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局:中国的世界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修订)
选自网上文章:《大棋局:中国的世界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江南书生69,工程师中的战斗机。
序言
2019年年初的深圳,冬天的脚步刚刚离去,暖湿的空气又再次笼罩了整座城市。在这个多事之春,大洋彼岸,一代地缘战略学宗师、美国学者布热津斯基博士溘然长逝。 回首大师于1997年发表的名著《大棋局》,不禁令人拍案叫绝,书中准确地预测了其后20多年世界各主要大国的政治、经济走势,其见解至今看来仍然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在这部并不算长篇大论的作品中,布热津斯基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中国的发展前景,并对中美关系作了比较乐观的评估,特别是一再告诫美国未来统治者,不要错误的把中国作为自己的主要敌手,显然这位美国老人对中国满怀善意的期许。但事与愿违,作品发表20多年后,中美这两位当今世界最重量级棋手,在国际政治、经贸等领域陷入了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僵局,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隔着太平洋的两位巨人互生嫌隙?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来破解这盘僵局呢?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意即: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煎小鱼儿,各种调料和火候要拿捏得恰到好处,不能多不能少。中国古语又云:兵者,国之大事也。对于所有参与国际政治这盘大棋局的国家而言,正确的国家战略在和平时期关乎利益的得失,在战争时期则直接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任何一个冀望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应当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对自身战略进行深入研究。 地缘政治学就是研究国家形成、发展和衰亡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最早起源于西方的政治地理学,综合了国际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知识,是“把国家作为地理的有机体或一个空间现象来认识的科学”。地缘政治学至今仍通行于西方世界,成为各国制定国防和外交政策的重要依据。近代一些大国的崛起,都有经典的地缘政治学理论作为思想基础,如: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1890年发表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海权思想”,深刻影响了美国的海军发展战略。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1904年发表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著名的论文,首次提出了“心脏地带”这一战略概念,成为第一个以全球战略观点来分析世界政治力量的人,也指导了大英帝国和其后的美国,制定全球争霸策略。而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政治家本身就是地缘政治学专家,如十七世纪法国红衣主教黎塞留,以他的“民族国家利益至上”理论,奠定了法国在欧洲大陆持续两个世纪的优越地位;十九世纪德国首相俾斯麦更是玩弄“权力均势”理论的绝世高手,以他高超的外交手段和异乎寻常的谨慎小心,不仅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而且在普法战争后欧洲大陆错综复杂的局面中,维持国家和平长达数十年,保证了德国的顺利崛起。 几乎所有的主流学者都承认,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极为先进,直到公元1600年中国在多个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过去的150年,中国从辉煌的地位跌落下来,蒙受了种种屈辱。经过最近四十年的奋发图强,中国再次回到了世界大棋局的中央,已经成为了欧亚大陆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棋手。我们伟大的祖国,经过了近百年的浮浮沉沉,再次被历史之舟推到了潮头,怎样才能把握住历史的机遇,让我大中华顺利崛起并长久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前列? 遗憾的是,在国内地缘政治学研究领域,似乎还是一片空白,并没有一部堪与国家伟大历史进程相匹配的地缘政治学著作,也没有一位中国学者能够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维度同时具备宏大的视野,冷静、客观地看穿这盘宏伟的世界大棋局。本文作者尝试以地缘政治学的观点,秉持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相结合的国际关系理论,用青年时代学习“逻辑数学”的严谨态度,分析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重要战略棋手的优势和弱点,以及中国应该采取的恰当策略等。本文也算抛砖引玉,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大家共同探索。
