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1|回复: 0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服务中心正名公告(77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0-20 20: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服务中心正名公告77号)

  中华象数学是中华民族核心思想。其主要学说如下:无极生太极(0生一);太极生两仪(一生二);两仪生三才(二生三);三才生四象(三生四);四象生五行(四生五);五行生六合(五生六);六合生七星(六生七);七星生八卦(七生八);八卦生九天(八生九)。
  无极指“零”;太极指道;两仪指阴阳;三才指天地人;四象指春夏秋冬;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六合指东西南北上下;七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太阳、月亮;八卦:乾、震、坎、艮、坤、巽、离、兑;九天:东西南北中,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分别为中华象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
  中华象数学涵西方的唯物论、原子论;包括马列毛中心思想;与世界三大宗教等,都是它的“闪光点”,与组成部分。如:唯物论、原子论为“一”的学说等。

俄华智库  中国芬笙山人工作室(宣)



与全球智库共同学习 “0”点学说(中华象数学)


编者:山下美智子


  中国著名哲学家,任恢忠先生,福建省福清市人。他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华象数学“0”点学说。此与西方唯物论、原子论;中华的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中医:阴阳、五行等学说, 可以相提并论。开创了中华象数学,哲学发展的当代新局面。
以下选自《物质·意识·场》,作者:任恢忠,学林出版社,1999年1月版,P47-48;P173-186;P355;P359。

任氏“零点”学说(象数“零”)

                                                       ──任星整理


选自《中华象数学》P437P450(待出版)

    任恢忠(公元1941~2003年),他在哲学上创造性地运用了“零”,此创意是哲学“象数学”的现代杰作。其过程是:哲学+数学=理+数字=中介+○。
    任氏在哲学专著《物质•意识•场》中,赋于了“零”丰富的内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他对零的应用,不局限于某事物特定的层面上,如对物质的分类中零的认识,以及“静止质量”的这一层面上,而是在零的意义上拓展和引申为中介的范畴。在数学中,零原本就是一个中介的数,零是有理数与无理数的中介,它比任何数的内容都丰富;零是正数与负数之间的中介,在正与负之间是唯一公证的中性数……零物质、零点运动、零时空、零点思维方法……任氏把“零”作为一系列中介范畴的共同“姓氏”,把宇宙间的一切矛盾范畴沟通起来,从而在理论上最后确定“中介观”而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面对任氏这些对“零”独具匠心的认识,其价值,值得我们去重视、去认识;其意义更是深远,也必将引起人们对它的深切关注。
    任氏“零点”学说是“全意识学”、“中华象数学”的组成部份。



第一节  零时间、零空间、零物质、零意识等

   一  零时间
    零时间,是指物质在它的运动中,位相不发生变化(或极微),时间不延续(或极微),即时间没有发生变化,没有过去与将来的区别。它发天地之蕴,又不尽天地之变。
    零时间是与零空间相对应的,即零时─空。它的最基本的物理特性,就是时空的测量效应为零。由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相应地时空的测量效应亦为零。在物质世界中,最普遍的,也是最典型的具有零时─空的物质,就是光子。
    零时─空物质是与人的意念场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意念随着思维场的辐射,它能够超越任何时空。而任何物质体系,在辐射与吸收其中间粒子的运动中,会把自身体系的信息,通过意念场而被思维所感知。这就是人为什么会具有预感、遥感、遥视等特异功能的物理基础。人的心灵的一切秘密,都逃不脱零时─空的锐利眼光,而正是它──零时─空,却又封锁着人们心灵的一切秘密。
   二  零空间
    零空间,就是物质体系之间相互辐射与相互吸收的中间粒子的集合体。零是中介。它能渗透于一切物质体系的时空之中。它的集合,其物理特性是平坦的空间。物质在其中运动,通过质量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呈隐匿的状态进行着。因为,质量与能量之间的双向转向是在瞬间完成的,其信息量又是守恒的。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就提示了质能互变的本质。
    物质体系之间辐射与吸收某一物质微料的过程,就是通过零空间的中间粒子的质能互变来传递的。这个传递的过程是这样:当某一物质的微粒在被辐射出去的一瞬间,就“消灭”了,即转化为能量,并连同动量、电荷等特性,激起了中间量子化场的扰动,转化而产生了“虚”的粒子,这虚粒子就具有原物质微粒的质量等一切特性,但它又很快地转化为能量而再次消灭了,它的能量,连同动量、电荷等特性,又激起了中间量子化场的扰动,于是,在动量的一方向上又转化产生了新的虚粒子……最后,被对方物质体系吸收了。由于虚粒子的寿命实在太短了,以致于在质能转化过程中不能被观察到,因而说,物质微粒在零空间中的运动,是呈隐匿的状态。

