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4|回复: 0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正名服务中心时事公告(94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5 21: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正名服务中心时事公告94号)
   
俄华智库 中国芬笙山人工作站2021年4月20日于高山(市)
    全意识用习主席中国思想,为世界各国人民祈福:中美联手,“拯救全人类,普渡众生命”。
中美的“乒乓外交”
  
                                             编者:山下美智子
    从1971年的“乒乓外交”,到2021年的克里因全球气候访华,整整五十年。1978年的“改革开放”;1991年的苏联解体;2001年的“911”恐袭;2013年的“一带一路”。从韩战、越战、炸大使馆,到“冷”和平与竞争,中美关系天翻地复,但总体大方向是“美衰中强”与不断发展。中美因“乒乓外交”从战争走向和平,并因此深刻影响了全世界与中美两国人民。
    一  亲历者讲述“乒乓外交”背后故事
     当年的美方代表团成员说,两国民众现在仍拥有“推开大门”的意愿。
            以下选自《环球时报》本报记者:赵觉珵、胡雨薇、黄兰岚
    当我们还在中国时,不会想到这次旅行是中美建交的一个契机。我回到美国后,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回忆起50年前自己亲历的“乒乓外交”,康妮·史维利斯对当时在中国的所见所闻所感娓娓道来,中国人对美国来客的好奇、周恩来总理接见他们时说的话,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当初年仅20岁的康妮没有想到小小的乒乓球打开了中美封闭二十多年的大门,其他人亦是如此。但回望这段历史时,不少学者指出,“乒乓外交”虽然有偶然成分,但中美关系改善是大趋势。如今,两国关系在经历了一段很长时间的蓬勃发展后,面临空前挑战。“小球”能否再次转动“大球”了?不少人就此发问道。
    (一)结束访问后,“媒体对我们的关注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乒乓外交”的故事要从1971年日本名古屋举办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说起。当时,美国乒乓球运动员格伦·科恩无意间登上中国乒乓球队的大巴,中国队员庄则栋主动上前交谈、赠送礼物。两人握手的场景被现场记者捕捉到,照片与相关报道迅速传遍世界。
    这段“偶遇”几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但1971年去名古屋参赛的郑敏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件事“不能算意外”,因为当时周恩来总理提倡的便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庄则栋的想法是朴实的,但他肯定没想到,此事后来给中美关系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乒乓外交”始末》一书的作者钱江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美首先在乒乓球领域恢复接触是偶然的,但即便没有“乒乓外交”,两国也会找到别的“球”打破僵局。尼克松在1969年上任后不久就指示时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研究改善中美关系的可能性,他还分别让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和罗马尼亚总统向中国转达美国政府有意缓和对华关系的态度。
    1971年4月7日,在名古屋世乒赛闭幕前夕,中国队向已提出访问请求的美国队正式发出邀请,美方迅速做出同意的回复。当时的康妮·史维利斯是美国队女子乒乓球运动员,她的丈夫、同为美国乒乓球“国手”的戴尔·史维利斯对《环球时报》记者描述道:“4月6日午夜,在密歇根州的我被一阵电话铃声吵醒,康坭说‘我要去中国了’,我跟着叫道‘你要去中国了’。原本她在日本比赛完就回家了,没想到竟然会成为第一批进入新中国的美国人。”
    “既兴奋又害怕。”康妮对《环球时报》记者这样形容自己那时候的心情。她说,自己对中国以及中国人知之甚少,而且对于很多美国人来说,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旅行令人不安,“但我也很期待,因为能与中国球员一起训练、比赛,对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经验。”
    1971年4月10日,由运动员及其家属、记者等组成的美国代表团经香港抵达广州。在为期一周的访问中,他们走访了北京、上海等城市,登上了长城、参观了故宫,并且与中国运动员进行多场表演赛。“那时候,每个中国人穿着深色制服、佩戴毛主席像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康妮回忆道,“中国人对我们也很好奇,比如科恩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他们肯定对此感到十分惊讶。”在北京,中美乒乓球运动员进行了一场有1.8万名观众的表演赛。“在美国,能有两三百人观看我们的比赛就很幸运了。”康妮说。
    整个旅行的高潮无疑是4月14目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包括美国队在内的各国乒乓球代表团。康妮记得,当周恩来问美国代表团团长格雷厄姆·斯廷霍文对此次旅行是否有不满之处时,后者先回答“是的”,令现场陷入沉默,随即说“你们给我们吃得太多了”,所有人哄堂大笑。“当时我们无论去哪里,餐桌上都有8至10道菜肴。”康妮笑着说。
    周恩来与美国代表团见面几个小时后,尼克松宣布结束已经施行20年的中美贸易禁令。“事实上,我们没有接到来自美国国务院的任何指示。我认为,我们的角色就是运动员以及代表美国形象的‘大使’。”当时美国代表团年纪最小的成员朱迪·霍尔弗罗斯特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只知道这确实是个大新闻,当我们离开中国内地抵达香港时,媒体对我们的关注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康妮也表示,回到美国后,她意识到了这次中国之旅的重要性,“一些媒体评论称,中国展示出的友好可以让美中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能成为打破两国关系僵局的一种方式”。
