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469|回复: 0

美国学生与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21 10: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美国学生与中国
以下引自《参考消息》2018.05.28
一 美国课堂上如何教中国知识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徐剑梅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友好关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民间的了解与交流是促进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教材中,关于美国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中国学生对美国的历史、地理、人文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美国学校是如何教授关于中国的知识?在美国学生的眼中,中国又是什么样子?
  不得不说的是,美国的教育从体制、观念到细节,都与中国差异很大。依据宪法,美国不是联邦政府办教育,而是州政府办教育。美国不论中小学还是大学,没有全国通用的教科书。联邦政府和各州教育部门只负责制订教学大纲,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设定标准。教科书不是由联邦或州政府牵头组织编写,而是由私人或私营机构组织。
美国不仅没有通用的教科书,而且很多学区和学校并不指定或使用教科书,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自行寻找教学资料、编制讲义或指定阅读书目。至于大学,教学内容更加自由,教材完全由教授指定。因此,很难笼统地谈论美国教科书中涉及中国的情况。
全美有超过1.2万个学区,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均不相同。本文所介绍的情况,主要基于采访了解的具体州或学区,并试图从这些样本,窥及美国中小学教育涉华内容一些较为普遍的共性。
(一)   涉华内容以历史为主
  总体而言,美国教学中涉华内容以中国历史为主,涉及当代内容很少。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现代语言和文学系中国研究部教授刘敬辉就此进行过专题研究。他介绍说,在加利福尼亚州中小学教育阶段,有关中国的内容主要是属于“历史-社会科学”类别的课程,通过世界历史课教授,内容相当简略。对中国历史的介绍还会跳过一些朝代,课程设置不连贯、不系统,且缺乏人物传记等辅助和延伸读物。
  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县公立高中就读的小雪说,她只在12年级选修AP(大学先修课程)“政府”课时,接触到涉华内容。任课老师一共选择了六个国家,分别是英国、俄罗斯、中国、尼日利亚、伊朗和墨西哥,每个国家用一周的课时介绍,内容各有侧重。这所高中另一名学生选修的是非AP“政府”课程,老师每周布置学生读报,从当周报纸头版自选重要新闻写报告,并进行课堂陈述和分组讨论。由于中国新闻经常登上美国报纸主要版面,因此偶有学生选择中国题材作为作业和讨论题目。
  以教育质量高出名的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公立学校系统的华裔传媒专员刘芳说,由于没有教科书,教学大纲也仅是要点,所以除了具体学校的具体任课老师,就连州县教育部门负责课程管理的官员也不清楚什么课程会讲什么涉华内容。她的孩子目前就读10年级,尚未学习世界历史课程,迄今仅在一次科学课上学习空气知识时,老师提到中国雾霾严重。
  在蒙哥马利县的小学六年级“社会研究”课程使用的教学大纲中,第三单元以古代和现代中国的经济影响为案例,要求学生通过中国案例,了解七个基本问题:什么是经济,经济怎样生产和分配,经济差异如何形成,什么导致经济体强大或弱小,古代中国经济如何影响其政治体制,经济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市场经济怎样能够促进民主原则。
  目前,有些美国公立中小学校开设了“浸入式”汉语课程。但根据马里兰州乔治王子县一所公立小学的任课老师介绍,虽然使用中文教学,但并没有教科书,也不会特意讲授中国内容,而是按照教学大纲授课,针对有些知识点加入一点比较,例如讲动物时提到中国的金丝猴。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资深教授蔡宗齐说,美国大学教科书完全由教授自行决定,大学本科通识教育中所使用的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学基本读本和中学相似,“几乎体现的都是欧美中心主义立场,亚洲部分只是点缀而已”。但近十年来,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兴起,教材中非西方材料有所增加,其中中国部分的增加较为明显。
(二) 偏重提供事实材料
