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汉中医解构与科学 作者:山下美智子、郑年萌(医)、林文清(医)、林宗山(医)
汉医即中医,人生最难之处在于等待,中西方(医)根本不同,西方讲物识,如:西医;中华讲意识,如:汉(中)医,物识、意识两者平等同是科学。具体以人体结构学为例:西医“重物识”产生尸体解剖学;汉医“重意识”产生人体“内意识”结构现象的藏象学。一句话汉医解构,只能从意识下手,“医者意也”就是指此,其现代科学依据叫《全意识学》,为当代中国人所首创。 本书反“西化”讲的是中华民族文化。故禁止自卑、无能、忘本的所有非中医、气功类,非本行的当代西化“洋狗”入内,我们痛定思痛不再需要任何中华民族败类,否则一切后果自负。如:方舟子、司马南、何祚庥等这些汉奸、“二洋鬼子”与“畜生”。“杀鸡吓猴”全民围攻司马南,用以教育全国人民! 还是那句话“医者意也”,感官的观察望闻问切,心中的“禅”与世间存在的种种事实,《藏象气功学》、中华哲学阴阳五行,都不必向谁解释。因为每一个人的理解不同、看法不同和与众不同的立场都会是一个独立世界。有些人“数典忘祖”打着红旗反红旗,却代表当代西方“科学”与人间一切正义,仍是社会主流,心中 “西化”的主见已经根深蒂固,成为“民粹”真理“流毒”全国无法改变。如:张功耀、张清、老梁等死不悔改的“西化”顽固派、败家子。 “引蛇出洞”,我们一定要注意分清,中西方的汉医与西医事实不同。因此在今后数十年的现代中西方博弈中,中国面临着一场,勘比1919年“五四”运动的当代反“西化”革命,首战就从中华汉医(中医中药)开始。汉(中)医的世界性八大难题,如下: 1 汉医哲学,如:阴阳、五行; 2 汉医人体结构学,如:藏象学; 3 汉医生理学,如:肝开窍于目; 4 汉医方法论,如:望闻问切; 5 中药学,如:白术健脾补胃; 6 方剂学,如:白虎汤; 7 汉医治法,如:温清消补汗吐下和; 8 汉医的病与证,如:伤寒病的太阳证、温病的卫分证等,汉医的各种不同病“证”。
2020年7月1日于福清市
第一分册 药性四百味
主编:高长玉、常惟智,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年8月版 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当归甘温,生血补心,扶虚益损,逐瘀生新。 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温热,骨蒸烦劳,养阴凉血。 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黄连味苦,泻心除𤶘,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痛,火降小便。 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温热堪逐。 石膏大寒,能泻胃火,发渴头疼,解肌立妥。 滑石沉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大黄苦寒,实热积聚,蠲痰逐水,疏通便闭。 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散热,骨蒸宜服。 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疼,诸风口噤。 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瘀。 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疼,舒筋活络。 独活辛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知母味苦,热渴能除,骨蒸有汗,痰咳能舒。 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祛,风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乌药辛温,心腹胀痛,小便滑数,顺气通用。 枳实味苦,消食除痞,破积化痰,冲墙倒壁。 枳壳微寒,快气宽肠,胸中气结,胀满堪尝。 白蔻辛温,能祛瘴翳,温中行气,止呕和胃。 青皮苦温,能攻气滞,削坚平肝,安胃下食。 陈皮辛温,顺气宽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苍术苦温,健脾燥湿,发汗宽中,更去瘴翳。 厚朴苦温,消胀泄满,痰气泻痢,其功不缓。 南星性热,能治风痰,破伤强直,风搐自安。 半夏味辛,健脾燥湿,痰厥头疼,嗽呕堪入。 藿香辛温,能止呕吐,发散风寒,霍乱为主。 槟榔辛温,破气杀虫,祛痰逐水,专除后重。 腹皮微温,能下膈气,安胃健脾,浮肿消去。 香薷味辛,伤暑便涩,霍乱水肿,除烦解热。 扁豆微温,转筋吐泻,下气和中,酒毒能化。 猪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肿除湿,多服损肾。 泽泻甘寒,消肿止渴,除湿通淋,阴汗自遏。 木通性寒,小肠热闭,利窍通经,最能导滞。 车前子寒,溺涩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实。 地骨皮寒,解肌退热,有汗骨蒸,强阴凉血。 木瓜味酸,湿肿脚气,霍乱转筋,足膝无力。 威灵苦温,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风湿皆用。 牡丹苦寒,破血通经,血分有热,无汗骨蒸。 玄参苦寒,清无根火,消肿骨蒸,补肾亦可。 沙参味苦,消肿排脓,补肝益肺,退热除风。 丹参味苦,破积调经,生新去恶,祛除带崩。 苦参味苦,痈肿疮疥,下血肠风,眉脱赤癞。 龙胆苦寒,疗眼赤疼,下焦湿肿,肝经热烦。 五加皮温,祛痛风痹,健步坚筋,益精止沥。 防己气寒,风湿脚痛,热积膀胱,消痈散肿。 地榆沉寒,血热堪用,血痢带崩,金疮止痛。 茯神补心,善镇惊悸,恍惚健忘,兼除怒恚。 远志气温,能驱惊悸,安神镇心,令人多记。 酸枣味酸,敛汗驱烦,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菖蒲性温,开心利窍,去痹除风,出声至妙。 柏子味甘,补心益气,敛汗润肠,更疗惊悸。 益智辛温,安神益气,遗溺遗精,呕逆皆治。 甘松味香,善除恶气,治体香肌,心腹痛已。 小茴性温,能除疝气,腹痛腰疼,调中暖胃。 大茴味辛,疝气脚气,肿痛膀胱,止呕开胃。 干姜味辛,表解风寒,炮苦逐冷,虚寒尤堪。 附子辛热,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阳功有。 川乌大热,搜风入骨,湿痹寒疼,破积之物。 木香微温,散滞和胃,诸风能调,行肝泻肺。 沉香降气,暖胃追邪,通天彻地,气逆为佳。 丁香辛热,能除寒呕,心腹疼痛,温胃可晓。 砂仁性温,养胃进食,止痛安胎,行气破滞。 荜澄茄辛,除胀化食,消痰止哕,能逐寒气。 肉桂辛热,善通血脉,腹痛虚寒,温补可得。 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吴萸辛热,能调疝气,脐腹寒疼,酸水能治。 延胡气温,心腹卒痛,通经活血,跌扑血崩。 薏苡味甘,专除湿痹,筋节拘挛,肺痈肺痿。 肉蔻辛温,脾胃虚冷,泻痢不休,功可立等。 草寇辛温,治寒犯胃,作痛呕吐,不食能食。 诃子味苦,涩肠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敛肺。 草果味辛,消食除胀,截疟逐痰,解瘟辟瘴。 常山苦寒,截疟除痰,解伤寒热,水胀能宽。 良姜性热,下气温中,转筋霍乱,酒食能攻。 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疗疝催疮,消膨健胃。 神曲味甘,开胃进食,破结逐痰,调中下气。 芽麦甘温,能消宿食,心腹膨胀,行血散滞。 苏子味辛,驱痰降气,止咳定喘,更润心肺。 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疟蒸痞块,服之能安。 甘遂苦寒,破症消痰,面浮蛊胀,利水能安。 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胀症坚,其功瞑眩。 芫花寒苦,能消胀蛊,利水泻湿,止咳痰吐。 商陆苦寒,赤白各异,赤者消风,白利水气。 海藻咸寒,消瘿散疬,除胀破症,利水通闭。 牵牛苦寒,利水消肿,蛊胀痃癖,散滞除壅。 葶苈辛苦,利水消肿,痰咳症瘕,治喘肺痈。 瞿麦苦寒,专治淋病,且能堕胎,通经立应。 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气滞作痛,虚者当忌。 五灵味甘,血滞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莪术温苦,善破痃癖,止痛消瘀,通经最宜。 干漆辛温,通经破瘕,追积杀虫,效如奔马。 蒲黄味甘,逐瘀止崩,止血须炒,破血用生。 苏木甘咸,能行积血,产后血经,兼医扑跌。 桃仁甘平,能润大肠,通经破瘀,血瘕堪尝。 姜黄味辛,消痈破血,心腹结痛,下气最捷。 郁金味苦,破血行气,血淋溺血,郁结能舒。 金银花甘,疗痈无对,未成则散,已成则溃。 漏芦性寒,祛恶疮毒,补血排脓,生肌长肉。 蒺藜味苦,疗疮瘙痒,白癜头疮,翳除目朗。 及白味苦,功专收敛,肿毒疮疡,外科最善。 蛇床辛苦,下气温中,恶疮疥癞,逐淤祛风。 天麻味甘,能驱头眩,小儿惊痫,拘挛瘫痪。 白附辛温,治面百病,血痹风疮,中风痰症。 全蝎味辛,祛风痰毒,口眼?斜,风痫发搐。 蝉蜕甘寒,消风定惊,杀疳除热,退翳侵睛。 僵蚕味咸,诸风惊痫,湿痰喉痹,疮毒瘢痕。 蜈蚣味辛,蛇虺恶毒,镇惊止痉,堕胎逐瘀。 木鳖甘寒,能追疮毒,乳痈腰疼,消肿最速。 蜂房咸苦,惊痫瘛疭,牙疼肿毒,瘰疬乳痈。 花蛇温毒,瘫痪?斜,大风疥癞,诸毒称佳。 蛇蜕咸平,能除翳膜,肠痔蛊毒,惊痫搐搦。 槐花味苦,痔漏肠风,大肠热痢,更杀蛔虫。 鼠粘子辛,能除疮毒,瘾疹风热,咽疼可逐。 茵陈味苦,退疸除黄,泻湿利水,清热为凉。 红花辛温,最消瘀热,多则通经,少则养血。 蔓荆子苦,头疼能医,拘挛湿痹,泪眼堪除。 兜铃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热久嗽。 百合味甘,安心定胆,止嗽消浮,痈疽可啖。 秦艽微寒,除湿荣筋,肢节风痛,下血骨蒸。 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痈吐脓,寒热并济。 款花甘温,理肺消痰,肺痈喘咳,补劳除烦。 金沸草温,消痰止嗽,明目祛风,逐水尤妙。 桑皮甘辛,止嗽定喘,泻肺火邪,其功不浅。 杏仁温苦,风寒喘嗽,大肠气闭,便难切要。 乌梅酸温,收敛肺气,止渴生津,能安泻痢。 天花粉寒,止渴祛烦,排脓消毒,善除热痰。 瓜蒌仁寒,宁嗽化痰,伤寒结胸,解渴止烦。 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虚翳青盲,服之效速。 菊花味甘,除热祛风,头晕目赤,收泪殊功。 木贼味甘,祛风退翳,能止月经,更消积聚。 决明子甘,能祛肝热,目疼收泪,仍止鼻血。 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热止血,消肿毒蛇。 羚羊角寒,明目清肝,祛惊解毒,神志能安。 龟甲味甘,滋阴补肾,止血续筋,更医颅囟。 鳖甲咸平,劳嗽骨蒸,散瘀消肿,去痞除症。 桑上寄生,风湿腰痛,止漏安胎,疮疡亦用。 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润肠通结,小水能行。 山豆根苦,疗咽肿痛,敷蛇虫伤,可救急用。 益母草苦,女科为主,产后胎前,生新去瘀。 紫草咸寒,能通九窍,利水消膨,痘疹最要。 紫葳味酸,调经止痛,崩中带下,症瘕通用。 地肤子寒,去膀胱热,皮肤瘙痒,除热甚捷。 楝根性寒,能追诸虫,疼痛立止,积聚立通。 樗根味苦,泻痢带崩,肠风痔漏,燥湿涩精。 泽兰甘苦,痈肿能消,打扑伤损,肢体虚浮。 牙皂味辛,通关利窍,敷肿痛消,吐风痰妙。 芜荑味辛,驱邪杀虫,痔瘘癣疥,化食除风。 雷丸味苦,善杀诸虫,癫痫蛊毒,治儿有功。 胡麻仁甘,疔肿恶疮,熟补虚损,筋壮力强。 苍耳子苦,疥癣细疮,驱风湿痹,瘙痒堪尝。 蕤仁味甘,风肿烂弦,热胀胬肉,眼泪立痊。 青葙子苦,肝脏热毒,暴发赤障,青盲可服。 谷精草辛,牙齿风痛,口疮咽痹,眼翳通用。 白薇大寒,疗风治疟,人事不知,昏厥堪却。 白蔹微寒,儿疟惊痫,女阴肿痛,痈疔可啖。 青蒿气寒,童便熬膏,虚热盗汗,除骨蒸劳。 茅根味甘,通关逐瘀,止吐衄血,客热可去。 大小蓟苦,消肿破血,吐衄咯唾,崩漏可啜。 枇杷叶苦,偏理肺脏,吐秽不止,解酒清上。 射干味苦,逐瘀通经,喉痹口臭,痈毒堪凭。 鬼箭羽苦,通经堕胎,杀虫祛结,驱邪除乖。 夏枯草苦,瘰疬瘿瘤,破症散结,湿痹能疗。 卷柏味辛,症瘕血闭,风眩痿躄,更驱鬼疰。 马鞭草苦,破血通经,症瘕痞块,服之最灵。 鹤虱味苦,杀虫追毒,心腹卒痛,蛔虫堪逐。 白头翁寒,散症逐血,瘿疬疟疝,止痛百节。 旱莲草甘,生须黑发,赤痢堪止,血流可截。 慈菰辛苦,疔肿痈疽,恶疮瘾疹,蛇虺并施。 榆皮味甘,通水除淋,能利关节,敷肿痛定。 钩藤微寒,疗儿惊痫,手足瘛疭,抽搐口眼。 豨莶草苦,追风除湿,聪耳明目,乌须黑发。 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闻,通窍之剂。 续随子辛,恶疮蛊毒,通经消积,不可过服。 海桐皮苦,霍乱久痢,疳䘌疥癣,牙痛亦治。 石楠味辛,肾衰脚弱,风淫湿痹,堪为妙药。 鬼臼有毒,避瘟除恶,虫毒鬼疰,风邪可却。 大青气寒,伤寒热毒,黄汗黄疸,时疫宜服。 侧柏叶苦,吐衄崩痢,能生须眉,除湿之剂。 槐实味苦,阴疮湿痒,五痔肿痛,止血极莽。 瓦楞子咸,妇人血块,男子痰癖,症瘕可瘥。 棕榈子苦,禁泄涩痢,带下崩中,肠风堪治。 冬葵子寒,滑胎易产,癃利小便,善通乳难。 淫羊藿辛,阴起阳兴,坚筋益骨,志强力增。 松脂味甘,滋阴补阴,驱风安脏,膏可贴疮。 覆盆子甘,肾损精竭,黑须明眸,补虚续绝。 合欢味甘,利人心志,安脏明目,快乐无虑。 