    (二)“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也许后来我会做不同的事情"
    “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20多年的坚冰,两国运动员的友谊与联系也不断延续。1972年4月11 日,由庄则栋带队的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回访美国。在18天时间里,中国球员去了7座城市。戴尔·史维利斯当时陪同中国代表团走访多个地方,他至今清晰地记得李富荣、张燮林等人的名字。“他们都是优秀的球员。”戴尔对《环球时报》记者说,“我们在没有任何政治观点的约束下一起旅行。”
    中国代表团的到来在美国掀起了一阵“乒乓热”。有美媒当时报道说,经营乒乓球用品的店铺一夜之间变得异常忙碌。中国球员梁戈亮与戴尔在底特律举行比赛时,有近万名观众前来观看,电视台也进行了转播。
    尼克松在白宫接见了中国代表团。“他当时对我们说,比赛有胜负,但中美乒乓球运动员的关系率先打开了两国人民友谊的大门,你们都是最大的胜利者。”郑敏之说,体育不再只聚焦于比赛,而是为中美关系、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这样的经历“令人一生难忘”。“活动极为成功。”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日前在美国《国会山报》撰文回忆1972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时评论道,比赛本身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而且中美两国的普通人有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1972年后,“乒乓外交”的美国亲历者与中国的缘分并未中断。1997年、2006年和2011年,康妮先后三次到中国参加“乒乓外交”纪念活动。她说:“我记得,1997年的北京机场还很小,但2011年一切都不一样了,北京的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戴尔曾两次到中国,他还记得2011年在中国与很多乒乓球运动员聚会。“当时的随行记者跟我说,‘你看,我们餐桌上有6个世界冠军’。”
    “时隔50年,人们仍然会问我那些故事、媒体记者依旧会采访我。”如今经营一家乒乓球公司的朱迪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乒乓外交’对我个人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这段经历,也许后来我会做不同的事情,也不会每隔几年就要到中国一趟。”
    (三)“中美关系可能不时面临波折,但民间交流必须向前”
    现在,中美关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有人会问:“‘乒乓外交’留下的遗产还在吗?”“当年的友谊并未被人们遗忘,记住这段历史意味着中美双方仍有恢复关系的意愿。”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陶文钊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纪念“乒乓外交”有助于正确引导两国社会舆论,为双边关系注入积极能量。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心伯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如今两国依然需要民间层面的互动,这一方而是保持双边关系中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民间互动也是在向政府传递希望加强两国交流的信号。
    如今已是美国乒乓球名人堂一员的康妮也对记者强调,人与人的交流在未来中美关系发展中依然非常重要,“当我们了解真实的中国时,误解就能被消除,两国民众现在依旧拥有推开大门的意愿”,无论是通过哪个领域的交流。她还表示:“或许国际乒联能设置一个委员会来专门推动‘乒乓外交’,这不仅是为了纪念,也能帮助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当下陷入紧张的中美关系再次需要一个“球”来推动,它或许是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或许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的互动,或许出现在人们想象不到的地方。“现在的中美关系跟上世纪70年代初有很大的区别,两国关系之密切、人员交流密度之大、经济互相依存度之高都是那时候不可比拟的。”钱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美之间如今有很多媒介、手段来互相了解,要彻底隔绝彼此的关系是不可能的。”郑敏之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美关系可能不时面临波折,但民间交流必须向前,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她依然坚信人与人之间交流和联系的力量。
    北京时间9日晚,当郑敏之与史维利斯夫妇通过网络连线对话时,他们共同唱起中国代表团当年在美国学的歌《Home On the’Range》,里而最后一句歌词是:“And the skies are not c10udv all day(天空不会总是阴云密布)。”
    二  克里访华为中美气候合作“探路”
以下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4月15日
     ●克里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的合作对应对气候危机“绝对至关重要”
    ●气候政策或许只是中美间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但双方已表示可以在这一问题上开展合作。就此而言,它具有重要象征意义,有望为两国合作开辟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4月13日报道】题:克里前往中国参加世界两大排放国的气候会谈。
    在美国总统拜登将与多国领导人举行虚拟气候峰会前夕,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将前往中国进行世界两大碳排放国之间的会谈。
    国务院周二在声明中说,克里将于周三到周六访问上海和首尔。预计这位前国务卿将与中国官员解振华举行会谈。
    这将是迄今为止到访中国的拜登政府最高级别官员。
