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复溜
主治:腰背强痛,不能俯仰起坐,足痿;口干舌燥,鼻孔中痛;泄泻,肠鸣,腹胀,腹痛,便秘,痢疾便脓;癃闭,五淋,遗精,崩漏,带下;癫狂,善怒多言;水肿,四肢肿,脉微细欲绝,身热无力,汗出不止,盗汗,消渴。
6交信
主治:下肢内侧痹痛,腰脊疼痛;泄泻,便秘,痢疾;月经不调,崩漏,经闭,阴挺,阴痒,睾丸肿痛,五淋,癃闭。
7阴谷
主治:股内侧痛,膝关节痛;腹胀,胃脘疼痛;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中痛,阳痿,阴囊湿疹,小便难,小便引阴中痛;疝气,舌纵涎下,癫狂。
8大赫
主治:泄泻,痢疾,小腹急痛;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男子虚劳,遗精,阴器短缩,茎中痛,遗尿,癃闭,五淋;目赤肿痛。
九 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
1手厥阴心包经
临床应用:本经腧穴主治心、胸、胃、神志等病证。如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证。
2手厥阴络脉
临床应用:手厥阴络脉主治心痛,心中烦乱等病证。
3手厥阴经脉
临床应用:手厥阴经筋主治胸痛,气急,上肢的挛急不舒等病证。
(二)穴位
1曲泽
主治:肘臂痛,上肢颤动;心痛,心悸;胃痛,呕吐,呕血,霍乱;咳嗽;中暑,热病,口干,气逆。
2郄门
主治:半身不遂,肩臂疼痛,麻木;心痛,心悸,心烦,胸痛;衄血,子宫出血过多,呕血,咳血,咯血;癫疾,惊恐畏人,癔病;疔疮,乳痈。
3间使
主治:腋肿,臂痛,肘挛,掌热;咽痛;心痛,心悸,心悬如饥,脉结代;胃痛,呕吐,霍乱吐泻;癫、狂、痫,中风,小儿惊风,喑不能言,癔病;月经过多,崩漏,荨麻疹,疥疮,疟疾。
4内关
主治:肘臂腕挛痛,半身不遂;咳嗽,哮喘,胸闷,气短;心痛,心悸,怔忡,胸胁疼痛;胃痛,胃胀,呕吐,呃逆,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妊娠恶阻,产后血晕,遗精;失眠,健忘,癫,狂,痫,郁证,偏头痛,眩晕,中风;中暑,疟疾,热病汗不出。
5大陵
主治:肘臂挛痛,腕关节痛,掌中热;头痛,咽喉疼痛,目赤痛,舌体强;心痛,心悸,胸闷气短,胸胁疼痛;胃痛,呕吐,肠痈,霍乱,吐血,口臭;惊悸,癫,狂,痫,喜怒无常,悲恐善怒;皮肤湿疹,荨麻疹,疥癣,疮疡,身热汗不出,中暑。
6劳宫
主治:手掌多汗,手指麻木,鹅掌风,掌中热;头痛,三叉神经痛,口疮龈烂,口臭,鼻衄,嗌肿,吞咽困难;胸胁疼痛,心痛;胃脘疼痛,呕吐,饮食不下,便血;昏迷,小儿惊痫,癔病;少腹积聚,尿血,身热,中风,中暑。
7中冲
主治:指端麻;耳鸣,舌强,舌下肿痛,头痛;心痛,心悸;胃脘疼痛,霍乱吐泻;昏迷,小儿惊风;高热,中暑,中风。
十 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
1手少阳三焦经
临床应用:本经腧穴主治侧头部、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等病证。如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腹胀,水肿,遗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证。
2手少阳络脉
临床应用:手少阳络穴主治肘关节拘挛或肘关节松弛不能伸屈于胸中。
3手少阳经筋
临床应用:手少阳经筋主治舌卷缩,上肢的挛急不舒等病证。
(二)穴位
1液门
主治:手臂疼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头痛,眩晕,面赤,泪出,目赤肿痛,角膜白斑,耳聋,耳鸣,牙痛,齿龈肿痛,口腔溃烂,咽肿,喉痹;善惊妄言;热病,疟疾。
2中渚
主治:脊膂痛,肩背肘臂疼痛,手指不能屈伸,落枕;头痛,目眩,面赤,目赤,目痛,视物不清,耳聋,耳鸣,咽肿喉痹;热病,疟疾,瘰疬,疣。
3阳池
主治:腕痛无力或红肿不可屈伸,手腕折伤,前臂及肘部疼痛,肩痛,颈痛;耳聋,目红肿,喉痹;小儿腹泻,消化不良,疳积,消渴,口干,便秘;遗尿,热病,疟疾,感冒。
4外关
主治: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筋骨疼痛,手颤,五指痛,不能握物,半身不遂,胁肋疼痛,落枕;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鼻衄,牙痛;腹痛,便秘,霍乱,肠痈,纳呆,不思饮食;急惊风,急躁易怒;热病,感冒,疣。
5支沟
主治:肩臂腰背酸痛,胁肋疼痛,项不得回顾;耳聋,耳鸣,暴喑,目赤,目痛,咽肿;便秘,呕吐,泄泻;经闭,产后血晕不省人事,痛经,急躁易怒,胁肋胀满,热病。
6天井
主治:肩臂疼痛麻木,肘痛,胁痛;侧头痛,耳聋,耳鸣,目痛,喉痹,颊肿;咳唾脓血;心痛,胸痛,癫痫,惊悸,瘛疭,中风;瘰疬,瘿气,疣,疮肿,瘾疹。
7肩髎
主治:臂痛,肩生不能举。
8翳风
主治:口眼㖞斜,耳聋,耳鸣,耳中痛,耳中湿痒,目不明,目翳,牙痛,咽喉肿痛,痄腮;痉病,狂疾,口吃。
9角孙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口腔溃烂,咀嚼困难,痄腮,项强,头痛。
10耳门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流浓,耳生疮,耳中痛,齿痛,咀嚼困难,颈颔肿痛,口眼㖞斜。
11丝竹空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羞明流泪,眼睑瞤动,齿痛;癫,狂,痫。
十一 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
1足少阳胆经
临床应用:本经腧穴主治侧头部、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等病证。如头痛,颔痛,疟疾,口苦,目眩目赤肿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入下肢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疼痛等病证。
2足少阳络脉
临床应用:足少阳络脉
临床应用:足少阳络脉穴主治足部厥冷,下肢瘫痪,不能站立等病证。
3足少阳经筋
临床应用:足少阳经筋主治下肢部的拘挛疼痛,胁痛,眼睑下垂等病证。
(二)穴位
1瞳子髎
主治:目赤,目痒,目痛,怕光羞明,迎风流泪,近视,内障,目翳,口眼㖞斜,头痛。
2听会
主治:头痛,腮肿,面痛,耳鸣,耳聋,聋哑,聤耳,口眼㖞斜;癫狂痫,抽搐,幻听;下颌脱臼。
3上关
主治:偏头痛,面痛,耳鸣,耳聋,聤耳,口眼㖞斜,口噤不开,齿痛,青盲,目眩;癫狂痫,瘛疭,痉。
4颔厌
主治:偏头痛,颈项痛,目外眦痛,齿痛,耳鸣,口眼㖞斜,眩晕;惊痫,瘛疭。
5曲鬓
主治:偏头痛,颔额肿,目赤肿痛,颈项不得回顾,暴喑不能言。
6本神
主治:半身不遂,胸胁痛,颈项强痛;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癫痫,小儿惊风,中风不省人事。
7阳白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目痒,近视,雀目,上眼睑下垂,眼睑瞤动;呕吐,颈项强痛。
8头临泣
主治:头痛,目眩,目外眦痛,目翳,鼻塞,鼻渊,耳鸣,耳聋;胸痹,心痛不得转侧;小儿惊风,卒中风,昏迷,癫痫;热病,疟疾,腋下肿。
9风池
主治:项背疼痛,落枕,肩臂疼痛,腰背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偏正头痛,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视物不明,迎风流泪,上睑下垂,鼻塞流涕,鼻衄,鼻渊,耳鸣,耳聋,牙痛,咽喉肿痛,口眼㖞斜,吞咽困难;外感病,热病,发热恶寒,周身酸楚,暑病,热病;中风昏迷,失眠,抽搐;其荨麻疹,丹毒。
10肩井
主治:颈项强痛,半身不遂,癔瘫,肩背疼痛,落枕,难产,胞衣不下,崩漏,坠胎后手足逆冷,乳痈,痈疽,疖肿,高血压,瘰疬,咳逆短气,诸虚劳损,疝气,胃脘痛。
11日月
主治:胃脘疼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多唾,黄疸;胁肋疼痛,胀满,太息,善悲。
12京门
主治:腹泻,肠鸣,腹胀,呕吐;小便不利,尿黄面肿;恶寒发热,脊强反折,肩胛内廉痛,腰胁痛。
13带脉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少腹痛;腰痛,疝气,腰酸无力,下肢酸软。
14五枢
主治:便秘,里急后重,阴挺,少腹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男子疝气,阴囊上缩入腹;腰胯痛,瘈疭。
15维道
主治:肠痈,呕吐,不嗜食,便秘;阴挺,月经不调,疝气,少腹痛,带下;腰胯腿痛,水肿,咳逆不止。
16环跳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腰脊痛,腰胯疼痛,挫闪腰痛;遍身风疹,荨麻疹;水肿,脚气。
17风市
主治:下肢痿痹,腰腿痛;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遍身瘙痒,阴囊肿痛,脚气。
18阳陵泉
主治:腰骶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胁肋疼痛,肩痛;头痛,咽喉肿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胃脘疼痛,腹胀,肠鸣,黄疸,便秘;虚劳咳嗽;遗尿,水肿;小儿惊风,破伤风,癫痫。