   三  实、虚、零三态时空观
    新的时空观认为,物质有实物质、虚物质和零物质三态,相应地时空也有实、虚、零三态。即有实时空、虚时空和零时空。实、虚时空为常规时空,零时空为特异时空。
    因而,新的时空观在承认时空跟随着物质结构层次的变化而具有层次性、运动性和新的物理特性的前提下,还进一步地承认实时空、虚时空和零时空的存在以及它们各自的特性,实、虚时空是以零时空为中介而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的。新时空观同时否认时空的有限性,认为应把人们对时空认识的有限进程与时空本身的无限存在区别开来。
    在实时空中,物质呈实像、实态、阳性,为粒子的聚合体;在虚时空中,物质呈虚像、虚态、阴性,具有波的谐振性;在零时空中,物质呈稳态运动,不但物质的质量会转化为能量,而且能量也会转化为质量,质量和能量的双向转化是在瞬时完成的。这种特异时空是与人的意念相联系的,人脑形成的意念场(或人工意念场)的存在,是进入特异时空的动力与向导。如特异功能者会在意念作用下,将物质超时空转移。这种超时空的转移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特异时空的中介作用,将一种物体的质量缩变为全息能量(记忆原有质量形态的特异能量而进入虚象的隐态运动,然后又由隐态还原为实态质量复还而显形)。
    现在的问题是:物质在通过特异时空而进行超时空的转移,人的意念是如何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人类应如何开发和利用特异时空以提高文明生存的程度?等等。而最终形成一门“新时空观”(可蕴含在新物理学中),这将是当代科学更为深远的目标。
    当然,这与“没有时间的存在”,或且“时间未必是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时间开端之前的“虚时间”等所谓的时空概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四  零物质
    零物质,指的是具有零质量的物质。光子,它的静止质量为零。在物质世界中,所谓零物质,主要指的是光子、引力子和胶子等。但从广义上说,凡是作为实物质与虚物质之间有机联系的中介物,都属于零物质的范畴。
    恩格斯说:“零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所以不是没有内容的。”在非生命物质世界中,光子以能量的形式,作为实物质与虚物质的中介而成为构筑物质世界最基本的胶合剂。它的空间为零,具有叠加性,自身没有特定的空间,在运动中也没有时间的变化,没有过去与将来的区别。它以频率和能量的不同形式,表现为无穷多种的激发状态。
    由于光子作为实物质与虚物质有机联系的中介,具有纵横惯量,所以它本身的形态既表现为子,又表现为波,即波粒二象性。而且,它的子和波的不同形态,总是周期性地进行着交替和转化。
    诚然,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等,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但实物粒子的波,实际上是它内部场的表现。
    “光速的时间平均值结构”的假设认为,光子的运动状态总是以超光速CH和亚光速CD周期地进行着交替突变。“光子以超光速CH从电子辐射出来,经过TH时间后速度突变为亚光速CD,以CD运动TD时间后又突变为CH,光子便经历了一个周期。CH和CD如此交替突变(物质的速度可突变由电子湮灭的过程证明),但它们的时间平均值恒为C。如下公式: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gif
    上式,也就是光速C值的时间平均值结构的表达式。它使我们从四个变量中揭示出隐藏在光速C值里的物质世界的许多重要秘密。例如,当我们用CH、CD、TH、TD这四个变量来描写真空的光速时,它不但使光子成为实物质与虚物质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中介,而符合辩证自然观,而且,这四个变量的和谐使C值具有一种特殊的“不变”意义,相对于这种不变性,它使光子又具有某种意义上的静止变态。
    世界总是相反相成的。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以光速为极限的亚光速和光速的世界,毋宁说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以光速为中介的亚光速和超光速并存互补的世界,这样更符合客观实际,更符合辩证自然观。
    固然,世界上并没有纯粹的实物质,也没有纯粹的虚物质。实物质与虚物质总是通过零物质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它们依其中介零物质而互为依存、互为转化。只有实物质而没有虚物质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反之亦然。
    那么,实物质和虚物质,又是如何通过零物质而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呢?
    实物质与虚物质通过零物质而互为依存,也就是实物质粒子(体系)之间相互辐射和相互吸收中间粒子,其中间粒子的集合及其群集效应──波,产生和形成了空间场。波──虚物质,就是依实物质粒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存在的。没有实物质,也就没有虚物质。而实物质粒子(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于空间场中物质波的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辐射和吸收其中间粒子的运动才得以进行。若空间场没有物质波的存在,若实物质粒子(体系)失去了其相互作用的机制,那实物质粒子(体系)的生命不也就终结了么?实物质是依虚物质而存在的,没有虚物质,也就没有实物质。而且,它们也都是通过零物质的中介作用而互为依存的。
    物质不灭的原理告诉我们:物质,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命题,它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然而,作为物质存在的现实形态,它的静止质量却以实、虚、零三种形态表现出来。在这三种不同的现实形态之间,它们存在着对立,存在着统一,存在着转化。而且,它们都是以零物质为中介而引渡的。实与虚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实质量物质粒子的创生,虚质量物质波的消灭,或虚质量物质波的产生,实质量物质粒子的消灭。实与虚之间通过零质量物质而相互转化,它们都在物质的前提下得到同一。因此说,实虚形态物质的创性与消灭,并没有动摇物质不灭的定律。哲学的基石没有动呵!
    当然,我们对于虚物质的认识还刚刚开始,对于虚物质中超光速的物质波,科学目前还没有完全证认,但“哲学的最高荣誉”指明,哲学可以用理论思维去推理和补充尚未知道的联系。虚物质的概念要更新。从哲学的高度看,虚物质在客观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如果没有了它,我们今天所感觉到的一切,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物质在质量属性上分化为纵横两个惯量,并以零为中介而互为依存和互为转化,这完全符合辩证自然观。否则,对立统一这一根本规律,最后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依据。
   五  零意识(《全意识》山星“0”点线)
    山星“0”点线为《全意识》临界线,有两条。第一条:山星“0”点线Ⅰ,即“梦线”或“情感分界线”;第二条:山星“0”点线Ⅱ,即“意识分界线”、
“元神线”或“意识死亡线”。见示意图(图0-32):
《全意识学》芬笙意识流临界线示意图(图0-32)