    中美在贸易、人权和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日益强硬的行动等问题上争论不休。但中国的合作对全球气候协定的成功执行至关重要。
    拜登即将于22日至23日主持气候峰会。预计美国和其他国家将在峰会前或峰会上宣布更雄心勃勃的国家减排目标,同时承诺为较贫穷国家的气候努力提供财政援助。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13日报道】在美国总统拜登下周主持气候峰会前,美国特使克里将前往上海向中国示好。
    双方希望在大幅减排计划上进行合作。美国希望中国停止建设燃煤电站。同时停止资助海外煤炭企业。中国则希望美国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资金,帮助它们获得清洁技术并适应气候变化。它还希望华盛顿宣布大幅减排计划。
    克里在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采访时说,中国的合作对应对气候危机“绝对至关重要”。“是的,我们与中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存在很大分歧,确实如此。但气候问题是独一无二的。”
    【法新社华盛顿4月13日电】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本周将对中国进行访问。此行是在为拜登总统下周的虚拟气候峰会做准备。美国领导人已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主席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出席该峰会。
    在全球气温和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拜登把气候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这一做法与特朗普截然不同。
    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近一半。没有这两个国家的参与,全球解决方案是不可能的。
    拜登还希望开展影响深远的努力,使美国经济转向绿色能源。这是他提出的基础设施一揽子计划的重点。
    拜登认为,气候和全球卫生都是美国将寻求与中国合作的“狭小领域”。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14目报道】对于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来说,克里访华是一个令两国关系重新走向合作的机会。
    气候政策或许只是两国间存在的诸多问题之一,但双方已表示可以在这一问题上开展合作。就此而言,它具有重要象征意义。
    在两国于贸易、技术、人权、南中国海争端等诸多问题上存在冲突之际,这可能只是一小步。然而,这有望为两国合作开辟一条越走越宽的道路。
    中国预期从美国获得一些积极反馈。美国前国务卿克里的访问是为确保两国领导人能在峰会中取得成果所做的高层准备。这反映了一个现实: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如同在其他重大问题上一样。双方需要彼此。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4月13日报道】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说,在美国力图通过谈判达成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过程中,拜登政府是不会在经济问题或人权问题上向中国妥协的。
    周二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克里说,他的团队致力于找到各种办法,让中国为其减排承诺负责。
    克里说,卫星和其他新技术将使美国能够监测各国的排放情况。他还强调,欧洲国家已考虑根据进口商品的生产排放情况对商品征收特别税。
    国务院官员说,克里此行的目标是让中国更快减排。克里说:“我们正与中国谈判。显然,我们需要与中国坐到谈判桌前,以便能够解决这一挑战。”
    长期以来。世界两大经济体的行动一直被认为对解决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但随着两国爆发贸易战,这种合作变得更加困难。
    克里说:“气候问题是一个独立问题。”他还说,他已就《巴黎协定》与中国进行有效谈判。他说:“其他问题必须另外考虑。气候关乎地球的生存。”
    三 多极世界新秩序符合美国利益
    以下选自《参考消息》2021415
   【香港《南华早报》网站4月13日文章】题:好战的美国将不得不接受一个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并驾齐驱的世界新秩序[作者特里·苏(音)】
    如果人们对中美关系可能变得多糟糕还有什么疑问,那么今年3月发生在阿拉斯加安克雷奇的外交冲突应该会消除这种疑问。
    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说,美国没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他的话在中国国内迅速流行起来。与此同时,西方主流媒体指责中国变得更加不妥协和好斗。事实上,北京选择用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方式对待美国。
    在极度反华的特朗普政府下台后,北京曾期待与拜登政府重启双边关系。但它看到的是拜登及其团队并未大幅改变特朗普时期的对华政策,并且在安克雷奇会晤前夕策划了一系列旨在伸手推开北京的国际行动。
    美国认为,中国崛起对美国构成严峻挑战。然而正如知名美国前外交官理查德·哈斯3月23日在《外交》双月刊上发表的文章所说的那样,“可行和可实现”往往优于“非常理想但不可能”。
    特朗普政府在对中国施加极大压力的同时,又惧怕两国开战。考虑到拜登深信美中两国正处于“极端竞争”但无需开战,人们不禁想知道对华政策与前任并无明显不同的拜登政府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
    首先,拜登团队似乎打算依靠正在重建的国际盟友网络,并对美国的盟友都积极回应其反华号召感到欣慰。但如果它认为日本和欧盟的合作姿态会转化为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那就太天真了。
    不然,它们为何还要费心跟北京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中欧投资协定,而且在美国政府过渡期这样做?
