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意识的一般示意图和主要临界点如下: (一)全息意识示意图(一般模式) 图0-3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3.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gif
(二)全息意识中的主要临界现象 全息意识存在有许多临界现象。这种现象分成三种,第一种是临界点现象;第二种是临界线现象;第三种是临界状态。以下分别给予叙述。 1 临界点(图0-3) 全息意识中有许多临界点现象值得我们去注意,一般它们分觉醒时的现实意识临界点;模糊时的中间意识临界点;深睡眠时的潜意识临界点等三种。 (1) 现实意识的临界点 灵感点 在文学、艺术或某种科技创造的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智力和情绪呈集束性高涨,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十分敏锐和清晰,思维极其活跃,工作效率极高,这时当事人所思维的事物一时之间成熟,水到渠成,有了飞跃性的结论,意识呈现了突显出来的创造力。这是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突发性心理过程。 它可以在原型的启发下产生,或在注意力转移,致使紧张思考的大脑得以放松时出现。它有二个特点:第一,它可以是现实意识觉醒时的最清醒意识的产物;第二,它也可能是觉醒时,现实意识针对性模糊或中止时,向潜意识高度索取的产物。其方法是把正在干的事完全停下来,经过1个单位时间,比如几分钟、半小时、1~2小时,或干脆第2天时,偶而可能突然想起或想出的新答案或新做法。一些人在睡梦中得到了开创性启发的实例,就是潜意识激发灵感的事实。总之灵感是一切意识创造性活动的很重要组成部分。 灵感可分成以下四种:(1)突发性灵感,即创造者的意识未清晰地指向于外界的诱因刺激物,而是在创造者自身的心理活动中突然出现了没有意识到的诱因。(2)诱导式灵感,即创造者在解决问题不相干的诱因作用下,通过创造的敏感性捕捉住灵感诱因的信息,并与记忆中保存的某些信息融合而成。(3)联想式灵感,即创造者在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作用下,通过联想而达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地解决问题。(4)提示式灵感,即在与解决问题有关的语言提示和启发下,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假设、新方法。 最近美国西北大学和德雷克塞尔大学的科学家们对灵感(顿悟)的工作机制进行了研究。他们让18名研究对象玩一种字迷游戏,每名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都必须报告他们经历过的灵感般的时刻。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技术对研究对象大脑活动和脑电波的监测结果显示,当研究对象从灵感中悟出答案时,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回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出高频脑电波。而通过常规方式获得答案的研究对象则没有这些情况出现。科学家由此推断,前上颞回区域能促进大脑将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进行集成,使人们在其中找到早先没有发现的联系,从而由灵感中顿悟出答案。以下举例: “灵感”能随时闪现吗 (摘自《深圳商报》) ①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泡在澡盆里,灵光一闪,悟出了用浮力原理来解决金冠是否被掺假的棘手问题。300多年前,一个砸到牛顿头上的苹果让他如梦方醒,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② 在科学史上,像这样在电光火石的刹那悟出惊人发现的传奇故事不胜枚举,这使得一些人对于“灵感”的推崇无以复加,然而,美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顿悟”有其独特的机制,它是右大脑某一部位特有的思维方式。 ③ 研究人员让18名参与实验的人玩一种字谜游戏,内容是找出一个英文词,使它能与列出的其它3个不同单词搭配,组合成3个有意义的新词。例如给出fence(篱笆)、card(卡片)、master(主人)3个单词,需要找出与其搭配的另一个词可以是post(邮政),组成的新词为fencepost(篱笆桩)、postcard(明信片)和postmaster(邮政局长)。 ④ 这些问题经过精心设计,一部分需要有条理地思考,另一些则要靠顿悟得出答案。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波的监测显示,顿悟的出现与大脑右半球颞叶中的前上颞脑回区域有密切关系。 ⑤ 当研究对象顿悟出答案时,这一区域活动明显增强,并在顿悟前0.3秒左右突然产生高频脑电波,研究人员相信,这一脑区会将零碎的信息集中,当所有信息能构成完整答案时,就会下意识地变得活跃,产生瞬间顿悟。 ⑥ 哈佛大学教授认为,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消除笼罩在人类创造性思维过程上的神秘色彩。那么,它是否意味着普通人有可能借助顿悟成为下一个牛顿或阿基米德呢?我们不妨如此假设:如果顿悟是一个纯偶然事件,那么我们每个人都还有机会。可惜的是,科学家们只是观察到顿悟时前上颞脑回区域非常活跃,却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控制这个区域,让它始终处于活跃之中,要不,大批的牛顿即将诞生。 ⑦ 不过,前人告诉我们,灵感只会降临到那些有备而来的头脑里,为此,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俄罗斯科学院大脑研究所通过多次实验研究发现,人在大喜大悲之时最容易出灵感,强烈的情感激发大脑的创造力,影响创作过程。 ⑧ 科研人员对15名年龄从17岁到26岁的自愿者进行了实验,方法是向他们提供多个词汇,比如干燥/沙子、爱情/雪、接吻/帽子、灭亡/牙膏等,要求他们用每一个词汇中后面的一个解释前面的一个。 ⑨ 脑波记录器记录的在脑皮层反应表明,干燥/沙子不能引起大脑特别的兴奋,参与实验者要费许多周折才能想起一些非同寻常的解释,而爱情/雪、接吻/帽子、灭亡/牙膏这些积极和消极的刺激却容易引起大脑兴奋,人们比较容易找到一些独特的解释方法和或者定义。 ⑩ 研究发现,一方面,积极或消极的情感才能促使大脑选择单词的速度和数量增大;另一方面,情感的爆发也影响人的一个灵感向下一灵感的过度。至于哪一种情感刺激带来的效果更好、时间更长,目前尚不清楚。 11 人们经常批评其他人“头脑发热”,指的是做事草率不计后果,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头脑发热”是思维活跃的表现。在遭遇大喜大悲之时,人的头脑肯定会发热。这么看来,经常头脑发热的人容易产生灵感,而那些整日内心波澜不惊面无表情者估计创造力不强。 12 当然,这里说的强烈情感必须是生活变故带来的自然反应,否则,整天嚎啕大哭或者狂笑不止都无济于事。其实,一些著名作家早就在实践中发现这一“科学原理”。例如,普希金在创作过程中,总是在自己状态平平时把文章的基本部分写好,而剩下的一些重要情景,则留待灵感降临时奋笔疾书。 (2) 中间意识的临界点 ① 快感点 快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欣快的忘乎所以的飘然若仙的中间意识感觉。自古以来,它就象上帝、和爱情、美丽一样,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痛快、称心、适意、舒服的心情。它是那样地不可着摸和那样地令人神往。快感对人类世界的影响,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困扰,比性、毒品、摇滚乐和巧克力的影响还要深刻。许多人为自己不能像百万富翁那样享受生活而遗憾。财富真的能给人快感吗?经济学家对此早有研究: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快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的人越快乐。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都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例如日本,1960年还是一个穷国,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的人均收入翻了4翻,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行列。然而日本1987年人均快感指数报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960年更高,他们比过去有更多的洗衣机、小汽车、照相机和其它物质享受,但是这并没有明显增加快感的感觉。显然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实际上,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压力更重了。 快感在哪里呢?据美国纽约州一项对彩票迷的调查显示,开奖前,这些彩迷都沉浸在假如自己成为幸运儿就如何如何的幻想之中,有人甚至在采访中狠狠地说:“得奖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公司买下来,然后把老板炒掉。”摇奖产生的幸运儿在获奖之后几周内,通常都会沉浸在飞来横财的喜悦中。不过追踪研究表明,财富并不能带来长久的快乐,几年后,那些幸运儿的快感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以前还缺乏。