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蒙特利尔拉瓦尔大学生理学系的米歇尔·卡巴纳克说:“脑部应该存在着一种在各种动机之间进行协调的介质。如果缺乏这种介质,就不可能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进行排序。“卡巴纳克做了一系列实验,企图证明快感就是促使进行排序并将它做好的因素。他并且也对其它各种动机如金钱、痛苦、舒适、美味等等进行了比较。他说:“在所有的情况下,快乐(快感)确实是让各种动机进行交流的那个介质”。利用快乐(快感)来做所有的决定。所有决定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快乐(快感)最大化。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因此日常生活中,人类一切所为,实际上是处于对快感的不断追求中。包括:求偶、保持安全、吃、喝、情绪等,以及从学生的造句、组词、做数学题、到做出合理选择、打赌、选择答案等等结论都是能够取得多少快感(包括快乐的感觉,成功的欣喜等)为依据。人们产生这类理论根据的是19世纪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这个人的病历,他的头脑额叶受损,使他不能感受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显然人类并不是即时满足的奴隶,我们可以期待获得眼前快感快乐的欲望,其实这也是这种感觉的最佳持久化和最大化,因为只有减少头脑对许多眼前快感的满足,才能获得长期的回报。因为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不幸的是,指导快感行为的作用可能有着自然的极限。美国加州神经科学家和成瘾性专家乔治·库伯认为,快感系统就象银行,一下子取出太多钱就一下花完,取钱太多和太快会导致破产。他提出了所谓的快感基线,在你的基线之上,得到一个合理的上升你就会有一会儿美妙的感觉,但是你不会保持满足状态太久。因为快感似乎总是令基线上升的——也就是要真正做到知足常乐是非常困难的。真正的快乐,不依附于外在的事物,它就象池塘里的水是由内向外溢泄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的思想和感情中泉涌而出的,想拥有永久的快乐,只能让自己的思想装满快乐和有趣的点子,用空虚的心去寻找快乐,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