第一章 当今世界大棋局及中国的地位
在当今国际大棋局的对弈中,为了制订恰当的国家战略,找到制胜的良机妙策,我们首先必须认清这盘棋局的真实走势,了解中国在其中的实际地位。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从世界各大洲在大约500年前开始在政治上相互影响以来,欧亚大陆一直是世界力量的中心。欧亚大陆成为了为争夺全球首要地位而继续进行斗争的棋盘。欧亚大国和欧亚民族主导世界事务达五百年之久,其间它们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而相互争斗并力争成为全球性大国。欧亚大陆集中了世界人口的约75%,欧亚大陆拥有世界上大多数在政治上非常自信和富有活力的国家,排在美国后面的六个世界经济大国都在欧亚大陆。因此,欧亚大陆是个棋盘,这个不规则的棋盘从里斯本一直延伸到了符拉迪沃斯托克,为“棋赛”提供了舞台,对世界领导权的争夺从未停止过,在这个略呈椭圆形的棋盘上一争高下的不是两个,而是数个实力不等的棋手。在当前欧亚大陆地缘政治地图上,有五个重要和强大的国家,被认为是地缘战略棋手,他们分别是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现在,美国这个非欧亚国家在这里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辛格曾注意到:21世纪的国际体系,将至少包括六个主要的强大力量: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也许还有印度,它们的战略位置、庞大人口和经济资源,使得它们在世界事务中具有影响力。今天的世界秩序类似于19世纪欧洲由多个强国在权力均衡基础上建构的现实政治体系,美国虽然较之任何国家都更有力量,但是并不能操控一切。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中国作为一个重要大国的崛起,将会令任何一个可比的现象相形见绌。李光耀于1994年说:中国参与世界地位重组的规模,使得世界必须在30年或40年的时间内找到一种平衡,假装中国不过是另一个大的参与者是不可能的,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参与者。中国被认为最有希望的美国未来的后继者,所有其他国家都不具备必要的经济、金融、技术和军事等综合性力量,从而具备继承美国全球角色的能力。 笔者认为:在综合国力竞争的国际赛道上,经过最近几十年的竞逐,目前的格局用“一超多强”来形容最恰当不过。美国显然是独一无二的全球性超级大国,除美国之外,相对于其他诸强,中国在综合实力方面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欧盟虽然在经济实力方面与美国、东亚呈三足鼎立之势,但并不具备强大的政治和民族凝聚力,特别是英国退欧让这个联盟岌岌可危;单个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还有日本、俄罗斯,相对实力有所衰退;虽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当前实力和国内矛盾,使得印度离真正的世界大国还相距甚远。 第二章 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比较优势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辉煌史,中文的“中国”就是中央王国的意思。而且,自远古以来,人口众多的中国一直有一个与众不同和自豪的文明,这个文明在所有方面都是极为先进的:哲学、文化、艺术、社会管理技巧、技术发明。直到公元1600年中国在农业生产率、工业发明、生活水平方面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1840年后,这个古老的文明因为各种因素持续衰弱了一个多世纪,但是经过最近四十年的奋力追赶,中国再次崛起。根据预测,中国将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实力和美国、欧盟持平。中国已经恢复了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大国的地位,它还可能有更大的抱负,因为它在历史上是个主要强国,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全球的中心,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必将使它具备更强的物质实力和更大的战略雄心。 以下,我们从几个方面客观地剖析中国的真实国力和优势及弱点。
一 古老王国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处于大地中央的王国”,中华帝国一直拥有一种强烈的和根深蒂固的文化优越感,中国—天朝—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其他国家的文明程度,是由和中国的地理距离、亲疏关系决定的。但是用地缘政治学观点来看中华帝国只能被定位为一个地区大国,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真相:从地理来看,作为二十世纪之前人类文明活动中心的欧亚大陆,中国位于它的最东端,远离地理中心;从历史来看,即使在中国文明最巅峰的时期,在欧亚大陆的中西部,也一直存在着实力相当的对手,与汉帝国同时存在的罗马帝国,唐代更是存在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等;再从近代科技、经济、军事来看,中国是从落后得位置到迎头赶上,虽然近四十年有了惊人的成就,但是在国民生活水准和某些前沿科技领域距离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二 现代中国的综合国力