19阳交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胸胁疼痛;寒热喘息,喉痹,喑不能言;惊狂,癫疾。
20外丘
主治:头痛,项强,下肢痿痹,胸胁苦满;癫痫;小儿龟胸,狂犬伤毒不出,发寒热。
21光明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乳房胀痛;目痛,白内障,夜盲,视神经萎缩;偏头痛,狂犬伤毒不出。
22阳辅
主治:半身不遂,胸胁胀满疼痛,下肢外侧疼痛,腰酸无力,下肢浮肿,脚气;恶寒发热,偏瘫,目外眦痛,喉痹;瘰疬,疟疾。
23悬钟
主治:胁肋疼痛,半身不遂,颈项强痛,腰骶痛,下肢外侧疼痛;偏头痛,喉痹,衄血,鼻中干痛;伤寒大热不退,咳嗽;胃中热,不嗜食,大便难;小便不利,五淋。
24丘墟
主治:颈项疼痛,胸胁胀满疼痛,腰胯下肢疼痛,半身不遂,转筋,踝扭伤,脚气;偏头痛,目赤肿痛,目翳,视物不明;疟疾,咳逆气急,善太息。
25足临泣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目眩,目干涩,耳鸣,耳聋;中风偏瘫,月经不调;乳痈。
26侠溪
主治:胸胁痛,半身不遂,下肢酸痛,乳痈溃脓,足跗肿;偏头痛,眩晕,颊肿,耳鸣,耳聋,目外眦痛,多泪;经闭,疟疾,伤寒发热无汗。
27足窍阴
主治:半身不遂,胸胁胀疼;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喉痹;咳嗽;月经不调,经闭;痈疽,乳痈;失眠,多梦。
十二 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
1足厥阴肝经
临床应用:本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前阴病等病证。如目赤肿痛,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胀等证。
2足厥阴络脉
临床应用:足厥阴络穴主治疝气,睾丸肿胀,阴痒等病证。
3足厥阴经筋
临床应用:足厥阴经筋主治阳痿,缩阴,内踝前部痛,膝、大腿内侧痛等病证。
(二)穴位
1大敦
主治:胃脘痛,便秘,便血;尿血,遗尿,淋疾,癃闭,小便频数;阴挺,阴中痛,阴凉瘙痒阴缩,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睾丸肿胀;痫证,中风,嗜睡;疝气,少腹痛。
2行间
主治:膝股内廉痛,胁肋疼痛,腰痛不可以俯仰;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㖞。咽喉干痛,齿痛;咳嗽,虚劳;月经过多,痛经,经闭,白带,阴中疼,阴茎痛;遗尿,淋痛;胃脘疼痛,呃逆,呕血,腹胀,泄泻,黄疸;中风,癫痫,瘛疭,癔病,小儿惊风,急躁易怒,郁闷不舒;高血压病,疝气,乳痈。
3太冲
主治:下肢痿痹,胁肋疼痛,头痛,目赤肿痛,青盲,口㖞,齿痛,咽喉干痛;咳嗽,胸闷;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产后汗出不止,阴中痛,阴缩;腹胀,肠鸣,胃痛,泄泻,便秘,黄疸;癃闭,遗尿,小便不利,淋证;癫、狂、痫,小儿惊风,中风,癔病,急躁易怒,郁闷不舒;高血压病,心痛,乳痈,疝气。
4中封
主治:下肢痿痹,足背肿痛,胁肋疼痛;头痛,目眩,口㖞,咽喉肿痛;不嗜食,黄疸,小便不利,淋证,阴痛,阴痛入腹,遗精,疝气;疟疾,胸腹胀满。
5蠡沟
主治:胫部痛,屈伸困难,胁肋疼痛;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赤白带下,阴挺,睾丸肿痛,小腹腹痛。
6曲泉
主治:下肢痿痹,膝关节肿痛;头痛,目眩,目痛,衄血;泄泻,痢疾,膨胀,不嗜食;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阴肿,产后腹痛,遗精,阴茎痛,阳痿;小便不利,淋证,癃闭;癫狂。
7章门
主治:咳嗽,气喘,气短;腹痛,泄泻,便秘,腹胀,肠鸣,胃痛,呕吐,不嗜食,小儿疳积,黄疸;多尿,白浊,癃闭;胸胁痛,腰脊痛,神疲肢倦,羸瘦,积聚痞块。
8期门
主治:咳嗽,哮喘;泄泻,呕吐,呃逆,吞酸,腹胀,饥不欲食,胃脘疼痛;癃闭,遗尿,小便难;胸胁胀满,疟疾,奔豚,伤寒热入血室。
十三 督脉、任脉(临床应用与主治病见第一章第一节小周天)
十四 冲脉、带脉、阴阳维、阴阳蹻及交会穴
(一)冲脉系统
临床应用:应用其交会腧穴可治疗少腹痛,心烦,胸闷,胁胀,大小便不利,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等病证。
(二)带脉系统
临床应用:应用带脉的交会腧穴可治疗腹满,腰部冷感、酸软,下肢不利,阳痿,遗精,疝气,带下,月经不调等病证。
(三)阳蹻系统
临床应用:应用阳蹻脉的交会腧穴可以治疗目痛,失眠,痫证等病证。
(四)阴蹻系统
临床应用:应用阴蹻脉的交会腧穴可以治疗嗜睡,癃闭,痫证等病证。
(五)阳维系统
临床应用:应用阳维脉的交会腧穴治疗腰痛,恶寒发热,目眩等病证。
(六)阴维系统
临床应用:应用阴维脉的交会腧穴可以治疗心痛,忧郁,腹痛,胸胁痛等证。
第五节 山人藏象学与气功(见本书上第二章)
附:名家导引术功法精选
气功并不神秘,在气功学里,气只是一种意识与感觉,功指功夫与方法。现特选几种有代表性并着重实用的导引术功法,作为参考,使广大导引术爱好者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够在需要时按其方法进行练习,以达到健康的目的。这些功法都曾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在动作设计、意守部位及方法上有独到之处,可达到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作用。
第一章 静功
练功注意点:第一练习导引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健身治病。第二每天每次练导引术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第三练导引术不能影响日常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第四书中反映系原作者观点。第五导引术是门专业技术,应在政府统一主导下,由有资质的导引术健身师或导引术医师有计划、有步骤指导下进行。第六这是门与内意识相关的钝意识“心理学”训练技术,极少数练功人还会“走火入魔”,练出“功能”与“偏差”,故原则上不能也不主张自学,以免害人误人误已。
第一节 内养功刘贵珍
原编者按:内养功是在临床上应用最早的功法,也是静功中有代表性的动法,是刘贵珍(原河北省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五十年代挖掘整理的功法之一。经过反复验证,疗效卓著,并于一九五五年受到卫生部嘉奖,继而推广到全国,为导引术进入临床奠定了基础,并为导引术学科的兴起拉开了序幕。因本功法从实验到推广,已有五十多年历史,各地在学习应用中,都有自己的体会和经验。本书重新整理以利正本清源。
内养功是静功的主要功种之一。这种功法历代皆是以亲口单人传授相继承的,经过整理和临床验证,确有疗效而推广各地。内养功强调默念字句,呼吸停顿,舌体起落,气沉丹田等动作,具有大脑静,藏府动的锻炼特点。具体作法如下;
(-)姿势
有侧卧式、仰卧式、坐式及壮式四种。
1 侧卧式:侧卧于床上,头微前俯,头之高低,以枕调节。头颈保持在左右不倚稍许抬高的位置。脊柱微向后弓,是含胸拔背之势。四肢体位,于右侧卧时,右上肢自然弯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于耳前枕上。距耳约二寸左右,左上肢自然伸直,五指松开,掌心向下,放于同侧髋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膝关节屈曲约成120度角,其膝轻放于右下肢膝部。如为左侧卧,则四肢体位,与此相反而置。双目轻闭或微露一线之光,其口按呼吸法之需,定其开合。
|
| 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2/clip_image106.gif |
2 仰卧式:平身仰卧床上,头微前俯,躯干正直,两臂自然舒伸,十指松展,掌心向内,放于身侧,下肢自然伸直,脚跟相靠,足尖自然分开,口目动作同侧卧式。
3 坐式:端坐于椅上,头微前俯,躯体端然,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十指舒展,掌心向下,轻放于大腿膝部,两脚前后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小腿与地面垂直,膝关节屈曲90度,坐椅高低不适时,可在臀下或脚下垫物调节,口目动作同侧卧式。
4 壮式:具体要求和仰卧式基本相同,唯需将枕垫高八寸许,肩背呈波形垫实,不可悬空,两脚并拢,掌心向内,紧贴于大腿两侧,余者同仰卧式。
内养功姿势,一般先由卧式开始。关于卧式的侧左、侧右及仰卧、侧卧的选择,应根据病情和个人习惯而定。胃紧张力低下,蠕动力较弱及排空迟缓者,则宜选用右侧卧位,尤其饭后更为重要,但对胃粘膜脱垂症患者,则不宜选用右侧卧位,因该式常因胃粘膜本身重力关系使病情加重。坐卧式可互相配合,也可单独应用。壮式虽也属于仰卧式的一种,但仅宜在练功后期做为增强体力锻炼采用。卧式练习数日后,体力有所恢复,即可增添坐式。
(二)呼吸法
内养功呼吸法要求呼吸、停顿、舌动、默念四种动作相互结合。常用呼吸法有三种:
第一种呼吸法:轻轻闭口,以鼻呼吸,先行吸气,同时用意识引领气下达小腹,吸气后不行呼气,而要停顿呼吸(即不吸也不呼),停顿后再把气徐徐呼出,此法的呼吸运动形式与顺序是:吸——停——呼。默念字句一般先由三个字开始,以后可逐渐增多字数。但字数最多不宜超过九个字,在词意方面,要选择具有静松、美好、健康内容的词句,常用词句有“自己静”、“通身松静”、“自己静坐好”、“内藏动、大脑静”、“坚持练功能健康”等。默念要和呼吸舌动密切结合起来。以默念“自己静”三个字为例,吸气时默念“自”字,停顿时默念“己”字,呼气时默念“静”字,其余类推。舌动是指舌之起落而言,舌动配合即吸气时舌抵上腭,停顿时舌不动,呼气时舌随之落下。
第二种呼吸法:以鼻呼吸,或口鼻兼用,先行吸气,不停顿,随之徐徐呼气,呼毕再行停顿,此法的呼吸运动形式是:吸——呼——停。默念字句的内容同第一种呼吸法。其配合为吸气时默念第一个字,呼气时默念第二个字,停顿时默念第三个字。舌动的配合为吸气时舌抵上腭,呼气时舌落下,停顿时舌不动,如此周而复始。
第三种呼吸法:较难掌握,一般默念三个字为宜,用鼻呼吸,先吸气少许即停顿,随吸气舌抵上腭,同时默念第一个字,停顿时舌抵上腭默念第二个字,再行较多量吸气,用意将气引入小腹,同时默念第三个字,吸气毕,不停顿,即徐徐呼出,随之落舌,如此周而复始。此法的呼吸运动形式与顺序是:吸——停——吸——呼。
默念字句,具有收敛思绪,排除杂念的作用。通过词的暗示、诱导,可以导致与词相应的生理效应。选用字句要因病而异。精神紧张者,宜选用“我松静”的字句,脾运失健者,宜选用“内藏动,大脑静”的字句;气血两亏者,宜选用“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字句;气滞胸胁者,宜选用“气沉丹田,真气内生”的字句,这样有助于开胸下气。默念字数开始要少,待呼吸调柔至细后,则可增加字数。这里必须明确指出:默念是呼吸运动中的一项配合动作,并且对控制呼吸快慢或停顿时间长短有一定影响,尽管每个字的默念所需时间段有统一规定,可以灵活掌握,但默念字数也不宜过多。
(三)意守法
意守是指练功意念集中于某物或某形象而言。意守具有集中精神排除杂念的作用,是气功疗法中的重要手段。常用的意守方法有三种:
1 意守丹田法:丹田是气功中常用术语。丹田的部位和含义,说法不一。内养功之丹田规定为脐下一寸五分处,位于气海穴。古人认为气海穴是“生气之源、聚气之所”,用意守之,则元气益壮,百病消除。丹田虽为窍穴,但守时不可拘泥分寸,可想象以气海穴为中心的一个圆形面积,设在小腹表面,也可想象为一个球形体积,设在小腹之内。
2 意守膻中法:即意念默默回忆两乳之间以膻中穴为中心的一个圆形面积或意守剑突下之心窝区域。
3 意守脚趾法:两眼轻闭,微露一线之光,意识随视线,注意脚的拇趾,也可闭目,默默回忆脚趾形状。
一般意守丹田较为稳妥,不易产生头、胸、腹三部症状,同时结合呼吸所导致节律的腹壁起伏运动去意守,又能较好地达到集中思想,排除杂念的目的,但部分女性练功者,意守丹田,可出现经期延长及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膻中穴(两乳头之间)。杂念较多的患者,不习惯于闭目意守丹田,可采取像守脚趾法。不论意守何处,都应在自然的基础上轻轻意守,作到似守非守,但也不可无意去守。(原文载于《中国气功》1896.1)
第二节 意气功 候慎夫
原编者按:意气功因其要求练功者在练习中把思想集中在心窝(两乳中间微下有凹窝处),用意聚气成球而得名,它要求练功者有很强的运用意识的能力,是典型的用意功法。如果将其与其它用意气功相比较就会发现这一点。如果你想练功,那么先学会训练意识。
意气功与现行内养功及强壮功等方法不同,它是以意行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气功疗法,治疗功能宏大,不生流弊。但内容比较深奥,自学难以理解与体会,因此流传不广,现将笔者实践的意气功介绍出来,提供研究或学习参考。
意气功属于那一派,创于何时,已无从考查。据传说是宋朝岳武穆幼年时,在汤阴大佛寺读书,体弱多病,方丈慈慧禅师传以此法,因而流传后世,1931年天津王贤宾(竹林)先生曾著意气功详解(汉石楼丛书第二种),我学习的意气功与王氏是一派的。
与其它气功疗法一样,意气功是使高级神经中枢的思维活动降低;亦即增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从而改变机体外周部分和内脏器官的活动状态,修复或调整机能性、器质性的病变,以达到减轻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对于无病的人,由于大脑活动每天能获得一定时间的安静,更能增强与全身各部活动机能的协调,共同抵御内因外侮的疾病侵袭,完成却病强身的任务。
意气功的优点
一坐的姿势和日常端正坐位一样,不必盘膝,舒适而不费力。
二每日晨间锻炼一次,每次只用十分钟,费时短,收益大。若每晚增加锻炼一次,则功效更显。
三既不打针,又不吃药,既经济,又简便。
四除强身外,可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癫癎、失眠、高血压、肺病、吐血等慢性疾病。
意气功的缺点
一二目平视,视野放散,初学时影响思想集中,或中途易开小差。
二初学无人指导,不能查觉气行情况及练功进度,易生怀疑,冲淡信心,以致中辍。
练意气功的必要条件
一有决心——决不畏难,不灰心,不中辍。
二有恒心——永不间断,不松懈,不越进。
三有信心——相信意气功确能治病强身,相信自己有勇气有毅力。
四练功时精神要轻松愉快,心中无烦恼苦闷,全心全意地做意气功。
五练功初期百日内要避免性生活,以后也要有节制。
意气功的方法
一在每次练功前,泡一杯淡盐汤先行温漱口腔,漱口后,坐在高矮适度的凳上,取自然姿势,上身不要前俯后仰,也不要左右歪斜。两腿自然分开,和两肩距离相等,大腿要横平,小腿要垂直,两脚尖稍微向里相对。两手掌心朝上,两手手指互相向手背方向交叉,轻轻抵靠于脐下约一寸五分的丹田处。
二先闭两眼,放松全体关节,合口用鼻做深呼吸三次。吸气要缓慢而深长,直达脐下丹田,稍停再慢慢呼出。
三睁开两眼,目光平视,不各处乱看,不强辨物形,要锻炼到“观而不见”的程度。
四口自然闭合,舌尖向上轻抵上腭,这样可以调节呼吸,增加津液。
五调整呼吸,把思想集中在心窝(两乳中间微下有凹窝处),用意思聚气成球,听候运用(以上自第一节至第五节,共用功二分钟)。
这一阶段最要紧,一要调匀呼吸,二要集中思想,三要专心以意识与思维的不断训练,才能逐渐聚气成球。初学对于这项要求很难下手,往往顾此失彼,甚至全失。所以必须先放松全身关节,目内视心窝,调整呼吸,然后再集中思想聚气成球,反复锻炼,等练到呼吸能深长匀细,让意识与思维集中“万流归一”到心窝,气即可聚集成球,便达到入静标准。初学者应熟记此入静的标准感性与“分水岭”,每次入静都要先找到它。起先可有可无若有若无,但慢工出细活越练越熟,越熟越精,渐至不求而得,从容入静,入静再练功。
六把气球由心窝向上运行到咽喉,经过上腭(断交穴),绕出上唇到人中(水沟穴)再向上行,经过鼻尖(素髎穴)上额(神庭穴)、头顶(百会穴),经脑后(风府穴),顺脊椎(大推穴)向下行,到腰间(腰腧穴)经过尾闾(长强穴)到前阴与后阴之间的肾根会阴穴(本节用功一分钟)。
这一节由心窝开始运行气球移动,初学时不易指挥如意,必须耐心摸索。首先保持呼吸均匀整齐自然,集中心思与意想,然后用意识由心窝运行存在于自我感觉中的气球,向上行到咽喉的一小段,反复练习,精神贯注气球。一直到自觉仿佛真有一线气体,能随意向上运行时,就已经会运用气球。然后再由咽喉运行到上跨,渐渐推进,通畅一段,推进一段,直到每一小段完全气行通畅,再把整段连接起来练习。等整段都能通畅无阻,才可以继续往下锻炼,千万不可急于求进;否则打不好基础,容易失败,容易畏难中辍。
七气球继续由肾根向左行,经左大腿外侧(伏兔穴),向下行左小腿外侧(三里穴),经过左足背(冲阳穴)到左足大趾(大敦穴),绕左足次趾、(厉兑、内庭穴)、中趾、四趾(窍阴穴)及小趾(至阴通谷穴),折到左足心(涌泉穴),再向上行左小腿里侧(三阴交穴),经过左大腿里侧(箕门穴),上行到脐下三寸的关元穴(本节用功一分钟)。
因为有上一段锻炼的基础,已能掌握气球运行的功夫,所以这一段比较容易锻炼。但仍应认真反复多练,必须达到纯熟,再与上一段连贯起来锻炼,等两段练得一气通畅无阻,方可继续往下锻炼(以下各段,均照此方法锻炼,不再重复说明)。
八气球继续由关元向右下行,经右大腿外侧(伏兔穴),经验者指导纠正之,万勿疏忽为要。
九气球由心窝出发,运行了周身,又回到心窝。这时中津液已满,不要急于下咽,先把舌头放平,把上下牙齿互相轻叩三十六下,津液因叩齿而成泡沫,一气咽下,即觉有一股气体随津液下降丹田(此法可以醒脑、固齿、降气、助消化)。稍等一会,再合口用鼻作深呼吸三次。作完后起身站立,两手下垂,向前缓走七步,转身再缓走七步,往返共走七次(本节用功二分钟)。
至此全部意气功锻炼完毕,由首至尾仅仅用功十分钟(多点或少点都可以,不必过于严格),时间非常经济,功效的确很大。若每天不间断锻炼,百日之内或百日之后,定有显著的效果,病者愈,弱者强,无病者更健康。
(见《浙江中医杂志》 1958年5月号)
第三节 静坐功王导正
仅将我练静坐功的基本功法简明扼要地介绍如下,仅供导引术爱好者学习参考。
一 调身
1 “双盘膝”:就是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两腿交叉。两脚心朝上,常说的“五心朝天”就是这个姿势。这样两膝盖能紧贴坐垫上,姿势端正,不会向前后左右倾斜。但这种“双盘膝”不易做到,尤其中年以上的人,骨头硬,更难做,可不必勉强。
2 “单盘膝”:静坐时把左小腿架在右腿上面,或把右小腿架在左腿上面皆可。这比双盘膝容易做。但有一个膝盖不能紧贴坐垫,坐久了,身作容易向左右倾斜,只要自己觉察有歪斜,随时纠正即可,效果与前无异。
3 “自然盘膝”:如果老年人连单盘腿也做不到,可以把两脚盘在两小腿下面,这就叫“自然盘膝”。不过坐久了,也有时左右倾斜,应随时注总矫正。效果与双盘股一样。《性命圭旨》说:“坐不必跏跌,当如常坐”,就是这个意思。
4 “端坐式”:如果腿有毛病,自然盘膝也做不到,可坐在凳子上,身要端正,臀部与膝盖取齐,两脚平放地面上即可。
头部姿势和两手如何安放?