快感在何方?当我们试图去预测某某东西会让我们产生快感,往往会失望,因为结果常常是错的。 研究快感的专家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吉尔伯特认为,如果你想通过追求浪漫、一辆新车或者一顿奢侈的晚餐而得到快感的话,可以预言,你必定不能如愿以偿。这位心理学家认为想用几个字来定义快感,无疑是精神错乱。“很难说清楚它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当它来临的时候我可以感觉到。”哲学家喜欢赋予快感道德上的涵义,亚里士多德宣称,快感的生活是一辈子都要有善行,如果你是有罪的,你不可能获得快感。心理学家不会走得那么远,简单说来,快感意味着感觉良好,吉尔伯特说:“这种感觉就是当你的孙女扑到你的怀中,当你帮助一个迷路的观光客找到他要去的方向,或者你大快朵颐吃着美味汉堡、蔬菜沙拉时,体验到的那种感觉。”换句话说,每个人体验快感时的感觉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快感的缘由。这意味着快感是种情感,而情感并不是你总能抓住不放的,情感可以重复呈现,但是不会无止无休。 比如说恐惧同样是种情感,当然你不希望自己长期处于恐惧之中,那么对于幸福,它来了又会走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对于追求快感的方式,往往是错的时候比较多,对的时候比较少。现在闭上眼,让你认为可以使你快感的东西一一浮现在眼前:一辆豪华跑车、一次热带海滨的浪漫游、一幢绿树掩映之中的乡间别墅……当你为了这些快感而奋斗的时候,研究人员说,可以预测,你可能会犯错误。在对不同年龄阶段和社会层次的人群调查之后,研究人员得出了上面的结论。首先参加调查问卷的人,假设自己的愿望实现之后,为那时的快感打分,做出一个超前性的预测。此后研究人员一直对他们的生活变化跟踪调查。若干年后,当他们实现了愿望,获得了汽车、别墅、旅游假期等等之后,再对自己的快感指数打分。前后两组数字相减,如果差异为零,那么他们将会和自己原先设想的一样快感。但是结果出来以后,这种差异几乎从来没有为零。这就说明在追求快感这道题面前,人们的选择充满错误。 那到底有没有正确的答案呢?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快乐,是什么使人的心灵在歌唱?科学家们在追寻事实真相。去年秋天,被称为“快感研究之王”的心理学家戴维森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他研究论文。他在论文中说,快感并不是一种模糊的、无法形容的感觉,快感是人类大脑的一种自然状态。也就是说,快感不单单是拥有,它还必须是一种能使人感受到的或是实实在在地让人亲身去经历的无忧无虑舒适快乐的各种过程。因此你可以随心所欲地为自己“制造”快感。 A 快感的产生 有关研究认为,快感的产生也许比人类的历史还要悠久,它是进化过程中最早的情感形式。有的研究人员相信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都能被唤起快感,还有人说连苍蝇和软体动物都有快感,而根据进化论,人类就是由动物进化而来。加拿大科学家迈克尔·凯伯奈克很早做了动物也存在有情绪和感情的实验。 他把一条蜥蜴放在一个由暖灯围起来的角落里,同时把平常的食物放在温暖的角落,而将蜥蜴认为美味的食物放在寒冷的角落。这时候只要寒冷角落的温度高过某一特定温度,蜥蜴就会冒险去吃美味佳肴。但是如果那里太冷,它们就会留在原地就近采食。寒冷的角落里的食物愈是美味,蜥蜴所甘愿忍受的温度就愈低,它们把食物的品质和温暖做了一番比较,科学家发现这不可能只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蜥蜴是由于美味(某种快感)而做决定。凯伯奈克说:“这就意味着它们一定体验到了美味或愉快的感觉。” 人类具有丰富的情感,而追求快感,常常可以是我们作出一切决定的唯一依据。那么快感到底来自何方?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从动物的各种实验中得出看法,他们认为快感应该是头脑的“赞赏中心”,他们在实验中对头脑的这个部位采用温和的电击方法,就能使老鼠进入一种看似痴迷的状态,为了得到这样的电击,老鼠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一系列复杂的动作。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奥尔良图兰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罗伯特·希思想试试人类会不会也有同样的反应。这很可能是一个稀奇,有悖伦理的实验。希思在病人的头脑深处植入一根电极,令他们被快乐所包围,借以治疗他们的抑郁症,经久不愈的疼痛、精神分裂症、自杀情结、上瘾,甚至在当时被当成精神紊乱的同性恋等。事实证明,当他们得到一次次电击时,都表示感觉很好。不过希思并不太走运,当刺激的电流被中断时,良好的感觉立刻就消失了。这项实验是快感理论的有力证据。这一理论认为,在脑部制造快感比较简单,只需刺激相应的神经化学反射区即可。 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已经将头脑“赞赏中心”的脑电图画了出来,这就是“多巴胺系统”。此后另一些科学家发现,传递快感的关键物质不是多巴胺,而是来源于一组不同的脑化学物质,给人带来快感的药品不仅会激活多巴胺系统,同时还会刺激一系列被称为脑啡肽的化学物质的分泌。吗啡和海洛因都属于脑啡肽阿片类的化合物。牛津大学的埃德蒙·罗尔斯还发现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脑区、眼睛后部的额眶皮质区也能产生快感。 俄亥俄州立博林格林大学的雅克·潘克塞普、威斯康星大学的安·凯莉以及其他科学家发现,传递快感的化学物质很可能是脑啡肽,而不是多巴胺。这些化学物质似乎能激活脑深处的电路,该电路与多巴胺系统有重合。因此他们认为有这样的可能:脑啡肽电路是快感的来源,而多巴胺系统则产生与快感相似的“渴求”? B 对快感的一些研究 加拿大蒙特利尔拉瓦尔大学生理学系的米歇尔·卡巴纳克说:“脑部应该存在着一种在各种动机之间进行协调的介质。如果缺乏这种介质,就不可能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进行排序。“卡巴纳克做了一系列实验,企图证明快感就是促使进行排序并将它做好的因素。他并且也对其它各种动机如金钱、痛苦、舒适、美味等等进行了比较。他说:“在所有的情况下,快乐(快感)确实是让各种动机进行交流的那个介质”。利用快乐(快感)来做所有的决定。所有决定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快乐(快感)最大化。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因此日常生活中,人类一切所为,实际上是处于对快感的不断追求中。包括:求偶、保持安全、吃、喝、情绪等,以及从学生的造句、组词、做数学题、到做出合理选择、打赌、选择答案等等结论都是能够取得多少快感(包括快乐的感觉,成功的欣喜等)为依据。 人们产生这类理论根据的是19世纪有一个叫菲尼亚斯·盖奇这个人的病历,他的头脑额叶受损,使他不能感受到任何情感,有启发意义的是,他也因此而不能再做出任何决定。显然人类并不是即时满足的奴隶,我们可以期待获得眼前快感快乐的欲望,其实这也是这种感觉的最佳持久化和最大化,因为只有减少头脑对许多眼前快感的满足,才能获得长期的回报。因为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不幸的是,指导快感行为的作用可能有着自然的极限。 美国加州神经科学家和成瘾性专家乔治·库伯认为,快感系统就象银行,一下子取出太多钱就一下花完,取钱太多和太快会导致破产。他提出了所谓的快感基线,在你的基线之上,得到一个合理的上升你就会有一会儿美妙的感觉,但是你不会保持满足状态太久。因为快感似乎总是令基线上升的——也就是要真正做到知足常乐是非常困难的。真正的快乐,不依附于外在的事物,它就象池塘里的水是由内向外溢泄的,你的快乐也是由内在的思想和感情中泉涌而出的,想拥有永久的快乐,只能让自己的思想装满快乐和有趣的点子,用空虚的心去寻找快乐,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a) 快感产生的原理 既然发现了头脑里的快感中心,研究人员不禁要问,它们究竟是干什么用的?答案是:快感远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强烈的、纯粹的人们追求目标,它其实影响到头脑所有的基本加工过程。目前还没有人能将这些研究成果串在一起进行合理的解释,但是科学家逐渐对头脑是在那个区域产生快感及如何产生这些快感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对历代诗人、作家和语言学家来说,则很难想象,他们所创造的文学、艺术和神的形象,不是和艰苦巧妙的思考相联系,因为研究也许证明,这些成功的思维所产生的成功快感似乎可以与将几微安电流注入头脑深部的一个极微小区域划上等号。 另外,人们对“赞赏中心”的功能认识也有了比较明确的看法,这就是对一些例如吃东西和性这类具有生存意义的活动进行赞赏。在此后的许多年中,从象吸食海洛因以及达到性高潮,这样强烈的快感和达到相对平和的饱餐后的满足以及赢钱后的激动等等,任何一种可以想象到的自然和不自然的快乐,都可以被“赞赏中心”和多巴胺释放联系到了一起,尽管如此,许多科学家仍然认为头脑中的快感原理,还远未被揭示。 快感对于优化人类的生存功能远不止于此,许多日常中的从食物的挑选,到数学问题的解答,以及日常事务的决策,轻度快感从意识上帮助我们进行了各种行动计划和实行过程,让我们大脑过滤性地指使我们的感官,优化和选择性地接受了各种外界的光、声、色、味、以及各种信息。这种轻度的快感很可能是我们所有情感的来源,也许知觉的感受指标,本来就是由简单的快感与非快感逐渐演化而来。 有人认为让人们注意到怎样区分“欲望”、“喜爱”之间的区别与描述,都涉及到快感,而快感如果单以多巴胺系统来表示,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他们发现,当人们服用阻碍或刺激多巴胺释放的药物后,人们并未表现出某种口味喜好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说明多巴胺系统本身并不能制造快感。