现代国家实力由四个主要方面决定:军事、经济、科技和文化,它们合在一起决定了一国的全球政治影响力,那么中国在这几个方面的现实实力如何呢? (1) 经济和军事实力 2018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二,超过美国的60%,达到世界第三日本的近三倍,更是俄国、印度等的五倍以上,而且GDP增速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国家中仅次于印度,所以还将继续扩大和其他大部分国家的差距。 这种经济发展势头使得中国有能力获得强大的军事实力,据悉2018年中国的军费开支也是排名世界第二,接近美国的1/3,但是达到排名其后的印度、日本、沙特、英法德等单个国的四倍以上,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研发能力,是军事力量取得巨大飞跃的可靠保障。 (2) 幅员版图和人口资源 中国的陆地版图面积达到九百多万平方公里,居于世界第三,这是日本、印度、法、德等国家无法比拟的;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北温带,适宜作物生长有益人体健康,国土质量远胜于大部分位于寒带的俄罗斯,并具有漫长的海岸线,各类矿产资源储藏也很丰富。中国的地形条件多种多样,西北的大漠戈壁,西南的天际高原,400毫米降水量等位线,将中国正好分隔成东西两半。由于山脉、沙漠的阻隔,西南方一直是相对安全的战略大后方,只有东边和北方时而面临一定程度的威胁,避免了四面受敌的窘境。 从人口资源看,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只有印度已经接近,对比人口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俄罗斯、法、德等,具备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由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中国拥有大量受到完整的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劳动人口,这又是文盲率居高不下的印度无法相提并论的。 (3) 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与其它古典文明的松散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其秘密在于中国的地理环境较为与世隔绝,它仅仅受到西北游牧民的侵略,入侵者不具有较先进的文化,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的中国化。自远古以来,人口众多的中国一直有一个与众不同和自豪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长久的辉煌历史,有助于形成有凝聚力和韧性的文化传统。 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儒家学说作为核心文明,儒家学说是一种非常适用的哲学,它强调和谐、秩序和纪律,本质上讲究阶级差序、重视精英、强调对家庭忠诚,尊重体制和权威。虽然有各种外来宗教的侵袭,但是儒家文明要么将其同化如佛教,要么能够成功的抵御,所以相对于印度、俄罗斯,中国的民族、宗教冲突比较轻微。 中国有很大的和居于统治地位的核心种族,这保证了中国每过一段时间就再次崛起。如同每个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古典文明也有一个向东、向南扩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遭遇的原始部落和来自西北的游牧入侵者,与中国人一样都属于蒙古人种,因此都能迅速的同化,因而中国人在整个历史中享有同一种族和文化。中国在秦代统一了文字,使得这种同一性进一步得到加强。 三 当今中国的国际地位
《战略远见》(布热津斯基):中国理应在当前的国际等级体系中居于仅次于美国的位置,中国被认为最有希望的美国未来的后继者。 以目前中国的综合实力,人口世界第一,GDP世界第二,领土面积世界第三,是当今世界除了美国之外当之无愧的第二强国,是任何其他单独国家无法比拟的,理应获得与国力相称的世界地位。中国已经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其他国际组织中也取得一定的位置,2008年,原八国集团接受来自新兴国家的新成员,转变为在全球更有代表性的二十国集团,最重要的领导角色分别由美国和中国扮演,全球力量和经济活力的重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由西方向东方转移。 但是也应该看到,中国在某些国际组织中,还没有取得与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以老牌强国为主建立的七国集团,居然邀请俄罗斯加入,而不是综合国力远高于它的中国,甚至因为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而将其驱逐,也没邀请中国。这一方面暴露了老牌强国的傲慢与偏见,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国应当采取更恰当的策略,让这些国家明白,当今世界任何全球性的经济、政治、军事活动,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四 整体乐观的未来前景