金樱子涩,梦遗精滑,禁止遗尿,寸白虫杀。 楮实味甘,壮筋明目,益气补虚,阳痿当服。 郁李仁酸,破血润燥,消肿利便,关格通导。 密陀僧咸,止痢医痔,能除白癜,诸疮可医。 伏肝龙温,治疫安胎,吐血咳逆,心烦妙哉。 石灰味辛,性烈有毒,辟虫立死,堕胎甚速。 穿山甲毒,痔癖恶疮,吹奶肿痛,通络散风。 蚯蚓气寒,伤寒温病,大热狂言,投之立应。 蟾蜍气凉,杀疳蚀癖,瘟疫能辟,疮毒可祛。 刺猬皮苦,主医五痔,阴肿疝痛,能开胃气。 蛤蚧味咸,肺痿血咯,传尸劳疰,服之可却。 蝼蛄味咸,治十水肿,上下左右,效不旋踵。 桑螵蛸咸,淋浊精泄,除疝腰疼,虚损莫缺。 田螺性冷,利大小便,消肿除热,醒酒立见。 水蛭味咸,除积瘀坚,通经堕产,折伤可愈。 贝子味咸,解肌散结,利水消肿,目翳清洁。 海螵蛸咸,漏下赤白,症瘕疝气,阴肿可得。 青礞石寒,硝煅金色,坠痰消食,疗效莫测。 磁石味咸,专杀铁毒,若误吞针,系线即出。 花蕊石寒,善止诸血,金疮血流,产后血涌。 代赭石寒,下胎崩带,儿疳泻痢,惊痫呕嗳。 黑铅味甘,止呕反胃,瘰疬外敷,安神定志。 狗脊味甘,酒蒸入剂,腰背膝疼,风寒湿痹。 骨碎补温,折伤骨节,风雪积疼,最能破血。 茜草味苦,便衄吐血,经带崩漏,损伤虚热。 王不留行,调经催产,除风痹痛,乳痈当啖。 狼毒味辛,破积瘕症,恶疮鼠瘘,止心腹疼。 藜芦味辛,最能发吐,肠辟泻痢,杀虫消蛊。 蓖麻子辛,吸出滞物,涂顶肠收,涂足胎出。 荜茇味辛,温中下气,痃癖阴疝,霍乱泻痢。 百部味甘,骨蒸劳瘵,杀疳蛔虫,久嗽功大。 京墨味辛,吐衄下血,产后崩中,止血甚捷。 女贞子苦,黑发乌须,强筋壮力,去风补虚。 瓜蒂苦寒,善能吐痰,消身肿胀,并治黄疸。 粟壳性涩,泄痢嗽怯,劫病如神,杀人如箭。 巴豆辛热,除胃寒积,破症消痰,大能通利。 夜明砂粪,能下死胎,小儿无辜,瘰疬堪裁。 斑蝥有毒,破血通经,诸疮瘰疬,水道能行。 蚕砂性温,湿痹瘾疹,瘫风肠鸣,消渴可饮。 胡黄连苦,治劳骨蒸,小儿疳痢,盗汗虚惊。 使君曰温,消疳消浊,泻痢诸虫,总能除却。 赤石脂温,保固肠胃,溃疡生肌,涩精泻痢。 青黛味咸,能平肝木,惊痫疳痢,兼除热毒。 阿胶甘平,止咳脓血,吐血胎崩,虚羸可啜。 白矾味酸,化痰解毒,治症多能,难以尽述。 五倍苦酸,疗齿疳䘌,痔痈疮脓,兼除风热。 玄明粉辛,能蠲宿垢,化积消痰,诸热可疗。 通草味甘,善治膀胱,消痈散肿,能医乳房。 枸杞甘平,添精补髓,明目祛风,阴兴阳起。 黄精味甘,能安脏腑,五劳七伤,此药大补。 何首乌甘,添精种子,黑发悦颜,强身延纪。 五味酸温,生津止渴,久嗽虚劳,肺肾枯竭。 山茱性温,涩精益髓,肾虚耳鸣,腰膝痛止。 石斛味甘,却惊定志,壮骨补虚,善驱冷痹。 破故纸温,腰膝酸痛,兴阳固精,盐酒炒用。 薯蓣甘温,理脾止泻,益肾补中,诸虚可治。 苁蓉味甘,峻补精血,若骤用之,更动便滑。 菟丝甘平,梦遗滑精,腰痛膝冷,添髓壮筋。 牛膝味苦,除湿痹痿,腰膝酸疼,小便淋沥。 巴戟辛甘,大补虚损,精滑梦遗,强筋固本。 仙茅味辛,腰足挛痹,虚损劳伤,阳道兴起。 牡蛎微寒,涩精止汗,崩带胁痛,老痰祛散。 楝子苦寒,膀胱疝气,中湿伤寒,利水之剂。 萆薢甘苦,风寒湿痹,腰背冷痛,添精益气。 续断味辛,接骨续筋,跌扑折损,且固遗精。 龙骨味甘,梦遗精泄,崩带肠痈,惊痫风热。 人之头发,补阴甚捷,吐衄血晕,风惊痫热。 鹿茸甘温,益气补阳,泄精尿血,崩带堪尝。 鹿角胶温,吐衄虚羸,跌扑伤损,崩带安胎。 腽肭脐热,补益元阳,固精起痿,痃癖劳伤。 紫河车甘,疗诸虚损,劳瘵骨蒸,滋培根本。 枫香味辛,外科要药,瘙痒瘾疹,齿痛亦可。 檀香味辛,开胃进食,霍乱腹痛,中恶秽气。 安息香辛,驱除秽恶,开窍通关,死胎能落。 苏和香甘,祛痰辟秽,蛊毒痫痓,梦魇能去。 熊胆味苦,热蒸黄疸,恶疮虫痔,五疳惊厥。 硇砂有毒,溃痈烂肉,除翳生肌,破症消毒。 硼砂味辛,疗喉肿痛,膈上热痰,噙化立中。 朱砂味甘,镇心养神,祛邪解毒,定魄安魂。 硫黄性热,扫除疥疮,壮阳逐冷,寒邪敢当。 龙脑味辛,目痛窍痹,狂躁妄语,真为良剂。 芦荟气寒,杀虫消疳,癫痫惊搐,服之立安。 天竺黄甘,急慢惊风,镇心解热,化痰有功。 麝香辛温,善通关窍,辟秽安惊,解毒甚妙。 乳香辛苦,疗诸恶疮,生肌主痛,心腹尤良。 没药苦平,治疮止痛,跌打损伤,破血通用。 阿魏性温,除症破结,止痛杀虫,传尸可灭。 水银性寒,治疥杀虫,断绝胎孕,催生立通。 轻粉性燥,外科要药,杨梅诸毒,杀虫可托。 砒霜大毒,风痰可吐,截疟除哮,能消沉痼。 雄黄苦辛,辟邪解毒,更治蛇虺,喉风息肉。 珍珠气寒,镇惊除痫,开聋磨翳,止渴坠痰。 牛黄味苦,大治风痰,定魂安魄,惊痫灵丹。 琥珀味甘,安魂定魄,破郁消症,利水通涩。 血竭味咸,跌扑损伤,恶毒疮痈,破血有谁。 石钟乳甘,气乃剽悍,益气固精,治目昏暗。 阳起石甘,肾气乏绝,阴痿不起,其效甚捷。 桑椹子甘,解金石燥,清除热渴,染须发皓。 蒲公英苦,溃坚消肿,结核能除,食毒堪用。 石韦味苦,通利膀胱,遗尿或淋,发背疮疡。 扁蓄味苦,疥瘙疽痔,小儿蛔虫,女人阴蚀。 鸡内金寒,溺遗精泄,禁痢漏崩,更除烦热。 鲤鱼味甘,消水肿满,下气安胎,其动不缓。 芡实味甘,能益精气,腰膝酸疼,皆主湿痹。 石莲子苦,疗噤口痢,白浊遗精,清心良剂。 藕味甘寒,解酒清热,消烦逐瘀,止吐衄血。 龙眼味甘,归脾益智,健忘怔忡,聪明广记。 莲须味甘,益肾乌须,涩精固髓,悦颜补虚。 石榴皮酸,能禁精漏,止痢涩肠,染须尤妙。 陈仓谷米,调和脾胃,解渴除烦,能止泻痢。 莱菔子辛,喘咳下气,倒壁冲墙,胀满消去。 砂糖味甘,润肺利中,多食损齿,湿热生虫。 饴糖味甘,和脾润肺,止咳消痰,中满休食。 麻油性冷,善解诸毒,百病能治,功难悉述。 白果甘苦,喘嗽白浊,点茶压酒,不可多嚼。 胡桃肉甘,补肾黑发,多食生痰,动气之物。 梨味甘酸,解酒除渴,止嗽消痰,善驱烦热。 榧实味甘,主疗五痔,蛊毒三虫,不可多食。 竹茹止呕,能除寒热,胃热呕哕,不寐安歇。 竹叶味甘,退热安眠,化痰定喘,止渴消烦。 竹沥味甘,阴虚痰火,汗热烦渴,效如开锁。 莱菔根甘,下气消谷,痰癖咳嗽,兼解面毒。 灯草味甘,运利小便,癃闭成淋,湿肿为最。 艾叶温平,温经散寒,漏血安胎,心痛即安。 绿豆气寒,能解百毒,止渴除烦,诸热可服。 川椒辛热,祛邪逐寒,明目杀虫,温而不猛。 胡椒味辛,心腹冷痛,下气温中,跌扑堪用。 石蜜甘平,入药炼熟,益气补中,润燥解毒。 马齿苋寒,青盲白翳,利便杀虫,症痈咸治。 葱白辛温,发表出汗,伤寒头疼,肿痛皆散。 胡荽味辛,上止头痛,内消谷食,痘疹发生。 韭味辛温,祛除胃寒,汁清血瘀,子医梦泄。 大蒜辛温,化肉消谷,解毒散痈,多用伤目。 食盐味咸,能吐中痰,心腹卒痛,过多损颜。 茶茗性苦,热渴能济,上清头目,下消食气。 酒通血脉,消愁遣兴,少饮壮神,过多损命。 醋消肿毒,积瘕可去,产后金疮,血晕皆治。 淡豆豉寒,能除懊憹,伤寒头痛,兼理瘴气。 莲子味甘,健脾理胃,止泻涩精,清心养气。 大枣味甘,调和百药,益气养脾,中满休嚼。 生姜性温,通畅神明,痰嗽呕吐,开胃极灵。 桑叶性寒,善散风热,明目清肝,又兼凉血。 浮萍辛寒,发汗利尿,透疹散邪,退肿有效。 柽柳甘咸,透疹解毒,熏洗最宜,亦可内服。 胆矾酸寒,涌吐风痰,癫痫喉痹,烂眼牙疳。 番泻叶寒,食积可攻,肿胀皆逐,便秘能通。 寒水石咸,能清大热,兼利小便,又能凉血。 芦根甘寒,清热生津,烦渴呕吐,肺痈尿频。 银柴胡寒,虚热能清,又兼凉血,善治骨蒸。 丝瓜络甘,通络行经,解毒凉血,疮肿可平。 秦皮苦寒,明目涩肠,清火燥湿,热痢功良。 紫花地丁,性寒解毒,痈肿疔疮,外敷内服。 败酱微寒,善治肠痈,解毒行瘀,止痛排脓。 红藤苦平,消肿解毒,肠痈乳痈,疗效迅速。 鸦胆子苦,治痢杀虫,疟疾能止,赘疣有功。 白鲜皮寒,疥癣疮毒,痹痛发黄,湿热可逐。 土茯苓平,梅毒宜服,既能利湿,又可解毒。 马勃味辛,散热清金,咽痛咳嗽,吐衄失音。 橄榄甘平,清肺生津,解河豚毒,治咽喉痛。 蕺菜微寒,肺痈宜服,熏洗痔疮,消肿解毒。 板蓝根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大头瘟毒。 西瓜甘寒,解渴利尿,天生白虎,清暑最好。 荷叶苦平,暑热能除,升清治泻,止血散瘀。 豆卷甘平,内清湿热,外解表邪,湿热最宜。 佩兰辛平,芳香辟秽,祛暑和中,化湿开胃。 冬瓜子寒,利湿清热,排脓消肿,化痰亦良。 海金沙寒,淋病宜用,湿热可除,又善止痛。 金钱草咸,利尿软坚,通淋消肿,结石可痊。 赤小豆平,活血排脓,又能利水,退肿有功。 泽漆微寒,逐水捷效,退肿祛痰,兼消瘰疬。 葫芦甘平,通利小便,兼治心烦,退肿最善。 半边莲辛,能解蛇毒,痰喘能平,腹水可逐。 海风藤辛,痹证宜用,除湿祛风,通络止痛。 络石微寒,经络能通,祛风止痛,凉血消痈。 桑枝苦平,通络祛风,痹痛拘挛,脚气有功。 千年健温,除湿祛风,强筋健骨,痹痛能攻。 松节苦温,燥湿祛风,筋骨酸痛,用之有功。 伸筋草温,祛风止痛,通络舒筋,痹痛宜用。 虎骨味辛,健骨强筋,散风止痛,镇惊安神。 乌梢蛇平,无毒性善,功同白花,作用较缓。 夜交藤平,失眠宜用,皮肤痒疮,肢体酸痛。 玳瑁甘寒,平肝镇心,神昏痉厥,热毒能清。 石决明咸,眩晕目昏,惊风抽搐,劳热骨蒸。 香橼性温,理气疏肝,化痰止呕,胀痛皆安。 佛手性温,理气宽胸,疏肝解郁,胀痛宜用。 薤白苦温,辛滑通阳,下气散结,胸痹宜尝。 荔枝核温,理气散寒,疝瘕腹痛,服之俱安。 柿蒂苦涩,呃逆能医,柿霜甘凉,燥咳可治。 刀豆甘温,味甘补中,气温暖肾,止呃有功。 九香虫温,胃寒宜用,助阳温中,理气止痛。 玫瑰花温,疏肝解郁,理气调中,行瘀活血。 紫石英温,镇心养肝,惊悸怔忡,子宫虚寒。 仙鹤草涩,收敛补虚,出血可止,劳伤能愈。 三七性温,止血行瘀,消肿定痛,内服外敷。 百草霜温,止血功良,化积止泻,外用疗疮。 降香性温,止血行瘀,辟恶降气,胀痛皆除。 川芎辛温,活血通经,除寒行气,散风止痛。 月季花温,调经宜服,瘰疬可治,又消肿毒。 刘寄奴苦,温通行瘀,消胀定痛,止血外敷。 自然铜辛,接骨续筋,既散瘀血,又善止疼。 皂角刺温,消肿排脓,疮癣瘙痒,乳汁不通。 虻虫微寒,逐瘀散结,症瘕蓄血,药性猛烈。 蟅虫咸寒,行瘀通经,破症消瘕,接骨续筋。 党参甘平,补中益气,止渴生津,邪实者忌。 太子参凉,补而能清,益气养胃,又可生津。 鸡血藤温,血虚宜用,月经不调,麻木酸痛。 冬虫夏草,味甘性温,虚劳咳血,阳痿遗精。 锁阳甘温,壮阳补精,润燥通便,强骨养筋。 葫芦巴温,逐冷壮阳,寒疝腹痛,脚气宜尝。 杜仲甘温,腰痛脚弱,阳痿尿频,安胎良药。 沙苑子温,补肾固精,养肝明目,并治尿频。 玉竹微寒,养阴生津,燥热咳嗽,烦渴皆平。 鸡子黄甘,善补阴虚,除烦止呕,疗疮熬涂。 谷芽甘平,养胃健脾,饮食停滞,并治不饥。 白前微温,降气下痰,咳嗽喘满,服之皆安。 胖大海淡,清热开肺,咳嗽咽疼,音哑便秘。 海浮石咸,清肺软坚,痰热喘咳,瘰疬能痊。 昆布咸寒,软坚清热,瘿瘤症瘕,瘰疬痰核。 海蛤壳咸,软坚散结,清肺化痰,利尿止血。 海蜇味咸,化痰散结,痰热咳嗽,并消瘰疬。 荸荠微寒,痰热宜服,止渴生津,滑肠明目。 禹余粮平,止泻止血,固涩下焦,泻痢最宜。 小麦甘凉,除烦养心,浮麦止汗,兼治骨蒸。 贯众微寒,解毒清热,止血杀虫,预防瘟疫。 南瓜子温,杀虫无毒,血吸绦蛔,大剂吞服。 铅丹微寒,解毒生肌,疮疡溃烂,外敷颇宜。 樟脑辛热,开窍杀虫,理气辟浊,除痒止疼。 炉甘石平,去翳明目,生肌敛疮,燥湿解毒。 大风子热,善治麻风,疥疮梅毒,燥湿杀虫。 孩儿茶凉,收湿清热,生肌敛疮,定痛止血。 木槿皮凉,疥癣能愈,杀虫止痒,浸汁外涂。 蚤休微寒,清热解毒,痈疽蛇伤,惊痫发搐。 番木鳖寒,消肿通络。喉痹痈疡,瘫痪麻木。 药四百余,精制不同,生熟新久,炮煅炙烘。 汤丸膏散,各起疲癃,合宜而用,乃是良工。 云林歌括,可以训蒙,略陈梗概,以候明公。 理加斫削,济世无穷。
。
第二分册 汤头歌
编著: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庆业等,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1年10月版 一 补益之剂
1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祛痰补气阳虚饵 除祛半夏名异功 或加香砂胃寒使 2 升阳益胃汤
升阳益胃参术芪 黄连半夏草陈皮 苓泻防风羌独活 柴胡白芍姜枣随 3 黄芪鳖甲散
黄芪鳖甲地骨皮 艽菀参苓柴半知 地黄芍药天冬桂 甘桔桑皮劳热宜 4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 地骨柴胡及青蒿 当归知母乌梅合 止嗽除蒸敛汗高 5 秦艽扶羸汤
秦艽扶羸鳖甲柴 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 肺劳蒸嗽服之谐 6 紫菀汤
紫菀汤中知贝母 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治肺伤 咳血吐痰劳热久 7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 玄参贝母桔甘藏 麦冬芍药当归配 喘咳痰血肺家伤 8 补肺阿胶散
补肺阿胶马兜铃 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 顺气生津嗽哽宁 9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 桂姜甘草大枣和 更加饴糖补中脏 虚劳腹冷服之瘥 增入黄芪名亦尔 表虚身痛效无过 又有建中十四味 阴班劳损起沉疴 十全大补加附子 麦夏苁蓉仔细哦 10 益气聪明汤
益气聪明汤蔓荆 升葛参芪黄柏并 再加芍药炙甘草 耳聋目障服之清 增辑 1 独参汤
独参功擅得嘉名 血脱脉微可返生 一味人参浓取汁 应知专任力方宏 2 龟鹿二仙胶
龟鹿二仙最守真 补人三宝气精神 人参枸杞和龟鹿 益寿延年实可珍 3 保元汤
保元补益总偏温 桂草参芪四味存 男妇虚劳幼科痘 持纲三气妙难言 4 还少丹
还少温调脾肾寒 茱淮苓地杜牛餐 苁蓉楮实茴巴枸 远志菖蒲味枣丸 5 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治肾虚 熟地淮药及山萸 丹皮苓泽加附桂 引火归原热下趋 济生加入车牛膝 二便通调肿胀除 钱氏六味去附桂 专治阴虚火有余 六味再加五味麦 八仙都气治相殊 更有知柏与杞菊 归芍参麦各分途 6 右归饮