头颈要平直,面孔朝前,眼睛微闭,口要闭上,舌舔上腭,鼻呼鼻吸。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松静自然(喜展眉宇,口角微笑,会阴要松),不可呆板僵硬。
两手臂要放松,不可着力,男的把右手背放在左手掌上,女的把左手背放在右手掌上,然后轻轻搁在两腿上,贴近小腹。但如坐在凳子上,除上述姿势外,也可以把两手放在两大腿上,掌心向下,自然放平。
注意:初练气功,坐久了,两腿、脚如感到麻木或微痛感,此时,可徐徐伸开,把两手掌放在两膝盖上,不麻时再盘上腿;坐久如感到烦恼时,可立起徐行,待内心平定后,再重新坐下练功。
5 “卧功”:分仰卧、侧卧两种。仰卧姿势与平时仰卧一样,但应将头、肩等部略垫高些,到自己觉得最舒服的程度,手掌轻轻贴在腿根部。对头部口、目、鼻、舌的要求与坐功相同。
侧卧功,虽有左右之分,但以右侧卧为宜。因为左侧卧,心脏受压迫,但也不要拘泥,左右卧都以舒适为主。侧卧时,对头部目、口、鼻、舌的要求也与坐功相同。但头及上身须略前俯,上面的腿要比下面的稍弯曲些,使其达到最舒适的程度。上面的手伸出,掌心向下,放在髋关节上面,下面的手伸开,掌心向上,放在头部枕上,距离头部少许,离头远近须依自己觉得舒适为准。这种卧功就叫作“侧目功”,也叫作“狮子王卧法”。
二 调息
一呼一吸为一息,鼻呼鼻吸,呼吸要自然,这是静坐的重要功夫,不可不注意。
1 喉头呼吸:庄子说;“众人之息以喉,至人之息以踵。”是说一般人的呼吸短而浅,至人的呼吸深且长,短而浅的喉头呼吸,不能尽肺部的张绪力量,因此也就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致使血液不清,易生疾病。
2 胸式呼吸: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较前稍好,做体操时的深呼吸能达到这种地步。但以上两种不能算作调息。
3 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感觉气体能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使肺底舒张,隔肌(即横隔膜)下降,呼气时,腹部收缩,隔肌被推向上,使腹部浊气尽量外散。道家说:“夫道者,首在调和阴阳,顺理五行,而知呼吸阖阖之方,吸则阖,阖者纳新,呼则辟,辟者吐故,新者不纳则病虚,故者不吐则病实,虚实见,内邪侵,五行乱,阴阳失调,则疾病生。”所以,腹式呼吸是调息的重要功夫。
胎儿在母腹中,借脐带连于胞衣与母体呼吸相通,一出母腹便用鼻来呼吸,因此,腹式呼吸就是回到婴儿地位,所以也叫“胎息”。老子说:“专气致柔。能若婴儿乎!”就是这个意思。还有调息时决不能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逐渐深长,自然地达到腹部,这才是真正的调息。
4 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日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知不觉,好像入于无呼吸的状态,虽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道家说:“浩气融融春满怀,往来真息乐悠悠,绵绵迤逦归元俞,不汲灵泉常自流。”就是这种情景。到此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非几十年的功夫不能臻此。
呼吸的气,必须从鼻孔出入,不可用口,为什么呢?因鼻子是专司呼吸的器官,鼻孔里有毛,可以阻止灰尘和微生物进人呼吸道。倘呼吸时,把嘴张开,一则妨碍鼻子的功能,二则灰尘和微生物容易入口,发生疾病。所以不仅静坐时要闭口,就在日常活动时,也以闭口为宜。
三 调心
在调心过程,始终要舌舔上腭,闭目、闭口,鼻呼鼻吸,作到松静自然。那么到底怎样去调心,才能排除杂念,降伏“心猿意马”?其方法介绍如后:
1 意守丹田:静坐时,把意念集中在下丹田(即脐下一寸三分)。初学的人,集中意念,极难做到。杂念一起一伏,分秒不停,所以说杂念如“心猿意马”拴不住,静坐最终要降伏这种杂念,达到无念境界。怎样下手?道家说;“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就是用目内视下丹田,目到意到,呼吸的气,也自然降到丹田。《性命圭旨》说:“欲得长生先须久视,久视上丹田,则神长生,久视中丹田,则气长生,久视下丹田,则形长生。”形长生就是祛病延年,长寿百岁。”
2 意照“玄鹰”:意守丹田,如仍杂念起伏,在意守丹田的同时,可以想想“玄鹰”,玄鹰是舌下中间的一窍,此窍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于此。心想“玄鹰”,少顷津液满口,微漱数遍,徐徐以意送至下丹田。故太上云:“舌玄鹰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汉。”《法华经》说:“白玉齿边流合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醍醐灌顶精神爽,神不外驰能守舍。
3 “心息相依”:就是将两眼轻轻闭合,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作“心息相依”,可帮助排除杂念。作“心息相依”时,仍要意守丹田,舌舔上腭,有痰时要吐出,有津液时要咽下去。
4 初学静坐的通病:初练功者常说:“我没有学习静坐的时候,妄念倒还少,一坐下后,妄念反而格外多”,这是一种误解,人的妄念本来随时都有,平时因和外面环境接触,把注意力分散了,故觉得不多。静坐以后,精神集中于丹田,才觉得妄念纷至沓来,起伏不定,这是一种初步的自我感觉。道家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全在于此”,能从这下手,返观自心,索本求源,追查妄念是怎样产生的,进而及时排除去,练习久了,自然会渐渐减少以至于无。
5 清心寡欲:老子说:“人之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人能恬淡虚无,,去掉私欲,不为声色货利所迷惑,朗朗内照,妙至忘身;物我皆无,就能达到人静无念,入定益深,遍体融化,百病皆消。就能恢复青春活力,返老还童。
6 不要因噎废食:不要因为练功时有游思杂念而苦恼,人的游思杂念如天之风云雨雾,风雨过去,太阳出来,就会晴空万里;人的杂念亦然,打坐久了,洗心涤虑,自然拔本绝源,出现先天明镜。所以不要为有杂念而灰心。即使不练功也有杂念,练功能排除,不练功永远排不出。因此,练功就比不练好,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上述调心方法,选择适合自己条件的练,不要个个都练,杂就不精了。切合自己需要,而练之又见效,应持之以恒地练下去,久则油然心新,浩然气暢,凝然不动,寂然不思,了然悟性。道悟,自然精气神足,智慧日生,心性灵通,寒暑不侵,延年益寿了。
四 动静兼修
练好调身、调息、调心之身,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要动静兼修,练坐功,也要进行适当体育锻炼,如散步、练八段锦、打太极拳等,要互相促进,不可偏颇。
我还有一个体会提出来,供初练气功者参考:在练各流派功法中,不要轻易改变功法,因为一改功法,前功尽弃,浪费时间,而且各流派都有其特长,能够传到现在,都有其精华,不然,早就被淘汰了。但长期练功不见效,还有旁门左道,如“房中术”等,可以考虑改变功法。
五 练功者应注意的问题
1 练功者必须有信心、恒心和毅力,坚信气功能祛病延年,要持之以恒地练下去.不能一曝十寒,一停下,气就散,只有天天练,才能把气聚集一起,产生能量。因此,要有坚强毅力,百折不挠地练下去,才能得气。《翠虚篇》书上说:“执著之人不得真,朝行暮辍又非诚。诚心修练见功效,方是人中识真人。”一旦得气,其中有无穷的快乐,就不会放弃了。有真气上来,不是快乐的事情吗?“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练功者的静坐,真气在运行,外人是不知的,也可能有人不理解而加以嘲笑,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恼怒,仍应坚持天天练,不间断才能奏效。
2 练功的时间和地点:如能在子午卯酉时练功固然好,但在职人员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按上述时间练。我觉得不必拘泥,有时间就练,照样长进。《入药镜》说:“一日内,十二时,意所到,皆可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功夫长进,全凭练坐。随时随地可练,看电影的间隙可以练,逛公园疲劳时可以练,上班在汽车、电车内可以练,旅游坐火车也可以练,要充分利用时间练功,使气绵护若存。
3 练气功调息一定要轻、匀、细、深、长、缓,不要短浅,气本可粗。道家说:“火急则丹伤,火冷则丹散。”也不要急于求成,铁杆磨锈针,功到自然成。