综合多个因素来看,在世界地缘政治大棋局中,中国将是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的重要棋手之一,只要不被突发性的意外事件或极大的战略失误所中断,中国必将成为具备全球支配力的两到三名顶尖棋手之一。 在最近的两个世纪以来,目前的中国可以说具有最好的国内外地缘战略形势:有效的全国性领导、政治局势稳定、良好的国内社会秩序、国民的高储蓄率、大量外资持续不断流入、地区局势稳定。另外有一个极少被人注意到的现象,那就是在当今世界,中国人有一个区别于其他主要民族的明显特征,那就是追求物质财富的热切渴望和强烈动机,也许是源于对经济匮乏的恐怖记忆,但这将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最大也是最根本的驱动力。 五 错综复杂的地缘环境
中国最大的难题,是地缘政治环境少有的复杂,仅在东亚范围内,北边陆地相邻的俄罗斯,和东北隔海相望的日本,都是极具实力的地缘战略对手,近代中国多次遭受两者的侵害。仅在半个多世纪以前,这两个对手还以碾压之势面对中国,虽然近四十年的发展改变了三方的实力对比,但是潜在的威胁无法完全消除。南北两个陆地接壤的邻国朝鲜和越南,也不是温顺的伙伴。西南面另一个也在崛起中的大国印度,和中国陆地相连,两者尚存在领土争端。另一个更关键的问题是台湾还没有实现回归祖国,这些潜在的地缘战略风险,都会制约中国去寻求更优越的世界地位。 在国内方面也存在几个潜在问题,如西藏和新疆带来的内部分离挑战仍旧存在,城乡发展不平等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还有在国民实际生活水准和某些尖端科技领域仍然落后于最发达的国家,能妥善解决这些国内外难题将会保障中国的崛起之路更加顺利。 第三章 美国的超强地位和潜在弱点
绝大多数世人可能不知,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美国,貌似天经地义的超级强国,其崛起之路其实相当漫长。早在十九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但当时的美国并没有取得世界首强的地位。1898年的美西战争,揭开了美国的海外征服之旅,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美国有机会把军事力量投放到了欧洲,但是战后美国力量又迅速缩回国内,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取胜,才让美国真正赢得超级大国的地位,但又很快和另一超级大国苏联陷入冷战之中。二十世纪最后十年冷战结束,美国对手的垮台才使美国处于一种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真正的全球性大国。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超级巨人的强大实力和致命弱点。 一 美国的综合国力
(1)军事方面,美国军事预算超过排在其后的十个国家的总和,是真正的超级军事强国。美国控制着世界上所有的海洋航线,还发展了强大的海陆空协同作战能力,在多个领域拥有先进的武器平台,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美国的仆从国分布在整个欧亚大陆和南半球各个大陆。 (2)经济方面,美国的总体实力高居世界首位,并从十九世纪末保持至今长达100多年,二战刚刚结束时,美国经济实力达到巅峰,GDP超过世界的50%,目前还维持在25%左右,相当于整个欧盟,或东亚三强之和(中日韩),世界第二中国GDP刚刚超过它的60%。 (3)技术方面,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它带来了非凡的技术创新能力,美国在开创性的尖端技术领域保持全面领先地位,并以相对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持续吸引了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加盟。 (4)文化吸引力方面,美国长期以世界的民主灯塔自居,它标榜的价值观如个人自由、政治民主、经济机会,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稍显粗俗的美国文化,仍然在世界多个角落具备吸引力,但是近年来其影响力已日渐式微。 (5)人口资源和领土疆域,美国人口位居世界第三,达到3亿多并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相对其他发达国家不严重。相比于欧洲、日本、俄罗斯的人口危机,美国人口持续增长的秘密在于,它具备吸引并消化移民的巨大潜力。美国领土面积居于世界第四,也达到了900多万平方公里,地形较为平坦,东西部海岸线附近都有宜居的平原地带,距离海岸不远处,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的洛基山脉都不是不可逾越的屏障,中部是一望无垠的大平原。美国的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国土面积广阔,漫长的海岸线是它和平时期进行海上贸易和战时跨海作战的跳板。 (6)至高无上的国际地位:,在现行的国际秩序中美国起着主导的作用,它建立了一个覆盖广泛的集体安全体系,包括北约(把美国和欧洲实力最强的国家连接起来),美日安全条约等(美国和日本的双边军事联盟)。全球经济合作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左右。还有一些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在其中也居于领导地位。 (7)极佳的地缘战略环境,美国在全球所有重要的国家中,享受独一无二的地缘战略优势,美国仅和另一国家(加拿大)独享整片北美大陆,东西海岸都面对着开放海域,辽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阻隔了所有的主要战略对手。在陆地上,仅有的两个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在人口、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与美国相距甚远,而且在经济等方面对美国依赖严重,完全不构成地缘战略挑战。 二 美国的致命弱点