右归饮治命门衰 附桂山萸杜仲施 地草淮山枸杞子 便溏阳痿服之宜 左归饮主真阴弱 附桂当除易麦龟 7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有奇功 归少芪多力最雄 更有芪防同白术 别名止汗玉屏风 8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 菟丝牛膝茯苓俱 骨脂枸杞当归合 专益肾肝精血虚 9 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 二冬生地与归身 三参桔梗朱砂味 远志茯苓共养神 或以菖蒲更五味 劳心思虑过耗真 10 虎潜丸
虎潜脚痿是神方 虎胫膝陈地锁阳 龟版姜归知柏芍 再加羊肉捣丸尝 11 河车大造丸
河车大造膝苁蓉 二地天冬杜柏从 五味锁阳归杞子 真元虚弱此方宗 12 斑龙丸
斑龙丸用鹿胶霜 苓柏菟脂熟地黄 等分为丸酒化服 玉龙关下补元阳 二 发表之剂
1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伤寒服此汗淋漓 2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桂麻相合名各半 太阳如疟此为功 3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 风寒两解此为良 4 小青龙汤
小龙青汤治水气 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 细辛半夏兼五味 5 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 二味加入桂枝汤 轻可去实因无汗 有汗加葛无麻黄 6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钱氏 再加芍药甘草是 阳明发热与头痛 再加芍药甘草是 亦治时疫与阳斑 疽疹已出慎勿使 7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 细辛苍芷与川芎 黄芩生地同甘草 三阳解表益姜葱 阴虚气弱人禁用 加减临时在变通 8 神术散
神术散用甘草苍 细辛藁本芎芷羌 各走一经祛风湿 风寒泄泻总堪尝 太无神术即平胃 加入菖蒲与藿香 海藏神术苍防草 太阳无汗代麻黄 若以白术易苍术 太阳有汗此为良 9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 少阴反热曷能康 10 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独芎 薄荷少许姜三片 四时感冒有奇功 去参名为败毒散 加入消风治亦同 11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芪甘 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煎 阳虚无汗法当谙 12 麻黄人参芍药汤
麻黄人参芍药汤 桂枝五味麦冬襄 归芪甘草汗兼补 虚人外感服之康 13 神白散
神白散用白芷甘 姜葱淡豉与相参 肘后单煎葱白豉 两方均能散风寒 14 十神汤
十神汤里葛升麻 陈草芎苏白芷加 麻黄赤芍兼香附 时邪感冒效堪夸 增 辑 1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医 竹叶荆牛薄荷豉 甘桔芦根凉解法 风温补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 热甚栀芩次第施 2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 杏仁甘草薄荷饶 芦根为引轻清剂 热盛阳明入母膏 3 防风解毒汤
防风解毒荆薄荷 大力石膏竹叶和 甘桔连翘知木枳 风温痧疹肺经多 4 竹叶柳蒂汤
竹味柳蒂干葛知 蝉衣荆芥薄荷司 石膏粳米参甘麦 初起风痧此可施 5 华盖散
华盖麻黄杏橘红 桑皮苓草紫苏供 三拗只用麻甘杏 表散风寒力最雄 三 攻里之剂
1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芒硝 枳实厚朴大黄饶 救阴泻热功偏擅 急下阳明有数条 2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朴实黄 谵狂痞硬上焦强 益以羌活名三化 中风闭实可消详 3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硝黄草 甘缓微和将胃保 不用朴实伤上焦 中焦燥实服之好 4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 枳柏茱连棱术随 大黄黑丑兼香附 芒硝水丸量服之 一切实积能推荡 泻痢食疟用咸宜 5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首大黄 芩连曲术茯苓襄 泽泻蒸饼糊丸服 湿热积滞力能攘 若还后重兼气滞 木香导滞加槟榔 6 温脾汤
温脾参附与干姜 甘草当归硝大黄 寒热并行治寒积 脐腹绞结痛非常 7 蜜煎导法
蜜煎导法通大便 或将猎胆灌肛中 不欲苦寒伤胃腑 阳明无热勿轻攻 增 辑 1 芍药汤
芍药芩连与锦纹 桂甘槟木及归身 别名导气除甘桂 枳壳加之效若神 2 香连丸
香连治痢习为常 初起宜通勿遽尝 别有白头翁可恃 秦皮连柏苦寒方 3 更衣丸
更衣利便治津干 芦荟朱砂滴酒丸 脾约别行麻杏芍 大黄枳朴蜜和丸 四 涌吐之剂
1 瓜蒂散
瓜蒂散中赤小豆 或入藜芦郁金凑 此吐实热与风痰 虚者参芦一味勾 若吐虚烦栀豉汤 剧痰乌附尖方透 古人尚有烧盐方 一切积滞功能奏 2 稀涎散
稀涎皂角白矾班 或益藜芦微吐间 风中痰升人眩仆 当先服此通其关 通关散用细辛皂 吹鼻得嚏保生还 五 和解之剂
1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供 半夏人参甘草从 更用黄芩加姜枣 少阳百病此为宗 2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药枳实甘草须 此是阳邪成郁逆 敛阴泄热平剂扶 3 黄连汤
黄连汤内用干姜 半夏人参甘草藏 更用桂枝兼大枣 寒热平调呕痛忘 4 黄芩汤
黄芩汤用甘芍并 二阳合利枣加烹 此方遂为治痢祖 后人加味或更名 再加生姜与半夏 前症皆呕此能平 单用芍药与甘草 散逆止痛能和营 5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 柴苓术草加姜薄 散郁除蒸功最奇 调经八味丹栀着 6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 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 感伤岚瘴并能驱 7 六和汤
六和藿朴杏砂呈 半夏木瓜赤茯苓 术参扁豆同甘草 姜枣煎之六气平 或益香薷或苏叶 伤寒伤暑用须明 8 清脾饮
清脾饮用青朴柴 苓夏甘芩白术偕 更加草果姜煎服 热多阳疟此方佳 9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丸酌 补演并用理肝脾 若作食伤医更错 增 辑 1 何人饮
何人饮治久虚疟 参首归陈姜枣约 追疟青陈柴半归 首乌甘草正未弱 若名休疟脾无虚 参甘归乌甘草酌 四兽果梅入六君 补中兼收须量度 更截实疟木贼煎 青朴夏榔苍术着 2 奔豚汤
奔豚汤治肾中邪 气上冲胸腹痛佳 芩芍芎归甘草半 生姜干葛李根加 3 达原饮
达原厚朴与常山 草果槟榔共涤痰 更用黄芩知母入 菖蒲青草不容删 4 蒿芩清胆汤
俞氏蒿芩清胆汤 陈皮半夏竹茹襄 赤苓枳壳兼碧玉 湿热轻宣此法良 六 表里之剂
1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 枳实芩夏白芍将 煎加姜枣表兼里 妙法内攻并外攘 柴胡芒硝义亦尔 仍有桂枝大黄汤 2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 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 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 外科疡毒总能消 3 五积散
五积散治五般积 麻黄苍芷归芍芎 枳桔桂姜甘茯朴 陈皮半夏加姜葱 除桂枳陈余略炒 熟料尤增温散功 温中解表祛寒湿 散痞调经用各充 4 三黄石膏汤
三黄石膏芩柏连 栀子麻黄豆豉全 姜枣细茶煎热服 表里三焦热盛宣 5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甘草四般治二阳 解表清里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 6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 枳壳前胡半夏宜 干葛木香甘桔茯 内伤外感此方推 参前若去芎柴入 饮号芎苏治不差 香苏饮仅陈皮草 感伤内外亦堪施 7 茵陈丸
茵陈丸用大黄硝 鳖甲常山巴豆邀 杏仁栀豉蜜丸服 汗吐下兼三法超 时气毒疠及疟痢 一丸两服量病调 8 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即九味 已独知连白术暨 散热培阴表里和 伤寒两感差堪慰 七 消补之剂
1 平胃散
平胃散是苍术朴 陈皮甘草四般药 除湿散满驱瘴岚 调胃诸方从此扩 或合二陈或五苓 硝黄麦曲均堪着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枣能除疟 又不换金正气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 2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 苓夏陈翘菔子加 曲糊为丸麦汤下 亦可方中用麦芽 大安丸内加白术 消中兼补效堪夸 3 健脾丸
健脾参术与陈皮 枳实山楂麦薜随 曲糊作丸米饮下 消补兼行胃弱宜 枳术丸亦消兼补 荷叶烧饭上升奇 4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 山约甘莲砂薏仁 桔梗上浮兼保肺 枣汤调服益脾神 5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全 麦芽夏曲朴姜连 蒸饼糊丸消积满 清热破结补虚痊 6 鳖甲饮子
鳖甲饮子治疟母 甘草芪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 乌梅姜枣同煎服 7 葛花解酲汤
葛花解酲香砂仁 二苓参术蔻青陈 神曲干姜兼泽泻 温中利湿酒伤珍 八 理气之剂
1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 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 亦治阳虚外感因 木香苍术易白术 调中益气畅脾神 2 乌药顺气汤
乌药顺气芎芷姜 橘红枳桔及麻黄 僵蚕炙草姜煎服 中气厥逆此方详 3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 气血痰火湿食因 芎苍香附兼栀曲 气畅郁舒痛闷伸 又六郁汤苍芎附 甘苓橘半栀砂仁 4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橘半归 前胡桂朴草姜依 下虚上盛痰嗽喘 亦有加参贵合机 5 四七汤
四七汤理七情气 半夏厚朴茯苓苏 姜枣煎之舒郁结 痰涎呕痛尽能纾 又有局方名四七 参桂夏草妙更殊 6 四磨汤
四磨亦治七情侵 人参乌药及槟沉 浓磨煎服调逆气 实者枳壳易人参 去参加入木香枳 五磨饮子白酒斟 7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用人参 半夏甘姜大枣临 重以镇逆咸软痞 痞硬噫气力能禁 8 正气天香散
绀珠正气天香散 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 气行血活经自匀 9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治呕呃 参甘半夏枇杷麦 赤茯再加姜枣煎 方由金匮此方辟 10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 呃逆因寒中气戕 济生香蒂仅二味 或加竹橘用皆良 11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 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 肺寒膈热喘哮尝 增 辑 1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息香 木丁熏陆气同芳 犀冰白术沉香附 衣用朱砂中恶尝 2 瓜蒌薤白汤
瓜蒌薤白治胸痹 益以白酒温肺气 加夏加朴枳桂枝 治法稍殊名亦异 3 丹参饮
丹参饮里用檩砂 心胃诸痛效验赊 百合汤中乌药佐 专除郁气不须夸
九 理血之剂
1 四物汤
四物地芍与归芎 血家百病此方通 八珍合入四君子 气血双疗功独崇 再加黄芪与肉桂 十全大补补方雄 十全除却芪地草 加粟煎之名胃风 2 人参养营汤
人参养营即十全 除却川芎五味联 陈皮远志加姜枣 肺脾气血补方先 3 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 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 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 肠风崩漏总能医 4 养心汤