   
生理状态
  

我(精神状态)


意识状态


心  理  状  态


兴奋


智力    情绪   感知觉


  
  


  


  
  


  


自我(理性)


外意识(唯物、动态)


高峰
  
意识


现 实 意 识(显意识)


/\/\/\/\/\/\/\/\/\/\/\/\/\/\/\/\/\/\/\/\/\/\/\/\
  
~~~~~~高 峰 线~~~~~~~
  
~~~~~~清 醒 线~~~~~~~
  
/\/\/\/\/\/\/\/\/\/\/\/\/\/\/\/\/\/\/\/\/\/\/\/\
  
~~~~~~惯 性 线~~~~~~~
  
/\/\/\/\/\/\/\/\/\/\/\/\/\/\/\/\/\/\/\/\/\/\/\/\
  
~~~~智力分界线(白日梦)~~~~
  
/\/\/\/\/\/\/\/\/\/\/\/\/\/\/\/\/\/\/\/\/\/\/\/\
  
~~~~~~记 忆 屏~~~~~~~
  
/\/\/\/\/\/\/\/\/\/\/\/\/\/\/\/\/\/\/\/\/\/\/\/\
  
~~~~~情感分界线(梦)~~~~~
  
~~~~~~山星0点线Ⅰ~~~~~~
  
~~~~~~ 潜意识屏障 ~~~~~~
  
  
~~~~~~ 元  神  线 ~~~~~~
  
~~~~~~山星0点线Ⅱ~~~~~~
  


  


  


  
意识


  


  


  
意识


  


朦我


  
  


背景意识


  
意识


  
  


  
  


胧我


白日梦意识


中间意识(沌意识)


  
  


幻我


原  我


内我(非理性)


内意识(唯心、静态)


幻意识


前  意  识


  
  


  
  


梦我


梦意识


潜  意  识


  
  


真我


  
  


真意识


  
  