对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人们大多看到的只是它的光鲜靓丽的外表,却很少注意到强大背后的潜在危机,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它的致命弱点。 (1)世界霸权的巨大代价 二战结束后,美苏开启了两强争霸时代长达近半个世纪,冷战胜利后美国开始独霸全球,但是这个霸权同时也让它付出了沉重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代价。我们知道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强大,它都无法单枪匹马地统治世界,美国领导人迟迟没有认识到,它的实力其实是具有局限性的,美国的影响力无法控制辽阔的欧亚大陆每一个角落。美国为了维持它的世界首强地位,承担了过多的国际义务,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的国力。作为世界警察,维持全球安全的任务同样代价高昂,特别是美国常常要承受单边主义干涉行动造成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得不到他国合作与支持,反而会令美国四处树敌。如已经持续超过十年的中东战争,美国花费了上万亿美元军费和过万人员伤亡,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美国从1990年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以来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表现欠佳,最近上台的美国领导人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做适当的策略调整。 (2)美国实力的相对下降。 部分由于争夺世界霸权的高昂代价,部分由于长期领先后的轻慢松懈,近年来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大国快速追赶的脚步面前,美国的前进步伐也略显疲态,它的综合实力和巅峰时期相比,已经有了明显回落。虽然美国的GDP仍然高居世界第一,但是近十年来,中国、印度的经济增长率超过美国的二倍以上,按照这个趋势,在未来的几十年内,首先是中国,然后是印度,都有可能在经济总量方面超过它。因为日益庞大,不可持续的国债,美国在21世纪前10年逐渐陷入债务危机,而且美国不健全的金融制度是美国一个严重问题,它的高风险和不计后果的扩张行为,导致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可能影响美国在军事、科技等方面的投入,最终会撼动它的全球霸主的地位。 (3)“西方文明的悖论” 历史上,一个文明权力的扩张通常总是伴随其文化的繁荣,而且这一文明几乎总是运用它的权力向其他社会推行其价值观、实践和体制。20世纪美国的霸权更是如此,美国主流文化和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一脉相承,以“五月花”号为代表的美国创建者们,怀着清教徒般的理想主义优越感,梦想建立上帝青睐的“山颠之城”、“人间天国”,并以传教士般的热诚不遗余力的向全世界输出其价值观。 (《大外交》(基辛格):美国把民主、自由商业活动、国际法为基础的全球国际秩序视为当然,但这种状态从来不曾真正存在过。美国既绝对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没有比美国更理想主义的国家。 事实是,非西方社会对西方民主体制的采用鼓励了本土主义的和反西方的政治运动,并使它们能获取权力,随之非西方文化的复兴,两者的冲突日益加剧,当一个国家试图推行自己价值观或将其强加给另一文明国家时会展开冲突。 所以美国作为理想主义传教士,其传教行为的结果,实际上加剧了全球价值观冲突。 (4)外交政策的自相矛盾 美国的理想主义在处理现实国际危机时候存在巨大矛盾,美国认为道德标准应该同样应用于国际行为和个人行为。美国的理念“反对的不是国际局势的改变,而是改变的方法,尤其是使用武力”,这样观念常常让自己身陷道德与现实的拉锯之苦中。最典型的如越南战争,美国一方面要面对战场上的顽强敌人,另一方面要面对国内巨大的反对声浪,声讨美国支持有道德瑕疵的盟友南越政权,最终的结果是进退失据,只能咽下失败的苦果。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说,英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而美国宣称追求自由民主,却没有利益,只有朋友。美国的理想主义不肯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的基础,使它在道德汪洋中沉浮,不得其解。美国人自命不凡,以其理想主义、天真率直,转过来也会要求美国的盟国同样完美纯洁,使得美国的抉择泾胃分泌,不得含混,美国道德上的洁癖阻碍了弹性外交。 美国的谈判策略,即使在陈述最为坚持的立场时,也避免做出决不妥协的强硬立场,设法给谈话对象预留台阶,一旦对另一方的信誉失去信心,就断然掉头而去,甚至还会极其强硬,毫无通融余地。 (5)世界巨人的“阿咯琉斯之踝” 美国的最大危机,其实是国内人群的巨大分裂,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一曰多元文化,一曰政治正确。美国的政治体制,导致难以在国内取得政治共识,而宣扬多元社会,使得美国社会存在解体的危险。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一些美国人在国内推行多元文化主义,一些美国人在国外推行普世主义。