养心汤用草芪参 二茯芎归柏子寻 夏曲远志兼桂味 再加酸枣总宁心 5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枝芍 细辛甘草木通着 再加大枣治阴厥 脉细阳虚由血弱 内有久寒加姜茱 发表温中通经脉 不用附子及干姜 助阳过剂阴反灼 6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五般奇 甘草硝黄并桂枝 热结膀胱少腹胀 如狂蓄血最相宜 7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 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黄阳毒皆堪治 或益柴芩总伐肝 8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 瓜蒌海石山栀投 青黛蜜丸口噙化 咳嗽痰血服之瘳 9 秦艽白术丸
秦艽白术丸东垣 归尾桃仁枳实攒 地榆泽泻皂角子 糊丸血痔便艰难 仍有苍术防风剂 润血疏血燥湿安 10 槐花散
槐花散用治肠风 侧柏黑荆枳壳充 为末等分米饮下 宽肠凉血逐风功 11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 木通滑石生地襄 归草黑栀淡竹叶 血淋热结服之良 12 四生丸
四生丸用三般叶 侧柏艾荷生地协 等分生捣如泥煎 血热妄行止衄惬 13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汤柴胡 花粉当归山甲入 桃仁红花在黄草 损伤瘀血酒煎祛 增 辑 1 黄土汤
黄土汤将远血医 胶芩地术附甘随 更知赤豆当归散 近血服之效亦奇 2 黑地黄丸
黑地黄丸用地黄 还同苍术味干姜 多时便血脾虚陷 燥湿滋阴两擅长 3 癫狗咬毒汤
癫狗咬毒无妙方 毒传迅速有难当 桃仁地鳖大黄共 蜜酒浓煎连滓尝 4 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归地桃 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 血化下行不作劳 5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芎炮姜 元胡灵脂芍茴香 蒲黄肉桂当没药 调经止痛是良方 6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赤芍芎 归尾通经佐地龙 四两黄芪为主药 血中瘀滞用桃红 十 祛风之剂
1 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桂附芎 麻黄参芍杏防风 黄芩防已兼甘草 六经风中此方通 2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 芎芷辛芩二地黄 石膏归芍苓甘术 风邪散见可通尝 3 三生饮
三生馀用乌附星 三皆生用木香听 加参对半扶元气 卒中痰迷服此灵 4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 麦味菖蒲远志茯 苁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 虚阳归肾阴精足 5 独活汤
独活汤中羌独防 芎归辛桂参夏菖 茯神远志白薇草 瘛从昏愦力能匡 6 顺风匀气散
顺风匀气术乌沉 白芷天麻苏叶参 木瓜甘草青皮合 剐僻偏枯口舌喑 7 上中下通用痛风方
黄柏苍术天南星 桂枝防已及威灵 桃仁红花龙胆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 痛风湿热与痰血 上中下通用之听 8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 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 冷风顽痹屈能伸 若去寄生加芪续 汤名三痹古方珍 9 消风散
消风散内羌防荆 芎朴参苓陈草并 僵蚕蝉蜕藿香入 为末茶调或酒行 10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 正偏头痛悉能康 方内若加僵蚕菊 菊花茶调用亦臧 11 清空膏
清空芎草柴芩连 羌防升之入顶巅 为末茶调如膏服 正偏头痛一时蠲 12 人参荆芥散
人参荆芥散熟地 防风此枳芎归比 酸枣鳖羚桂术甘 血风劳作风虚治 增 辑 1 资寿解语汤
资寿解语汤用羌 专需竹沥佐生姜 防风桂附羚羊角 酸枣麻甘十味详 2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二乌 地龙乳没胆星俱 中风手足皆麻木 痰湿流连一服驱 大活络丹多味益 恶风大症此方需 3 羚角钩藤汤
俞氏羚羊钩藤汤 桑叶菊花鲜地黄 芍草茯苓川芎茹 凉肝增液定风方 4 镇肝熄风汤
张氏镇肝熄风汤 龙牡龟牛制亢阳 代赭天冬元芍草 茵陈川楝麦芽襄 痰多加用胆星好 尺脉虚浮萸地匡 加入石膏清里热 便溏龟赭易脂良 十一 祛寒之剂
1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 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2 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润惕保安康 3 四逆汤
四逆汤中姜附草 三阴厥逆太阳沉 或盖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 4 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加尿猪胆汁 干姜附子兼葱白 热因寒用妙义深 阴盛格阳厥无脉 5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人参枣 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 厥阴头痛皆能保 6 益元汤
益元艾附与干姜 麦味知连参草将 姜枣葱煎入童便 内寒外热名戴阳 7 加阳急救汤
加阳救急用六君 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 三阴寒厥见奇勋 8 四神丸
四神故纸吴茱萸 肉蔻五味四般须 大枣百枚姜八两 五更肾泻火衰扶 9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陈草苓 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 虚寒胀满用皆灵 10 导气汤
疝气方用荔枝核 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 长流水煎疝痛释 12 橘核丸
橘核丸中川楝桂 朴实延胡藻带昆 桃仁二木酒糊合 颓疝痛顽盐酒吞 增 辑 1 参附汤
参附汤疗汗自流 肾阳脱汗此方求 卫阳不固须芪附 郁遏脾阳术附投 2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 川楝槟榔巴豆姜 再用青皮为细末 一钱酒下痛疝尝 3 黑锡丹
黑锡丹能镇肾寒 硫黄入锡结成团 胡芦故纸茴沉木 桂附金铃肉蔻丸 4 半硫丸
半硫半夏与硫黄 虚冷下元便秘尝 金液丹中硫一味 沉寒厥逆亦兴阳 5 浆水散
浆水散中用地浆 干姜附桂与良姜 再加甘草同半夏 吐泻身凉立转阳 6 来复丹
来复丹用玄精石 硝石硫黄橘红着 青皮灵脂复元阳 上盛下虚可镇宅 十二 祛暑之剂
1 三物香薷饮
三物香薷豆朴先 若云热盛加黄连 或加苓草名五物 利湿祛湿木瓜宣 再加参芪与陈术 兼治内伤十味全 二香合入香苏饮 仍有藿香葛传 2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参草芪 当归麦味青陈皮 曲柏葛根苍白术 升麻泽泻姜枣随 3 缩脾饮
缩脾饮用清暑气 砂仁草果乌梅暨 甘草葛根扁豆加 吐泻烦渴温脾胃 古人治暑多用温 暑为阴证此所谓 大顺杏仁姜桂甘 散寒燥湿斯为贵 4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 5 六一散
六一滑石同甘草 解肌行水兼清燥 统治表里及三焦 热渴暑烦泻痢保 益元碧玉与鸡苏 砂黛薄荷加之好 十三 利湿之剂
1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桂枝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苓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便闭渴呕宁 2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 茯苓甘草汤名彰 3 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 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 亦名干姜苓术汤 黄芪防已除姜茯 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与诸湿 身重汗出服之良 4 舟车丸
舟车牵牛及大黄 遂戟芫花又木香 青皮橘皮加轻粉 燥实阳水却相当 5 疏凿饮子
疏凿槟榔及商陆 苓皮大腹同椒目 赤豆艽羌泻木通 煎益姜皮阳水服 6 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 草蔻附姜兼厚朴 虚寒阴水效堪夸 7 五皮饮
五皮饮用五般皮 陈茯姜桑大腹奇 或用五加易桑白 脾虚肤胀此方司 8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羌独芎 甘蔓藁木与防风 湿气在表头腰重 发汗升阳有异功 风能胜湿升能降 不与行水渗湿同 若除独活芎蔓草 除湿升麻苍术充 9 大橘皮汤
大橘皮汤治湿热 五苓六一二方缀 陈皮木香槟榔增 能消水肿及泄泻 10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治疸黄 阴阳寒热细推详 阳黄大黄栀子入 阴黄附子与干姜 亦有不用茵陈者 仲景柏皮栀子汤 11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 匾蓄大黄滑石研 草梢瞿麦兼栀子 煎加灯草痛淋蠲 12 萆解分清饮
萆解分清石菖蒲 草梢乌药益智俱 或益茯苓盐煎服 通心固肾浊精驱 缩泉益智同乌药 山药糊丸便数需 13 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羌防升 猪泽茵陈芩葛朋 二术苦参知母草 疮疡湿热服皆应 增 辑 1 五淋散
五淋散用草栀仁 归芍茯苓亦共珍 气化原由阴以育 调行水道妙通神 2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 朴夏白通滑竹伦 水用甘澜扬百遍 湿温初起法堪遵 3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陈滑石木通草 芩翘贝母射干薄 暑疫湿温为末尝 4 鸡鸣散
鸡鸣散是绝奇方 苏叶茱萸桔梗姜 瓜橘槟榔煎冷服 肿浮脚气效彰彰 5 中满分消汤
中满分消泊朴乌 归萸麻夏荜升胡 香姜草果参芪泽 连柏苓青益智需 丸用芩连砂朴实 夏陈知泽草姜俱 二苓参术姜黄合 丸热汤寒治各殊 6 二妙丸
二妙丸中苍柏煎 若云三妙膝须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 湿热全除病自痊 十四 润燥之剂
1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姜桂 麦冬生地大麻仁 大枣阿胶加酒服 虚劳肺痿效如神 2 滋燥养营汤
滋燥养营两地黄 芩甘归芍及艽防 爪枯肤燥兼风秘 火燥金伤血液亡 3 活血润燥生津散
活血润燥生津散 二冬熟地兼瓜蒌 桃仁红花及归芍 利秘通幽善泽枯 4 韭汁牛乳饮
韭汁牛乳反胃滋 养营散瘀润肠奇 五汁安中姜梨藕 三般加入用随宜 5 润肠丸
润肠丸用归尾羌 桃仁麻仁及大黄 或加艽防皂角子 风秘血秘善通肠 6 通幽汤
通幽汤中二地俱 桃仁红花归草濡 升麻升清以降浊 噎塞便秘此方需 有加麻仁大黄者 当归润肠沁名殊 7 搜风顺气丸
搜风顺气大黄蒸 郁李麻仁山药增 防独车前及槟榔 菟丝牛膝山茱仍 中风风秘及气秘 肠风下血总堪凭 8 消渴方
消渴方中花粉连 藕汁地汁牛乳研 或加姜蜜为膏服 泻火生津益血痊 9 白茯苓丸
白茯苓丸治肾消 花粉黄连萆解调 二参熟地覆盆子 石斛蛇床篦至要 10 猪肾荠尼汤
猪肾荠尼参茯神 知芩葛草石膏因 磁石天花同黑豆 强中消渴此方珍 11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参芪草 二地二冬枇斛参 泽泻枳实疏二腑 躁烦消渴血枯含 12 酥蜜膏酒
酥蜜膏酒用饴糖 二汁百部及生姜 杏枣补脾兼润肺 声嘶气惫酒喝尝 13 清燥汤
清燥二术与黄芪 参苓连柏草陈皮 猪泽升麻五味曲 麦冬归地痿方推 增 辑 1 沙参麦冬饮
沙参麦冬饮豆桑 玉竹甘花共和方 秋燥耗伤肺胃液 苔光干咳此堪尝 2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 石膏胶杏麦芝麻 经霜收下干桑叶 解郁滋干效可夸 3 琼玉膏
琼玉膏中生地黄 参苓白蜜炼膏尝 肺枯干咳虚劳症 金水相滋效倍彰 4 黄连陈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 芍药黄芩合自良 更有驻车归醋用 连胶姜炭痢阴伤 5 滋肾通关丸
滋肾通关桂柏知 溺癃不渴下焦医 大补阴丸除肉桂 地龟猪髓合之宜 6 增液汤
增液汤中参地冬 鲜乌或入润肠通 黄龙汤用大承气 甘桔参归妙不同 十五 泻火之剂