元我


元意识


抑制


/\/\/\  意识流     ~~~  临界线




第二节  零点运动

    零点运动,是物质体系相互作用的中介环节的运动形态,是特定空间和时间的间隔、空隙的物质运动。它表明空间和时间的非连续性和非平衡性。表明物质体系运动的展开与转化需要中介和过渡的环节。而这种起着中介、过渡作用的零点运动,其运动形态是混沌的。它有混乱、无序的一面,但又内在地蕴涵着规则、有序的一面,是无序与有序的统一。即,它是一种“原始”的、混乱的、不成形的自然形态,又不成形的自然状态,又是一种可以从中生出秩序和规则的世界状态。
    所谓特定空间和时间的间隔、空隙,它的意义是相对的。一是指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终止和起始的空隙和间隔,这是物质体系生死循环运动之间的空隙和间隔;二是指纵向层次序列间的时空间隔,相对于高低层次单位的自身,这也是一种空隙和间隔,即时空本质上也是一种空隙和间隔;三是同层面上物质单位集合之间的时空间隔,相对于一个个物质单位自身,这亦是一种空隙和间隔。时空之间的空隙和间隔,是独立的,也是共有的。
    因而,对于物质体系的零点运动,归结起来,也就是以上三个方面。即,物质体系生死循环之零点运动,这是最基本的零点运动;物质层次序列间时空间隔之零点运动;同层次物质单位并存之时空间隔的零点运动。每一方面都有其具体的形式。如物质体系生死循环之零点运动的具体形式有:真空零点振动、黑洞的辐射运动、分叉的零点运动以及各层次间特有形式的零点运动。
    层次间一切物质体系的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都要经过零点运动。物质体系生死循环之零点运动,是对现存的物质体系的否定,表明空间和时间的非连续性。
    零点运动向我们揭示了:一切从零开始,一切又都回到零。其中又有它的最高峰值,即它的最昌盛的时期、最繁华的年代、最宝贵时光……如日之升、日之中、日之落;河之源、河之流、河之尾。非生命世界是这样,生命世界、人类世界亦是这样。
    零点运动还向我们揭示:一切物质体系的生死循环、构成与并存、运动与转化,都必须通过中介环节,都必须拥有中介要素。即,“一切差异都是在中间阶段融洽,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中介思想源远流长,我们今天从“零点运动”来理解“中介”这一哲学范畴,不啻是一次新的深化和超越,中介的内涵更加丰富了。

   一  真空零点振动
    真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态。真空的物质,以量子化场的形式存在着,它的能量处于最低的状态。在真空的状态下,量子化的场并没有激发出自由的粒子,但是,它依然有振荡,这种振荡叫做“真空零点振动”。
    举例说,量子化的电磁场在真空(不激发)的状态下,虽然其中没有自由光子,但电磁场的“真空零点振动”仍然可以影响电子,使电子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振动起来,相当于电子的电荷在周围铺展开来。另方面,量子化的电磁场在真空(不激发)时,其中虽然没有自由电子和自由阳电子,但在与真空电磁场的相互作用下,它又有一种振荡,表现为成对的正负电荷不断地生成,又不断地中和。粒子的“产生”与“消灭”,就是在真空的背景下所具有的一对矛盾。
    在古典力学里,真空就是“没有物质的空间”。空间只是空的容器,它完全和物质相脱离,物质可以装到里面去。但是,“基本”粒子世界的客观事实,否定了这种形而上学的对于空间的理解。在基本粒子世界里,“真空”无非是没有电子、没有阳电子、没有光子……什么粒子都没有的一种状态。换句话说,在真空的情况下,电子场处于不激发的状态,电磁场处于不激发的状态……所有的量子化的场都处于不激发的状态(最低能量状态)。而一旦它得到了一定的能量,那些处于不激发状态的量子化场,就可以激发出成对的粒子和反粒子。因而可以说,实质量的物质,是在“真空零点振动”这种背景中得以创生的。
    不是吗,当我们在穷根究底“粒子”是在什么背景中生成的,“粒子”是由什么构成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新物质是从真空场中生成的,是由潜在的、可能存在的粒子构成的。是潜在的、可能存在的粒子在真空零点振动的背景中,通过能量的中介作用生成的。是不确定性原理,使真空沸腾着活力。我们必须对于物质的创生与消灭,给以新的科学含义。
    从真空的零点振动,到假真空的相变过程,也就是从一种物质和运动形式,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和运动形式。

