力,晏子教臣也。”公召晏子,且赐之,晏子曰:“占梦者以占之言对,故有益也。使臣言之,则不信矣。此占梦之力也,臣无功矣。”公两赐之,曰:“以晏子不夺人之功,以占梦者不蔽人之能。”这一梦案显然涉及到了对梦境这种象征的理解与阐述问题。可以有二种阐述:一种是齐景公自已的阐述——寡人死乎?另一种就是晏子与占梦者的阐述——一阴不胜二阳。结果是后者的阐述获得良效——公病大愈。这就是对象征作阐述的心理真实问题。我生平也曾用晏子的方法阐述过这一类梦。如2005年。

       二、意识(显意识)的表达——语言文字、数字计算、科技等。语言文字只能表达意识(显意识),不能完全表达无意识,故有言不达意的普遍现象,也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现象。世俗的争论,其双方其实都只是一种意识的表达,其表达往往是不深刻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故而老子提倡“无争”,提倡“弃智绝圣”。世俗的言教也只是意识层次的教育,还是比较浅的。

      三、汉字的特色——意象文字。汉字既能表达意识,又能表达很多无意识,是一种带有象征性色彩的奇妙文字——意象文字。中国古典文学因使用了汉字,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学成就。中医因使用了汉字,创造出了灿烂的医学。如历代中医家用意象文字创造了诸如四君子汤、八珍汤、六和汤等方名。

      四、大文本表达的前景。

      五、集体无意识(八识心王,心灵的主宰)宝藏的挖掘——本土心理学(中华心理学)的目的论。我们之所以高度重视荣格关于“集体无意识”这个心理学上的假设,是旨在从中挖掘心灵宇宙中的宝藏,并非就事论事。如医学领域的上述中医疾病阐释法,就是旨在通过集体无意识宝藏的挖掘,帮助病人获得愈病的自性力量,使人健康长寿。这就是一种前瞻性的目的论,不是弗洛尹德那种往后看的还原论。

                                        结语——在东西方互文中建立中华心理学

      综上所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与外部物化世界一样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内心世界(西方心理学界称之为内部世界),它同样是一个宇宙,我们称之为心灵宇宙。迄今,这个心灵宇宙还没法用实验室的方法来确认,只能用假说与阐释等方法来认识。或许假说与阐释也就是研究内心世界(心灵宇宙)的一个方法。含藏在国学与国医中的中华心理学其研究方法显然也都是假说与阐释。我们当今处于东、西方心理学交融的时代,这使我们在建立中华本土心理学时必须有一种适合于这个时代的方法。这种方法除了假说与阐释外,那就是从国医国学与荣格心理学及后现代心理学的互文方法,从这样的互文方法中去考虑建立中华本土心理学可能也是一种好办法。这就是本文的结语,也就是阐释与翻译的方法。

      现在我们之所以提倡《黄帝内经》中包含的中医疾病阐释法及自我疏导(暗示),也是旨在从中医临症实践及自我保健实践中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心理学——中华本土心理学。同时,通过此法也旨在促进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也赖以完成复兴中医大业。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医临症实践这个基础,离不开国学及中医经典这个博大精深的兰本,但又必须作现代的阐释,阐释就须互文,互文就须从西方心理学天地中去寻找阐释的语言。幸运的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医界曾兴起过中医心理学研究思潮,已经作了一些初步的努力。眼下若能将国内心理学界与这股力量融合起来,精诚团结,我想中华本土心理学定能于不远的将来在神州大地上兴起。这也就是中国心理学界老前辈们梦寐以求的事啊。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fqyg.net)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谈本土心理学——中华心理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