1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四味 黄柏黄芩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 吐衄斑黄均可使 若云三黄石膏汤 再加麻黄及淡黄 此为伤寒温毒盛 三焦表里相兼治 栀子金花加大黄 润肠泻热真堪倚 2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用三黄 寒加热药以维阳 痞乃热邪寒药治 恶寒加附治相当 大黄附子汤同意 温药下之妙异常 3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 大枣和之治虚痞 法在降阳而和阳 4 白虎汤
白虎汤用石膏偎 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参者 躁烦热渴舌生苔 5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 麦冬半夏竹叶灵 甘草生姜兼粳米 暑烦热渴脉虚寻 6 升阳散火汤
升阳散火葛升麻 羌独防风参芍侪 生炙二草加姜枣 阳经火郁发之佳 7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 黄芩甘草薄荷饶 竹叶蜜煎疗膈上 中焦燥实服之消 8 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石莲参 地骨柴胡亦茯苓 芪草麦冬车前子 躁烦消渴及崩淋 9 甘露饮
甘露两地与茵陈 芩枳枇杷石斛伦 甘草二冬平胃热 桂苓犀角可加均 10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连 当归生地牡丹全 或益石膏平胃热 口疮吐衄及牙宣 11 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 石膏栀子藿香充 炒香蜜酒调和服 胃热口疮并见功 12 钱乙泻黄散
钱乙泻黄升防芷 芩夏石斛同甘枳 亦治胃热及口疮 火郁发之斯为美 13 泻白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 肺炎喘嗽此方施 14 泻青丸
泻青丸用龙胆栀 下行泻火大黄资 羌防升上芎归润 火郁肝经用此宜 15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16 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荟用四黄 龙胆芦荟木麝香 黑栀青黛姜汤下 一切肝火尽能攘 17 左金丸
左金茱连六一丸 肝经炎郁吐吞酸 再加芍药名戊已 热泻热痢服之安 连附六一治胃痛 寒因热用理一般 18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 草梢竹叶四般攻 口糜淋痛小肠火 引热同归小便中 19 清骨散
清骨散用银柴胡 胡连秦艽鳖甲符 地骨青藁知母草 骨蒸劳热保无虞 20.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芩连鼠 玄参甘桔板蓝根 升柴马勃连翘陈 僵蚕薄荷为末咀 或加人参及大黄 大头天行力能御 21 清震汤
清震汤治雷头风 升麻苍术两般充 荷叶一枚升胃气 邪从上散不传中 22 桔梗汤
桔梗汤中用防已 桑皮贝母瓜蒌子 甘枳当归薏杏仁 黄芪百合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干 便秘大黄可加使 23 清咽太平丸
清咽太平薄荷芎 柿霜甘桔及防风 犀角蜜丸治膈热 早间咯血颊常红 24 消斑青黛饮
消斑青黛栀连犀 知母玄参生地齐 石膏柴胡人参草 便实参去大黄跻 姜枣煎加一匙醋 阳邪里实此方稽 25 辛夷散
辛夷散里藁防风 白芷升麻与木通 芎细甘草茶调服 鼻生息肉此方攻
26 苍耳散
苍耳散中用薄荷 辛荑白芷四般和 葱茶调服疏肝肺 清升浊降鼻渊瘥 27 妙香散
妙散山药与参芪 甘桔二茯远志随 少佐辰砂木香麝 悸悸郁结梦中遗 增 辑 1 紫雪散
紫雪犀羚牛朴硝 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 更用赤金法亦超 2 至宝丹
至宝朱砂麝息香 雄黄犀角与牛黄 金银二箔兼龙脑 琥珀还同玳瑁良 3 万氏牛黄丸
万氏牛黄丸最精 芩连栀子郁砂并 或加雄角珠冰麝 退热清心力更宏 4 玉女煎
玉女煎中地膝兼 石膏知母麦冬全 阴虚胃火牙疼效 去膝地生温热痊 5 清瘟败毒散
清瘟败毒地连芩 丹石栀甘竹叶寻 犀角玄翘知芍桔 瘟邪泻毒亦滋阴 6 化斑汤
化斑汤用石膏元 粳米甘犀知母存 或入银丹大青地 温邪斑毒治神昏 7 神犀丹
神犀丹内用犀芩 元参菖蒲生地群 豉粉银翘蓝紫草 温邪暑疫有奇勋 8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知地丹 阴分伏热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者 从里达表服之安 十六 除痰之剂
1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 益以茯苓甘草成 利气调中兼去湿 一切痰饮此方珍 导痰汤内加里枳 顽痰胶固力能训 若加竹茹与枳实 汤名温胆可宁神 润下丸仅陈皮草 利气祛痰妙绝伦 2 涤痰汤
涤痰汤用半夏星 甘草橘红参茯苓 竹茹草蒲兼枳实 痰迷舌强服之醒 3 青州白丸子
青州白丸星夏并 白附川乌俱用生 晒露糊丸姜薄引 风痰瘫痪小儿惊 4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星夏橘 杏仁枳实瓜蒌实 芩苓姜汁为糊丸 气顺火消痰自失 5 顺气消食化痰丸
顺气消食化痰丸 青陈星夏菔苏攒 曲麦山楂葛杏附 蒸饼为糊姜汁抟 6 礞石滚痰丸
滚痰丸用青礞石 大黄黄芩沉水香 百病多因痰作祟 顽痰怪症力能匡 7 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前胡辛 半夏荆甘赤茯因 煎加姜枣除痰嗽 肺感风寒头目颦 局方不用细辛茯 加入麻黄赤芍均 8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 参芪橘柏及干姜 苓泻麦芽苍术曲 太阴痰厥头痛良 9 常山饮
常山饮中知贝取 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露之 劫痰截疟功堪诩 10 截疟七宝饮
截疟七宝常山果 槟榔朴草青陈伙 水酒合煎露一宵 阳经实疟服之妥 增 辑 1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痰火方 芥苏莱菔共煎汤 外台别有茯苓饮 参术陈姜枳实尝 2 指迷茯苓丸
指迷茯苓丸最精 风化芒硝枳半并 臂痛难移脾气阻 停痰伏饮有嘉名 3 紫金锭
紫金锭用麝朱雄 慈戟千金五倍同 太乙玉枢名又别 祛痰逐秽及惊风 4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夏蒌 宽胸开结涤痰周 邪深大陷胸汤结 甘遂硝黄一泻柔 大陷胸丸加杏苈 项强柔至病能休 5 十枣汤
十枣汤中遂戟花 强人伏饮效堪夸 控涎丹用遂戟芥 葶苈大枣亦可嘉 6 千金苇茎汤
千金苇茎生薏仁 瓜瓣桃仁四味邻 吐咳肺痈痰秽浊 凉营清气自生津 7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痰饮尝 和之温药四般良 雪羹定痰化痰热 海蜇葶荠共合方 8 金水六君煎
金水六君用二陈 再加熟地与归身 别称神术丸苍术 大枣芝麻停饮珍 9 止嗽散
止嗽散中用白前 陈皮桔梗草荆添 紫菀百部同蒸用 感冒咳嗽此方先 十七 收涩之剂
1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 龙骨蒺藜牡蛎需 莲粉糊丸盐酒下 涩精秘气滑遗无 2 茯菟丸
茯菟丸疗精滑脱 菟苓五味石莲末 酒煮山药为糊丸 亦治强中及消渴 3 治浊固本丸
治浊固本莲蕊须 砂仁连柏二苓俱 益智半夏同甘草 清热利湿固兼驱 4 诃子散
诃子散用治寒泻 炮姜粟壳橘红也 河间木香诃草连 仍用术芍煎汤下 二者药异治略同 亦主脱肛便血者 5 桑螵蛸散
桑螵蛸散治便数 参茯龙骨同龟壳 草蒲远志及当归 补肾宁心健忘觉 6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诃粟壳 肉蔻当归桂木香 术芍参甘为涩剂 脱肛久痢早煎尝 7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治汗出 芪柏芩连生熟地 泻火固表复滋阴 加麻黄根功更异 或云此药太苦寒 胃弱气虚在所忌 8 柏子仁丸
柏子仁丸人参术 麦夫牡蛎麻黄根 再加半夏五味子 阴虚盗汗枣丸吞 9 牡蛎散
阳虚自汗牡蛎散 黄芪浮麦麻黄根 扑法芎藁牡蛎粉 或将龙骨牡蛎扪 增 辑 1 桃花汤
桃花汤用石脂宜 粳米干姜共用之 为涩虚寒少阴利 热邪滞下切难施 2 威喜丸
威喜丸治血海寒 梦遗带浊服之安 茯苓煮晒和黄蜡 每日空心嚼一丸 3 济生乌梅丸
济生乌梅与僵蚕 共末为丸好醋参 便血淋漓颇难治 醋吞惟有此方堪 4 封髓丹
失精梦遗封髓丹 砂仁黄柏草和丸 大封大固春常在 巧夺先天报自安 十八 杀虫之剂
1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 人参附子椒姜继 黄连黄柏及当归 温藏安蛔寒厥剂 2 化虫丸
化虫鹤虱及使君 槟榔芜荑苦楝群 白矾胡粉糊丸服 肠胃诸虫永绝氛 增 辑 1 集效丸
集效姜附与槟黄 芜荑诃鹤木香当 雄槟丸内白矾入 虫啮攻疼均可尝 十九 痈疡之剂
1 真人活命饮
真人活命金银花 防芷归陈草节加 贝母天花兼乳没 穿山角刺酒煎嘉 一切痈疽能溃散 溃后忌服用毋差 大黄便实可加使 铁器酸物勿沾牙 2 金银花酒
金银花酒加甘草 奇疡恶毒皆能保 护膜须用蜡矾丸 二方均是疡科宝 3 托里十补散
托里十补参芪芎 归桂白芷及防风 甘桔厚朴酒调服 痈疡脉弱赖之充 4 托里温中汤
托里温中姜附羌 茴木丁沉共四香 陈皮益智兼甘草 寒疡内陷呕泻琅 5 托里定痛汤
托里定痛四物兼 乳香没药桂心添 再加蜜炒罂粟壳 溃疡虚痛去如拈 6 散肿溃坚汤
散肿溃坚知柏连 花粉黄芩龙胆宣 升柴翘葛兼甘桔 归芍棱莪昆布全 增 辑 1 醒消丸
醒消乳没麝雄黄 专为大痈红肿尝 每服三钱陈酒化 醉眠取汗是良方 2 小金丹
小金专主治阴疽 鳖麝乌龙灵乳储 黑炭胶香归没药 阴疮流注乳癌除 3 梅花点舌丹
梅花点舌用三香 冰片硼珠朱二黄 没药煎葶蟾血竭 一丸酒化此方良 4 保安万灵丹
万灵归术与三乌 辛草荆防芎活俱 天斛雄麻全蝎共 阴疽鹤膝湿痹须 5 蟾酥丸
蟾酥丸用麝蜗牛 乳没朱雄轻粉俦 铜绿二矾寒水石 疔疮发背乳痈瘳 6 一粒珠
一粒珠中犀甲冰 珍朱雄麝合之能 痈疽发背无名毒 酒化一丸力自胜 7 六神丸
六神丸治烂喉痧 每服十丸效可夸 珠粉腰黄冰片麝 牛黄还与蟾酥加 8 阳和汤
阳和汤法解寒凝 外症虚寒色属阴 熟地鹿胶姜炭桂 麻黄白芥草相承 二十 经产之剂
1 妊娠六合汤
海藏妊娠六合汤 四物为君妙义长 伤寒表虚地骨桂 表实细辛兼麻黄 少阳柴胡黄芩入 阳明石膏知母藏 小便不利加苓泻 不眠黄芩栀子良 风湿防风与苍术 温毒发斑升翘长 胎动血漏名胶艾 虚痞朴实颇相当 脉沉寒厥亦桂附 便秘蓄血桃仁黄 安胎养血先为主 余因各症细参详 后人法此治经水 过多过少别温凉 温六合汤加芩术 色黑后期连附商 热六合汤栀连益 寒六合汤加附姜 气六合汤加陈朴 风六合汤加艽羌 此皆经产通用剂 说与时师好审量 2 胶艾汤
胶艾汤中四物先 阿胶艾叶甘草全 妇人良方单胶艾 胎动血漏腹痛全 胶艾四物加香附 方名妇宝调经专 3 当归散
当归散益妇人妊 术芍芎归及子芩 安胎养血宜常服 产后胎前功效深 4 黑神散
黑神散中熟地黄 归芍甘草桂炮姜 蒲黄黑豆童便酒 消瘀下胎痛逆忘 5 清魂散
清魂散用泽兰叶 人参甘草川芎协 荆芥理血兼祛风 产中昏晕神魂贴 6 羚羊角散
羚羊角散杏薏仁 防独芎归又茯神 酸枣木香和甘草 子痫风中可回春 7 当归生姜羊肉汤
当归生姜羊肉汤 产后腹痛蓐劳匡 亦有加入参芪者 千金四物甘桂姜 8 达生散
达生紫苏大腹皮 参术甘陈归芍随 再加葱叶黄杨脑 孕妇临盆先服之 若将川芎易白术 紫苏饮子子悬宜 9 参术饮
妊娠转胞参术饮 芎芍当归熟地黄 炙草陈皮兼半夏 气升胎举自如常 10 牡丹皮散
牡丹皮散延胡索 归尾桂心赤芍药 牛膝棱莪酒水煎 气行瘀散血瘕削 11 固经丸
固经丸用龟板君 黄柏樗皮香附群 黄芩芍药酒丸服 漏下崩中色黑殷 12 柏子仁丸
柏子仁丸熟地黄 牛膝续断泽兰芳 卷柏加之通血脉 经枯血少肾肝匡 增 辑 1 交加散
交加散用姜地捣 二汁交拦各自妙 姜不辛散地不寒 产后伏热此为宝 2 天仙藤散
天仙藤散治子气 香附陈甘乌药继 再入木瓜苏叶姜 足浮喘闷此方贵 3 白术散
白术散中用四皮 姜陈苓腹五般奇 妊娠水肿肢浮胀 子肿病名此可医 4 竹叶汤
竹叶汤能台子烦 人参芩麦茯苓存 有痰竹沥宜加入 胆怯闷烦自继根 5 紫苑汤
紫菀汤方治子嗽 天冬甘桔杏桑会 更加蜂蜜竹茹煎 孕妇咳逆此为最 6 失笑散
失笑蒲黄及五灵 晕平痛止积无停 山楂二两便糖入 独圣功同更守经 7 如圣散
如圣乌梅棕炭姜 三般皆煅漏崩良 升阳举经姜栀芍 加入补中益气尝 8 生化汤
生化汤宜产后尝 归芎桃草炮姜良 倘因乳少猪蹄用 通草同煎亦妙方 9 保产无忧方
保产无忧芎芍归 荆羌芪朴菟丝依 枳甘贝母姜蕲艾 功效称奇莫浪讥 10 泰山磐石饮
泰山磐石八珍全 去茯加芪芩断联 再益砂仁及糯米 妇人胎动可安痊 11 抵当丸
抵当丸用桃仁黄 水蛭虻虫共合方 蓄血胞宫少腹痛 破坚非此莫相当 12 安胎饮子
安胎饮子建莲先 青宁还同糯米煎 神造汤中须蟹爪 阿胶生草保安全 13 固冲汤
固冲汤中芪术龙 特蛎海蛸五倍同 茜草山萸棕炭芍 益气止血治血崩 附:(一)便用杂方
1 望梅丸
望梅丸用盐梅肉 苏叶薄荷与柿霜 茶末冬冬糖共捣 旅行赉服胜琼浆 2 骨灰固齿散
骨灰固齿猪羊骨 腊月腌成煅碾之 骨能补骨咸补肾 坚牙健啖老尤奇 3 软脚散
软脚散中芎芷防 细辛四味碾如霜 轻撒鞋吉行远道 足无箴疮汗皆香 附:(二)幼科
1 回春散
回春丹用附雄黄 冰麝羌防蛇蝎襄 朱贝竺黄天胆共 犀黄蚕草钩藤良 2 抱龙丸
抱龙星麝竺雄黄 加入辰砂痰热尝 琥珀抱龙星草枳 苓淮参竺箔朱香 牛黄抱龙星辰蝎 苓竺腰黄珀麝僵 明眼三方凭选择 怠惊风发保平康 3 肥儿丸
肥儿丸用术参甘 麦曲荟苓楂二连 更合使君研细末 为丸儿服自安然 验方别用内金朴 苓术青陈豆麦联 槟曲蟾虫连楂合 砂仁加入积消痊 4 八珍糕