   二  黑洞的零点运动
    “黑洞”,是世界上最奇的事物。
    黑洞,早已为广义相对论所预言。通过卫星和空间探测器的探测,今天科学家们已证认天鹅X-1是一个黑洞,我们银河系的中心也是一个黑洞。所谓黑洞这个天体,并非不发光,它发光,只是由于半径小于引力半径,它的光怎么也到不了我们这里。所以是“黑”的天体。同时这种天体又像是一个“洞”,东西到了它那里,就像掉进了洞里,甚至连射到它上面的光,也会被全部吞没,没有反射。天体演化的最后阶段,它的形态变了,从发光到发光不见光,这是辩证法的胜利。
    因而,有一种观点认为,在黑洞与外界隔绝的时—空区域中,包含着一种压垮的“奇点”。其物质的密度、引力和起潮力等,都是无穷大的,或且说,物质,似乎在那里消失了。形成黑洞的收缩过程,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过程,再也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同愈来愈强的引力平衡,也不存在什么新的平衡状态;恒星将无可挽回地无限制地被压下去;一切进入黑洞的物质,也同样被巨大的引力拉向中心;并且因为相距任意小的两点的引力相差极大,所以趋向中心的任何物质都将受到一个极大的起潮力,而被挤压得粉碎;即使小到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也都要在这强烈的挤压下,被撕得毫无结构可言!
    但有一种观点认为,黑洞中心的“奇点”,是一个“荒谬绝伦的东西”。因为物质是无限可分的,一切界限都是有条件的,都是可变动的。当恒星演化为中子星,由于恒星质量更大,中子星的压力也不足以同引力抗衡。当中子构成的核又被压垮后,到了新的层次,必然会被一个新的力所抗衡而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物质的结构不会统统消失的,物质的差别不会没有的。认为忘记了不同层次的不同规律,拿着在处理白矮星、中子星时应用的理论去说明它所能应用的范围以外的运动形态,这就已经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而由此得出的“恒星将无限制地被压下去”,更是“荒谬绝伦的东西”。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标准的引力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的理论)预言塌缩会达到尺度为零,但引力理论并非物理学的全部,它只是描述了引力场。而且,在像黑洞这样大的密度中,还必须知道引力如何被下列因素修正,例如原子效应,核力和基本粒子的丰富性,以及还可能受超导性的影响。在这些课题中,有许多单独拿出来还不能理解,更不用说放在一块儿了。因而,他们作出一个推测:奇点,会在最后一瞬间被回避掉──自然界在过去总是回避掉它们的。
    这不是一个三叉路口么?
    很早就有人提出过“对称宇宙”概念,认为相对于我们的宇宙而言,还有另外一个对称的宇宙。即认为:我们的宇宙中任何物质(包括人和光)在黑洞被一种无可抗拒的力拉向黑洞中心──奇点,向奇点坠落,同时光被加速,时间在向过去流逝……最后到达奇点,时间停止了……继而穿过奇点,到达另一个宇宙。因而说,黑洞是某一宇宙体系的出口,又是另一宇宙体系的入口。
    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问题,实质上,这既对又不对。可分性是辩证法,但“绝对可分”的境界是不存在的。相信这样一种境界的存在,它本身又是一种唯心论的形而上学。
    奇点真的会在最后一瞬间被回避掉吗?史蒂芬·霍金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证明了黑洞的奇点会被量子效应所抹平,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最后一刻以爆炸而告终。
    当大质量的恒星在引力塌缩后,最终会演变成一个能够旋转的、但不能搏动的黑洞,按照量子力学不确定性原理,旋转的黑洞应产生并辐射料子,如果黑洞具有熵的话。辐射的粒子谱刚好是一个热体辐射的谱。而且,黑洞以刚好防止势力学第二定律被违反的准确速率辐射粒子。但粒子不是从黑洞出来的,而是从紧靠黑洞的事件视界的外面真空中来的。因为真空不空,在零点振动中,它的量子场的起伏,会不时地产生粒子对。粒子对的一个成员为正能量的正粒子,另一个为负能量的虚粒子,或称反粒子。本来,正反粒子对要互相湮灭,可在黑洞旁边,带有负能量的虚粒子,会掉进黑洞里去,使具有正能量的正粒子从黑洞邻近逃走。这对于一个远处的观察者而言,看起来就像是粒子从黑洞里发射出来一样。
    辐射出去的正能量会被落入黑洞的负粒子流所平衡。按照爱因斯坦方程,即E=mc2(E是能量,m是质量,c为光速),能量与质量成正比,所以往黑洞里去的能量流减少了它的质量。质量越小,则其温度越高,相应地辐射率也就随之增加,致使质量损失得更快,最后,当黑洞的质量变得极小时,便在一声大爆炸中消失殆尽。
    黑洞的物质,就这样以辐射的形式回到了宇宙空间,从而实现了物质再循环的零点运动。奇点,就这样被回避掉了。当然,从黑洞辐射出来的粒子种类,不可能与原来的物质构成一样,它只是原初物质的某种质量和能量的特征而已。
    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而且,它指明了物质从生成到消逝的最后途径,其中间环节的零点运动──黑洞的零点运动的深远意义。