4 行、住、坐、卧,不离这个。就是说行、住、坐、卧都可练功。我个人体会,先学坐功,坐功任督通了,行、住、卧时,气也照样运行。
5 时时留意勿助勿忘:勿助,就是不要人为的加以助力,有助力,就等于拔苗助长,是有害的。勿忘,就是“气”绵绵若存,连续不断,不能昏沉睡觉,昏沉就睡,醒了再坐,真气正运行时,如睡着了,会出现偏差的。
6 恬淡虚无,知行合一:知“道”要行“道”,道经云:“我命在我,不在天地,天地所患,人不能知至道,能知而不能行,知者但能虚心绝虑,保气养精,不为外境爱欲所牵,恬淡以养神气,即长生之道毕矣。”
(见《中国气功》 1987.3)
第四节 服气功钱梦娃
原编者按:服气又称食气,又可称为服食,是一种古代道家的修练养生方法。古人认为服气是人与自然界万物进行能量交换的过程,服气功的目的在于采万物精华之气以服之。它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调节呼吸,二是存想万物在人心中,三是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现代研究证明,服气具有治病防病减肥美容的作用,也有心理精神调节的因素,因此值得向广大气功爱好者推荐。
服气功,人人可练,孕妇、经期、产期皆无须忌,且不易出偏差。唯有持之以恒、勤练常练,方知受益无穷。
一 服太极气法
1 以鼻微微吸气,吸五次呼一次。吸气要匀、慢、深、无声,呼气时意念从十指、十趾、全身毛孔排气。九十次为一小周天,三百六十次为一大周天。日久功深,则无须意念任其自然,而有气入于口鼻,无丝毫从口鼻出,尽出于全身毛孔。此时乃本功告成。
2 以口吞气,不可出声。吞三口一咽。吞五口一咽,吞七口一咽,吞九口一咽;如此为一小周天。久而久之,三、五、七、九正吞后,进行九、七、五、三反吞。或三、五、七、九相加吞二十四口一咽。咽气后,用意将气往全身藏府和骨节推排。全身发热或出汗者为佳。久而久之,服气后全身如春日煦阳照身,温暖自在。此时大功告成,如此常练,可以延年益寿。
3 口中常含一枚枣核,以舌搅之运动生津。津满后数口咽之。再搅不已。此是养液生气力之妙法,功高于叩齿咽津之法。知者颇少。
4 吃饭或饮水时慢吞细咽,每口进食或进水量越少越好。先吞一口气后再咽食或咽水。每次进食前先服气数口犹妙,而服气之前又以先饮水为妙,多少无妨。这是因为气乃饮食之母,而水又是气之舍也。
5 凡练服气功,总须专一个功法不可间断,然后兼练其它功法才好。就如服太极气四法,可任选一种,持之以恒,方可言练其它三种功法。所谓服太极气法,即是说不定时、不定向、不定地点,时刻可取,亦不取姿势。
凡练服气功,须天门常开、地户常闭。即口鼻常呼吸,肛门常关闭(稍提肛即可)。
二 服阴阳气法
1 凡服天、日等阳气时,以鼻吸气、以口呼气;服地、月等阴气时,以口吸气、以鼻呼气。然可以以口代鼻吞天、日之阳气,但不可以鼻代口吞地、月之阴气。吞天阳之气时,意念将整个天空之气全部吞入腹内,同时配合深吸气,引气至下丹田或涌泉穴。吞地阴之气时,意念将整个大地之气吞入腹内,引气行至全身,存气于上丹田或劳宫穴。
2 吞太阳和月亮星辰气法有文吞法和武吞法。武吞法就是将太阳、月亮或星辰等象吞天地之气一样吞入腹内,双眼微闭,留一线之光,意念将日月星辰一口吞入腹内,存于下丹田。吞太阳宜在早晨旭日初升光线不太强烈时。如太阳光线强烈,须将双眼全闭。吞太阳最好在上半天中午以前,吞月亮、星辰最好在上半夜月亮西沉之前。下半月月亮开始亏缺时不可吞服。文吞法就是自然站立或马步站桩,双眼微闭,隔眼帘观日(月),掌心向日(月),深呼吸,意念日(月)之精气从劳宫穴沿臂入胸入下丹田。
久而久之,可引气过尾闾沿督脉而入上丹田。再久而久之,可引气沿任督二脉作小周天运行。
3 吞山水之气方法同吞大地之气的方法一样。但要注意:吞山时不是将山吞入,而是将山之阴中之阳气全部吞入,其气之体积大小比山稍大,只此一意念,切不可有误。吞水时,若有桥或亭,可立于桥(亭)之上,把江河湖海之水的上游之水全部吞入。
三 服五行气法
在服食天、地、山、川、星辰、花、木之气时,可按东南西北五行方位联食。如吞服满天星斗时,将星辰划为五大块,按照东方青龙、南方朱雀、中宫、西方白虎、北方玄武的顺序取食。同时意念东方木之青气存我肝中,南方火之赤气存我心中,中宫土之黄气存我脾中,西方金之白气存我肺中,北方水之黑气存我肾中。通过这种意念观想法,功深者可内视五藏六府,并能运气攻治某藏府之病。
四 时间服气法
1 春天在早晨多服东方木气和中宫土气,夏天在中午多服南方火气和中宫土气,秋天在晚上多服西方金气和中宫土气,冬天在半夜多服北方水气和中宫土气。土德王四季,脾为后天之本,故服四正之气时兼服中宫土气。
2 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子时(夜11点至1点)、丑时(l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卯时(5点至7点)、辰时(7点至9点)、巳时(9点至11点)、午时(中午11点至1点)、未时(1点至3点)、申时(3点至5点)、酉时(5点至7点)、戌时(7点至9点)、亥时(9点至11点)。子时夜半服九九八十一咽,丑时鸡鸣服八八六十四咽,寅时平旦服七七四十九咽,卯时日出服六六三十六咽,辰时食时服五五二十五咽,巳时禺中服四四一十六咽,午时日中服九九八十一咽,未时日眣服八八六十四咽,申时服七七四十九咽,酉时日入服六六三十六咽,戌时黄昏服五五二十五咽,亥时人定服四四一十六咽。
3 按六阳时服气:子时夜半服九九八十一咽,寅时平旦服八八六十四咽,辰时食时服七七四十九咽,午时日中服六六三十六咽,戌时黄昏服四四一十六咽。
4 按四正时服气:子时夜半服老阴之数六六三十六咽,卯时日出服少阳之数七七四十九咽,午时日中服老阳之数九九八十一咽,酉时日入服少阴之数八八六十四咽。
(见《中国气功》1987.1)
第五节 元阴功丁厚第
原编者按:元阴功的原理与聚气鸿寿功相同,但元阴功着眼在肾,聚气鸿寿功着眼在心,两者在具体做法上有所不同,前者为站式,后者为坐式,前者意守涌泉、丹田穴,重在阴阳升降调节中的降,并辅以按摩手法行气,而后者意守丹田,涌泉,鼻尖,头顶泥丸官,总的意念固守于较高部位,在阴阳升降调节中的升,前者反应较小,而后者练习方便,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元阴功》系笔者根据十几年来的练功实践,参研了祖国医学中有关“肾”与“肾气”的学说以及古代著名医家、养生学家朱丹溪“阴阳升降、阴阳既济”的理论,于1982年总结创编的一套气功功法。本功法以意守“田”(关元)、“涌泉”为主’促使真气若养,内气充足,并结合外导内引,使意气相依,意导气行循足少阴肾经周流不息,从而调整阴阳、气血,疏通经络、藏府,生发气机,使人体各藏府组织的功能得以修复,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本功法经临床反复实践证明,它对下元不足,肾虚亏损所引起的一系列疾患,诸如:慢性肾炎、 高血压、糖尿病、神经衰弱、阳痿、月经不调、慢性结肠炎、肾虚性哮喘、慢性胃肠炎、肾虚泄泻,以及腰酸耳鸣、眩晕、失眠等症均有一定的疗效。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入门容易,便于掌握,而且动静结合,无偏差之忧,可以普遍推广,故特整理介绍如下:
一 功法
1 站桩守窍:人正身直立,两脚与肩同宽,微成内八字,双目微闭,悬顶直项,下颌微收;沉肩松胯,两臂自然下垂,腋下不夹紧,双手相叠,男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右手在里左手在外,置于丹田处(关元穴),做到全身放松,并使百会穴、丹田穴、会阴穴三点垂直于一线上,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入静、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关元穴)。
2 气贯丹田:人静后,两手从腹前向左右两侧缓慢张开,掌心向前向上,同时呼气;然后再从两侧向腹前慢慢合拢,仍归于丹田处(男左女右),同时吸气,意识想象四周的自然之气随着两手的慢慢归拢而吸入腹内,贯充丹田,从而使内气充足、鼓荡。本功法各式均采用腹式顺呼吸法,即吸气时,腹部随之渐渐鼓起;呼气时,腹部随之慢慢凹陷。如此一呼一吸,气贯丹田,做60次。
3 丹田开合:两手掌背相对,从丹田处慢慢向左右两侧分开,作开门式,同时呼气,然后转掌,掌心相对,慢慢关合至丹田处,作关阖式,同时吸气。如此一开一阖,做60次。
4 气运八卦:两手相叠置于丹田处,做腹部按摩,手掌应不离丹田,动作宜轻宜慢,重在以意引气,意想丹田其气随着手势在腹内成圆八卦运行不息。先做顺时针按摩,气也成顺时针运行;后做逆时针按摩,气也成逆时针运行,如此各做36次。呼吸仍采取腹式顺呼吸法,但可不必顾及呼吸与动作的一致,做到“气断意不断,(这里的气,指呼吸),使真气在腹内循环不已地运转即可。
5 丹定少阴:两手掌背相对,从丹田处慢慢分开绕腰腹循行一周至背脊命门穴,同时吸气,然后合掌下行至尾骨处,再分掌沿大腿两侧下行,同时呼气。吸气时,意识想象内气从丹田沿腰腹带脉运行一周至命门穴,然后意开命门穴,同时开始呼气,意识想象内气从命门穴夹脊下行至会阴穴后分两侧沿大腿过膝、过踝走至足下涌泉穴。如此做6次。随后两手自然下垂,置于大腿两侧,成无极站桩式,意守涌泉,定丹于少阴。