“多巴胺系统是关于动机和追求的。它给出一种大致的欲望或是催促一种参与到世界中的热情”。对毒瘾的研究进一步说明多巴胺系统主管的是欲望,而不是快感。染上毒瘾的人为了维持他们的快感,必须不断地增加毒品剂量,事实上他们后来只是“想要”越来越多的毒品,而不是说他们越来越“喜欢”毒品。 有的研究人员说,只有完全了解快感和欲望的脑电图,才可能更好地理解目前世界上许多人所产生的肥胖和吸毒。有一种看法是快感是由脑深部组织和脑啡肽细胞产生的。前面提到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眼眶的后面也有个被称作额眶皮质区的细胞也能对快感的产生作出关键性的作用,以上几种都是人类享受快感的发源地。在脑的许多部位都发现了快感中心后,研究人员不禁想知道它们的作用。答案是快感可以对所有的脑部基本活动施加影响,这种情况很可能产生于远古的人类产生之前,并且还在不断地进化中。快感可以用于指导行动,它的产生和出现使它成为人类简单的一个生存目的。人在同一时刻总是会有各种互相矛盾的需求:吃、喝、玩、安全、保温、求偶等等。这些都是不同的需求和动机。 (b) 快感递减律 我们在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大人对节约用水,虽“言之谆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来得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生活顿起困扰。对家中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作洗脸用,再作洗抹布用,最后还用它来冲马桶。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感到过的珍贵。 由此想到一篇题为《快感递减律》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情景: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得到一杯净水,给他带来无比的满足与幸福。而当他回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降到了零。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菜市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一条胖头鱼。中段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高兴两个礼拜。后来去了美国,鱼随时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北京鱼好吃。朱元璋还是穷小子时,一天又饿又病,乞得一碗杂七杂八的汤水,上面漂着几片青菜,还有几块豆腐,觉得滋味美极了。后来他当上了皇帝,山珍海味越吃越没胃口,下旨御厨做当年的所谓“翡翠白玉汤”,可是御厨做来做去,也做不出朱元璋要的当年的美滋味。 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快感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 按《快感递减律》作者林火女士的观点,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悖论。经济发展本是为了给人类创造更多快感,但经济越发展,物质的边际效益就越递减,人们从物质当中得到的快感就越少,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悖反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赞同“上帝”的做法,但到底应该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快感递减”的一种方式。 时下无论国内外,都有些富裕程度相对较低的人,从物质中获得的快乐与满足,超过富裕程度高的人,原因与这种心态不无关系。他们在走向富裕时,没有忘记沙漠中的口渴,没有忘记无鱼无食、又饿又病的日子。此外,要控制“快感递减”,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愈艰,爱之愈深。如果认为自来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他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与愉快,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也有助于人们不致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快感减下去。 C 快感的几种作用 (a) 快感能帮助人抗病 由于研究者们已经了解了“快感”的自然特征,戴维森及其同事们发现,这些特征对人体的其它部份都有着强有力的影响。经过心理测试判定为更快乐的人,他们在接种了流感疫苗产生的抵抗流感病毒的抗体要比平均水平高出50%。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发现,有快感或者满怀希望、乐观和满足这样的精神状态,似乎能降低或者限制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糖尿病、高血压、感冒和上呼吸道疾病的严重程度。荷兰一份2004年11月发表的对老年病人的研究报告说,经过他们长达9年的研究发现,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能把病人的死亡危险降低50%。 (b) 先天因素影响快乐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快感。那么从临床的角度看,到底什么是快感呢?迄今为止,没有人能清楚地解释这个问题。戴维森说:“快感,就像是人类各种积极情感的荟萃。快感是一种‘舒服’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面,每个人都没有改变状态的动机。”科学家研究快感使用了两种为大脑“照相”的工具——功能性磁共振影像,这种设备专门用来为大脑活动区域的血液流动“照相”;脑电图,用来探测神经的电子活动。这两样工具都瞄准人类快感感受产生的主要场所。戴维森说:“我们相信,人类大脑的这个部分至少是某几种快感的中心源泉。”这就是说,一些人生来就是乐天派,他们常常感到快乐,原因就是他们的大脑前额叶皮质部分经常保持活跃。对人类婴儿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戴维森对未满一岁的婴儿进行了一项实验,他让婴儿的母亲暂时离开自己的孩子。“当妈妈刚离开时,一些婴儿会歇斯底里地啼哭,而另外一些婴儿却不哭不闹。”结果显示,凡是大脑前额叶活动程度越高的婴儿,越不可能哭。不过戴维森发现,人类的大脑可塑性极强。随着人生经历的积累,人能克服先天对快感的影响,尤其是在青春期以前。他还了解到,适当地经历一下消极的情绪,反而对人有好处。这就像锻炼我们的“快感肌肉”,或者打一针对付忧郁的预防针。 (c) 好心情增强人的免疫力 不过,人类情绪的状态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体的生化反应的,研究者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这个过程。”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库布赞斯基说。戴维森在实验中发现:当人感到快乐时,一种叫做皮质醇的化学物质在大脑中的含量就会减少;而当人感受到压力时,人脑就会相应地产生这种化学物质。科学家们知道,皮质醇会压抑人体的免疫抗病功能。乐观的人可能比悲观的人更不容易感受到压力,所以他们体内就不大会产生上面提到的这种化学物质。 (d) 学会期待让人快乐 美国另外一名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的布莱恩·科诺森,研究心理预期对人快感的影响。“当人们想到快感,”科诺森说,“他们就联想到感觉会很好,但是快感的很大部分也包括对事物的期待。”科诺森用金钱来衡量人对快感的感受:当被测试人打赢一次电子游戏,他就能获得一小笔现金奖励。“在他们得到金钱奖励的时候,我们用仪器探测他们的大脑,”科诺森说,“我们可以用仪器‘看见’他们大脑出现一道‘闪光’,这肯定和他们赚到钱时产生的快感有关。”那道闪光不是出现在大脑左前额的皮质层,而是大脑皮层的深处。科诺森说,奖励越大,对大脑皮层深处的刺激也越大。他相信,他所寻找的快感的感受就是人们在那一时刻感觉到的一种兴奋。另外,戴维森发现人能感受到多大的快感,还和神经传输媒介有一定的联系。所谓的神经传输媒介就是把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细胞传递到另一个的化学物质。 (e) 快感者更会照顾自己 从1998年开始,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有快感人有更懂得保持自身的健康。他随机把1000名成人分成3个组。第一组每天记录自己的情绪状态,用1到6分级,第二组也照第一组的做,除此之外把每天惹他们生气和引起争吵的东西列成一张表。第三组则被要求记录每天所有能让他们高兴的事。尽管所有人都是随机分配到每个组里的,但是最后一个组的人不仅像预测的那样,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而且埃蒙斯还发现,他们更愿意花时间进行体育煅炼,定期检查身体和养成良好的防病习惯。这些研究成果让“快感研究者”们欢呼雀跃。科尔特纳说:“当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积极的情绪和快感能让你的免疫系统更好地为你工作,或者帮助你抵抗疾病入侵,让你长寿,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对快感的研究中。” D 快感在生活中 为什么人们玩蹦极跳,就是把自己绑在滑雪板上从悬崖往下跳,或从飞机上跳伞,或攀岩,许多危险有压力的极限运动如何在参与者心跳之后令人感觉到满足快活?