美国国内的多元文化主义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威胁,在国外推行普世主义则对西方和世界构成了威胁,多元文化论者想把美国变成和世界一样,普世主义者则想把世界变成和美国一样。但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美国是不可能的,那样美国便不成其为美国;同样多元文化的世界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建立全球帝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近几十年逐渐兴起的多元文化主义和非洲中心主义对美国影响非常之大,一些最激进的左派自由主义白人支持非洲中心论,认为人类文明包括欧洲文明都起源于非洲黑人,甚至要求不能以英语为唯一的法定语言。美国的自由主义已经发展到不容许人们有任何种族歧视、宗教歧视、语言歧视、性别歧视的公开表现,名曰政治正确。 美国国内的国际法专家和知识分子,以多元文化的名义攻击美国对西方文明的认同,否认存在一个共同的美国文化,提倡种族的、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分类。多元文化主义者常常是坚持种族中心的分裂主义者,西奥多.罗斯福曾警告说:有一种情况绝对会导致国家的崩溃并阻碍美国作为一个国家继续存在,那就是听任美国成为一个充满民族纠纷的国家。 第四章 论中美关系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在21世纪初的世界上,任何国家之间的关系都没有中国和美国间的关系那样至关重要,中国的经济以现在的速度发展,那么中国将有能力重建其在1842年以前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一贯反对由另一个强国来主宰欧洲或东亚,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美国在20世纪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冷战。因此,未来的世界和平在相当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协调两国各自利益的能力,以及避免紧张状态和对抗升级为更加激烈的冲突甚至暴力冲突的能力。 笔者认为,中美之间维持良好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还对整个世界的和平稳定至关重要,就美国的欧亚地缘战略而言,在东亚同海岛国家日本建立密切关系固然必要,但是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显然更加重要。就中国而言,大洋对岸的美国应该是一个天然盟友,但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和分歧,用“和而不同、争而不破”的现实主义策略来处理两国关系,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 天然的盟友
从历史记忆、现实利益、社会价值观等几个角度来看,中美之间有相当高的契合度。 (1)历史恩怨较少 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美国在历史上和现在的许多西方盟友爆发过激烈的冲突。美国独立战争就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1815年的第二次美英战争,英军曾经烧毁过美国首都华盛顿,建国初期美国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英国。1898年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取第一块海外殖民地,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都参与了欧洲战场对德国的正面战争,二战时期,在太平洋战场,美国还和日本爆发过惨烈的战斗,而冷战时期,美国的敌人是俄罗斯的前身苏联。 众所周知,近代中国为了反抗强权维护独立,被动地参与了多场反侵略战争。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发生过两次反抗英法殖民者入侵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又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俄国从清政府掠夺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在中国北方陈兵百万,并在珍宝岛、铁列提克爆发过短暂而激烈的冲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和印度发生过短暂的领土战争。 翻阅历史,我们发现中美之间并没有因为国家利益相互冲突而发生全面战争,除了因为某些外界因素,美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并在朝鲜发生局部冲突。与之相反,在一些真正危急的历史关头,中美往往是作为盟友紧密地站在一起的,如二战时期中美联军在中国、缅甸战场并肩作战抗击日本侵略军,冷战末期中国帮助美国抗衡苏联的全球扩张,被认为是美国能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 (2)共同的现实利益 首先,中美两国远隔太平洋并不接壤,不存在土方面的争议。 其次,中美两国的经济模式,使得彼此的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开放市场和全球贸易,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日益增长的需求,更决定了中国在保证世界贸易和能源通道安全方面与美国有着共同的利益。