6 涌泉呼吸法:意守“涌泉”片刻后,开始作涌泉呼吸法,即吸气时,意想气由两足涌泉穴吸入,经足踝、小腿、膝、大腿内侧至会阴穴而入腹内丹田,然后,在腹内稍作一停顿,随即意开命门穴(后丹田),同时开始呼气,使气从命门穴夹脊下行至会阳穴后,分二条线经大腿、过膝、过小腿、过足踝至涌泉穴呼出,如此周而复始,一呼一吸,做60次。手势导引如下:吸气时,两手中指指端与拇指指端相扣,握成空心拳,然后从大腿两侧慢慢向前上提引气至两腋下(以不超过膻中穴水平为宜),呼气时,两手拳心向下,沿腋下两侧下行至大腿两侧,如此以意引气,使真气循足少阴肾经周流不息。
二 收功
1 仍采取涌泉呼吸法,但在呼气至涌泉穴时,意想气出涌泉后入地三尺,然后吸气,同时意想气由地下三尺上升入湘泉后返于丹田归元,同时默想:“我要收功了”,如此做3次。
2 浴面:睁开双眼,以双手中指沿鼻两侧(迎香穴)自下而上,带动其它手指擦面至额两侧分开,经太阳穴往下过两颊达下颌,然后再从鼻下始起,如此周而复始,做6次。
3 沐头:以双手中指沿鼻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它手指摩至额上,经头顶而下达后项风池穴处,然后再从鼻下抬起,如此做6次,练功完毕。
三 练动注意事项
1 练功时要求宽衣松带,不戴手表,以利形松和手势导引,有利于气机的运行。
2 呼吸要做到缓慢、均匀,做腹式呼吸时上胸部不能动,导引动作应缓慢而连贯,自然而圆活,做到“意气相随”。
3 练功必须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4 饭前、饭后不宜练功,功后不能马上饮水。
5 凡发烧、吐血,及妇女月经期等均应停止练功,孕妇亦不宜练功。
(《见中国气功》1988.2)
第六节 聚气鸿寿功宫保平
原编者按:聚气鸿寿功是一套以调和阴阳之气为主的健身防病功法,是由全国老干部健康指导委员会向全国推广的自我保健方法,在近年来收到良好的效果,普遍反映在二个月左右的练功之后,一般患者的高血压、颈椎病、风湿性心脏病明显改善,有的可以痊愈,并能增强体质。该篇功法的特点是对人体机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在理论上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功理明了,容易理解。在此,我们把它介绍给读者,希望给你带来帮助,另外还必须指出,该功法见效快,作用好,因而反应也较强烈,因此必须在导引术健身师或导引术医师的指导下严格练习,不可大意。
一 简介
“聚气鸿寿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道家功法之一。以往曾以“新气功医疗理论与实践简编”和“指玄功”等名称介绍,后经有关人员和领导认真讨论,共同研究将此功命名为“聚气鸿寿功”。
“聚气鸿寿功”具有降阴升阳之法,容易学练,疗效显著,不出偏差的特点。并且不受风雨和冷热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要在室内坐在床上就可以练功,是一种适合老年人自我锻炼的静功。此功法侧重于性命双修,通过守窍和不平衡呼吸或多吸少呼,或用口或用鼻不同特点,激发人体气机,达到降阴升阳,气血通畅,有着健身治病之效益。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只要正确掌握功法要领,并能坚持每天练功,不仅能排除疲乏、增强记忆、延缓衰老,恢复青春活力,而且还能防病治病,健壮体质。
二 基本功法
“聚气鸿寿功”基本功法分为三种,即高血压法,正常血压法和低血压法。上述三种功法可根据人体血压的高低以及所患疾病来选用。
(-)高血压法分四节:
第一节:观足降压(1~30分钟) 身坐直,头摆正,两腿自然前伸,不要崩腿,也不要曲度太大,足根并拢成八字形,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扶于膝盖上。二目垂帘,即半睁眼,凝视足心,思想也集中想足心(正足心即涌泉窍),唇微开,舌、齿、腭互不相碰。用口多呼气,用鼻少吸气,一定要打破呼吸平衡,有口水时自然咽下。
第二节:降阴(10~15分钟) 在降压的基础上,其它姿式不变,只是微低头看气海,想气海(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即三横指处),仍然以嘴多呼气,用鼻少吸气,打破呼吸平衡,有口水自然咽下。
第三节:观海升阳(40~60分钟) 此节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环节,其它各节都服务于它。自己掌握时间要注意到,此节要大于一、二两节时间之和。
自然盘膝,以舒适为度,左手拇指与中指扣成环形,右手拇指由环入与右食指对捏在左手无名指指根横纹处(古代称子午连环八诀)。放小腹前腿根处,手心向上,然后闭口、咬牙。舌舐软腭(古代称搭桥),全用鼻多吸气,少呼气,仍微低头看气海,想气海,有口水裹着舌下咽。
此节是练功的关键,反应强烈。有时麻木、有时疼痛、有时串痒,主要反应在病灶和双腿上。有时两腿麻木得失去知觉,有的腿或病变部位疼痛难以坚持,有的承扶穴象针刺。另外还有窍点的跳动感,经络的串导感。还有全身发热出汗现象,病变部位的风感、凉感、热胀感、串动感。神经官能症和有眼疾的患者则多数流眼泪、流鼻涕。心脏病患者则多有心慌、心跳,恐惧感。风湿症等病重身虚患者还会有大汗淋漓。病性不同,反应也不完全一样,不能—一列举,由于有人静守窍、咬牙、吸气的作用,全身还有收缩紧张之感。练功好的,两手会抽得很紧,舌头有时会粘在软腭上,这些都不要怕,更不要动,也不必说话,这是导引术的作用,到时间按要求指导下下坐后,就有头脑清醒、眼睛明亮、腿脚轻松、浑身舒适之感,有的症状会立即明显改善。
第四节:引气归海还原(10~15分钟) 舌与较腭未粘在一起的。可先拆桥,然后再打开牙,但不张嘴,同时要改变呼吸。变原来的多吸少呼为多呼少吸,注意要从鼻根多出气,刺激延髓处的传出神经,使传出神经尽快恢复功能,然后再慢慢打开手,仍护在膝盖上,再打开腿,自然前伸,足跟并拢,仍然要看气海,想气海。
如果舌与软腭粘在一起,手拿不开或腿伸不开,不要着急,可先改变呼吸,使之刺激延髓,使传出神经兴奋,多呼少吸,一会儿就顺利地打开了。
还原7分钟后,可左右轻微活动一下脖颈,然后再活动两小腿,活动时,两手抱大腿,活动小腿,抬开承扶穴,足尖往下移,活动6~7下为宜。之后,再按原姿式继续还原3分钟,但需从鼻稍多出气,时间到,确实感到无有头晕、头昏、腿麻、疼痛感,可转身下坐,坐在床边穿好鞋。禁忌:不要猫腰拣鞋,防止栽倒。靠在床边系好腰带,不宜过紧,然后想看足尖,自然散步。同时活动手指脚趾,10分钟即可。如身某处仍有麻木、疼痛,不舒服感,可延长散步时间5~10分钟。此节是保证疗效,减少偏差,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环节,万万不可忽视。
还应注意,不要没等彻底还原,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就忙于搓手、擦脸、甩手、踢腿、踢脚,叠被等强制改变功能的活动。
(二)正常血压法分四节
第一节:降阴(10~15分钟) 身坐直,两腿自然前伸,足跟并拢,两手扶于膝盖上。二目垂帘,微低头,看气海,精神也要集中,想气海(气海在脐下三横指处),唇微开,牙、舌、腭互不相碰,用口多呼气,用鼻少吸气,打破正常的呼吸平衡,有口水自然咽下。
第二节:平视(5~10分钟)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身坐直,微抬头,两目垂帘,凝视正前方三尺远的空气点。精神集中在空气点上(不可看实物和目标否则下坐后眼花、眼疼),仍要闭嘴多呼气。用鼻少吸气。有口水自然咽下。
第三节:观鼻升阳(40~60分钟) 自然盘膝,以舒适为度,合手(同于高血压)放小腹前腿根处,闭嘴、咬牙、舌舐软腭,在平视的基础上,向上看个弧形,收回光看鼻准窍(即鼻子尖)此动作叫“回光返照”思想集中在鼻准窍,鼻吸鼻呼,多吸少呼,打破原来呼吸平衡。有口水裹着舌头下咽。
练功中的反应与高血压法同,不再重述。
第四节:引气归海还原(10-15分钟)和高血压法相同,不再重述。
(三)低血压法分四节
第一节:盘腿降阴(10~15分钟) 身坐直,自然盘膝,以舒适为度。两手扶于膝盖,二目垂帘,微低头、看气海、想气海、微开唇、牙、舌、腭互不相碰,用口多呼气,用鼻少吸气,打破呼吸平衡,有口水自然咽下。
第二节:平视(5~10分钟) 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其它姿式不变,身要坐直,微抬头,二目垂帘。凝视正前方三尺远的空气点,精神也集中在空气点上。(眼不要睁大,放出一线之光即可,不可看实物或目标)继续用口多呼气,用鼻少吸气。打破呼吸平衡,有口水自然咽下。