其实这种寻求刺激的行为,也只是头脑工作的一个副产品。按照研究人员的说法,头脑的快感系统可以赞赏和指导我们的行为,它能确保我们所干之事有助于生存,但是许多有利于生存的行为自然地也包含有冒险的成分。比如采集、狩猎和争夺配偶等等,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在既保证安全又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二者常会发生冲突。 快感其实也只是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让我们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它不能太过长久。在进化过程中,如果一种动物太过沉溺于吃某样东西的快感,它就会沦为另一个捕食动物的猎物而被淘汰。所以快感总是短暂的。生存的目的让我们拥有快感,但是生存的目的更多是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个目标上。这就能部分理解和解释当你吃得太饱时,最美味的食品也令人感到乏味倒脾了。 科学家认为这种快感过后让人回落的反作用,也是因压力所引起的压力激活了头脑的快感系统,压力也使头脑对快感产生抑制。这使我们的感情象一个钟摆一样地晃来晃去,其中每一个的情绪高潮都接着一个低潮,而每一个情绪低潮接着又是一个高潮的来到。因此根据库伯的快感基线理论,如果你用错了快感系统,无限地让属于快感基线的快乐不按一定比例地“尽情”使用,你的欢乐就会很快地面临到无法超过快感基线上升的程度,造成情感的“耐受性”,这就是成瘾的过程。 最初时,一种药物可能给你强烈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的来源很快就消耗殆尽,接着同样的剂量只能产生较小的快感。因为头脑的赞赏系统是消耗性的,所以那些瘾君子花费大量时间不是在享受,而是在试图恢复头脑原来就有的正常感觉。这时候成瘾者除了药物外,没有什么能让他产生快感,最后就连药物也不能为力,就好象他把整个快感系统都掏空搞垮了,顽固的“心瘾”也就因此形成。 其实还有许多类似成瘾的日常行为,如:上网迷、赌徒、性乱迷、工作迷、购物迷、美食迷等等,在这些情况下,头脑的快感系统的有限资源都在被过快地支出。库伯说:“你可以始终获得快乐,但是,没有始终的强烈快感。世界上从没有一种能给你带来免费或长时间高潮而不留后患的药品。没完没了的高潮在进化上是不可能的”。 科学家指出,只是追逐快感,我们可能永远也得不到幸福,因为假如我们能够体会到某种快乐,那只是因为我们从意识上能够肯定需要什么。只有我们在天气太热时才能体会到冰镇饮料和空调冷气的舒畅,或太冷时浸到汤池里感受到温暖的快乐,一旦体温稳定下来,我们体验就会不同了。如果不是危险或恐怖,那就会处于轻度快感般地惬意或无关紧要的无感觉心理状态。事实上快感并不是幸福,那只是一时的欢乐,而那种长时间的平静、平安、和恬淡才是真正的幸福,尽管快感是多么地平凡,但确实让人回味无穷。 ② 梦点(见文中其它章节) ③ 导引术(临界)点: 在导引术的训练中,炼功人使用放松、自然、入静的诱导方法,暗示自己、让自己进入一个似想非想、似梦非梦、模糊恍惚的中间意识状态,这是种中间意识的临界点现象,我们即把它称之为导引术状态,或简称为导引术(临界)点。 ④ 催眠术(临界)点 人在催眠师的诱导下,可以进入一种与一般睡眠不同的精神状态。表现为人的意识并未停止,而且还出现精神恍惚、无法自主或产生感觉麻痹、感觉扭曲和产生幻觉等种种表现。这些都是催眠术(临界)点现象的表现。 (3) 潜意识的临界点 ① 任氏零点 现实意识消失到零,无意识即将开始的临(O)界点。 以下举例: 任恢忠在哲学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零” ——任星整理 任恢忠(1941-2003),在哲学专著《物质·意识·场》中,作者赋于了“零”的丰富内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对零的应用,不局限于某事物特定的层面上,如对物质的分类中零的认识,以及“静止质量”的这一层面上,而是在零的意义上拓展和引申为中介的范畴。在数学中,零原本就是一个中介的数,零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中介,它比任何数的内容都丰富;零是正数与负数之间的中介,在正与负之间是唯一公证的中性数……零物质、零点运动、零时空、零点思维方法……任恢忠同志把“零”作为一系列中介范畴的共同“姓氏”,把宇宙间的一切矛盾范畴沟通起来,从而在理论上最后确定“中介观”而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面对任恢忠先生这些对“零”独具匠心的认识,其价值,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认识;其意义更是深远,也必将引起人们对它的深切关注。 ② 警戒点 这是一种人类在劳动与进化中形成的保护反应! 话说某战场上有一军医,因救治伤兵已经几天几夜没有好好休息。在一个治疗间隙,他终于有空倒头呼呼大睡。突然从前线又运来一批伤病员,需要立即叫醒这个军医。但是,事实上人们不管是用手推,还是往他脸上喷水,都无法唤醒他。最后助手在军医耳边轻轻说“伤兵又来了,请你起来动手术”,只见他一骨碌地爬起来……。 有一位姐姐,在其小妹婚后的某一天去看她,姐妹相见格外亲热,说了一夜的悄悄话,睡的时候已是午夜。第二天天刚亮,沉睡在身边的妹妹忽然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异常清醒地说:“小明(妹夫),出车回来了!”其姐侧耳细听没有动静,禁不住摇头苦笑。小妹却飞速地跑到窗前,撇开窗帘,并兴奋地叫起来,果然是小明回来了。 某先生未下班,一群女友和他太太集中在家中玩,又歌又唱又跳舞,还大声地开着音响,正热闹中,忽见女主人噤了一声,快速走向门口,一拉门,门外立着的正是她家先生,他举起来而未开始敲门的手仍在空中举着。 夜已深,有一户人家的妻子和孩子都已经进入了梦乡,刚下班回家的丈夫因忘了带钥匙无法进屋。便先在门后,接着又爬上窗户,又打又叫,声大震耳,但无论如何总无法叫醒妻子。于是丈夫就把嘴贴在窗玻璃上,学他孩子叫了声:“妈妈!我要尿尿”。果然妻子马上醒来……。 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给睡眠者反复播放许多人名的磁带,当睡眠者听到正与他热恋的少女的名字时,脑电图及皮肤电荷就会发生变化,对其它名字则没有任何反应。 这些日常中可以见到的事,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睡眠时,大脑处于被抑制的潜意识,由于人类在远久的进化中形成了高度的本能保护,使人在睡眠时,大脑中仍有某个不受抑制的“兴奋部位”,这个部位,也就称为“警戒点”。人类通过警戒点对外界保持有相当强的警觉能力,使人产生了选择性的本能保护性反应。 这种警戒点反应分成主动和被动两种。主动警戒可以生物钟现象为例,如,人睡到一定时间就能主动醒来。被动警戒可以母婴为例,即婴儿的哭声成为唤醒沉睡母亲的反射条件等。警戒现象可以随着人的需要而不断改变,例如婴幼儿慢慢大了,母亲所警戒的意义也就有了新的改变等等。示意图见图0-2。 2 临界线(图0-5) 全息意识中有许多临界线现象值得我们去注意。这种现象一般可以分觉醒时的现实意识临界线现象;模糊时的中间意识临界线现象;深睡眠时的潜意识临界线现象等三种。 (1) 现实意识的临界线现象 ① 高峰线 人意识的敏锐和清醒的分界线。 ② 清醒线 人意识的清醒和惯性的分界线。 ③ 惯性线 人意识的惯性和钝性的分界线。 ④ 智力分界线(白日梦线) 常见的智力因素有80多种,包括思维力、创造力、理解力等,然而当人的清醒度下降时,如意识进入了迷糊态,上述所有的智力现象也急速地下降,这时人的主动、主觉、主观等能力也进入迷糊,于是人的智力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化,这就是智力从清醒到模糊的分界线即智力分界线。 (2) 中间意识的临界线现象 ① 记忆力提取阻力屏(记忆屏) 记忆力的产生是现实意识提取前意识中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意识信息,包括知识、经验等的结果,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意识的界限,必需意识的中介参与和介入,其中这种通过意识中介与界限的提取过程,我们把它称之为记忆力提取阻力屏,或简称为记忆屏。 ② 情感(梦)线 情绪、感情、及其所连带的一般感觉知觉的分界线;或有梦与无梦的分界线。 ③ 山星O点线 意识流的O点分界线。 (3) 潜意识的临界线现象 ① 潜意识屏障 它具有稽查、抵抗和压制潜意识的作用。是知觉从睡眠到虚幻(梦)到模糊的分界线。由于潜意识是个未知与“不可知”的意识,因此让潜意识屏障成为现实可知与虚幻不可知可靠有效的分水岭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举例: 脑损伤后的奇迹 (摘自《南方周未》) A 英国人托米·麦克休原来是一个建筑工人。3年前的一天,坐在马桶上的麦克休突然感到头痛难忍,不一会儿他就栽倒在地板上。麦克休因突然脑出血接受了手术治疗。 B 麦克休幸运的逃过一劫,但是他的性格却从此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本来,麦克休并没有什么“艺术细胞”,可是在这场灾难后,他却开始痴迷于绘画,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让他每天都花大量的时间来画画。 C 麦克休的画技疯长,他生活的内容就是不停地绘画、雕塑,还有写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麦克休在大发感慨之余,也对自己的病心存感激。为了弄清麦克休奇特的病症,伦敦大学的心理学家对他进行了认知能力的测试。 D 结果显示,虽然他的智商总的来说在正常范围之内,可是他对一些脑筋急转弯之类的反应总是就显得很不在行了。他可以按要求说出各种各样的家具,可是,如果这时候突然让他罗列动物的名称,他转不过弯来,还是不停地念叨“椅子、沙发”之类的东西。 