   三  分叉的零点运动
    物质(指正能态的),在真空的零点振动中创生,在黑洞的零点运动中消失。而正能态的物质,又是怎样地形成和演化为各级物质系统呢?这中间的环节和引渡形式又是什么呢?
    是分叉的零点运动。
    分叉,是有序演化理论的基本概念,也是混沌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物质体系在其演化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某些关节点。它使系统的定态行为可能发生定性性质的突然改变,原来的稳定定态变为不稳定定态,同时出现新的定态,这种现象叫做分叉。从数学上讲,分叉意味着运动方程解,性质发生重大变化,原来的解不再稳定,出现了新的稳定解。发生分叉现象的关节点叫做分叉点。分叉是由运动方程中参数变化造成的,分叉点是参数空间的点,不是状态空间的点。这种使物质体系的定态性质突然发生改变的分叉点,就是正能态物质形成和演化为各级物质体系的零点运动。即分叉的零点运动。
    根据动力学概念,动态系统的可能状态分为两类:一类是暂态或过渡态;另一类是定态,代表系统可以达到,并且在达到后若无外部扰动便不再离开的状态。定态又分为两类:受到扰动后就不再能够保持的不稳定定态;在小扰动消除后能够自动恢复如初的稳定定态。稳定定态代表定态过程的长期动向(系统最终呈什么样子)。最简单的定态是平衡态。另一种定态是周期态,指按一定规则周而复始地变化的状态序列。
    分叉是一种阈值行为,只要系统的非线性强到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出现分叉。凡可以发生混沌的系统,总可以观察到分叉序列,而且分叉序列很多,最一般的是倍周期分叉,其他的有鞍结点分叉、霍普夫分叉、同宿分叉、跨临界和叉式分叉、弗列坡分叉,等等。
    物质系统在它的演化过程中,随着各种参数的变化,其参数空间出现分叉点,或且将系统引向新生,形成有着层次结构的新的体系,或且通过分叉序列,引向混沌的世界。
    物质在分叉点处的表现是犹豫不决的,而它的“选择”又是突然的,方向是不确定的、随机的。在分叉点处,物质微粒(或系统组元)间协作完美,显态上全息,各微粒或协作单位处于一种单态上,功能性质一样,犹如一个单一的粒子,彼此间没有“摩擦”。
    单个微粒或组元具有敏感性和不可预测性。敏感性就是一个小的扰动可导致大的改变,它隐含了其下步发展方向的不可知性和初始条件的敏感性。
    系统的组元是某一低层次物质单位的微粒构成的,组元的状态随其组成微粒的种类、状态与结构的不同而改变。这就决定了不同类型与级别的分叉点。但每一种分叉点,都有两个时间箭头不同的左右分支。即热力学分支与耗散结构分支。它们不同的时间箭头,形成了两个分支地界,两个时矢相反的世界。从分叉点往左的是热力学分支,时矢倒退;分叉点具有高秩序性;往右的是耗散结构分支,时矢前进,分叉点秩序性较差。也可以说,分叉点是由两级组成,一级秩序性较高,连接热力学分支;另一级秩序性较低,与耗散结构分支相接。这种同时容纳着两种时间箭头,而且又能够根据需要产生两种时矢的世界,同时又是两个世界相互过渡的分叉点,它既是两分支的起点,又是其终点。两极相通。由一极到另一极,遵循着正负世界的互返规律。
    分叉点是一个混沌物,它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展。热力学分支和耗散结构分支,只不过是分叉点在不同的条件下,向着不同方向的显化而已。而且,分叉点的某一分支向某一世界演化是偶然地被“选择”的。这可能是由于它所在的参数空间的维数的提高而带来的,维数的提高使考虑的变量、角度增多,范围拓广。至于选择左还是右,这里有一个不可约化的随机因素,宏观议程无法预言系统将取的路径。转向微观描述也无济于事,因为左右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耗散世界来说,如果它是在左分支显化,它的结构特点则显现为左旋的形式,对称被打破了。如我们生命构成的核酸DNA,就取了左旋的形式。
    分叉点同时又是物质系统与更广泛外界联结的通道,是不同层次间有效的作用点。
    世界,这个最能干的创造者和设计者,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形态和物质体系,其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设置和利用了分叉的零点运动。离开了分叉的零点运动,我们今天所在世界的形态,也就无从知道了,我们本身,也就不复存在。
    是的,世界,在整体上是混沌的。混沌的世界,它本身就是处于种“零点运动”的形态之中。而我们今天的世界,却是混沌的世界通过分叉的“零点运动”,鬼使神差似地突然冒出来的。这也许与“宇宙暴胀论”有着内在的联系,但这是对于混沌学的全新理解。
    混沌,带着古老传说的神话和当代科学前沿的探索,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它的“分叉的零点运动”,使我们在现代水平上复活了秩序与混沌之间古老的和谐蕴涵。