    哈斯和文章的另一位作者查尔斯·库普钱写道,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无法阻止一个多极化且意识形态多样化的世界到来”,它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二战后形成的由西方领导的自由秩序已经无力承担维护21世纪全球稳定的任务”。
    他们主张利用历史上相当成功的19世纪“欧洲协调机制”的当代版本。在这一框架下,由六大重量级选手——中国、欧盟、印度、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组成的全球集团将建立一个全球协调机制。
    我同意这种说法,但有一个条件,日本和印度应被排除在外。这样该协调机制将是一个有效运转的“四方对话”,得到剩余四大核心——即美国、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的接受。华盛顿需要时间来接受这种安排,并最终发现这对其自身有利。
      中国给美国的信息:我们是平等的
    以下选自《环球时报》2021年4月14日  作者:特里·苏,乔恒译
   (一)《华尔街日报》4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向美国释放信号:我们现在是平等的
    上个月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的美中高层会谈中,中国国家主席习主席的外交特使带来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北京方面已经结束几十年来不挑战美国全球领导地位的做法,在台湾问题上“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中国专家表示,此举意在表明:中国认为自己与美国是平等的。
    这对中国领导人来说是一大转变。此前数十年间,中国领导人一直颇为小心地不去挑战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3月初,习主席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人大会议上称,“中国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对此中国媒体广泛解读为一种宣言,中国不再仰视美国。
    美国经常将中国描述为战略竞争对手,但北京方面很少使用这样的词汇,而是强调“双赢”和合作等论调。
    中国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称,中国一个比较明显的态度变化是,现在承认竞争的存在,这在以往从没有表达过。
    特朗普执政期间,中美关系急转直下。双方打了两年的贸易战,后来以谨慎的方式休战,特朗普指责中国泄漏了新冠病毒。中国否认这些指控,称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是“末日小丑”。
    知情人士说,在拜登上任之前,中国外交官就曾试图安排双方的高层会晤。拜登政府的官员从未同意这一请求,而是多次讨论与盟友合作对抗中国。与前任一样,拜登团队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军事、技术和经济对手。
    北京方面试图夺回话语权。中国外交官和官方媒体强烈谴责西方干涉中国内政,并宣传中国的崛起。
    在3月18日和19日的阿拉斯加会议之前,美国发出了会采取强硬立场的信号。拜登与印、澳、日领导人进行了视频会晤。国务卿布林肯和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飞往日韩与对等官员举行磋商。在会议前一天,美国以涉港问题为由扩大了对中国官员的制裁。
    有美国外交政策专家认为美方有些走极端,其中包括曾在克林顿和奥巴马两届政府担任高级中国事务官员、现任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的贝德。“你越是断言自己不是一个衰落的大国,”他说,“你就越没底气。”
    在安克雷奇会议对媒体开放时段,布林肯批评中国在香港和新疆的行动以及“对台湾的威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洁篪对此作出了长达16分钟的疾言厉色的反驳。
    拜登入主白宫后,中国继续采取强硬态度,暗示那些不遵守中国政府规则的企业将失去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
    “没有人强迫他们留在中国”,杨洁篪在安克雷奇会谈上提到在中国做生意的美国公司时说。(作者魏玲玲(音)、鲍勃·戴维斯)
   (二)香港《南华早报》4月13日文章,原题:好战的美国将不得不接受与中国、俄罗斯和欧盟并存的世界新秩序
    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无所顾忌地反华。拜登上台后,北京期待重启双边关系。然而,北京看到拜登及其团队在安克雷奇会议之前,并没有改弦易辙,而是策划了一系列施压北京的国际行动时,感到非常失望。
    美国对崛起的中国所带来挑战的看法显而易见。然而,正如美国著名外交家、美国外交学会会长理查德·哈斯3月23日发表在《外交》杂志的“新的大国协调”一文所说,不能把“想要的但不可能”当作“可行和可实现的”来追求。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极限施压,但又害怕卷入战争。人们不禁要问,鉴于拜登坚信美中两国处于“极端竞争”,但不必是冲突,而他的做法与前任并无根本差异,那么其目标是什么?
    拜登的团队似乎在依靠国际同盟,并为美国的盟友积极响应其对抗中国的号召而高兴。但如果认为日本和欧盟的合作姿态会转化为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那就太天真了。
    否则,他们为什么还要与北京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欧投资协定,而且是在美国政府过渡时期签署的?
    3月26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对跨大西洋价值共同体表示赞许,但她强调,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欧盟在所有问题上意见一致。她说,在中国问题上,欧盟与华盛顿“并不一致”,“这一点是绝对明确的”。这说明华盛顿若认为欧盟会为了美国与北京的竞争而理所当然地牺牲与中国的经济关系,那将是不明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12-22 13:40 , Processed in 0.13408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