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4|回复: 0

[医理探讨] 与马桢伟先生商榷中西医结合【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 08:4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与马桢伟先生商榷中西医结合【一】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 郝守玉 致郝守玉郝志玲老师的公开信 郝守玉郝志玲老师: 您网上行文希望我关注您的文章,其实,您的系列大作《中西医融合的基础:热能代谢(阳气)与水电平衡(阴液)的对立统一》自从上得岐黄论坛以来,我就有所关注。原因很简单,我的某些观点与老师您类似(参见拙文:《伤寒》六经辨证贯穿一条调节人体社会公共关系-水液代谢、电解质平衡…红线),而且就直接接近现代主流中西医临床实践沟通而言,老师您的学说更有“生命力”,有更多现实意义。如此好东西(包括您与叶苗老师《黄帝内经》电磁波的辩论)自然不肯轻易错过,但要一下融会贯通,或者有个相对意义上正确的领悟和拔伸,还得有一个慢慢消化吸收的过程。因此私念所及,不忙表态,唯有用心收录在案细细品味,希望一旦“和谐”您和叶苗老师学术观点就自然能吸精吮露……皆入我青囊也! 就中西医结合,既有理论又有实践,且独成方法体系者(中西三级贯通),您和叶苗老师都是我由衷敬佩的、当今中医界、中西结合为数不多的领军人物(并非恭维,常常有理论者没实践,有实践者不成体系,很多“江湖”高手常只有实践没有理论或理论上不了大雅)。但恕我直言,虽学说各有千秋,而且就中西结合临床现实意义而言,您的学说也许能发挥的社会效益并不差于叶苗老师,但因背后一条主线【要素】进入的层面不同,您的学说的基础理论是‘分子生物学’,叶苗老师学说的基础理论是‘量子生物学’更前卫、覆盖面更大。常常量子生物学(母系统)能涵盖解释分子生物学(子系统),反之则不能,所以上网辩论您自然就显得处于劣势(在普遍人眼里,“千里马”自然高于温顺“良驹”多多)。然而,这只是一个常见还原论的“要素质”思维的结果,就系统论的“系统质”而言,常常温顺“良驹”比刚烈的“千里马”更可靠,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良驹”的使用比“千里马”概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大、更契合社会实际!同理,当今医学是‘分子生物学’成熟主宰领域,‘量子生物学’尚在襁褓之中,连伯乐们也看不懂的“千里马”,要想得到承认,还得有待死几个“布鲁诺”才能有望被人们认识,现在妄谈占领医学的主宰地位、领导西医或中医恐怕为时过早!即使“千里马”真的那么有用,“良驹”们能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吗?医学不仅是自然科学,同时又是社会科学,历史的惯性已经把许多“错别字”变成了“简体字”,并被社会普遍认可,甚至有的已作为“法律”颁布,又岂是几个文字研究专家“发皇古义”能够改变的?故中西结合为今之计,还得先考虑“保护”当今主流中医(‘分子生物学’中西结合医生)的利益和学术信仰,灭了他们的“饭碗”、把他们惹反了的“改革”,能有好果子吃吗?(任何事情都得考虑适应“环境”惯性因“境”制宜,古人言“顺势而为”,中医有“辩证施治”,辩证唯物主义“客观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此而言,我是相对更理解和支持您学说的实用性,也是今次后文将论及的“要素质”与“系统质”主要内容。 顺便提及就中西医理论结合而言,沈自尹老师、高德高亮老师、傅景华老师、梁福成老师、李月宪(有点误会)老师都是我曾经崇拜的前辈老师,我的系列文章观点大多来自这些老师的启示,有的干脆直接整段摘录,在此再致以衷心的感谢!因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仅看得远而且不腰疼,才有今天包括您我…这些呼吁中西理论结合(明理沟通)的实践家。在下反思这些前辈五十年来的中西结合足迹,窃以为: 上世纪70年代沈自尹老师在激素层面【要素】找到了肾阳的物质对应,竖起了中西医理论沟通划时代的里程碑,遗憾地是,整个理论体系只建筑在一个或多个激素【要素】上,某种意义上等于又狭隘或抛弃了传统中医理论核心的“哲学”部分(一级理论),虽经几十年的不断修正,但整体与事无补……终被人批评“里程碑变成了墓志铭”。 90年代末期,内蒙古高德、高亮著《人体信息控制系统生理学-现代中医生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将人体“激素”整体整合,一百多万字的宏篇巨作收录了现代中外大量生理学、病理学、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实验资料、临床报道,用系统信息控制思想将中医阴阳、八纲同现代生理、病理串联,用秩序论将信息控制与中医象数类比,把以系统论(新旧三论)为主导的中西理论结合学说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仅就其著作中收集的大量实验内容和数据对于今后中医、中西结合现代化的影响和贡献,可以预言就足以与当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比美,其秩序论的提出,更堪舆中外诸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大师匹敌,可以说当今用系统论思想(从各种激素层面)解析中医理论者无出其右,给激素层面的中西结合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由于局限于激素层面的中西理论沟通离中医临床太远,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又何尝局限于此?结果遭边缘化反成孤家寡人,就连否定中医之流也不把这一科学大块头放在眼里! 21世纪开端,傅景华老师把钱学森的高瞻远瞩通过他的檄文吹响了用现代科学前卫基础物理学-相对论、量子力学…解释沟通中西医理论的号角,让当今世界更多有识之士明白:原来“中医就是那神圣的未来科学殿堂,中医文化的源头正是现代前沿科学努力追寻的目标体系。”虽然有些高高在上,常遭人批评:“用哲学代替自然科学”,但梁福成老师的《中医基础模型说》等却为此从天文学、现代基础物理学等诸多方面找到了解释与沟通的桥梁,从此中医理论的解释和沟通跳出了医学和分子生物学之局限,找到了通往当代前卫科学的康庄大道!缺点还是离临床中医有点远! 本主题由 (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于 2011-5-10 13:37 审核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12-22 17:24 , Processed in 0.1315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