E 伦敦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认为,研究此病例有助于发现大脑产生艺术灵感的机制。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科学家布鲁斯·米勒博士从1990年开始,专门研究大脑损害与艺术才能之间的联系,至今已观察了20多个类似的病人。 F 在他的病例中,有的像麦克休一样患病前对艺术没有什么才能和兴趣,也从来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患病后就莫明其妙地迷恋上了绘画并充满天赋。也有的发生另一种情况,他们本来从事美术工作,但是患病后绘画的风格和技艺出现了彻底的转变。 G 有一位美国华裔女子,她一直擅长于中国山水画和西方写字风格的水彩画,可是自从她从患了脑病以后,她就开始融合中西画法,创作了一系列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印象派作品。“她的作品非常独特,充满了一种从压抑中解脱出来的狂野和自由,和以前的风格迥然不同。” H 米勒博士通过对这些病人长期的研究,发现他们的病变部位都在左侧大脑的额叶和颞叶,这一区域主管人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行为(主要是与人交流、互动的能力),所以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最终会完全失去语言交流的能力。遗憾的是,对于这种罕见的大脑疾病,医学上迄今还没有任何治疗手段。 I 参照米勒博士的结论,专家初步认定麦克休的大脑操作区域也应该在左侧大脑的额叶,所不同的是,麦克休并没有发生语言障碍,这一点目前似乎还难以解释清楚。那么,左侧额、颞叶大脑操作为什么会把患者“改造”成艺术天才呢?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J 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当左侧大脑退化时,右侧与视觉、色彩觉、空间感等有关的脑组织就得到解放,患者本身就具有了艺术灵感因而得以激发。大脑各部分通过神经介质形成兴奋和抑制的环路,正常人脑内的这种所谓的“平衡”实际上也意味着“平庸”,而天才的大脑在某一方面会特别突出,同时也往往存在着“不平衡”所带来的其他方面的缺陷。 K依照上述理论推测,如果情况颠倒过来,右侧大脑特定部位的损伤能否让患者立刻变成雄辩家?米勒博士说,他设想过这种情况的发生,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例,所以对此还无法肯定。 L 他相信随着功能性磁共振影像技术的发展,现代神经科学必将会进一步验证这些假说。不仅如此,他还希望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研究,能够从神经心理学的角度,加深对人类艺术创造力的理解。据说,一部以“大脑疾病造就艺术天才”为题材的电影正在筹拍当中,汤姆·克鲁将会扮演银幕上的“麦克休”。 ②元神线 生命的“分界线”。 3 临界状态(图0-4) 人的临界状态有四种,即生理临界状态、精神临界状态、意识临界状态与心理临界状态。人在正常的情况下,其四种状态应该是同步的。如:人在现实意识时应该是觉醒(生理)的和显我(精神)的以及具有相当的智力、情绪与感知觉(心理)的等等。而人的四种状态的不同步,或出现紊乱,则往往是一种病态的表现。或是人处在某种特殊状态中的一种表现,如睡眠中的人,仍处在“警戒点”状态中等。 (三) 抑制因素(管制区) 因疲劳、饮酒、用脑太久等原因而产生的。 (四) 兴奋因素(管制区) 因休息、睡眠时间已经足够等原因而产生的。 三 我(自我)(图0-4) 我,第一人称,指的是本人意思,而在全息意识中所指的就是人的整体精神状态。 我是校长、我是作家、我是医生、我是孩子的爸、我是中国人。我把自己看成是生活的主角,我把自己看成是生活的配角,我把自己看成是生活的观众,而不屈服于命运的强者,总是把自己看成是生活的编导。我可以自得,但不能自傲;我可以自守,但不应自卑;我可以自爱,但不要自恋;我可以自伤,但不能自弃。我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我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我把自己征服了是人生的成熟;我把自己理解了是超凡的哲人。 (一) 我是谁? 有人问,我是谁?在现实中,其实有关我是谁,好象都是毫无疑问的,比如:年龄、性别、职业、信仰等。事实上我就是我,但是我的确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在这些表现中,当此时刻的我,当然还都是我,但是果真如此吗?比如说:人在中间意识、潜意识状态中,是不是还有没有我?我还没出生时有我吗?我死后有我吗?在哪里?我执着、我入迷、我迷幻、我迷狂、以及在各种各样的情况和意识状态中,真正本来的我是什么?什么是我的?什么是意识的高峰?自我意识的主体、客体和本体是什么?用什么来判断我和我的存在?人吸了毒、睡了觉、入了迷;或人处于梦幻疲劳酒醉中;或人处于极怒、极悲、极喜中;或人已经失忆、变态、疯狂。这时的我还都是我吗?对我来说,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现实?在其它人心目中的我是我吗?在我自己的心目中我是我吗?如此等等。 “我”,主要指个人所特有的形象、思维、行为、特征等。一家人,听到自家人讲话,走路的声音;看到熟悉的外形、惯有的动作,就知道那就是“我”或且是“我”已经来了。纵观大千世界,明摆着每个人总都是有他自己的特点,包括人格、习惯、道德、待人接物、处事,无一不带着强烈的个人特点和烙印。因此是不是“我”,自家中的每个人都心中有数,也就是说自家人认识自家人,包括各个熟人,以及熟悉圈内的人,都认定我们中有一个“我”,他可以是父亲,是母亲,是儿女,也可以是亲戚朋友、熟人,他就是你、就是我。他以具有“我”这个人的强烈而独到的特点生活在我们中,和我们一起“演出”了悲欢离合、阴晴圆缺的人间“喜剧”。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本我、真我、现实中的我、本能中的我。他具备有相当完备的个性、心理和各种知觉与感觉,以及具备有相当完善的特有性格和智力。 我相信命运,但不相信在床脚下压四个铜钱就能让婚姻幸福美满,又能让夫妻白头偕老。我相信风水,但不相信树一个屏风,排一口鱼缸,就能让人总是逢凶化吉,又可以万事平安。我相信人的因素,除此外这世上的确还有许多神秘的对应关系,但不相信一个人走路时先抬左脚或是先迈右脚能决定此行成败。轮回、因果、报应,万能的上帝与天神在哪里?提升、堕落、永恒的天国、无边的地狱在何方?际遇起落、生死荣辱、决断迷茫、相信不相信。“万宗万法,心内求法是正法,心外求法是外道。”信仰、迷信、科学、神话、宗教,佛经说:“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灭定业。”诸象皆为心的影子,因此一切只能靠自己,一个人如果心澄净了,就可以天天过好日子,夜夜是好时光,更可以处处有福地,事事成正果。《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道见如来。”从真正意义上说,心如果没有了阴影,还有什么能迷惑,能污染我们呢? 未出生的“我”存在于父亲急切的等待,母亲的百般呵护中;现实中的我生活在世俗的忙忙碌碌中;死去的我在那僵硬的尸体中没有我,这时的我存在于儿女亲人的心目中,熟人的记忆中。人吸了毒,上了瘾,很可能六亲不认丧尽天良,成了面目皆非的我。睡了觉、入了迷的人,天晓得啥知道什么是我。梦幻、疲劳、酒醉中的我,可能是似我非我。极怒、极悲、极喜中的我,可能是毫无理智的我。失忆、变态、疯狂的人,则根本不是“我”。“我”多姿多彩、千变万化,那是处在各种意识状态中的我,自我、本我、真我、幻我、显我、实我、非我、钝我、超我、我、我、我……我是谁?你问我,我问谁?这是一个多么复杂奇怪的我。有诗为证《我无法讨论与宣讲》我六神无主无法讨论迷信/我饥肠漉漉无法讨论饥饿/我衣不蔽体无法讨论道德风化/我无故被打受伤,无法讨论犯罪率上升/我无家可归,无法宣讲仁慈上帝的庇护/我饥寒交迫,无依无靠,怀着一颗痛苦的心,无法宣讲人们的圣洁、高尚与善良/我有血有肉无法宣讲完美无缺超凡脱俗/我无家可归,且不为人所需要、所爱、所关心,无法讨论,无法宣讲。 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欺我、骗我、衰我、毁我、苦我、讽我、害我,我将何以处之?凭我、随我、尽我、容我、让我、由我、任我、利我、誉我、称我、乐我、帮我,我怎么啦?天才晓得我为什么无法对你倾诉,当然“神”未必这样想,因此我的声音你听不到。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别忘了我是“谁”,请认清“我”,理解“我”,知道“我”,那时我将会是一个崭新的我。一个与众不同的不自暴自欺、不狂妄自大、不虚幻变态的实实在在的我。以下举例: 第一部分 我 1 最近有人见过我吗 (摘自《读者》) 让我想想,我要说什么来着?它就在嘴边。哦!对,是关于我的记忆力。坦率地说我的记性像个铁筛子,通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如果现在你问起我正打算与妻子上哪儿吃饭,我都说不出来。我记不清自己的车牌,常常需要在电话号码簿中查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为了不忘记一些事情我在手指上拴上绳子,可又记不清这代表什么。许多人走过来对我说“我敢打赌,你不记得我是谁了。”他们总是对的,我向来记不住别人的名字。另一方面,我常常忘记别人的容貌。也就是说我认出了那张脸,但不能把他与那个人对上号。我在参加鸡尾酒会时,我会无礼忽略主人,或面无表情地看着一个昨天刚与我吃过饭的重要生意伙伴。我会穿过大厅,热情地握住一位过去一直竭力回避的同学的手,而他会利用我的热情问候,乘机向我借10块钱。我发现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向遇见的每一个人点头,以至给人一个竞选者的印象。如果我看见人群中有人在招手,我会报以微笑,并向他挥手,然而常常是他在向我后面的人打招呼。