八珍糕与小儿宜 参术苓陈豆薏依 淮药欠莲糯粳米 健脾益胃又何疑 5 保赤丹
保赤丹中巴豆霜 朱砂神曲胆星尝 小儿急慢惊风发 每服三丸自不妨
第三分册 新汉医简述 汉医基础学为:全意识学、中华象数学、中华正名学。 第一章 新汉医三字经开篇引子:
新汉医,说汉医,理法药,方治病;
汉医药,件件宝,兴中华,看汉医。
第一节 理汉医理,讲意识,医者意,意者医; 讲哲学,讲象数,讲辩证,讲意象。 第一课 藏象学说(汉医人体结构学) 汉中医,人体学,五藏象,心肝肾; 肺脾命,连六府,大小肠,胆胃通; 膀胱府,三焦府,经络象,精神象; 气血象,营卫象,津液象,人体象; 人体学,意识化。
第二课 汉医哲学(汉医象数学) 事物识,叫做象,数字数,叫做数; 象数合,贯汉医,讲阴阳,讲五行; 讲运气,讲伤寒,讲六经,讲温病; 一气流,火神派,讲三焦,讲条辨; 伏羲王,八卦兴,文王易,孔子传; 汉医人,哲学家,张其成,大国宝。 第三课 病因 汉医病,讲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第四课 病机十九条 风属肝,寒属肾,气属肺,湿属脾; 热属火,痛属心,厥逆病,属下焦; 喘逆痞,属上焦,口禁战,不安火; 痉项强,急属湿,气上逆,属于火; 突强直,属于风,鼓声声,有热病; 浮肿火,项病火,惊骇火,转筋热; 泄水液,清属寒,下利热,呕酸热。
第二节 法汉医法,望闻问,切桡脉,寸关尺。 第一课 望 望诊望,形体态,头项色,五官形; 看九窍,小儿指,风气命,看皮肤; 看排泄,看舌质,形色态,苔色质。 第二课 闻
闻诊声,气息语,儿啼咳,吐肠音; 窍五官,排泄物,病人味,病室味。 第三课 问
问寒热,问汗便,问头身,问饮食; 饥渴胸,俱当辨,问旧病,再问因; 兼服药,参机变,妇经期,迟速闭; 添片语,寄儿科,验天花,查麻疹。 第四课 切
切三部,得九候,二八脉,指下求; 数长动,促疾紧,短代滑,迟缓散; 结涩浮,洪芤革,实牢虚,沉弦微; 细伏濡,弱虚实,寒热象,五藏象。 第五课 辨证
辨证学,象数学,火神一,一气流; 阴阳二,三因三,三焦数,卫气象; 营血四,五行五,五藏象,五运五; 六气六,六淫六,六经六,伤寒病; 七情七,八纲八,八法八,精神意; 气血象,营卫识,津液形,八脉奇; 十二经,十天干,地十二,运气学; 十九条,病机学,诸毒虫,诸病气; 辨病证,讲意识,中华情,必记清。 第六课 辨病
断病证,用病历,一般项,现病史; 定辨证,定病位,定病性,定病理; 芬笙断,判病证,西医助,中西合; 意象中,物象西,做汉医,要分清。
第三节 药 中药意,讲入经,讲对证,讲性味; 常用药,四百味,件件宝,正国宝。 第一课 解表 温解表,麻桂姜,荆防风,紫苏叶; 羌活葱,香薷香,垂丝柳,白芷夷; 苍耳子,凉解表,牛蒡菊,薄荷蝉; 蔓荆子,葛根蒿,升桑柴,木贼萍; 淡豆豉。 第二课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解暑
清热火,石膏知,花粉竹,芦根桅; 夏枯草,三黄连,龙胆草,谷精草; 决明子,密蒙花、苦参草;明砂胆; 胡连秦,青葙子。凉血用,生地芍; 玄参薇,丹骨破,牛黄紫,银柴胡; 藏红花,青天葵。解毒用,金银花; 地丁翘,大青叶,蒲公英,板兰根; 白头蔹,马勃星,青黛药,败酱草; 芦荟射,山豆根,白藓皮,腊梅花。
解暑莲,西瓜皮。
第三课 祛寒
祛寒药,桂附姜,吴茱椒,丁茴香; 细辛智,毕澄茄,胡椒毕,高良姜。 第四课 泻下、攻下、逐水、润下
攻泻下,朴硝黄、巴豆毒,番泻叶。 逐水药,甘逐戟,牵牛花,商陆芫; 乌柏根,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第五课 化湿、利水
化湿药,藿苍术,厚朴佩,砂双蔻; 草果加,利水药,三苓泻,滑石粉; 马前子,薏苡仁,通茵通,冬瓜皮; 灯心草,蓄瞿豆,石苇萆,金砂槐。 第六课 祛湿、去湿、祛风、止痉
祛去湿,用木瓜,活秦艽,加桐破; 桑蚕丝,千年健,木防已,四藤蛇; 稀莶草。祛风痛,三白蒿。 第七课 止痉、润燥、消导
止痉药,蜈蚣蝎。润燥药,荠尼蜜; 沙参合,龙脷叶。消导药,麦谷芽; 莱菔子,鸡内金,曲谷虫,大山楂。 第八课 祛痰、温寒痰、清热痰、止咳平喘
祛寒痰,天南前,法半夏,白芥子。 旋复花,鹅管石,皂角药,清热痰; 前藻贝,瓜蒌葶,天竺石,蛤壳布; 礞石果,止咳喘,北杏仁,枇杷桔; 款冬花,百部桑,马兜铃,紫苑苏。 第九课 理气
理气陈,大腹皮,二枳香,苦栋子; 乌药皮,沉香附,郁金佛,延胡索; 厚朴薤,缩砂仁,杧韾花,檀香虫; 姜黄蒂,甘松香,荔枝核,刀豆干。 第十课 理血、止血
理止血,槐花艾,侧柏叶,茜草根; 地榆茅,仙鹤草,大戟芨,血余炭; 三七蒲,百草霜,棕榈藕,花蕊石; 琥珀竭,灶心土。活血药,益母草; 芎丹参,乳没桃,五灵脂,不留行; 瓦楞子,皂角药,泽兰膝,穿山甲; 苏木虻,凌霄花。 第十一课 补益、补气
补益气,参芪术,甘草枣,准山药; 西参贻,千斤拔。补血药,何首乌; 熟地胶,黄精豆,胡麻仁,桑寄生; 枸杞归,桑胎盘,龙眼肉。补阳药; 阳起石,菟丝子,杜仲续,骨碎补; 锁阳脊,肉苁蓉,羊霍茅,巴戟天; 沙苑芨,鹿韭子,葫芦蛤,胡桃肉。 补阴竹,天麦冬,旱莲龟,女贞稻; 冬虫草,铁石斛,正萎仁,实鳌甲。 第十二课 收敛
五味子,山茱萸,实芡实,复盆子;
乌贼梅,赤石脂,肉豆蔻,桑螵蛸;
金樱子,禹余粮,浮小麦,榴麻根;
柯莲子,五倍子。
第四节 方 汤头歌,讲方剂,君臣合,佐使助。
第一课 补益方
四君汤,益胃汤,肾气丸,独参汤;
保元汤,补血汤,虎潜丸,补心丹。
第二课 解表
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葛根汤;
银翘散,桑菊饮,神白散,葱豉汤。
第三课 和解、消补
和解用,柴胡汤,逍遥散,正气散。
消补用,平胃散,保和丸,健脾丸。
第四课 理气、理血
理气用,益气汤,顺气汤,越鞠丸;
四七汤,四磨汤。理血用,八珍汤;
大补汤,养荣汤,归脾汤,四逆汤。
第五课 祛风、祛寒、祛暑
祛风用,续命汤,秦艽汤,独活汤。
祛寒用,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散。
祛暑用,香薷饮,清暑汤,六一散。
第六课 利湿、润燥、泻火、除痰
利湿用,五岑散,肾着汤,舟车丸。
润燥用,润肠丸,消渴方,清燥汤。
泻火用,解毒汤,泻心汤,白虎汤。
除痰用,二陈汤,涤痰汤,养亲汤。
第五节 治 汉医治,医者意,讲意识,淡物识。
讲温清,讲消补,讲汗吐,讲下和。
第六节 病 汉医病,意象分,西医病,物象分。
第一课 肺病、心病
肺病证,感冒嗽,哮喘病,肺痈证。
心病证,心胸痹,心痛痹,痴失眠。
第二课 脾病,肝病、肾病
脾病证,痛痞满,胃脘痛,肚腹痛;
吐湿阻,痢疾拉,呕吐泻,与便秘。
肝病证,黄疸病,胁痛病,痉头风;
胆胀瘅,鼓胀颤。肾病证,癃闭病;
水肿病,与淋病,遗精病,与腰痛。
第二章 新汉医“三字经”全文
新汉医,说汉医,理法药,方治病;
汉医药,件件宝,兴中华,看汉医。
汉医理,讲意识,医者意,意者医;
讲哲学,讲象数,讲辩证,讲意象。
汉中医,人体学,五藏象,心肝肾;
肺脾命,连六府,大小肠,胆胃通;
膀胱府,三焦府,经络象,精神象;
气血象,营卫象,津液象,人体象;
分四层,层层意,人体学,意识化。
事物识,叫做象,数字数,叫做数;
象数合,贯汉医,讲阴阳,讲五行;
讲运气,讲伤寒,讲六经,讲温病;
一气流,火神派,讲三焦,讲条辨;
伏羲王,八卦兴,文王易,孔子传;
汉医人,哲学家,张其成,大国宝。
汉医病,讲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风属肝,寒属肾,气属肺,湿属脾;
热属火,痛属心,厥逆病,属下焦;
喘逆痞,属上焦,口禁战,不安火;
痉项强,急属湿,气上逆,属于火;
突强直,属于风,鼓声声,有热病;
浮肿火,项病火,惊骇火,转筋热;
泄水液,清属寒,下利热,呕酸热。
汉医法,望闻问,切桡脉,寸关尺。
望诊望,形体态,头项色,五官形;
看九窍,小儿指,风气命,看皮肤;
看排泄,看舌质,形色态,苔色质。
闻诊声,气息语,儿啼咳,吐肠音;
窍五官,排泄物,病人味,病室味。
问寒热,问汗便,问头身,问饮食;
饥渴胸,俱当辨,问旧病,再问因;
兼服药,参机变,妇经期,迟速闭;
添片语,寄儿科,验天花,查麻疹。
切三部,得九候,二八脉,指下求;
数长动,促疾紧,短代滑,迟缓散;
结涩浮,洪芤革,实牢虚,沉弦微;
细伏濡,弱虚实,寒热象,五藏象。
辨证学,象数学,火神一,一气流;
阴阳二,三因三,三焦数,卫气象;
营血四,五行五,五藏象,五运五;
六气六,六淫六,六经六,伤寒病;
七情七,八纲八,八法八,精神意;
气血象,营卫识,津液形,八脉奇;
十二经,十天干,地十二,运气学;
十九条,病机学,诸毒虫,诸病气;
辨病证,讲意识,中华情,必记清。
断病证,用病历,一般项,现病史;
定辨证,定病位,定病性,定病理;
芬笙断,判病证,西医助,中西合;
意象中,物象西,做汉医,要分清。
中药意,讲入经,讲对证,讲性味;
常用药,四百味,件件宝,正国宝。
温解表,麻桂姜,荆防风,紫苏叶;
羌活葱,香薷香,垂丝柳,白芷夷;
苍耳子,凉解表,牛蒡菊,薄荷蝉;
蔓荆子,葛根蒿,升桑柴,木贼萍;
淡豆豉。
清热火,石膏知,花粉竹,芦根桅;
夏枯草,三黄连,龙胆草,谷精草;
决明子,密蒙花、苦参草;明砂胆;
胡连秦,青葙子。凉血用,生地芍;
玄参薇,丹骨破,牛黄紫,银柴胡;
藏红花,青天葵。解毒用,金银花;
地丁翘,大青叶,蒲公英,板兰根;
白头蔹,马勃星,青黛药,败酱草;
芦荟射,山豆根,白藓皮,腊梅花。
解暑莲,西瓜皮。
祛寒药,桂附姜,吴茱椒,丁茴香;
细辛智,毕澄茄,胡椒毕,高良姜。
攻泻下,朴硝黄、巴豆毒,番泻叶。
逐水药,甘逐戟,牵牛花,商陆芫;
乌柏根,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
化湿药,藿苍术,厚朴佩,砂双蔻;
草果加,利水药,三苓泻,滑石粉;
马前子,薏苡仁,通茵通,冬瓜皮;
灯心草,蓄瞿豆,石苇萆,金砂槐。
祛去湿,用木瓜,活秦艽,加桐破;
桑蚕丝,千年健,木防已,四藤蛇;
稀莶草。祛风痛,三白蒿。
止痉药,蜈蚣蝎。润燥药,荠尼蜜;
沙参合,龙脷叶。消导药,麦谷芽;
莱菔子,鸡内金,曲谷虫,大山楂。
祛寒痰,天南前,法半夏,白芥子。
旋复花,鹅管石,皂角药,清热痰;
前藻贝,瓜蒌葶,天竺石,蛤壳布;
礞石果,止咳喘,北杏仁,枇杷桔;
款冬花,百部桑,马兜铃,紫苑苏。
理气陈,大腹皮,二枳香,苦栋子;
乌药皮,沉香附,郁金佛,延胡索;
厚朴薤,缩砂仁,杧韾花,檀香虫;
姜黄蒂,甘松香,荔枝核,刀豆干。
理止血,槐花艾,侧柏叶,茜草根;
地榆茅,仙鹤草,大戟芨,血余炭;
三七蒲,百草霜,棕榈藕,花蕊石;
琥珀竭,灶心土。活血药,益母草;
芎丹参,乳没桃,五灵脂,不留行;
瓦楞子,皂角药,泽兰膝,穿山甲;
苏木虻,凌霄花。
补益气,参芪术,甘草枣,准山药;
西参贻,千斤拔,补血药,何首乌;
熟地胶,黄精豆,胡麻仁,桑寄生;
枸杞归,桑胎盘,龙眼肉。补阳药;
阳起石,菟丝子,杜仲续,骨碎补;
锁阳脊,肉苁蓉,羊霍茅,巴戟天;
沙苑芨,鹿韭子,葫芦蛤,胡桃肉。
补阴竹,天麦冬,旱莲龟,女贞稻;
冬虫草,铁石斛,正萎仁,实鳌甲。
五味子,山茱萸,实芡实,复盆子;
乌贼梅,赤石脂,肉豆蔻,桑螵蛸;
金樱子,禹余粮,浮小麦,榴麻根;
柯莲子,五倍子。
汤头歌,讲方剂,君臣合,佐使助。
四君汤,益胃汤,肾气丸,独参汤;
保元汤,补血汤,虎潜丸,补心丹。
麻黄汤,桂枝汤,青龙汤,葛根汤;
银翘散,桑菊饮,神白散,葱豉汤。
和解用,柴胡汤,逍遥散,正气散。
消补用,平胃散,保和丸,健脾丸。
理气用,益气汤,顺气汤,越鞠丸;
四七汤,四磨汤。理血用,八珍汤;
大补汤,养荣汤,归脾汤,四逆汤。
祛风用,续命汤,秦艽汤,独活汤。
祛寒用,理中汤,真武汤,四逆散。
祛暑用,香薷饮,清暑汤,六一散。
利湿用,五岑散,肾着汤,舟车丸。
润燥用,润肠丸,消渴方,清燥汤。
泻火用,解毒汤,泻心汤,白虎汤。
除痰用,二陈汤,涤痰汤,养亲汤。
汉医治,医者意,讲意识,淡物识。
讲温清,讲消补,讲汗吐,讲下和。
汉医病,意象分,西医病,物象分。
肺病证,感冒嗽,哮喘病,肺痈证。
心病证,心胸痹,心痛痹,痴失眠。
脾病证,痛痞满,胃脘痛,肚腹痛;
吐湿阻,痢疾拉,呕吐泻,与便秘。
肝病证,黄疸病,胁痛病,痉头风;
胆胀瘅,鼓胀颤。肾病证,癃闭病;
水肿病,与淋病,遗精病,与腰痛。
附录:汉医解构 汉医即中医,主要从中医的总纲与方法,两方面入手。 第一章 从汉医八纲到十纲 汉医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加“通郁”成+纲,是汉医总纲。
具体可分三个层面:阴阳是哲学;表里是汉医人体结构学;虚实、寒热、通郁,则统属汉医全意识学,是意识学范畴。
一 哲学层面(阴阳等)
汉医阴阳学说属中华哲学,如:中华象数学(见本网)。即:汉医学说认为: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意识的结果为象,象分意象与物象。其知识为意象学与物象学。
汉医认为“医者意也”,汉医的“天人合一”为汉医意识,因此汉医基础学的“象”,主指汉医的意识象。数字、数列为数,象数结合其学问为象数学。如:汉医象数学。具体如下:
(一)象数一:一气周流、火神派、“天人合一”的象数“一”汉医意识学;
(二)象数二:阴阳学说、精气学说;
(三)象数三: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焦(上焦、中焦、下焦);
(四)象数四:卫气营血、气血津液;
(五)象数五:五藏学说、五行、五运六气;
(六)象数六:六经(伤寒论)、六府学说、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七)象数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八)象数八: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法(温、清、消、补;汗、吐、下、和);
(九)其它象数:十纲(八纲+通郁)、十天干、十二地支等。
二 汉医人体结构学(表里)
