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0|回复: 0

[医理探讨]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5 10:52: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脾气虚”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探讨(二)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内经》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字不但说明了脾气精微物质的运化过程,同时也明确指出在脾气的作用下水液运化的全过程。我们把这全过程按现有的西医知识,结合生态系统论的整体看法,进行大体上的中西医学融合。 按现代生态系统论的知识认为,生态系统的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都受到能流的驱动,并都依赖于水循环。水和水循环对于生态系统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它是地球上各种物质循环的中心循环。通过降水和蒸发这两种形式,使地球水分达到平衡状态。此外,水循环通过地表径流将各种营养物质从一个生态系统搬到另一个生态系统,补充某些生态系统营养物质的不足。植被在水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推动生物圈和各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动力,是能量在食物链中的传递,即能量流。与物质的循环运动不同的是,能量流是单向的,它从植物吸收太阳能开始,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直至食物链的最后一环。在每一环的能量转移过程中都有一部分能量被有机体用来推动自身的生命活动(新陈代谢),随后变为热能耗散在物理环境中。 中医理论的脾气子系统是人体载有能量的食物链,伴随水液的在身体内逐级传递的全过程。由于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是循环的而是单向的,食物链各个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的,而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总是以呼吸散失热能。即必须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所以人体脾气子系统载有能量的食物链,也是经过消化道流动、血液循环、组织液循环、达到细胞内液,经过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偶联,生成ATP自由能,供给各个细胞应用,直到食物链能量流的末端。 生态系统的存在是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二者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存,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但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又有本质上的区别:能量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而且运动是单向的、不是循环的,最终在环境中消失。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在人体的脾气子系统运化过程中,也体现了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相互伴随进行,又相辅相存,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特性。但是与生态系统不同的是人体的物质流动也是单向性的,入于胃中的饮食,既有载能量的糖类及脂肪类物质,也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矿物盐及溶液水物质,它们组成整体统一的脾气水精系统。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都是单向性的,源源不断地输入,又不断地散失。所以人体脾气子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都是经过消化道流动、血液循环、组织液循环、达到细胞内液,经过各种不同途径的运行转化,供给各个细胞应用,最后直到食物链能量流、物质流的末端,而排出体外。 中医理论把脾气子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土壤系统类比、与人类社会的仓廪系统类比,看来是有一定道理的。内经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因为它们都是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条之上。《灵枢·五味篇》说:“黄帝曰:愿闻谷气有五味,其人五脏,分别奈何?伯高曰;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具有五味的食物,如何从胃达到五脏六腑、营卫气血,而形成食物链之运行变化的。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也是简要地说明了人体以谷为基础的食物链的流通过程。但是却在另一方面,强调了气在系统中的推动调控作用。也就是说,在食物链的流通过程中,除了物质流外,还有能量流与信息流组成的气化作用。 饮食从入胃,经过各种不同途径的运行转化,达到终末端变为废物排出的一系列长途过程中,需要多种信息的调控、能量的推动。这些细节在西医学知识中,已深入到分子水平,基本上白箱化了。胃肠道内食物的流动是由于胃肠道平滑肌蠕动的动力所推动,进入血液后,则是由于心脏的收缩而推动,达到组织液与细胞内液后,则水精物质的运行转化就更为复杂,与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微管微丝收缩的推动有关。至于这一系列长途过程中的信息调控就更为复杂了。这与高级神经中枢,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以及细胞因子调控系统等多个信息调控系统有关。 近来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脾的运行与胃肠道内分泌功能、迷走神经功能有密切关系,“有人提出胃、肠、胰内分泌系统(简称G-E-P系统)加上迷走神经,来代表中医的脾气子系统的调控功能,并认为G-E-P系统是APUD系统外周分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下丘脑-垂体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是APUD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如此,G-E-P系统与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的关系,可能是中医脾气子系统调控的物质基础。 