美国中小学教育涉华内容和讲授其他国家方式相似,教材本身不下结论,而以中立口吻提供事实性材料和分析角度,常以有趣的历史预测或故事性场景设置,引导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比较分析和进行思考。
刘芳说,就她所知,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对中国没有特别的批评,也没有特别的赞扬,基本上就是中立地呈现一些事实材料,不掺杂情绪化因素。刘敬辉和刘芳观点相同,并详细介绍了加州历史教学大纲各年级具体涉华内容,例如没有使用在西方有一定争议的中国“四大发明”之说,而是把茶叶、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并称为中国的五大发现。他认为,编写者即便有自己所倾向的观点,也没有在教学大纲中以结论的形式表达出来。他还指出,美国中小学采用的涉华史料和观点,和一些大学教材一脉相传,从表述到框架,都深受已故美国哈佛学者费正清著述影响。费正清所著的中国史至今仍为不少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教材。
  此外,虽然所选六个重点国家各用一周课时,但重点也不相同,例如英国主要讲议会体制,伊朗偏重历史,俄罗斯重点谈政府腐败。老师在开学时推荐了教材,但课上不使用,学生也基本不看,而是以讲义、笔记和老师指定课后观看的纪录片为主。老师还要求学生从经济、人权、环境和安全四个主题中择一撰写国别比较分析报告,期末除考试外,还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模拟联合国辩论。
据刘敬辉介绍,加州现行教学大纲是1998年制订、2000年施行的,被美国西部多个州参照实行。2016年,加州教育部门又修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标准,但还需州议会投票通过,因此尚未施行。新的教学大纲内容变化以增补和更新为主,但都未涉及中国。
(三) 美习惯“从亚洲看中国”
  从美国视角,中国被作为亚洲的一员看待,这个观点承袭了欧洲殖民时期发展出的“近东、中东和远东”概念。刘敬辉说,美国的传统历史观念,是把中国作为亚洲众多国家之一,再细分就是“中国是东亚的一部分”,“美国人看中国,从来都是亚洲,亚洲,亚洲”。历任美国总统,包括特朗普总统,访华都是亚洲行一部分,对华政策也是平衡亚洲各国政策的一部分,因此不应当孤立看美国对华政策,也应了解美国的总体亚洲政策。
  刘敬辉说,美国长期以来这种“从亚洲看中国”的观念不仅体现在教育里,也体现在美国的人口划分、学术研究乃至外交政策中。在人口领域,美国一直把亚太裔作为一个少数族裔,约占美国总人口6.7%(其中华人约占美国总人口1%)。目前,美国最新人口普查正在进行富有争议性的亚裔细分。学术上,美国高校没有单独的中国系。上世纪60年代,哈佛首创东亚系,以中日韩研究为重点,这种学科设置为美国各高校沿用至今。在外交政策领域,奥巴马时期有“重返亚洲”和“亚太再平衡”政策,争取东盟国家制约中国;特朗普政府则推出印太战略,寻求美日印澳结盟,其共同思路都是在亚洲寻找某个或某几个盟友,以对中国形成牵制。
总体上,扶持亚洲国家制衡中国,既是美国对华传统策略,也体现了美国把对华政策作为亚洲政策一部分的视角。
  刘敬辉还说,虽然总体上美国中小学教学涉及亚洲内容很少,但在全部亚洲内容里,中国所占比例最大,涉日印内容稍少一点,但中日印三国的分量在美国中小学教学大纲中基本属于一个层次。相形之下,对韩国和越南等东亚国家提及极为零星有限。此外,美国历史教学大纲常从亚洲角度,利用历史事件串联起各国历史,例如佛教如何由印度传入中国,又从中国继续传播,影响整个东亚;又如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如何影响了日韩越三国。
  分析人士认为,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美国看待中国的亚洲视角似重视不够,应当更多加以注意,有助于更完整深入地研判中美关系。
二 如何让美国学生多了解中国
作者:《参考消息》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徐剑梅
美国中小学教育涉及中国的内容有限,课程不够连贯,记者采访的学者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效果不佳。如何让中国文化更多地进入美国学生的视野,缩短他们对中国的认知距离,专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 美涉华教育不够连贯
  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勒顿分校现代语言和文学系中国研究部教授刘敬辉说,他的研究团队针对美国大学新生对华认知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国印象模糊,对中小学所学知识记住的不多,且支离破碎,不相连贯。总体上,美国大学生中,完全不了解或者对中国一知半解者占大多数。刘敬辉团队的研究认为,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受新闻媒体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教育。