表指表面、外表;里为里边、内部。“医者意也”,表里的汉医涵义,主指汉医人体的“全意识”内象结构。如:表:指四肢肌肉;里为五藏六府。
临床方法与依据:望、闻、问、切、气功等。
三 全意识学层面(虚实、寒热、通郁)
汉医讲意识,其基础学“医者意也”。
(一)虚实:虚为空虚;实为充实。
(二)寒热:寒为寒冷;热为温热。
(三)通郁:通为畅通;郁为郁结。
2019 12 16于高山(市) 第二章 汉医方法
汉医方法即汉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或汉医诊断学,属中华意象科学范畴,见本书《象与汉医、西医的两种科学观》,它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汉医诊断办法部分,即:望、闻、问、切;第二部分为汉医诊断内容部分,即:1辨证(分析);2病与证(疾病)。
第一节 汉医诊断办法
汉医诊断有望、闻、问、切等四种办法。
一 望诊(望)
望诊分为望整体与望局部两大部分。
(一)望整体
1 望神:指神气、神志。
2 望色:面部的颜色与光泽。
3 望形:望形体,观察病人体形的壮、弱、肥、瘦。
4 望态:即人的体位、姿势与形态、步态等,包括静态与动态。
(二)望局部
1 望头、项、五官、九窍。
2 望皮肤、排泄物。
3 望小儿指纹。
(三)望舌
1 望舌质:舌色、舌形、舌态。
2 望舌苔:苔色、苔质。
二 闻诊
汉医的闻诊包括听声音与嗅气味两方面。
(一)听声音:1 发声;2 语言;3 呼吸;4 咳嗽;5 呕吐、6 肠鸣音、7 小儿啼哭。
(二)嗅气味:1 病人气味;2 五官九窍气味;3 排泄物气味;4 病室气味。
三 问诊
汉医问诊以张景岳《十问歌》为准: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崩闭皆可见。再添片语寄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四 切诊
(一)二十八脉歌
脉诊三部得九候,位态节频辅幅力;
数长动促疾紧滑,短代迟缓散结涩;
浮洪芤革实牢虚,沉弦微细伏濡弱;
虚实寒热五藏象,扩缩涨落血管中。
(二)诊脉方法
位置:三部寸、关、尺;浮取、中取,沉取得九候。
例:浮取为浮脉;中取为缓脉;沉取为伏脉等。
(三)形状状态
1 脉的状态:长与短;硬与软;大与小;血管的驰与紧;
2 血流状态:流畅坚涩;集中,涣散。
如:脉长的为长脉;脉短的为短脉等。
(四)节律与频律
1 脉搏规律:有规律、无规律。
2 每分钟或每次呼吸之一息之间的搏动次数。
如:每息七次为疾;五次为数;四次为缓;三次为迟等。
(五)脉博动的幅度大小、力量
1 幅度大的为洪,小为紧等。
2 有力的如:洪、实、紧脉等,无力的如虚、濡、弱脉等。
(六)辅助方法
如:用秒针帮助计脉搏跳动的次数,用脉诊仪诊脉等。
第二节 汉医诊断内容
汉医诊断分辨证与辨病两种,汉医辨证是汉医诊断疾病的关键,它与西医的疾病诊断具有相同的临床意义。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所有的医院与汉医院的诊断内容,都只流行西医疾病病名的诊断,这是不对的。其实汉医另有一套诊断方法与内容,为厘清与确立汉医诊断内容中的概念与正名,特把汉医诊断内容,即汉医的辨证与病证略作表述,以供与同道交流与参考,其不对之处,望大家指正。
承载中西医的基础,分别是两套根本不同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理论,中西医的临床诊断学情况也是如此。汉医诊断学的主要理论:病候、辨证与病证早在一千五百多年之前的《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时代就已经确立,它们和现代西医诊断学的理论根本不同。
一 辨证
汉医的辨证,相当于西医的临床对病情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哲学与意识学意义上的归类与立项,其辨证过程属意象科学范畴,因此可以真正地反映疾病在这些环节与方面的事实与本质。汉医诊断学用象数哲学与意识学的汉医学诊断知识填补了西医诊断学的这方面空白,开辟了现代医学诊断的新领域。
(一)汉医辨证的主要内容,属汉医象数学,即:汉医辨证法(理)+数。具体为:
象数一:以脾胃为中心的一气周流圆运动辨证(元•李东垣《脾胃论》;清•黄元御《四圣心源》;民国•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火神派辨证(清•郑钦安《医理真传》、《医学圆通》)等。
象数二:阴阳学说辨证等(《黄帝内经》)。
象数三:三因辨证(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三焦辨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等。
象数四:卫气营血辨证(清•叶天士《瘟热论》)等。
象数五:五行、五藏、五运六气辨证(《黄帝内经》)等。
象数六:六淫辨证(《黄帝内经》)、六经辨证(汉•张仲景《伤寒论》)等。
象数七:七情辨证(《黄帝内经》)等。
象数八:八纲辨证(清•程国彭《医学心悟》);八法辨证(清•程国彭《医学心悟》);精神、气血、营卫、津液辨证(《黄帝内经》);奇经八脉辨证(《黄帝内经》)等。
象数十:十天干辨证(《黄帝内经》、《中医运气学》)等。
象数十二:十二经脉辨证(《黄帝内经》)、十二地支辨证(《黄帝内经》、《中医运气学》)等。
象数十九:病机十九条辨证(《黄帝内经》)等。
其它汉医概念类辨证:痰、饮;郁、结、积、滞、痹、痞;瘟、疫、疠、瘴;诸邪、诸病气、诸毒、诸虫等。
以及:用于汉医的西医辩病辨证等。
(二)汉医辨证分类
汉医把常见病分成外感(外部因素感染);内伤(内部原因疾病);时病(四时不节之病);杂病(其它)等。其中外感病还包括:伤寒、温病、瘟疫等,一些辨证可以通用于各种病,一并介绍如下:
1 通用于各种病证的辨证:
一气周流辨证(内伤、杂病);火神派辨证(内伤、杂病);阴阳辨证(通用);三因辨证(通用);五行辨证(通用);五藏辨证(通用);五运六气辨证(外感、时病、杂病);六经辨证(伤寒);八纲辨证(通用);八法辨证(通用);病机十九条辨证(通用);汉医的西医辩病辨证(通用)等。
2 外感:
三焦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温病);五运六气辨证(时病、杂病、瘟疫);六淫辨证(时病、杂病);六经辨证(伤寒)等。
3 内伤:
一气周流辨证(杂病);火神派辨证(杂病);阴阳辨证(通用);五行辨证(通用);五藏辨证(通用);八纲辨证(通用);精神、气血、营卫、津液辨证(通用)等。
4 时病:
三焦辨证(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温病);五运六气辨证(外感、杂病、瘟疫);六淫辨证(外感、杂病);六经辨证(伤寒)等。
5 杂病:
一气周流辨证(内伤);火神派辨证(内伤);阴阳辨证(通用);五行辨证(通用);五藏辨证(通用);八纲辨证(通用);精神、气血、营卫、津液辨证(通用)等。
(三)汉医辨证类型
汉医的辨证类型包括:A综合类辨证:指一般常见疾病都可以通用的辨证;B生理结构类辨证(藏象、形体);C哲学类辨证(阴阳、五行等);D病因、病理类辨证;E西医辨病类辨证等。
1 综合类辨证:
一气周流辨证;火神派辨证;三因辨证;五运六气辨证;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八法辨证;病机十九条辨证等。
2 生理结构类辨证:
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五藏辨证;精神、气血、营卫、津液辨证;奇经八脉辨证;十二经脉辨证等。
3 哲学类辨证:
阴阳辨证;五行辨证;五运六气辨证等。
4 病因病理类辨证:
三因辨证;六淫辨证;七情辨证等。
5 西医辨病类辨证
汉医用西医辨病的方法进行辨证,为目前社会所公认与普遍流行,包括得到全国所有大小医院汉医院的通用。大家一致同意使用西医病名,让这些病名在有意与无意之间也对汉医进行了西化的肢解与阉割,让汉医最后慢慢地变成没有辨证也不需要辨证的西医而无法自立,因此汉医用西医的辩病来进行辨证,是汉医西化的最明显标志和汉医进步的最大障碍。由于汉医道理深奥,因此这种方法又成为西化的现代人,包括中西医学界和所有医学界内外的外行人、内行人用于了解汉医的最直接入门与最简单途径。比如非典,大家都知道“小汤山人人喝中药”,效果好,但是有几个人会想去知道当时的汉医辨证与诊断类型与依据是什么?事实是事情汉医要承担着去做,功劳却变成了都是别人的,因为你治的只是西医的非典,哪有汉医的“证”与“病”,而这就成为汉医无法治病的“铁证”。而且所有的非典危重病人,都只由西医来抢救,这里边没有汉医的什么事!类似的情况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喉、乙脑和本世纪河南的艾滋病与现在的心血管病等,所有的汉医成果,事实上都成为西医所诊断疾病的陪衬!甚至包括当下的新冠肺炎。讲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难听话,那就是汉医如果继续用西医病名来完全替代汉医辨证,表面看当然“科学”并“省事”,但汉医将永无出头之日。这事明摆着,西医特有的知识产权如:钩虫、回归热,不可能成为汉医的温病、伤寒、瘟疫、时病与杂病的。因此痛定思痛,汉医实在是冤呀!这种事历史作证,汉医的诊断学如果不当代化,注定还会发生这类事!事实太残酷、太“惨无人道”了,因此汉医需要救亡!!
当然广大的中西医结合者并不这样认为,因此我们有个建议,这叫做“芬笙山人汉医西医结合型临床诊断三段”,简称“芬笙三段”或“芬笙三断”,分别为:第一段(断)汉医病名;第二段(断)西医病名;第三段(断)汉医辨证。如:汉医外感常见病的咳嗽,西医叫支气管炎,那么它的全名就是:1 咳嗽、气管炎、风寒型;2 咳嗽、气管炎、风热型;3 咳嗽、气管炎、风燥型等等。其它类推。
6 辨证的定位、定性与次序
(1)定位
根据汉医人体包括形体、内象系统结构(藏象)等,来认定疾病的位置。
即从表里、五藏六府、奇恒之府、经络;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等各种内象系统结构与位置来对疾病进行定位。如:咳嗽属五藏象主大系统的肺藏象系统的病证等。
(2)定性
A 根据汉医象数学(阴阳、五行)、自然学(天人合一)等来进行定性。
B 根据八纲的虚实;汉医病因病理、病机病理等来进行定性。如:风类病、湿热类病等。
(3)定病候
根据汉医的病候来区别疾病。如:五藏病候等。
(4)定邪正、标本与鉴别诊断
根据汉医邪正、标本理论,来分析疾病的主要与次要矛盾。除此以外还需要对辨证进行鉴别认证。
(5)定辨证
许多人都认为汉医的辨证,其重要性不如西医所诊断的病,如:西医的支气管炎与汉医的风寒咳嗽。而事实却是,这是两种不同的,无法相互替代,又各自具备有自己特色的,关于疾病不同判断意义的,中西医两门所具有实质临床意义的,不同医学判断。代表的是两门不同分类系统的医学现象,从量变到质变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性质临床疾病现象的集合点,即汉医的证与西医的病。这些集合点,具备有本类汉医或西医的本质焦点特质,具有特定的病或证的意义。赋与了其在临床上不同方面的实质性意义与临床表述。如:根据病人所属汉医辨证范畴的各种病证与病候来进行辨证等。如:咳嗽属五藏辨证的肺,风寒则属汉医病理中的外因等。
二 病与证
汉医的病与证是两种不同概念。如:伤寒病与太阳证、温病与卫分证等,和它的辨证相对应,因此所有的医病与证都以医辨证为依据。
汉医的病与证是汉医师在临床上进行望、闻、问、切之后,再进而论证与进行辨证的结果。因此汉医对病与证的诊断,就相当于西医的疾病诊断,和疾病的最终判断,具有汉医临床的最高意义。与西医疾病的物象诊断不同,汉医病与证的诊断是意象与意识判断,两者虽作法不同,但殊途同归,都是医学的诊断科学。
(一)医病与证的分类与类型
汉医病与证分成,汉医藏象类病与证;病因、病机类病与证;阴阳、五行类病与证;精神、气血、营卫、津液类病与证;汤药方剂类病与证;外感、内伤、时病、杂病类病与证;西医疾病类病与证等。以上所有病与证都各有所指,并包涵有自己所特定的涵义,各种病与证之间决不能互相混淆,而造成汉医病名的概念不清与病与证正名混乱的不必要局面。如,藏象辨证的肺藏象系统病与证:感冒、咳嗽、哮喘、肺痈、肺痨、肺胀、肺痿等不同病与证。
(二)汉医病证的定位、定性与次序
1 定位
根据汉医的人体生理内象结构(形体、藏象、经络等)来定位。
2 定性
根据汉医的象数学(阴阳、五行)、自然学(天人合一);病理(病因、病机)等不同机制来定性。
3 定病情
根据汉医的病候来认识疾病的情况。
4 鉴别诊断
根据邪正、标本与证的生理与病理主要、次要表现来进行鉴别诊断。
5 辨证
根据汉医证的各种标示来进行辨证。
6 病证
根据汉医的辨证来定病证。如属五藏象主大系统辨证的肺藏象系统的肺痈病证等。
三 汉医病历(初稿)
(一)一般项目 姓名性别年龄地址科别诊病时间
(二)现病史采集
主诉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三)辨证步骤
定位:表里形体藏象等。
定性:象数学(阴阳、五行等)自然学(天人合一)
定病理:虚实疏郁病因病机等。
定病证:病候辨证病证辨证病证的标本、邪正与病证的鉴别诊断等。
综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芬笙二断(初步判断汉医的病与证)
(四)西医诊断提示
诊断依据
主诉现病史过去史(包括家族史、婚姻史)
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其它检查
参考与提示西医诊断
医师 年月日
(五)芬笙三断(汉医与西医病与证的综合诊断)
医师 年月日
第三章 汉医疾病
中医疾病和西医疾病的分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
第一节 汉医疾病与病证一 内科病证
(一)外感病证