在胃肠道粘膜下存在着数十种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胃肠激素。由于这些激素几乎都是肽类,多在脑内也有分布,故又称之为脑肠肽。胃肠内分泌细胞属于APUD细胞,它们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羧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近年来的研究证实,一些产生胃肠道的肽,不仅存在于胃肠道,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内;而原来认为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肽,也在消化道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braingut peptide)。已知的脑-肠肽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约20余种。这些肽类双重分布的生理意义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例如胆囊收缩素在外周对胰酶分泌和胆汁排放的调节作用及其在中枢对摄食的抑制作用,提示脑内及胃肠内的胆囊收缩素在消化和吸收中具有协调作用。胃肠内分泌细胞在生物化学方面都具有摄取胺前体,进行脱羟而产生肽类或活性胺的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细胞统称为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细胞。除胃肠和胰腺的内分泌细胞外,神经系统、甲状腺、肾上腺髓质、垂体等组织中也含有APUD细胞。 总之,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以及脑肠肽等细胞因子的复杂网络调控协作,共同参与调节和控制机体脾气子系统的动态平衡。例如神经系统对胃肠功能的调节就较为复杂,它通过植物性神经和胃肠的内在神经两个系统相互协调统一而完成。支配胃肠的植物性自主神经被称为外来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从脊髓胸腰段侧角发出,经过腹腔神经节、肠系膜神经节或腥下神经节,更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分布到胃肠各部分。胃肠的内在神经是由存在于食管至肛门的管壁内的两种神经丛组成的。一种是位于胃肠壁粘膜下神经丛(Meissner神经丛);另一种是位于环行肌与纵行肌层之间的肌间神经丛(或称Auerbach神经丛)。内在神经丛包含无数的神经元和神经纤维,据估计,内在神经丛中约有108个神经元,包括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内在神经丛的神经纤维(包括进入消化管壁的交感和副交感纤维)则把胃肠壁的各种感受器及效应细胞与神经元互相连接,起着传递感觉信息、调节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启动、维持或抑制效应系统的作用。目前认为,消化管壁内的神经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整合系统,在胃肠活动的调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医理论的脾气子系统,经长期研究显示,与西医学中解剖学的脾器官相去甚远,并不是一个实质器官,而是与西医学的自主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密切相关,并与免疫、蛋白质代谢、内分泌等有一定关系,是包括了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并涉及自主神经、内分泌、免疫、血液、代谢、肌肉等多方面功能的综合功能单位。我们以系统论为导向,就是一个以食物链的运行转化为基础的子系统单元。有的学者已明确指出:“中医脾是人体内将食物潜在能量转化为人体可利用能量并将其提供给人体各部分的一个包括多器官系统的综合功能单位,像现代药代动力学中的“房室”一样,是一个现代系统论中的‘概念单元’,又不能从系统整体中分割开来研究,而只能在研究者的概念中把它当作一个‘单元’或‘统一体’来研究。 中医理论的脾主运化”是“运”和“化”相合并而成的概念。“运”即运输、转输之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内经》中的这一段话就概括的说明了运的含义。“化”,是变化之义,包括对饮食物的直接消化,使之变成便于“运”的精微物质,以及将这些精微物质逐渐地转化为人体的气血津液。《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内经的这一段话是概括的说明了化的含义。可见,脾主运化就其对饮食物的作用来讲,包括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精微物质的转运输布及其向气血津液的转化等一系列食物链的运化过程。脾主运化不但包括消化吸收,而且脾主运化的“化”主要指脾气摄取水谷精微,将其进一步转化,以利于其他脏腑共同利用,化生精、气、血、津液,营养全身的食物链全过程。脾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运与化,转运水谷精微。它在此转运过程中实现了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消化吸收”一词不是中医固有的,而是借用来的西医医学词汇,这一词汇实际上概括了脾胃子系统的部分功能,包括胃的腐熟、脾的运化等,但“消化吸收”并不能概括脾胃子系统的全部功能。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起来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而实际的作用却离不开脾气的运化。只有脾气能将水谷精微转运而离开小肠,小肠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实现。脾气子系统的运化进程远远超出了西医学的消化吸收过程。西医学的消化吸收过程只是脾气子系统的一段子过程而已。 本主题由 (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于 9 分钟前 审核通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12-22 11:49 , Processed in 0.13250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