第三节:观顶升阳(40~60分钟) 仍盘膝,在平视的基础上回光返照,微抬头,逆观头顶泥丸宫窍(即前囱,婴儿头顶户头门),思想也集中想泥丸宫窍。同时合手(左手拇指和中指对掏成环形。右手拇指由环入,和食指对捏在左手无名指指根横纹处)闭嘴、咬牙、搭桥,鼻吸鼻呼,多吸少呼,打破呼吸平衡,有口水仍须裹舌下咽,不许擅动,防止偏差。
第四节:引气归海还原(10~15分钟) 除散步时抬头正视前方外,其余动作都和高血压法相同。
功法的交换
《聚气鸿寿功》除按高血压、正常血压、低血压三种基本功法练功外,还根据病情不同练功时间的长短,血压的变化情况,适当进行调正和变换。现临床应用所变换的功法有十多种。介绍如下:
1 单节降压法。
血压过高,患有脑出血或脑血栓后遗症的患者,不能做或不会做全套功法的,可以做单节降压法,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可做20~30分钟。做法和高血压降压法相同,血压已明显下降,高血压症状有所改善,再学练全套功法。
2 高血压功法的变换。
(l)根据病情不宜守上窍,可血压又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这时就去掉降压法,可增加降阴时间5分钟,也可不增加降阴时间。升阳时可意守下腹气海窍。
(2)按(l)法医疗一个阶段后,大脑皮层被动的调整,已初步得到改善,由紊乱逐步得以有序化,可以在升阳时,一半时间看着想着气海,一半时间看着想着鼻准(即鼻子尖)随着功夫的深入,病情的改变,逐渐减少守气海窍的时间,延长守鼻准窍的时间,时机成熟,加上平视法,即转入正常血压法。
3 正常血压功法的变换。
(1)血压已转入正常值,但不太稳定,这时病人没有因刺激上窍而发生病变加重的危险倾向,即可以加做10分钟的降压法。做全套正常血压法。巩固一阶段后,再去掉降压法,按常规做正常血压法。
(2)虽然血压偏低,可是由病情所致,还不能按低血压法守泥丸宫升阳,这时可以盘腿降阴,按正常血压法观鼻升阳。
4 低血压功法的变换。
调整低血压功法要十分注意,因为它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会引起脑血管较大程度的舒张收缩,颅压升高,会发生不良后果。
(1)虽然血压低,因病情不宜守上窍,这时,可按低血压法降阴法,仍盘腿观海升阳。
(2)患者低血压,因练低血压法,血压逐渐升高,超过低血压正常范围,这时可以改为伸腿降阴,但升阳时窍点不变。
总之,功法交换的方法很多,如低血压,降阴时可伸腿,可盘腿,升阳时可守鼻准,可守山根,可守泥丸宫,都是随着功夫的深入,时间的长短,病情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练功有素的人,可以自己掌握练功。
功前准备工作和功后注意事项:
(-)功前准备工作
(1)净身,功前要去厕所解大小便,洗手漱口。
(2)关好门窗,堵上风源,一防风,二防惊。
(3)光线,拉上帘子,窗帘要用绿色或蓝色,坐时要背光。
(4)铺好床位,最好在硬板床上垫舒软些。
(5)宽衣解带,凡是影响气血循环的东西都要解开或拿掉,如手表、发卡、眼镜、领勾等。裤带是松紧带的都要解开(最好在头一天换掉)。
(6)室内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上为宜,火炕上练功更好。无论冬夏都不要裸体练功,夏天也要穿好衣服,盖上被单,防止出汗和受风感冒。
(7)最好在饭后一小时以后练功,如特殊情况,也不宜少于30分钟,并且饭宜适量,不宜过饱。
(二)功后注意事项
(1)下坐或散步后,15分钟内不能受风寒。
(2)一小时内避免放屁和解大小便,以免条件反射。如实在控制不住,必须解时,也要闭嘴,合齿,舌抵软腭,提肛,吸气,还原没做完的解后可继续还原,散步。如有大小便,打嗝,放屁不止,形成条件反射时,可再入坐升阳15~20分钟,然后再按原动作还原,散步。使条件反射解除。
(3)医疗功阶段,一个疗程以内要停止性生活,一个疗程以后,功前,功后两小时以内也不宜过性生活。
(4)下坐后要认真散步还原,不要马上弄这弄那,一小时内避免做重体力劳动和剧烈运动,并少看电视。
三 功法特点
此功法不同于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静功,从外观上说,属于静功,其实质却是外静内动之功。反应之强烈,效益之神奇,非一般功之可比,古经有云:道有三千六百门,人之各执一苗根,唯有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为此,它的要求,练法,感受也和其它功法不一样,现将其突出特点归纳力以下八个方面:
(一)最突出的特点,靠练功就可以治疗好多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根本无效的慢性病、疑难病。只要坚持练功,许多病都能好转或根除,并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防病能力。
(二)它以恢复和调节神经为主,是难得的整体疗法,主观上想治一种病,客观上能治多种病。
(三)要求在室内坐在床上练功,适合于住院治疗,可以按照住院常规进行管理。
(四)此功法不是人们想象的,一人示范,大家学练的方法,而是以血压的高低,病情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功法,并根据血压的变更,病情的转化而随时需要调整功法的时间与方法。患者根据不同的血压和病情,各按各自的功法时间方法练功。所以,训练医疗功法的过程必须要有专人看护指导。一方面看时间,指导练功;一方面起护卫作用。防止声响和人、畜的突如其来惊吓患者。
(五)练功中要求与众不同,其要领有三:姿式、守窍、呼吸。
姿式:都采取坐式,根据不同的血压采取不同的姿式,并根据血压和病情的变化,随时加以调整和变换。
守窍:不同于似守非守,不提倡以意领气,不主张念经,查数或借练功处理问题。而是强调排除一切杂念,凝神气穴,守而不散。就是通过大脑皮层第二信号的作用,刺激某神经丛,使神经兴奋,血管舒张、充血、代谢,伴随化学反应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目的。
呼吸不同于一般功法要求的深呼吸。而是强调不平衡呼吸。由于此功法的升和降是两种不同的呼吸方法,所以在一套功里,既有正呼吸,也有逆呼吸。不过,由于人体的特殊构造,不管是正呼吸还是逆呼吸,因为一强调不平衡呼吸,就都有内抽的作用。降压、除阴时是缩胸抽腔。升阳时则是扩胸收腹。全是靠内抽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
(六)功中感受:
1 此功是苦功,坐上有麻木酸痛胀痒,风热汗泪涕凉等各种反应。病越重,反应的越强烈。因疼痛难过而坚持不下去的人不在少数。可是,越是反应强烈,说明功做的越好,而效果也越出奇。为此,要想治病,就得准备吃苦。当然不是永远吃苦。随着功夫的深入,病情的好转,随之而来的是逐渐增多的舒服感。病变部位的毛细血管抽通了,气血循环正常了,疼痛感也就随之消失了,轻松舒适之感将代替艰难痛苦之感。
2 一般的功都强调放松入静,松静自然。以松的程度来衡量功练的好坏。此功法的独特感受是,功中身有紧张收缩感。功做好的,功中真感到自己缩的像个婴儿。两手有时抽得很紧,舌有时粘在上腭。但这些都不要怕,只要按要领指导练功,认真做好还原动作,是不会出现偏差的,越是在坐上抽扣紧的,必然要大热大汗,下坐后越是舒适轻松,医疗效果也越好。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肥胖症或风湿症的人,坐上大汗淋漓,下坐后立时感到身轻体爽,血压也明显下降,身子发沉,手足麻皱感会明显减轻。但不可有意识的故意做作,要顺应练功时必然的反应。
3 练功治病已被实践所证实,还有一个特点必须指出,就是练功过程中。会出现病理反应现象,因为气功攻到了病灶,还没有克服的时候,必然要反应出疾病的症状。但不要怕,因为正在用气功克制它,反应会一次轻于一次,反应几次也就彻底消失了。生理功能也就随着相应地恢复了。
(七)查功和指导的方法不同
由于是在医院里坐在床上练功,所以患者入院首先要建立病历,气功师根据病历病情记载,血压高低状况而确定练功的时间与方法来指导练功,每次练功下坐后,要及时记录功中反应,下坐感受和症状变化情况,以此来分析判断功练的好坏,病情的变化,便于及时指导,并要定期对照检查疗效。
(八)“聚气鸿寿功”反应强烈,功中反应往往超越人们的意识范围,不练功或初练功的人难以理解。所以,不能不经教练指导而轻易告诉别人自己练功。就是说,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治病效果越好,如出了偏差、副作用也越大。“大成捷要”里曾经指出:接命之政,正是伤命之时。此言虽过,是能提醒练功者,如做错了,其危害确实是很大的。所以必须严格要求,决不可马虎大意。
就以上特点,为了记忆方便,归结为七律一首。
修性接命机理多,先天运转赛奇药,
心诚则灵密点破。苦里求甜胜拜佛。
静中更有别乾坤,后天吸紧先天随,
坐上真无消病魔。乐得真元黄庭坐。
排头八个字是修心静坐,先苦后乐。
四 治病机理
好多人在问。此功法的医疗效果已被实践所证实,那么,它治病健身的原理是什么呢?