我不得不把伸出的手停在半空中,装作挠耳朵的样子;或假装向站在他身后的人找招呼,糟糕的是站在他身后的人见了,也向我挥手。 一次我在街头遇见一张我熟悉的面孔,我只好停下,假装欣赏商店的橱窗,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这张脸的主人还在不在那儿。不幸的是他也看见了我,在另一个橱窗前停下,也向我这边鬼鬼祟祟地张望。不久,我们的目光相遇了,于是假装惊喜地互致问候,“嗨,多让人高兴啊!”我们拍着彼此的肩来掩饰各自的尴尬。我们一起走在街上,说一些彼此都没有改变、现在怎样之类的话。同时我迅速在记忆中搜索在哪儿见过他;去年夏天在考德半岛见过?俱乐部成员?艾蒂的丈夫?……然后,我试探着问:“你妻子好吗?”“玛瑞塔很好。”他的回答使我的希望彻底破灭了。我转弯,他也跟着转弯,怎么才能甩掉他呢?我别有用心地问:“你没有绕道走吧?”……随后,我们的话题不得不转为天气和球赛,诸如“你觉得热吗?”“你喜欢巨人棒球队吗?”我很担心如果遇见熟人怎么介绍他,是一起打高尔夫球的?卖保险的?还是比尔的朋友?“收到过比尔的信吗?”我又试探道。“比尔是谁?”他诧异地问。于是我们的谈话又陷入了僵局。我走进了我家所在的街区,可他还是顽固地紧跟着。在我家门前,我如释重负地停下,我们握着手,“很高兴遇见您。”我点头走进自己家。“我们还会常见面的。”他说着走进我家隔壁的房门。 我很难记住我所听过的故事,更记不住是在哪儿听的。当我向别人讲述某人讲给我听的故事时,我发现我的听众好像对此并不感兴趣,他的表情使我觉着自己像一个上了年纪、好心而又愚蠢的老头,我越往下讲,他变得越有耐心。当我快讲完时,才意识到我昨天已对他讲过了,不仅仅如此,这个故事还是前天他讲给我听的。 我在买衬衫时也有同样的麻烦。我模糊地记着36这个数字,但我弄不清那是我的颈围还是腰围。我身上穿的衬衫上会印有尺寸,但当着商店里那么多人把衬衫扯出来看会显得极其愚蠢。我只好含糊地指着柜台上一堆衬衫对服务员说:“那件看起来正合适。”结果我衬衫的袖子只长及腰部,领子也不合适,使我看起来就像一个处在一群衣着考究的城里人中间的乡巴佬。 我妻子有一种非凡的才能,她能记起我6年前说过的话。在我们争吵时,她能在合适的机会得意洋洋地提起;她从没有忘记有一次我说起过喜欢红头发的女人,她使我永远都没有忘记这一点;她可以确切地推算出艾尔莎的孩子什么时候出世;她能说出在桥牌俱乐部吃过的菜名;她能一字一句地说出售货员对她说了什么。但是我们一起走出房间时,她记不起有没有熄灭雪茄。 看来,最好的办法是训练自己的记忆力。我正在读的一本书(但愿我能说出它的名字)说,记住某个名字最好的办法是把它与其它东西联系起来,看来它说得颇有道理。一次我遇见了戈登先生(戈登在英语中是花园的意思),为了记住他的名字,我这么联想:花园需要肥料,而肥料让人想起牛棚,牛棚内通常都有奶牛,奶牛能产黄油,黄油又让我想到自己领带上的油渍。于是,当我再次遇见戈登先生时,我盯着自己的领带,确信自己仍戴着那条领带,然后我愉快地向他伸出手说:“你好,肥料先生。”就这么简单。记电话号码也很容易。假如我要记92561,那么9代表棒球,2与5正好是我妻妹的两个孩子的年龄,6加1为7,正好是我帽子的号码。于是我可以这么记:设想我妻妹的两个孩子和我的帽子打棒球,或者我可以从号码簿中查找。一本关于记忆的书说记忆和肌肉一样,越练越发达。有趣的是我竟然忘记了这个与自己名字一样熟悉的书名。我的名字是什么?这太容易了,它就在文章的上面,可问题是我忘记把文章放在哪儿了。 2 我很重要 (摘自《性别按钮》一书)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粟。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位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人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们不重要。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只要计算一下我们一生吃进多少谷物,饮下了多少清水,才凝聚成一具美轮美奂的躯体,我们一定会为那数字的庞大而惊讶。平日里,我们尚要珍惜一粒米、一叶菜,难道可以对亿万粒菽粟亿万滴甘露濡养出的万物之灵,掉以丝毫的轻心吗?当我在博物馆里看到北京猿人窄小的额和前凸的吻时,我为人类原始时期的粗糙而黯然。他们精心打制出的石器,用今天的目光看来不过是极简单的玩具。 如今很幼小的孩童,就能熟练地操纵语言,我们才意识到已经在进化之路上前进了多远。我们的头颅就是一部历史,无数祖先进步的痕迹存于脑海深处。我们是一株亿万年苍老树干上最新萌发的绿叶,不单属于自身,更属于土地。人类的精神之火,是连续不断的链条,作为精致的一环,我们否认了自身的重要,就是推卸了一种神圣的承诺。回溯我们诞生的过程,两组生命基因的嵌合,更是充满了人所不能把握的偶然性。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机遇的产物。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时辰,由于一片小小落叶或清脆鸟啼的打搅,依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碎了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与朋友相处,多年相知,使我们仅凭一个微蹙的眉尖、一次睫毛的抖动,就可以明了对方的心情。假如我不在了,就像计算机丢失了一分不曾复制的文件,他的记忆库里留下不可填补的黑洞。夜深人静时,手指在揿了几个电话键码后,骤然停住,那一串数字再也用不着默诵了。逢年过节时,她写下一沓沓的贺卡。轮到我的地址时,她闭上眼睛……许久之后,她将一张没有地址只有姓名的贺卡填好,在无人的风口将它焚化。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它们的羽毛。我的设想象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远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我很重要,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的跳动。我很重要,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分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3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摘自《年轻人》)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自从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以来,没有一个人和我一样,我的头脑、心灵、眼睛、耳朵、双手、头发、嘴唇都是与众不同的。言谈举止和我完全一样的人以前没有,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虽然四海之内皆兄弟,然而人人各异。我是独一无二的造化。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不可能像动物一样容易满足,我心中燃烧着代代相传的火焰,它激励我超越自己,我要使这团火燃得更旺,向世界宣布我的出类拔萃。没有人能模仿我的笔迹,我的商标,我的成果,我的能力。从今往后,我要使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因为这是我得以成功的一大资本。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不再徒劳地模仿别人,而要展示自己的个性。我不但要宣扬它,还要推销它。我要学会去同存异,强调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回避人所共有的通性,并且要把这种原则动用到商品上。推销员和货物,两者皆独树一帜,我为此而自豪。 我是独一无二的奇迹。 物以稀为贵。我独行特立,因而身价百倍。我是千万年进化的终端产物,头脑和身体都超过以往的帝王与智者。 但是,我的技艺,我的头脑,我的心灵,我的身体若不善加利用,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迟钝,腐朽,甚至死亡。我的潜力无穷无尽,脑力、体能稍加开发,就能超过以往的任何成就。从今天开始,我就要开发潜力。 我不再因昨日的成功沾沾自喜,不再为微不足道的成绩自吹自擂。我能做到的比已经完成的更好。我的出生并非最后一个奇迹,为什么自己不能再创奇迹呢?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不是随意来到这个世上的。我生来应为高山,而非草芥。从今往后,我要竭尽全力成为群峰之巅,将我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我要吸取前人的经验,了解自己以及手中的货物,这样才能成倍地增加销量。我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推销时用的语言,因为这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我绝不忘记,许多成功的商人,其实只有一套说辞,却能使他们无往不利。我也要不断改进自己的仪态和风度,因为这是吸引别人的美德。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要专心致志对抗眼前的挑战,我的行动会使我忘却其它一切,不让家事缠身。身在商场,不可恋家,否则那会使我思想混钝。另一方面,当我与家人同处时,一定得把工作留在门外,否则会使家人感到冷落。 商场上没有一块属于家人的领地,同样,家中也没有谈论商务的地方,这两者必须截然分开,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这是很多人难以走出的误区。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我有双眼,可以观察;我有头脑,可以思考。现在我已洞悉了一个人生中伟大的奥秘。我发现,一切问题、沮丧、悲伤,都是乔装打扮的机遇之神。