   四  特殊形态的零点运动
    层次间物质体系的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的零点运动,分叉点是它的最基本形式。但在每一个世界领域里,零点运动,又形态各异,五彩缤纷。这里略举几种特殊形态的零点运动。
    (一)非生命世界──
    在非生命世界中,天体物质体系的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的零点运动,比较典型的是星云运动。
    物质形态从稀到密、从密到稀的转化过程,在宇宙间是普遍存在的。天体系统从弥漫的星云转化而来,已得到大量观测事实的证实。而星云的物质是从星系核的爆发和恒星晚年的爆炸抛射出的大量弥漫物质转化而来的。诚然,原先形成天体的原始星云,它也必定“已经过去了其他形式的无限序列”。
    这就是说,在天体物质体系的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的过程中,其中的空隙与间隔,就是星云物质的零点运动。
    由于物质体系生死循环的零点运动,是对现存体系的否定,而在它们被否定的过程中,总有许多新的东西产生出来。这新的东西,使在零点运动中的物质具有新的生命活力,而形成新的物质体系。
    恒星解体了,转化为星云,但在旧质恒星解体爆发的过程中,会生成许多新的元素,即重元素。它使星云再度转化为新的恒星,提供了新的生命活力。星云以这些新的重元素为凝聚中心,而迈步走向形成新恒星的伟大征程。
    (二)生命世界──
    在生命世界中,生命的物质体系的生成与消逝、消逝与生成的零点运动,其表现形态就比较特殊了。
    如生命个体的传宗接代,它的零点运动就表现为“种子”的特殊形式。如植物的孢子、合子、种子以及动物的受情卵子,等等。尽管它们的形态各异,但它们都是属于物种在繁衍后代过程中的零点运动。它们是旧生命体与新生命体的间隔,又是生命繁衍的中介载体与引渡环节。由于它们的亲代基因型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通过染色体的配对和分离、连锁与交换,而造成子代基因型的种种变化。所以,在它们中间,包含着许多旧生命体中所没有的新的变异。但这种变异,服从于统计规律。
    (三)人类世界──
    在人类世界中,社会物质体系的零点运动,其表现形态就更加绚丽多彩了。
    人类社会新旧制度的更替以及国家的新生与消亡,它们的零点运动,一般地表现为革命战争的形式。从革命战争本身的运动看,它也是一种有组织的特殊的运动,但对于被否定的社会制度、国家形式来说,却是一种破坏和消解的无序运动,因而,革命战争作为新旧社会更替的零点运动,它的运动形态也是有序与无序的统一。
    有一种叫做“灵感”的思维形式,也是人们认识运动中的零点运动。它以直接的洞察,瞬时的领悟以及突然迸发的表现形态,表明其认识过程的中断和新的认识阶段的起点。人们在此基点上,进行记忆、补充、加工、提高,从而形成新的认识成果,开辟新的认识途径。因为在灵感的思维运动中,它总是包含着许多新的积极的因素。只要不是白痴,每一个人都有他的灵感。因而,每一个人都应该珍惜它。
    在人类的思想史上也常有这种现象:一种持久的思想主题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以后,会突然中断和消失。如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停顿,本体论问题在现代经常派哲学中的突然消失,人和环境论的中断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命题的突然转向,等等。思想史上的这种中断和停顿意味着什么呢?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哲学方法──回避方法。这种中断和停顿,也可以说,意味着它们进入了零点运动。这种零点运动的状态,是进取的特殊形式。它依赖于一定的理论环境,即重大的理论困惑。这种零点运动的状态,它总有主题的突变和旧命题的中断。它表面上是对问题进行回避,实际上恰恰更深刻地解决了问题。它以退换进,以暂时的让步赢得长期的进步,以狭小的放弃争取广阔的收获。因为在这种状况下,对久久争执不下的理论困境不发表意见,表现为理论上的退缩。然而,不发表意见不是没有意见,而是选择新的角度和方位,力求发表更全面、更完善、更有成果的意见,从而成为新的理论建树的逻辑起点。