本人根据先人的实际经验,结合现代科学已有的成果来探索其中的奥秘。现分述如下:
(一)聚气鹤寿功的聚气和储能
此功法不强调放松入静,似守非守,以意领气,内气外发,而是强调精神集中,凝神气穴,不平衡的呼吸。尤其在升阳的一节,强调守窍,咬牙和吸气。守窍、刺激神经丛,根据条件反射弧的原理,入静守窍,传入神经兴奋,神经末梢必然向中枢神经传导,全身以及四肢会有收缩感,同时咬牙和吸气,交感神经兴奋使血管收缩。咬牙不动,传入神经兴奋,骨骼肌紧张收缩产生大量热能,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强。同时增加血管内壁的压力,而另一方面,胸式呼吸、多吸气,使胸腔内负压值增高,这样,外压内抽,加速静脉血回流心脏。这就叫“分进合击”、“殊途同归”,使自己的精神气血都向体内集中,所以,练功者不仅大热大汗而且功中具有明显的紧张收缩感。这样,就人为的形成一种内吸的力量,所以就会更多的接受宇宙、阳光、大气中的精微物质,如舍壁经所言:磁为吸铁、隔碍潜通,使人越练越壮。
人过成年后,自然耗散率增快,而促使新生的物质却逐渐缓少。自然耗散是人主观不能逆转的客观规律,可以使人衰老和死亡。导引术医师用想象把意念“放出体外”,就可以说明在意识的把握下,人与大自然是“天人合一”的。所以导引术中所强调的气如果是意念的话,就可以做到意到气到,意收气收,意散气散。历史上的思想家与导引术大师等也曾阐述过这方面的道理。他们认为:天地万物皆是一气所成。“通天下一气耳”。“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大死”。(《庄子,知壮游篇》)后汉思想家王充,把天叫做天气,物叫做物气,人叫做人气,都由元气形成,他说:“人是气聚而成的,气结为人如水结冰一样”。又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而为气”。聚气鸿寿功所以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使人容衰返壮“体健身轻”就因为它是一种“聚气功”。就有导引术师讲:“天人同一气,彼此感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说明了在导引术的训练中,可以通过意念和动作的“聚气”和“储能”,使人得到健康与长寿。
(二)聚气鸿寿功与性命双修
聚气鸿寿功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道家功法之一,其功及功法都讲性命双修。所谓性命双修,就是性和命同时修,同时练,既解决性的问题,又解决命的问题,这样才能使人健康长寿。
何谓性命?从精神而言,性乃神也,命乃精也;按身心而论,性乃心也,命乃身也。以坎离而喻,离火为性,坎水为命。据两孔穴治所分,则上窍属性,下窍属命。在已为性,在彼为命。性命圭旨有言:“性者神之始,命者气之始,气所以由生,身中之精,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也”。“天窍园而藏性,地窍方而藏命,禀虚灵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潜神于心,聚气于身,其中有道”。并告诉后人: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保则命基永固,心虚则性体常明。吕洞宾曾指出:“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所以道家历来主张性命双修。
聚气鸿寿功功法分降和升两种基本类型。功中有多呼少吸或多吸少呼,或用口,或用鼻的不同呼吸方法。多呼少吸,属于降的类型,而多吸少呼,属于升的类型。并有降阴,升阳等区别明显的功法术语。练聚气鸿寿功强调守窍,要求凝神气穴。根据守窍点的不同而分为功夫的深浅,根据不同的血压,不同的疾病守不同的窍点。用以治病,虽然变换较多,但关键点只有两个,一是腹部气海,二是头部山根,当练功者练降阴的时候,看着想着气海,多呼少吸,使气海内窍产生反应,由无知觉到产生灵感,由凉转热,进而跳动,逐渐向里深入,热感不仅由表及里,而且由小到大的扩散。最后遍及全身,周身运转。气海内窍是男女藏精之所,也是性命之源。如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里引张平叔之言:“铅乃北方正气,一点初生之阳,为丹母。阳生于子,藏之命门,元气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脐下,为天地之根,玄牡之门”。由于看着想着气海以及不平衡呼吸的刺激,随功夫的深入,气海内窍还会产生逐渐增多的性活动传导。如张鸿濛形象的暗喻:“隐显俱空空不空,寻之不见呼之应。”可见窍守的越好,神不外驰,则气海反应越强烈,窍点反应越明显,越能有所凭藉而越能克服得火则飞的气质之性。这是外天机的一个层次性命双修。还有内天机一层的性命双修,也就是此功的升阳一节。当降阴到一定火候就转而升阳。升阳则改用多吸少呼,促使肾精化元气,元气充养五藏和元神,藏安神旺,延年益寿。这就是炼修性与养命。
综上所述,聚气鸿寿功具有降阴和升阳的特点,强调性命双修。但能否结合现代医学,根据人体各系统的特点寻找科学依据呢?为此特提出如下假说:
1 人体是一个整体,大脑皮层是司令部,人体的各个部位在大脑皮层都有代表区。而生殖器官的代表区,正好在前额至山根的部位。所以,守气海窍时,山根窍有反应;守山根窍时,气海窍亦有反应,有时感到两个窍像有一根线给连在一起,甚至还有往一起抽的感觉。反映体内阴阳相合,性命相依的生相过程得到加强。
2 神经方面的调解选修属性,体液方面的调解属修命,两种作用相辅相承,但在调解方式上,神经调解大多数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是由于神经系统与全身各器官系统联系极为广泛和密切,可以直接控制他们的功能活动,而且是由于大多数内分泌或其它体液因素的产生,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影响。因此,当局部受到刺激时,所出现的并不是直接受刺激部位的局部反应,而是通过神经系统而实现的整体性质的反应。这种由刺激引起的条件反射过程如下: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分泌激素
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2/clip_image109.gif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2/clip_image110.gif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2/clip_image111.gif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2/clip_image112.gif刺激 感受器 中枢 内分泌腺 效应器
进入血液循环
练功者可通过意守头部山根窍点,可以刺激性宫,使之分泌促性腺激素;意守腹部气海窍点,可以刺激命宫,使之分泌性激素。这种由练功引起的条件反射,可以使体内的化学物质发生改变,促进新陈代谢。并起着平衡调节的作用。例如,人在缺氧的刺激下,体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产生大量红细胞,来弥补体内缺氧而造成的影响。练聚气鸿寿功时,通过降压、降阴多呼少吸,肌体内临时缺氧,就会起到这一作用。另外,雄性激素能刺激骨髓造血功能使红细胞增多。练功升阳时,通过守窍,大脑皮层兴奋性增强,则使性腺不断地分泌性激素,再配合胸式呼吸,多吸少呼,形成一股内抽的力量,这样就可以使性激素参加血液循环。在一套功里,两种不同方法,不同作用的有力配合,自然会促使红细胞逐渐更新并增多。凡是练此功法的人,不管原来脸色是黄、白、青、黑等经做功一个月后,脸色都有明显改善,并呈现红润和细腻,就是这个道理。此功法治疗贫血症有特效,例一,患者觉胜,女,是个出家人,由于饮食的限制,而贫血较重,入院时,红血球仅296万,练功一月后,就上升到395万。身体由虚弱转强壮而出院,例二,老干部黄文,男,练功前血色素仅6.7克,练功一个半月,血色素转入正常值15克,原来身体虚乏,跑步不支,练功后,一个早晨可跑步五华里,并不觉乏累。前面已说过,神经活动的统一性,局部的刺激,整体性的反应,体液更新不仅仅是红细胞,而且包括整个体液和血液成分的更新。
按一般规律,白血球寿命在一周左右;血小板是在10天左右,淋巴细胞寿命短的仅活1~2天。长的可活60天左右;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左右。所以,此功法要求一个疗程为四个月,就是说,在一个疗程里,仅细胞和血小板换了若干次,淋巴细胞也换了四、五次,寿命最长的红细胞也换了一次。这样随着功夫的深入,使上述细胞等体液成分全部换成导引术条件反射弧基础上产生的新鲜成分时,病理因素也就随着新陈代谢而排除了。
解放军总医院在人体抗衰老研究中发现,红细胞膜(钠、钾)ATP酶和淋巴细胞将异性脂酶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相应递减的变异性最为显著,直接导致细胞代谢功能减退或死亡,从而引起人的衰老。此发现确实对人体抗衰老指出了新的突破方向,但还没有研究出一种办法使这两种具有特殊作用的细胞逐渐增多,避免减少或保持住平衡。根据前面所述的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提示“聚气鸿寿功”的性命双修能起到这一作用。所以,它对于人们的防病治病、延年益寿具有较大的帮助。
见《健康指南》1989创刊号(9-17页)
第一节 强力健身简四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