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11|回复: 0

中医药科普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14 10: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药科普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
傅俊英  廖菁
中国科学技术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007
摘要:中医药是中国传统知识的具体体现和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科技文化和宝贵医药资源,对解决广大中国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国知识创新体系来说也是具有潜在价值的知识源泉,应成为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文章就中医药科普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构建、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体系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中医药;科普;现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R193  文献标识友:∧文章编号:1007-9203200703-0213-03
     当代国际竞争已从过去的经济实力为主转变为科技实力为首的综合国力竞争,而公众科学素质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基础,因此向公众传播和普及科学技术得到各国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传统知识如传统医药往往是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科技、文化、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其中国家创新体系的知识生产单元中的作用不可忽视;而且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说,传统知识的消亡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损失,也将是全球的损失,所以传统知识在有效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应该成为科普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中医药科普教育的需求现状
中医药以中国系统思维为导向。经过长期的发展、积累。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生命科学认识体系和疾病诊疗体系。它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世界医学业科学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知识的日渐生疏,公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度、认可度、信任度以及使用率日趋降低,这与中医药科普教育的落后现状亦不无相关。
11近年公众对中医药逐渐陌生,了解程度日益减退
现在的大学生中有75%以上的人不知道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而且由于中医科普的匮乏,许多中老年人还耳熟能详的中医术语如外感风寒等在公众中不再熟悉。还有,许多人对中医药存在认识误区,如中医只能治本,药效缓慢,只能治疗慢性病等。
12中医理论现在尚难以全部用现代科学解释,所以许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
数千年来,中医在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都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治疗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都形成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显著效果。但近代以来,中医的科学性反而受到质疑。正如梁启超所说“中医尽能愈病,总无人能以其愈病之理由喻人”,所以中医不科学。其实,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绝不能因为现有的科学理论不能证明特别是不能用实证方法验证某类知识,就否认其客观存在和科学合理性;而且,知识是多元的,相互之间可以交流、借鉴和提高,但并不等于某一类知识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类知识,东方与西方的科技发展方向,思维方式正是如此。
13中医药应用范围日渐萎缩
据调查,现在与1988年相比,希望中医治疗的农村居民比例下降11个百分点,仅为102%;农村居民选择信任中医的比例更从此76.64%下降到来47.08%,中医药的信任危机可见一班。这也与公众对中医药理论、特色、优势等日趋淡漠,中医失去了群众基础密切相关。
14与中医药阵地日趋缩小相反,伪中医却大行其道
中医学绵延数千年,卷帙浩繁,文字古奥,理论独特,由于中医科普匮乏,接受传统教育不多的现代人缺乏基本的中医中药知识,对真伪科学的分辨力低下。有些人和商家利用人们治病心切以及对中医药的不了解,打着中医药的帽子行骗,或做虚假广告,夸大产品功能,或以中医、气功之名搞迷信活动以骗取钱财。
15尚未形成规范并单有成效的中医药科普专业团队与制度
目前我们还没有对中医药科普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与投入,并形成鼓励各界人士参与中医药科普工作的缴励机制。同时,国家也没有专门的中医科普组织机构,从而造成群众对中医药知识有需求但缺乏专业人员正确指导的局面。
中医药科普教育的战略意义
21有利保护传统知识的延续性,否则可能导致东方文明的消弱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知识文化的活载体,是中国历代科技文化、哲学、思维、美学、伦理、道德等的具体体现。这是完全有别于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现代知识的知识体系,是对未来社会有着潜在价值的知识资源。中医药传统知识的普及和广泛运用,将有利于保护人类社会的生物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作为世界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或部份,或为知识创新体系的重要源泉。
22可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群众基础,将有效提高公众对中医学的理解和需求
普通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提高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认识程度和运用中医药进行自我保健和预防疾病能力,而且由于中医药具有许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将可能成为改善,解决人口众多,医疗资源极其贫乏的中国医疗保健体系,诸多问题的重要环节。
23是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实践基础
中医学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是促使其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在不断运用的基础上才可能取得更快发展。目前中医药使用范围的蒌缩,使用频率的降底,可能导致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效果的下降。
24将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医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美德的兴趣。
通过中医科普宣传,将提高大众参与和理解中医学的能力和水准,并通过缴发青少年的兴趣,使其摒弃现代科学对中医理论的排斥,加深中医科学性、合理性的认识,并成为中医事业的下一代传承者。
构建、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体系的发展战略
为了改变目前面向公众的中医药科普教育匮乏现状,加大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科普教育的认识和参与,有效提高大众对中医药知识的强解和运用,建议构建有效的中医药科普宣传体系。
31科普主体
充分调动中医专家、教育家、科普工作者,传媒工作者、艺术家、学校教师、大学生以及对中医科普感兴趣的群众等各界人士参加中医药科普建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和技术专长,形成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的专、兼职人才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32科普对象
应包括全体社会公众,尤其是政府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村居民等。因为政府工作人员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关系到中医药发展前途设计;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中国人口大多数,也是中医药消费的主体。而且中医药科普对象应以青少年为主,因为培养孩子的兴趣,型塑孩子的价值观念,要比改变成年人容易得多。所以为了使中医药普及宣传的效果与效率最大化,就应该从娃娃抓起。
33科普途径
1)鼓励各地的中医药博物馆、各中医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陈列馆积极拓展其科普功能。
中医药类展示馆/厅应向社会开放,培训一支专业的讲解队伍(可由大学生担任,以利于与中小学生之间的沟通)。同时,还应注意,改进展示形式,以激发公众兴趣,强调观众动手与参与,如参观者模拟中医望闻问切和诊断治疗过程,真假药材的鉴别,药物的加工和炮制过程等。
2)在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科普教育活动。进行小、中学教村的修订,可由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者,中医专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和科普工作者等合作编写包括中医药在内的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综合教材,将中医药科普融入常规教育中。进行多科形式的中医药夏令营,冬令营和科学考察活动,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为主,如去中药园采药、药厂参观中药制剂生产等。
3)利用电视、电影、书报等传媒、开展中医药科普教育工作。传媒工作者应联合中医界专家,用喜闻乐见的通俗方式把中医药的内在价值清晰地表达出来,让人们认识、接受、从而对中医药的医从性大幅提高。韩国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就给我们许多启示,其热播及受欢迎程度,以及不少观众按剧中“验方”配药都表明,传统医药知识是可以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深入大众的,群众也有这种需求。
4)适当利用名人效应进行中医药科普教育宣传。上世纪70年代美国总统民克松访华时,见到针刺麻碎开展手术的神奇效果而在美国掀起针炎热潮,使毫无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美国民众也接受了中国传统针灸治疗。事实证明,通过名人事件来进行宣传教育在客观上是一条影响公众心理和行为的有效途径。
34科普内容
中医药科普教育目前多涉及具体中医学技术层面的宣传,如对具体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的讲解,而忽视了中医学精神,文化、哲学、思维方法,医学模式等的传播。其实,只有理解了中医药具体技术层面之上的学术支撑体系,才可能真正提高大众对中医学的科学内涵和深远价值的理解。所以中医药科普应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以及中医思维和诊治模式等内容包括进来。
参考文献
                           (收稿日期2006-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12-22 14:48 , Processed in 0.1246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