我不再被他们的外表所蒙骗,我已睁开双眼,看破了他们的伪装。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风雨山石、河流湖泊,都没有像我一样的起源,我孕育在爱中,肩负使命而生。过去我忽略了这个事实,从今往后,它将塑造我的性格,引导我的人生。 我是自然界最伟大的奇迹。 自然界不知何谓失败,终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我也要如此,因为成功一旦降临,就会再度光顾。 我会成功,我会成为伟大的推销员,因为我举世无双。 第二部分 自己 1 领着自己回家 (摘自《青年文学》) 曾和儿子玩捉迷藏,找不到我时他天真地问:“妈妈,我自己在这儿,你在哪儿呢?” 我在藏着的地方忍不住笑了:“妈妈在这儿。”他当然找到了我。后来常想到那次游戏,他说:“我自己在这儿”是真的,我说:“妈妈在这儿”也是真的,我没说“我自己在这儿”,表达相当正确,因为虽然“妈妈在这儿”,“我自己”却未必“在这儿”,人并不总是和“自己”在一起。下班的铃声和当年放学的铃声一样准时,大家总集体起立,收拾好报纸文件,关窗,锁门,告别,回家。有一天,也没什么特别的原因,铃声响过后我一动没动,大家一一询问:有事?我糊里糊涂地点点头。大家善意地叮嘱:别太晚了。我笑笑。我独自留下来,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办公室一下就静悄悄空荡荡的,我有点不适应,便故意清了一下嗓子,声音竟大得吓了我一跳。过了一会儿发现,我居然什么也不想做,只是想静静地坐一会儿罢了。夕阳走进来,树的影子也走进来。我前面的墙变成了舞台。在忽明忽暗五彩斑斓的舞台上,树影婀娜,摇摇曳曳,翩翩起舞,一场影子的舞蹈,一场没有音乐伴奏的舞蹈。一场上演了许久我却第一次看到的舞蹈。夕阳开始鸣金收兵了,演员们开始了有秩序退场,边退边舞。演出结束,我便很自然地站起来,想鼓掌,想发表评论,快乐得像只春天的鸟,总想大声鸣叫。镜子里出现一张脸,生气勃勃,热情洋溢,还带着些傻气。是我。又不是。最后认定:是丢了很久的那个“自己”。“自己”是什么?我们一度习惯了听口令的生活,齐步走,一二一。那时的“自己”很见不得阳光,要么藏起来,要么扔得远远的。口令一解除,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精彩,越来越充满诱惑。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有时“自己”是付钱时钱包里的一枚最小的硬币,不小心被带了出来,啪地落在地上,大家该忙什么忙什么,理都懒得理它;有时“自己”又成为一枚筹码,权衡再三,然后以相应的价钱出卖给人家。某一天清晨,如果由一位社会学家来清扫街道,他会发现,和丢掉的垃圾一样多的是“自己”。“自己”究竟是什么?是受伤时抚平伤口的一只手。是内心深处常常发问的一种声音。是彼此相知又总被忽略的一位朋友。是没有任何伪装也不及设防的另一个“我”。是我们的灵魂。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有时会讨厌“他”的多嘴多舌,一旦丢失或丢弃了却很难找回来。下班铃再响,我就一直留了下来。一位同事开玩笑:有约会吧?我恍然大悟。不错,我有约会,与“自己”。不再只看墙上的舞蹈,偶尔也听风、听雨,最经常的是读上一个章节的书,或随便写点什么。蓦然回首,散落在角落的碎片已悄悄聚拢成“自己”。坐在我身边,乖乖地守着我。天已经黑下来,该回家了,我知道。锁门,下楼,骑车,还要拐趟菜市场。我也知道。但我不知道如何安置“自己”。不远处有我的家,那是我栖息的地方,我的亲人都住在那里,我的灵魂却无法居住。我不知适合灵魂居住的家在哪儿,我要去找。总有一天我会对“自己”说:跟我走吧,我们回家。 2 一个人与自己 (摘自《淄博晚报》) 植物没有神经,树和草连路都不会走。动物们目光涣散,到处流窜,上帝只给了它们一个勉强用于自卫的大脑。因此,草木成林而相安无事,万兽逐野而物竞天择。地球上的一切麻烦,皆来源于人类。人类的全部痛苦都来自头脑。人与人之间的勾结、猜忌、陷害与拯救,盖出于此。正是由于大脑的诡秘,人类才有了国家、战争和永不消失的不平。其实,一个人的大脑常常笨得连自己的小小肉体都管理不好。所以,地球的秩序由人的大脑管理,实在值得置疑。一个人与他自己本身的矛盾,构成了人类几千年的难题之一。一个人掏了名片,那只说明纸片的名字是代表着他的符号。某些人常常因为名片上印不印某种职务或称号而犹豫,或者是在几种角色的选择中犹疑不定。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究竟是谁,无法确认。在几十年的生命过程中,一个人可能成为几场戏中的不同人物。流氓和国王,可能属于同一个肉体;英雄与囚徒、财主与乞丐,可能由一个共同的心脏供应血液。由此看来,抽象的命名具有极大的游移性,而肉体,才是最真实的。人类中广大的下层人士,从来十分尊敬自己的肉身。他们细心地辨认着肢体上的记号,以防与别的躯体发生混淆。他们也尽量满足骨肉中发出的各种申请,不失时机地把大块的肉通过喉咙塞进其中。他们的大脑无疑是最负责的灵魂。一个人的头,生长在躯体的最上方。这颗头颅内的思想,必须对下面的肉体承担全部职责!这身体受到风寒、遭到鞭打,或者忍着饥饿,都是这思想的某种失职的耻辱——它是它唯一的保护者,除了这思想,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大脑为这身体负责。另一方面,后者也是前者的象征。这灵魂得了奖章,领奖台上必须走上一个身体,接过那光荣。而灵魂受到讨伐,那些骨肉将逶迤于地被千夫所指。事情变得相反——既然灵魂能使身体的遭遇如此上下起伏动荡,这些无味的肉,可以忽然成为座上之客,也可以忽然成为阶下之囚,那么灵魂似乎又成了主人。一具迟早要腐烂的身体,为什么不忍受一下偶尔的不快,而去忠诚地辅佐精神,让灵魂之烟步步高升呢?一架中间带着支点,两侧或高或低起伏着的跷跷板——就是几千年来人类发生过的一切!肉身高高在上享乐时,你的灵魂必低贱地委地。而当仿佛被遗弃的躯体苦苦磨损于生存之时,那灵魂可能正向着云端飘渺而去……而伪善的精神,却一天也不想成为十字架上的耶稣,那虚实二物便无法衔接,正如妄想把大象的头颅嫁接在蚂蚁的肩膀上!人类,我这忧天的杞人,为你的这种灵肉之争而忧虑。我愿在思想的假设中,把两条的冒充的箴言刻入你忐忑不安的背影:第一,你要紧紧按住自己的头顶,以防止大脑飞离躯体。第二,你要时刻踮起脚尖,迫使肢体向上挺拔,莫让那堕落的力量坠断脖子。让我回到本文的开始:灵魂与肉体,正如一个人与另一个的婚姻,争吵的爱情之箭,双双射回自己的心中——那是一摊沉甸甸的血肉,上面栖息着一只轻灵的小鸟!它们,先天而无奈,它们永被包裹在铁的皮肤之中!自己之轻与自己之重,相濡以沫,分庭抗礼——这就是任何一个人永远挣脱不掉的心情。 3 同自己谈话 (摘自《美文》2000年第七期) 有人问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司泰尼:“你从哲学中获得了什么呢?”他回答说:“同自己谈话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获得,使人的思想和情感有了往高尚和纯粹境界提升的可能。最初,人凭藉自己的努力,从动物群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思想的人和情感的人。而人类血液中那残留的兽性,又使人充满各种各样的偏见,以及由偏见所孕育的狭隘和危险的情感。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愚蠢,来源于人类不断发作的痼疾——偏执和自大。人缺乏同自己谈话的能力,也就是缺乏对自己的审察、怀疑、反省、忏悔的能力,缺乏深入探究事物真相和本质的能力。由于种种“错误”,人便会被自己蒙蔽,糊里糊涂地虚耗和损害自己的生命,甚至给别人、给世界带来伤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是很难有自知之明的。假如既没有自知之明又狂妄自大,就如一个人衣冠楚楚,彬彬有礼,一派绅士风度,却在屁股后面露出一根毛茸茸的尾巴,让大家忍不住发笑。事实上,这类笑话是司空见惯的。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自己,发现假面具后面一个真实的自己,发现一个分裂的自己的各个部分,发现自己的局限、偏见、愚昧、丑陋、冷漠、恐惧,发现自己的热情、灵感、勇气、创造力、想像力和独特个性。 实际上,一个人多多少少是分裂的,在分裂的各个自我之间进行平等、理性的对话,正是一个人的内省过程,正是一个人的悟性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正如真理愈辩愈明,在各个自我之间的诉说、解释、劝慰乃至激烈的辩论中,人心深处的仁爱、智慧和正义感就可能浮出海面。安提司泰尼是善于同自己谈话的。他看到铁被锈腐蚀掉时,他评论说,嫉妒心强的人被自己的热情消耗掉了——他是在同自己的嫉妒谈话,对自己潜伏着的嫉妒作出严正警告;他常去规劝一些行为不轨的人,有人便责难他和恶人混在一起,他反驳道:医生总是同病人在一起,而自己并不感冒发烧——他是在同自己的德行和自信谈话;一次,恶棍们为他鼓掌,他说:我很害怕我已做了什么错事——他是在同自己的警惕性谈话;他认为:那些想不朽的人,必须忠实而公正地生活——他是在同自己的信念谈话……。一生与孤独为伴的存在哲学之父、后精神分析大师克尔恺郭尔,更是善于同自己谈话的人。他在世时,整个世界都不理解他,甚至敌视和厌弃他。他一方面向整个世界的虚伪和庸俗宣战,一方面回到自己内心,不厌其烦地同自己谈话。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了一万多页日记,也就是说,他几乎天天在同自己谈话。然而,正是这个“真正的自修者”,这个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的“例外者”充满绝望和激情的自我倾诉,许多年后成为震撼人类精神的伟大启示。伟大的诗人都善于同自己谈话。因为只有同自己谈话,这些话才更具真实性,更有穿透坚硬事物的尖锐性,请看里尔克的最辉煌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不和任何人见面,除了对自己的内心说话之外,绝对不开口——这的确是我立下的誓言。”所谓“对自己的内心说话”,“就是写诗,换一种说法,写诗就是诗人同自己谈话的一种方式。在同自己谈话的过程中,诗人把自己在生命冲突中经验到的种种图像精确地呈现出来,从而让我们看到了生存的陷阱、灵魂的锯齿、信念的血痕以及万物的疼痛。