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26|回复: 0

培养名医须从中医基础教育入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09: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培养名医须从中医基础教育入手   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吴仪副总理提出,要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今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卫生部高强副部长强调,有了名医,才有名科、名院。他还提出,希望能培养一些三四十岁的名医,因为,一些名老中医其实在三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有名望了。确乎如此。在老一代名医中,虽然也有大器晚成的,但多数都成才较早,特别是那些大师级的名医。然而他们为之付出的那些艰辛劬劳,表现的那种勤奋刻苦,笃志向学的精神,也绝非一般医者所能企及的。 人们呼唤着名医,有关部门也在采取措施培养名医,但是要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名中医,并无捷径可循,更不能揠苗助长,必须从中医的基础教育入手。根据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和自身规律,采用相应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假以时日,庶几方可。但也要先求质,后求量。名医是医中的佼佼者,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恐其不易于“成批量”产出。 目前,有关方面已然选拔了一些较为优秀的中年中医药人员作为培养名医的对象,这是大好事,应该为之鼓与呼。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多年来中医教育存在的种种失误,一些中年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都不同程度地带有中西医结合的特点,加之年逾不惑,重塑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很有必要对前辈名老中医的治学之道进行借鉴。 一、中医教育必须按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规律来培养人才 1981年,《山东中医学院学报》曾编辑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三辑,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中可以看到,前辈医家们,无论是家传、从师和自学,他们的治学门径、求学精神,对于新一代名医的培养和成长,对于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均能有所启迪。 首先,前辈医家都极重视人文学科的学习和修养,或精于音韵,或通于词章,从而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和古汉语基础。如任应秋老,四岁开始通读十三经,兼及诗文典故三书,凡十四年后始学医;岳美中老,在学医前已遍读了诸子百家,并于“小学”方面颇有造诣。凡此,均为他们后来研读医学典籍奠定了基础。所以,明·李梴《医学入门》有“文是基础医是楼”之说。 另外,前辈们对中医典籍多能潜心学习,深入研究,精诚专一,心无旁鹜。如蒲辅周老,在刚开始应诊时,虽然求诊的人较多,但有效者,亦有不效者。于是他决心停诊,闭门读书,费时三年,将中医经典熟读精思,反复揣摩,待深有领悟后,破关复出,临床时遂能得心应手。从而成就了一代医学大师。蒲老自己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实际是不懂得经典的价值。”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以为医者。”他说的汉唐以前之书,指的就是《内》、《难》、《伤寒》、《金匮》等经典著作。 此外,前辈医家大多接触临床较早。彼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师徒传承。弟子在理论学习稍有基础后,便每日随师临床,侍诊抄方。如此,不仅增强了感性认识,且能在老师的耳提面命之下,使所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互印证,以加深理解。尤其重要的是,能够承继传统医德,坚持操守,少有功利之心。 以上几点虽不全面,但对培养新一代名医足资参考。反观目前的中医教育情况,更可见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因而近年来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诟病。例如,中医院校的教育模式完全照搬西医院校的一套,生吞活剥,全然不考虑中医药学的学科特点。在本科生教育中,除了开设医古文课以外,其他文、史、哲很少涉及,却安排了大量的西医基础课和临床课。而中医教材也是越编越厚,大多是中西合璧,削中医之足以适西医之履。同时,学科的分化日趋精细,一门针灸学分为经络学、俞穴学、灸刺学、针灸实验学、针灸文献学等等。这样的分化,无异于对中医学的肢解,其结果不仅让学生不堪重负,也使他们入坠五里雾中。加之任课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即使学位是硕士、博士,也是本本主义,以其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学生始终都是莫明其糊涂。 本科生在校学习四年,真正学习中医课的时间不足两年,所学中医知识又是林林总总,及至进入临床实习,带教的中医老师既不讲审证求因,又不讲辨证论治,只会根据化验单、实验诊断报告看病,开出一堆西药,加点不痛不痒的中成药装点门面,或者按图索骥开一张协定方。学生一年实习下来,感慨万端,自叹“中医没有学好,西医也没有学好”,不知如何是好,怪自己选错了专业,投错了门。于是,有的改行去卖药,有的硬着头皮去读研。待到硕士、博士读下来,仍然不会看病。所以有的学者呼吁:中医教育要做伤筋动骨的改造,要从本质上进行改革,再也不能培养那些不中不西,不会看病,甚至连中医的思维方式都不具备的学士、硕士、博士了?!! 目前中医教育改革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时候了,要改革就要依靠专家们反复论证,集思广益,所谓“虑熟计定,举必有功。”但是,专家队伍的遴选不能只看到官员型、实验型专家,而要以能够把握传统中医药精髓,有中医思想、中医技术、疗效卓著的专家为首选。 二、几点建议 1.中医院校应按文科类招生。目前的普通中学教育,高中时就文、理分科,偏于理科的学生,由于文科功底薄弱,学习中医短期内难以接受,专业思想不易固执。 2.中医院校应以古汉语为必修课,兼及其它人文学科。外语可不学,或作为选修课。自然学科也作为选修课。 3.西医课的比例要缩小,课时要减少,或开设西医综合课,使学生对西医有大体了解。高年纪学生可以开设必要的西医临床课。 4.以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增加四大经典的课时,并作为必修课。其他科可开卷考试。 5.增加临床见习或实习的时间和机会。临床带教老师,要在中医治疗上下功夫,指导学生必须以中医为主。学生临床见习或实习不一定都安排在城市大医院,举凡县中医院、社区医院、乡镇医院乃至农村卫生所均可安排进行。 6. 中医院校均可招收初中毕业生,开办8年制中专接本班。鼓励师徒传承的教育模式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5-1-3 07:24 , Processed in 0.1324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