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虚实,是中医辨证的基础,中医对此早有定论,如阳气虚弱会导致身体表面寒凉、阴气虚弱会导致脏腑内部发热、阳气过盛身体表面会发热、阴气强盛会导致身体内部寒凉,这是分辨阴阳的四个标准,是持久不变的。
阳气有余的情况基本表现是身体发热、无汗,这是因为阳气过于充实而导致的情况.阴气有余,就会出现身体多汗而寒凉的情况,这些也是基本的概念。身体明显发热,被寒冷的空气吹到会不舒适,这种情况多是因为阳气侵袭导致的病变。身体发热很少、怕冷,这种情况多是因为阴气侵害所致。阴气偏盛,阳气就会受损。阳气亢盛,阴气必然会出现问题。阳气强盛,必然会发热,阴气强盛,必然会出现寒凉。因为阴阳的互换关系,他们就又刚好有互相制约的关系。凡是疾病不能用攻邪的手段的情况,就要运用这些手段,以从阳引阴、从阴引阳的手段、从阴阳互制的手段去治疗。比如发汗必须先考虑阴血,补气必须先考虑肾精(因为阴血是发汗的必须原料,而人体中的气之所以能够生成,这和肾精关系很大。因为肾精不足,脾胃也会受到影响,气化的问题就会出现问题),这是想要促进阳气时,先去补充阴气。引火归元,纳气归肾,这是想要补充阴气,必须要兼顾到阳气的事情。以上这些,便是水火互换的变化。
人体阴阳两气不足的疾患,其发病缓慢,治疗也会缓慢。外感疾病发病迅速,若是辩证正确,治疗起来也会很迅速。阳虚的人,若是在温热的环境下,情况会有好转;阴虚的人,若是在寒凉的情况下,便会患上疾病,这是阴虚和阳虚的不同之处。寒气之邪,往往会从人的下部分进攻;饮食的邪气,一般会从人体脾胃发作;热气之邪,往往会从人体的头脑心肺进攻人体。但是以上这些情况,都是较为常规的情况,并非一定的。
古代医家针对病情的变化也很重视,阳气虚弱而致病的,早晨就会有所缓解,但是到了下午会开始严重;阴气虚弱而致病的,夜晚会得到缓解,但清晨会开始变得严重。这是因为一天之内,阴阳变化影响人体的结果。如果是外感疾病,则情况会不一样,这个大家反过来判断即可,受到阳气之邪侵入者,早晨严重而夜间会好受些,受到阴气之邪侵入者,早晨会开始好转,傍晚会开始加重,这是外感病受到外界阴阳两气影响后的变化。与虚证不同。有些人,无论早晚都会不舒服,时间无定数,这种情况,是其正气不能主持的情况。这种情况,必须固本培元,加强正气。
下面讲一个医案,主要是用来说明中医对急性疾病的治疗的。因为现在有些人认为中医不适合急救,所以我在这里简单说明一个案例:话说某神医某日在医院坐诊,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女病人,此人因为换了急性心肌炎性心悸,气短,因为发热四十度以上进了医院。但是医院运用了大量抗生素、阿司匹林之类的药物,但病人在受到药物影响后,反而出现了红色的疹子,口腔粘膜也出现了溃疡和出血点。体温却毫无变化,整个人呕吐的厉害,大便不断,而且大便的样子像水一样。医院无奈,请了某神医和其他几位医家高手来会诊。会诊时病家的体温是39度多,神志已经开始模糊,常常喃喃自语,说话无力,头部肿大,红斑已经蔓延到了全身。小便接近赤色,大便一直是水状的。舌苔基本消失,舌底变成了紫红色。
西医当时基本已经不再设法救治了(没有贬低西医的意思,只是这种情况西医确实不好下手)。神医和其他医生诊治后,觉得病家这是因为暑湿两种邪气进入了病人经络中阴血的那部分。而后这股邪气顺着经络进入了心包(五脏之外的第六脏),这样一来,这股湿热就阻住了人体清浊升降的道路,以至于出现了病家的这些情况。
神医经过辩证后,觉得必须先清去最初的这股暑湿之气,清热解毒,凉血化斑,才能真正帮助病家恢复。组方用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去对抗邪气;再用赤芍、牡丹皮、茜草等去凉血活血化斑,调和经络中的阴血。薏米仁、车前子、滑石、甘草,用它们来清热利湿。另外这几个药还有分利清浊的作用,也就是说他们是清理内部阻塞的;玄参、天花粉、麦冬养阴清热,生津保液。因为辩证准确,患者再喝了两服药之后,身体就基本正常了。神志、斑色都基本消失了。这个来势汹涌的病,就这么痊愈了。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jk.fqyg.net)养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