    人类的文明史也是这样。它不可避免地也要经过零点运动的洗礼而历经沧桑。它总是从野蛮到文明,又从文明到消亡,玛雅民族的文明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的太阳,正值中年阶段,还有50亿年的时光,人类的文明史,似乎才五千多年。不要说多少亿年以后,就说一万年以后,或且说几十万年后,人类的文明将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呢?这中间又会突然发生什么呢?这似乎是难以想象的。但这仅仅是文明史的一个方面。它的另一方面,即人类的文明也有它的峰值,过了其最高峰值,也就要下跌了,走向灭亡,而最后进入一个人类文明史的零点运动中去。那有幸留下来的人类残部又像是回到了那最初时期的愚昧和野蛮的时代。但这不完全是上届最初时期的愚昧和野蛮。因为那时的人们,其大脑素质比上届人类最初时代的大脑素质要好得多了,在此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人类文明,它又将走过一段更加光辉灿烂的路程,然后,又将再度衰亡下去,并且又将再进入新的零点运动中去……
    《多四季论》所论证的,人类在每一个特大的极其恶劣的冬夏季的灭绝和春季的再生之间的循环,也是一种人类发展史的零点循环运动,但不是人类文明史自身的零点循环运动。人类文明史自身的零点运动,是与人类自身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战争,以及人类隋性的积累、思维能力衰退等因素有关。人类文明史自身的零点运动,是人类在每一回再生期内的零点运动。而且,每一次零点运动的具体形成不可能雷同。
    物质体系在进入了零点运动之后,在非生命世界中,它可以自动地沿着原来的途径复原。不,说确切些是遵循它原来的运动规律而重新形成新的物质体系。而且,新形成的物质体系,一般比原来的都更加复杂了,更加高级了。在生命世界中,有机体生命的新生,它需要原先的生命“种子”。在人类世界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新质社会体系在零点运动形成,与人类的意识水平与意志能力相联系着,因而它需要多次的反复,及至于出现倒退与复辟。物质按自然的途径,通过零点运动转化为新质物质体系,这是运动着的物质本来所具有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按时空所赐予它的“生命之曲”而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且,在它们运动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循环周期性。它们的生成与消逝、发展与变化,其循环周期性的时空范围是不一样的。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都受所包含它们的更高一级层次的循环周期所决定和所制约,而总的说来,在它们的背后,都是受“零点运动”的规律所决定和所制约的。在那些貌似偶然出现的周期性背后,有个必然的东西在起着支配的作用,这就是零点运动的规律。
    它使物质世界成为一个永远循环运动的体系。从实态物质的创生到它在黑洞奇点运动中消失,虽然这个过程是亿万年的时间,但其中的物质序列之间的消逝与生成,相对地却是极其短促的,尽管经历了许多代。在这个循环中,“除永恒变化着、永远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但是,不论这个循环在时间和空间中如何经常地和如何无情地完成着,不论有多少百万个太阳和地球产生和灭亡,不论要经历多长时间才能在一个太阳系内而且只在一个行星上造成有机生命的条件,不论有无数的有机物一定产生和灭亡,然后具有能思维的脑子的动物才从它们中间发展出来,在一个短时间内找到适宜生活的条件,然后又残酷地消灭,我们还是确信:物质在它的一切变化中永远是同一的,它的任何一个属性都永远不会丧失,因此,它虽然在某一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是“零点运动”,创造了世界,又毁灭了世界;毁灭了世界,又创造了世界。上帝呵,不要设法去了解那丧钟是为谁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10-19 04:31 , Processed in 0.13513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