“谁,倘若我叫喊,可以从天使的序列中,听见我?”然而,“每一天使都是可怕的”,天使拒绝倾听诗人的声音,那么,诗人的声音只能由自己来倾听。既然只能由自己来倾听,那么诗人的声音必然是可靠的、真实的,摒除了所有的虚伪、怯懦、狂妄和矫揉造作。世界上最感人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内心独白,比如里尔克的《杜伊诺哀歌》、卡夫卡的《城堡》和《变形记》、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西蒙娜·薇依的书简……。同自己谈话,既是一种能力和智慧,又是一种德行,一种高贵的人格境界。由于我们的自以为是,我们的浮躁和轻狂,我们卑怯的从众心理和可耻的功利主义态度,我们不愿、不敢和不会同自己谈话。同自己谈话这种能力的普遍丧失,正如假话、大话、空话和套话的久盛不衰,是我们的耻辱和悲哀,也是一个时代的耻辱和悲哀。 4 独语 (摘自云南人民出版社《悲情散文精品》一书) 设想独步在荒凉的夜街上一种枯寂的声响固执地追随着你,如昏黄的灯光下的黑色影子,你不知该对它珍爱抑是不能忍耐了:那是你脚步的独语。 人在孤寂时常发出奇异的语言,或是动作,动作也是语言的一种。 决绝地离开了绿蒂的维特,独步在阳光与垂柳的堤岸上,如在梦里,诱惑的彩色又激动了他做画家的欲望,遂决心试卜他自己的命运他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子,从垂柳里掷入河水中,若是能看见它的落下,他就将成为一个画家,否则不。那寂寞的一挥手使你感动吗?你了解吗? 我又想起了一个魏晋人物,他爱驱车独游,到车辙不通之处就痛哭而返。 绝顶登高,谁不悲慨地一长啸呢?是想以他的声音填满宇宙的寥廓吗?等到追问时,怕又只有沉默地低首了。我曾经走进一个古代的建筑物.画檐巨柱都争着向我有所诉说,低小的石栏也发出声息,像一些坚忍的深思的手指在上面呻吟,而我自己倒成了一个化石了。 或是昏黄的灯光下,放在你面前的是一册杰出的书。你将对听见里面各个人物的独语,温柔的独语,悲哀的独语,或者狂暴的独语,黑色的门紧闭着:一个永远期待的灵魂死在门内,一个永远找寻的灵魂死在门外,每一个灵魂是一个世界,没有窗户而可爱的灵魂都是倔强的独语者。 我的思想倒不是在荒野上奔驰,有一所落寞的古老的屋子、画壁漫漶,阶石上铺着白藓,像期待着最后的脚步:当我独自时,我就神往了。 真有这样一个所在,或者是在梦里吗?或者不过是两章宿昔嗜爱的诗篇的糅合,没有关联的奇异的糅合;幔子半掩,地板已扫,死者的床榻常春藤影在爬;死者的魂灵回到他熟悉的屋子里,朋友们在聚餐,嬉笑,都说着“明天明天”,无人记起“昨天” 这是颓废吗?我能很美丽地想着“死”、反不能美丽地想着“生”吗? 我何以而又太息”去者日以蔬,生者日以亲”?是慨叹着人忘记了我,还是我忘记了人呢。 “这里是你的帽子”,或者“这里是你的纱巾,我们出去走走吧”,我还能。顺口说出这样的句子而我那温和的沉默的朋友,我更记起他:他屋里有一个古怪的抽屉,精致的小信封.装着丁香花或是不知名的扇形的叶子,像为着分我的寂寞而展示他温柔的记忆,墙上是一张小画片,翻过背面来,写着“月的渔女” 唉!我尝自忖度:那使人温暖的,我不是过分缺乏了它就是过分充溢了它,两者都是足以致病的 印度王子出游,看见生老病死.遂发自印度人的宏愿,我也倒想有一树菩提之阴,坐在下面思索,一会儿,虽然我要思索的是另外一个题目。 于是,我的目光在窗上徘徊了,天色像一张阴晦的脸压在窗前,发出令人窒息的呼吸这就是我抑郁的缘故吗?而又,在窗格的左角,我发现一个我的独语的窃听者了:像一个鸣蝉蜕弃的躯壳,向上蹲伏着,噤默地、噤默地,和着它一对长长的触须.三对屈曲的瘦腿,我记起了它是我用自己的手描画成的一个昆虫的影子,当它迟徐地爬到我窗纸上,发出孤独的银样的鸣声,在一个过逝的有阳光的秋天里。 (二)一般心理学中的“我” 十九世纪的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自我可以分成双重,一是外在之我,另一是内在之我。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格森打个形象的比喻,他将人的自我比喻成一条大河,河面上溢着一层白沫,这层白沫就有如外在之我,是它可见、可感的并且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白沫下面那宽阔的河流则相当于我们的内在之我,必须通过深刻的内省才能知觉,就象泡沫之下的河水必须拨开泡沫才看得见一样。而一般心理学中的我大体上则分为本我、超我和自我三种。 1 本我 亦称 “伊德”“伊底”“原我”“潜我”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三种人格结构中的一个组成成分。本我占据了无意识的大部分,是人格中最原始、最难接近的部分,本我中包含着人类的本能冲动,性的驱力和被压抑的习惯倾向,围困着人的基本的心理能量或力比多(本能的生命力)。又如一口沸腾的大锅一样,处于紧张状态。本我没有组织,不懂得价值判断,也不考虑外界的情况,而且依快乐原则追求直接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和超我都是从本能中发展而来的,精神分析的任务就是要增强自我的功能。在后来的著作中,他认为本我也是自我和超我赖以维持创造性的能量来源,荣格主张利用自我去整合本我,而不是克服本我。 2 超我(superego) 亦称“超自我”,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术语,构成人的精神结构的三个成分之一。1923年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介绍了超我的概念。他认为,超我不同于自我,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发挥作用。超我包括两个方面——自我理想和良心,前者确定道德行为标准,后者负责对违反道德标准的行为实施惩罚。超我有意识的功能,如观察和估价;也有潜意识的功能,如对自我的活动发挥抑制和稽查作用。随着伊底普斯情结的解决,个体不再将父母作为性爱的对象,而是将父母连同他们的希望、价值和要求内化,从而形成超我。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作为伊底普斯情结的解决之结果而出现的,因此男人和女人的超我在性质上不同。克莱因(Klein,M)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某些观点。例如,她认为从生命一开始超我就以萌芽形式存在着,五六个月的孩子就已有内疚感。 3 自我(self ego) 人格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它由ego和self两个词翻译而来的。(1)ego是弗洛伊德术语,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所构成。其中,自我是现实化了的本能,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意识结构部分,是人格的理智层面,既要受到潜意识本能的冲击,又要不致破坏社会道德规范对它的要求,故按现实原则活动,具有防御和中介两种职能。以维持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平衡和谐。在荣格分析心理学中,ego指意识的我,包括存在于人意识中的全部印象、记忆、思想和感情,其作用是对外部刺激进行筛选,使意识更加充实,达到对self的客观认识。故ego是在作为心理动力学的主体时使用。(2)self则在和其它事物发生关系时使用,当自我用作自我意识时,是指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与我的关系的认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三个方面构成。故自我是个体所意识到自己的心身特征的结合体。从个体对自身意识而言,可将自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体自我,即个体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主体,相当于英文“我”的主格“I”,“吾日三省吾身”的第一个“吾”字就是主体自我。另一类是客体自我,即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亦称“自我概念”,此时自我便成为被认识者,相当于“我”的宾格“Me”,第二个“吾”字就是客体自我,这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self一词与其它词相联构成众多的复合名词如自我形象、自我知觉、自我接纳、自我归因、自我实现等等。在西方心理学中自我是一个极其多义、众说纷纭的概念。美国人格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就曾总结过八种关于自我的界定:(1)自我即认识者。(2)自我即被认识者。(3)自我即原始利己心。(4)自我即优越驱力。(5)自我即心理过程的受动组织(精神分析学中的自我)。(6)自我即目的追求者。(7)自我即行为系统(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自我)。(8)自我即文化的主观性系统。 4 外在之我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外在之我就是我们平常意识到的自我,它有三个特点:
(1)它是与外环境相关的自我 如我注意到我此刻正在敲键盘,或者看到轻风正透过窗帘吹拂着我的脸等,都属于外在的我。 (2)理性之我 柏格森认为理智不能认识事物的真正本质,于是其所认为的我当然也就不是真正的我,而只是外在的我。 (3)语言的我 凡是能够用语言表达的我就是语言的我,也就是外在的我。柏格森认为,语言所能揭示的也就是理智所能理解的,这只是一些有关自我表层的东西,而那些居于自我深处的东西语言是不能理解的,也是无法表达的。 5 内在之我 就是不与外界环境相关,只与我们内心状态相关的我,并且不是理智的我,也不是用语言能表达的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