  刘敬辉分析说,造成这种现象,一是课程设置问题,世界历史课程中涉华内容本来就少,且有的学期讲,有的学期不讲,不连贯。二是相当于中国高考的美国高考SAT考试世界史所占比例偏低,学制也存在问题,“加州教学大纲中12年级课程涉华内容颇为详尽,但作为高中最后一年,学生上半年忙申请学校,有的已经收到提前录取通知,下半年如放羊,学生学习效果很差”。进入大学后,美国学生要么不再接触涉华内容;要么以完成通识教育中所需学分为目的。在学习过程中对中国产生兴趣的美国大学生会系统学习中国相关知识;但是只有少数人会进入东亚系攻读学位,进而成为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学者。
刘敬辉还指出,美国中小学世界文学和世界历史方面课外读物中,涉及亚洲的寥寥无几,关于中国的书籍只有一两本。美国图书馆缺乏针对美国青少年受众的中国领导人传记,为青少年创作的美国华裔作家人数很少。美国加州一所高中的老师说:“不是不想让美国孩子读亚洲国家的作品,而是图书馆和图书市场几乎没有这类作品供选择。”
(二) 语言和文化应一起教
  如何缩小美国对华认知差距?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尚佩恩分校资深教授蔡宗齐认为,要让中国文学和文化进入西方学界的主流,还有漫长的道路,需要中美双方的努力。不久前,在国家汉办支持下,中美学者合作,由在美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怎样读中国古典文学》系列,面向美国大学生和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读者,他认为这是一个方向。
刘敬辉则特别谈到,近些年,到美国短期生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但仅凭一两年观感,不足以真正了解美国的教育情况,常出现渲染或以讹传讹的情况。他近年研究日本政府在日本大地震后发起、旨在向国际社会推介日本的“酷日本”项目,这一项目要求参与策划人员在美国居住20年或以上。
刘敬辉提出以下建议:其一,语言课程不能纯粹教语言,而是语言和文化一起教。这也是美国高校近些年一个新趋势。目前,美国高校不再使用“外语”(foreign language)这一提法,他所在的加州州立大学也改称“现代语言和文学”。哈佛大学相关系名称为“语言和文明”,俄亥俄州立大学改称“语言和文化”,有的大学改称“国际语言”。
其二,推广“国际理解教育”。今年夏天,南加州一些中小学将开办“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际是促进美国学生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理解。美国的历史观固然从美国的利益看世界,但美国本身有从被殖民国家转变成殖民国家的经历,因此对殖民主义存在一种双重视角。而从中国角度,“国际理解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他说,“国际理解教育”关键是培养分析能力,作为评估标准,在教学和考核中要体现出来。
(三) 把时事和历史相结合
  其三,加强中小学和大学本科教育的延续性、连贯性。美国中小学采用K-12体制(学前班1年+小学6年+初中2年+高中4年),但目前出现K-16主张,即把本科四年作为中小学教育的延续,实现一体化,并主张大学老师融入中小学课改之中,利用大学师资对中小学校教师进行培训,这也是培养中小学生“国际理解力”的重要前提。
  其四,时事政治和历史教育紧密结合,实现“知识的转移”。刘敬辉说,“国际时政”本身就是历史的延续,美国这一块结合得非常紧密,中小学阶段把历史和其他学科也结合在一起,例如利用地图学习和分析历史,替代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对历史和时事材料的使用和分析能力。他称赞2017年国内高考全国文综卷第14题以图形反映1995年和2014年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贸易依存网络,要求考生以此为例分析中国的贸易变化。他表示,如果佐以真实贸易数据,就更能提高中国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此外,美国历史教学以开列书目或发行辅助教材等方式,使历史教材更加详尽充实,这一点也可借鉴。
  刘敬辉说,增加美国人的对华认知是一个系统工程,中国有不少“文化走出去”的好项目,但后劲不足,需要持续努力和投入,把“空”填实,把细节做好。例如在电影《长城》和以熊猫为主角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中美合拍模式之后,应持续批量开发此类合拍电影,避免出现断档。在图书出版方面,他建议主攻世界的机场书店,推出质量上乘、印刷精美的中国旅游书籍;同时多考虑美国市场兴趣,针对西方读者需求和实际效果选介中国书籍。
刘敬辉认为,中美两国民众通过经贸、旅游、文化接触加强交往,基于中国人擅长的立足长远战略思维和美国人注重立竿见影的行为方式,在许多方面能够互补和共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9-8 10:49 , Processed in 0.13784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