1 风病:(1)外感中风,(2)漏风,(3)泄风,(4)酒风,(5)劳风,(6)内风,(7)风邪,(8)恶风,(9)贼风,(10)柔风。
2 伤寒:(1)伤寒,(2)振寒。
3 热病:(1)烦热,(2)热中,(3)潮热。
4 寒热病、5 温病、6 暑病。
7 湿病:(1)风湿,(2)寒湿。
8 疫疠、9 时气、10 霍乱。
11 疟病:(1)间日疟,(2)风疟,(3)寒疟,(4)心疟。
12 痢疾。
(二)内伤杂病
1 肺病证:(1)咳嗽:咳逆上气、咳呕、咳逆短气。(2)喘息。(3)肺胀。(4)胸胁满。(5)结胸。(6)藏结。(7)肺痿。(8)肺痹:附皮痹。(9)肺风。
2 心、心包病证:(1)胸痹心痛心痹:胸痹、心痛、真心痛、肝心痛、脾心痛、肺心痛、肾心痛、胃心痛、厥心痛、心痹、脉痹。(2)中风偏枯。(3)头痛:头痛、脑风首风头风、厥头痛。(4)眩晕:眩仆、头目眩、风眩、眩惑、眩冒、郁冒。(5)厥证:厥逆、厥痹、暴厥、阳厥、大厥、煎厥、沉厥、尸厥、风厥、寒厥、厥冷、热厥、六经厥。(6)寤寐病:多卧、少卧、不得偃卧、梦魇、卧不安。(7)烦燥:躁、烦、烦热、心烦、虚烦、懊恼。(8)癫狂病:癫(附:骨癫、筋癫、脉癫)、狂、痫。(9)惊悸:惊、悸。(10)神志病:恐、怒、笑、悲、忘、恶语谵语、恍惚。(11)心风。(12)心胀。
3 脾胃肝胆肠病证:(1)饮食病:伤食、宿食不消、不能饮食、食物中毒、除中。(2)呕吐哕:呕、吐、哕。(3)噎膈。(4)胃痛。(5)腹痛。(6)虫痛。(7)胀病:胪胀、肤胀、鼓胀、腹胀、肝胀、脾胀、胆胀、胃胀、小肠胀、大肠胀。(8)满病:心腹满、腹暴满、腹满、小腹满。(9)痞证。(10)疸病: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谷寒疸、黑疸、九疸、胞疸、风黄疸、湿疸、犯黄、劳黄、脑黄、阴黄、内黄、行黄、癖黄、噤黄。(11)下利:下利清谷、协热下利、飧泄、洞泄、厥逆下利、呕吐下利。(12)其它:食痹、肠痹、胃风、脾风、肝风。
4 肾膀胱三焦病证:(1)二便病:脾约、大便难、大便不利、大便失禁、小便难、小便不利、小便利多、遗尿、不便不禁、不得小便、癃、闭、淋证、胞痹。(2)囊缩阴肿强中。(3)肾痹(附:骨痹)。(4)疝证:寒疝、肝疝、心疝、脾疝、肺疝、肾疝、颓疝、狐疝、冲疝、厥疝、疝瘕。(5)肾胀。(6)膀胱胀。(7)三焦胀。(8)肾风。
5 气血津液病证:(1)气证:肥气、痞气、息贲、奔豚、气满、气逆上冲、少气、短气、太息、欠、唏、嚏、肠鸣。(2)血证:衄血、呕血、唾血、吐血、咳血、便血、肠风、溲血、脱血、亡血、血枯、瘀血、九窍四肢出血、汗血。(3)汗证:多汗、漏泄汗、灌汗、盗汗、自汗、战汗、黄汗。(4)消瘅:消渴、暴瘅、肺消、膈消、胆瘅、脾瘅。(5)痰饮:溢饮、水饮、留饮流饮、支饮、悬饮、痰饮、癖饮。(6)水肿:水肿、四肢肿、风水、涌水、石水、徒水、皮水、正水、里水、肝水、心水、脾水、肺水、肾水、水胀、水气、血分、气分、水分、水瘕、水癖、毛水、疸水、燥水、湿水、水瘕痹。(7)内伤发热:五藏热、六府热、内外热、四肢热。(8)内寒:五藏寒、六府寒、身寒、四肢寒、寒中。(9)虚劳:虚劳、虚、劳、脱营失精、脱气。(10)积聚:瘕、癖、伏梁、肠覃。
6 肢体病证:(1)痛证:项痛、颅颔痛、肩背痛、胸胁痛、腰脊痛、髀痛、肢节痛、骨痛、身痛、控引痛。(2)痹证:风痹、寒痹、热痹、湿痹、留痹、著痹、痛痹、行痹、四季痹、挛痹、周痹、众痹、暴痹、血痹、阴痹、脾痹、肉痹、肌痹、肝痹、筋痹、历节。(3)痉病:风痉、热痉、柔痉、刚痉。(4)痿症:痿厥、风痿、骨痿、筋痿、脉痿、肉痿、五藏痿。(5)佝偻。(6)拘挛:拘急、筋急、筋挛、暴挛、手挛、转筋、疹筋。(7)脚气。(8)四肢不用。(9)肢体杂病。
7 其它内科病证:虫证、服石病、中恶、百合、蛊阻。
二 儿科病证
(一) 小儿调养
(二) 小儿内科病证
(三) 小儿外科病证
(四) 小儿五官科病证
三 妇产科病证
(一) 月经病
1 经闭,2 月经不调,3 崩漏,4 经期发热。
(二) 带下病
(三) 妊娠病
(四) 临产病
(五) 产后病
(六) 妇科杂病:
1 不孕,2 乳病,3 阴挺,4 前阴病,5 藏燥,6 梦交。
四 五官科病证
(一) 耳病
1 耳疮,2 耳耵,3 耳痛,4 耳鸣,5 耳聋。
(二) 鼻病
1 鼻疮,2 鼻窒,3 鼻渊,4 鼻息肉,5 异物入鼻,6 鼻痛,7 鼻衄。
(三) 咽喉病
1 喉痹咽塞,2 咽喉不利,3 喉痒声嘶,4 喑,5 咽痛疮肿,6 悬壅肿大。
(四) 口齿病
1 口唇疮,2 龋齿,3 齿痛,4 牙宣,5 齿落,6 齿黑,7 啮舌,8 舌肿,9 重舌,10 舌纵。
(五) 目病
1 目赤痛,2 目风泪下,3 针眼,4 蜡目,5 目涩,6 目眩,7 目肥,8 睢目,9 目飞血,10 目珠管,11 目珠突出,12 目翳,13 胬肉攀睛,14 雀目,15 近视,16 岐视,17 偏视,18 目黑目晕,19 目盲。
五 外科病证
(一) 疮疡
1 痛疽。
2 内痈:(1)肺痈。(2)肝痈。(3)肾痈。(4)胃脘痈。(5)肠痈。(6)虫痈。
3 疔 4 肿毒 5 丹毒。
6 瘰疬:(1)瘰疬。(2)鼠瘘。(3)马刀挟瘘。
(二) 瘘病
(三) 瘿瘤
1 瘿瘤,2 筋瘤,3 肠瘤,4 昔瘤。
(四) 痔病、脱肛
(五) 皮肤病
1 疮,2 瘾疹疥癞,3 癣,4 疣,5 痣,6 赤疵,7 白癜白秃,8 蛇身,9 粉刺,10 雀斑,11 酒渣鼻。
(六) 外伤
1 击仆毁伤,2 金创,3 虫兽伤。
(七) 其它
1 体臭,2 毛发病,3 疠风。
六 辩证病证
(一) 八纲辩证
阴阳、虚实、寒热、表里。
(二) 六经辩证(伤寒论)
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
(三) 卫气营血辩证(温病)
卫分、气分、营分、血分。
(四) 三焦辩证(温病)
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
(五) 火神派辩证
(六) 一气周流辩证
(七) 藏府辩证
心、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胆、胃、膀胱、经络;精神、气血、营卫、津液。
七 汤药病证
麻黄汤证、桂枝汤证、白虎汤证等。
八 症状病证
咳嗽、泄泻、呕吐、胃病、发热等。
九 西医疾病
乙脑、流脑、爱滋病、羌虫病、癌等。
第二节 汉医擅长的西医常见病(中医就诊指南)
西医的许多常见病,往往很难治疗,特别是亚健康的“治未病”、各种病毒病、迁移性的各种慢性疾病,以及诸多的内科、儿科、妇科、老年科等各种急慢性疾病、疑难杂证等,汉医都非常擅长。为明确汉医的特色,现分类列出下列各种疾病,做为一般病人到汉医就诊看病时的参考,可以省时省事省钱,让病人的痛苦得到最适当的治疗。
一 内科病证
(一)感冒
症状:发热、畏冷、头痛、身痛、打喷嚏、流涕等。
汉医分:风寒、风热、夹湿、时行感冒(流感)等。
(二)头痛
头痛为常见病,汉医分外感与内伤二大类。
(三)胃炎
西医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糜烂性、溃疡性、胆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肠炎等。
汉医称为:胃痛、胃胀、肝胃气痛等。
(四)肠炎
西医分为:急性、慢性两种。
汉医称为:泄泻。分:腹泻有腹痛的称痛泻;常凌晨时泄泻的称为五更泻;大便挟粘液称痰泻;大便混有未消化食物的称脾阳虚泻;泻下如水称水泻;泻下臭秽称食滞泻等。
(五)消化道溃疡
西医分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症状:胃(进食后痛)、十二指肠部(空腹时痛)有规律地疼痛。
汉医称为:胃脘痛。
(六)胆囊炎、胆结石
症状:畏冷、发热、右胁锁骨中线处疼痛,有时向同侧肩背部放射,胆石证借B超确诊。
汉医称为:胁痛、痞满、胃脘痛等。
(七)失眠
(八)眩晕
(九)各种汗证
(十)泌尿道结石
症状:腰腹部疼痛,或突发剧烈疼痛(胃绞痛),排尿不畅或失畅,尿中带血等。
汉医称为:石淋、腹痛等。
(十一)过敏性疾病
西医分为: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汉医称为:哮喘、鼽嚏、瘾疹等。
二 老年病证
(一)老慢支
症状:咳嗽、咯痰或伴喘息,每年天冷时反复发作。
(二)原发性高血压
症状:头眩、头痛、头胀、头晕,或伴耳鸣、失眠、面红目赤、易怒等。
(三)心绞痛
症状:胸骨部突发性压榨样疼痛,可向左肩和左上肢放谢。
(四)脂肪肝
可在体检中发现。
(五)糖尿病
症状: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
汉医称为:上消,多饮为主;中消:多食善饥;下消:多尿。
(六)高血脂
症状:轻者无明显表现;重者可有头晕乏力、胸闷不适或肢体发麻,饭后困倦思睡等。
(七)痛风
症状:手指、足指、足根及其他关节出现的红肿热痛等。严重者可有全身发热;久延不愈者,则出现关节肿痛经久不消,甚至畸形、僵硬等。
(八)老年痴呆
症状:初起时记忆力衰退,特点是近事易忘,远事反而能够记忆。或性格变异,无故狂躁哭闹,严重时神志不清,就连自家儿女、老伴、回家之路等都认不清。
(九)前列腺增生
症状:尿细无力、或分叉滴沥等,或夜尿增多,一晚3-4次甚至7-8次等。
汉医称为:癃闭。
(十)脱肛
西医称为:肛门括约肌松弛
症状:大便后肛门脱出、无法回纳,严重者出现脱垂、重坠,甚至影响患者的行动。
汉医认为:中气严重不足。
(十一)尿失禁
西医称为:膀胱括约肌松弛,失却关闭功能。
症状:小便不能约束,不时流出;或在发笑、打喷嚏时有小便滴出;或小便无自控能力而自行流出等。
汉医认为:中气不足。
三 儿科病证
(一)夏季热
症状:发病年龄为5-6岁,患儿多为体质弱者。
汉医称为:苦夏、疰夏。
(二)百日咳
症状:阵发性连声痉咳,鸡样回鸣。剧咳时面红目赤,可连续达数十声,直至咳出痰涎或呕吐后方止,因其病程较长,治疗困难,故称之为百日咳。
汉医称为:顿咳、鸡咳。
(三)疳积
西医称为:小儿营养不良。
症状:面黄肌瘦,毛发枯槁、稀疏直立;四肢消瘦,萎蘼不振,腹脘胀大,不思饮食;或伴大便泄泻,发育不良,治疗有一定难度。
(四)积滞
西医称为:严重消化不良。
症状:伤乳:哺乳期吸乳后泛吐乳汁瓣片,有乳酸味,不欲吸乳;伤食:胃脘胀痛,不思饮食,呕吐物有酸馊味,大便臭秽,或腹痛欲泄,便后痛减。
(五)夜啼
症状:小儿白天安静,入夜啼哭不止,甚至通宵达旦。
汉医认为:心肺积热,藏府受寒。
(六)遗尿
症状:小儿在睡梦中自遗小便,醒后方知。
汉医称为:尿床。
(七)滞颐
西医称为:小儿流涎症。
症状:流涎不止,甚至入夜睡时亦流,严重者所流之处可引起皮炎。
汉医认为:涎沫清稀与涎沫稠秘者,其治疗亦有区别。
(八)流行性腮腺炎
症状:耳下、腮部肿胀,或轻度疼痛。
汉医称为:痄腮。
(九)厌食证
症状:无心或不想吃饭。
(十)多动证
症状:多动不安,不断做小动作,而无法保持安静,以6-10岁儿童为多。
四 妇女病证
(一)月经不调
月经间隔期为28-30日,经期5天左右。提前7-10天为月经先期;退后7-10天为月期后期;有时提前、有时退后,则称为先后不定期。
(二)痛经
每次来月经时,小腹疼痛。
(三)月经过多
症状:每月月经5-7天仍不停止,量多,或淋沥不净,多者延至20天左右,可引起贫血。
汉医认为:阴虚火旺,气虚不能摄血等。
(四)乳腺小叶增生
症状:乳房胀痛,出现一个或多个肿块,质软不坚,和皮肤胸大肌无粘连,推之移动。
汉医称为:乳癖。
(五)白带
症状:阴道内有白色粘性液体。
汉医认为:脾虚、肾虚、肝经湿热等引起。
(六)不孕证
症状:结婚2-3年,有正常性生活,配偶健康,无避孕,未见怀孕者,称不孕。
(七)经行并发证
经行头痛,经行鼻衄,经行口舌糜烂,经行泄泻,经行发热,经行浮肿,经行身痛,经行失眠等。
(八)妊娠呕吐
症状:妊娠后产生恶心、呕吐等。
(九)胎动不安
症状:怀孕后出现腰酸、腹痛下坠,或伴阴道流血者,为胎动不安。
(十)妊娠咳嗽
怀孕后,并非感冒而引起的咳嗽。
(十一)产后诸证
产后血晕、产后腹痛、恶露不尽、产后发热、产后便秘、产后小便不通、产后虚汗、产后缺乳等。
(十二)子宫肌瘤
可用现代B超妇科检查来发现。
汉医称之为:石瘕、肠覃等。
(十三)子宫脱垂
汉医称为:阴脱、阴挺等。
(十四)更年期综合征
1 全身症状:易怒、焦虑、激动,或对生活失去兴趣、信心;或多疑、幻听、幻觉、多梦、失眠易醒;记忆力减退、出汗、面部烘热等。
2 局部症状:阴道分泌物减少,外阴瘙痒、性功能减退、性交时疼痛等。
(十五)老年性阴道炎
症状:阴部瘙痒,有灼热感,白带多呈黄水样,有腥臭味等。
汉医认为:年老体衰,肝肾精血不足,津亏液少,化燥伤津,阴户失养,导致带下腥臭。
(十六)藏躁
症状:心烦意乱,哭笑无常,哭后常有短暂舒畅,或哈欠频频等。
(十七)阴痒证
1 带下阴痒;2 阴道干涩或有灼热;3 外阴白斑。
五 亚健康
有各种症状,却没有西医临床疾病诊断指标的“未病证”,即“治未病”这是汉医所擅长的强项。
六 癌症术后及放化疗后
目前多数人都认为癌症,特别是手术后或放化疗后,用汉医药治理调治,是一个比较明智的选择。
七 病毒性难治病
如:乙脑、非典、新冠肺炎、艾滋病等的汉医与中药调治。
八 慢性病的调治
凡发病超过3个月甚或一年仍迁延不愈者的病。如:慢性乙肝、慢性肠炎、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糖尿病等。
九 冬病夏治
好发于冬季的病,如:老慢支、哮喘、胃病、慢性肠炎、关节炎、冻疮等。
汉医认为: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为“三伏天”,即一年最热的大约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这一段时间。
十 其它病证
外伤骨折、脱臼、骨质疏松等,都可以到汉医骨伤科治疗;面神经麻痹、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中风后遗症等用汉医的针灸治疗有较好疗效;痔疮、脱肛、痔漏等到汉医肛肠科等,可不用手术也能有良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