双方的经济模式,还决定了彼此在多个方面具备互补性,合作空间巨大,如美国在信息科技领域先进的软硬件技术、新能源领域的页岩油提炼技术等,都是中国急需的,而中国的众多人口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中国在5G通讯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也是美国所需要的;双方如能在空间探索、人工智能等领域精诚合作,必将带来人类在这些未来科技领域的巨大进步。 从地缘战略角度来看,中国应该把留在亚太的美国看作天然的盟友,美中关系恶化会对整个亚太地区和美国的欧亚战略产生严重后果,因而双方应该尽力避免这一前景。美国军事力量在东亚的存在,暂时会影响中国部分地缘战略目标的实现,但同时也抑制了日本、俄国的地区野心,减弱了中国与这两个对手冲突的可能,从而保证了中国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对于中国来说,聪明的策略是尽量利用它的力量来为我国的长远目标服务,同时减少它对自己的阻碍。 如果美国和中国能在广泛的问题上相互包容,亚洲保持稳定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方面有助于中国和日本和解,另一方面也能减轻中国和印度的敌意。 (3) 相似的社会价值观 可能绝大多数人认为,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意识形态鸿沟。但笔者恰恰认为中美之间最大的共同点,就是社会价值观,如果审视两国人民最底层的价值观,你会发现其中的相似之处远大于彼此的差异。 我们知道,以“五月花”号为代表的美国创建者,大多是怀着理想主义优越感的新教徒,如马萨诸塞殖民地的温斯罗普牧师指出的那样:我们来到美国,是为了创建“山颠之城”,成为全世界的明灯。这些清教徒不仅希望成为世界的典范,还有强烈的冲动去向其他人民传播福音,但他们的福音到底是什么呢? 回首十六世纪,欧洲大陆发生的最重大历史事件就是新教改革,并因为宗教矛盾爆发了惨烈的”30年战争”,美国的最初移民大多是为了逃避欧洲大陆宗教迫害的新教徒。基督教新教改革,是对当时体制僵化和腐朽的反应,提倡回复到更纯正的宗教形式,他们鼓吹工作、秩序和纪律。通俗的说,新教加尔文主义宣扬在现世努力工作创造财富,就是服务上帝实现个人救赎最好的方式,从本质上说这其实就是一种现世主义。 《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中国文明是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文明,是一种独特的现世主义,因而,存在于欧亚大陆其他文明中的教会与国家、教士与俗人之间的巨大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根本的基础,因此中国历史上存在着惊人的长时期政治统一。 中国历史上长期信奉儒家文明,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际上是鼓励个人通过奋斗实现功名利禄,从而衣锦还乡、光宗耀祖,这样的观点和新教徒的现世主义其实不谋而合。而且并不热衷于将自己的文明刻意向外传播,因此从本质上说中美之间,在宗教信仰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并没有严重的冲突。 二 竞争的对手
随着中国的历史性崛起,GDP跃居全球第二,在经济、科技、地缘战略等方面和美国的竞争难以避免,换个角度看,当今世界只有中美两国有资格互为竞争对手。中美双方,既不能像英美之间,由于文化、种族、语言的关系,可以做到同声同气;另外由于庞大的体量,中国也无法假装自己是另一个日本,成为美国的追随者。冷静地面对事实,我们应该了解到:竞争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聪明的策略。 (1)和而不同、争而不破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布热津斯基认为,中国到2020年会成为“地区主导大国”,他认为,对美国的中长期欧亚地缘战略来说,同中国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他认为,美国应该接受中国的影响在亚太地区必然上升这一前景,还应看到中美在东北亚有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中国只是要求美国尊重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不要干涉中国内政和阻挠中国统一,主张平等相处,互利合作,并没有把美国视为敌手;更不认为中美有必然发生冲突的根源。中国也不干涉美国内政,不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合法利益。 中美都是世界地缘战略大棋局中的主要棋手,如同日常的棋局比赛,既然登上了棋盘,就要全力争胜,这再正常不过,焉有不战而降之理?严格来说,目前世界所有政治经济秩序正常的国家,都是这个大棋局中的选手,大家都在奋力争先,力图在这个棋局中占据有利地位。中美两国正好是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排名前二的两个国家,所以大家对中美竞争更加关注,也是十分自然。 笔者认为,重要的是摈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观点,将中美之间引向良性竞争,通过竞争使得两国的科技、经济达到更高水平。竞争无需回避,破裂则应避免,这就需要双方的大智慧,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懂得自我克制,不挑战美国的核心利益;对于美国,则需宽容大度,彻底放弃遏制中国崛起的念头。 此外,由于历史、民族、文化的差异,中美两国在社会结构、哲学意识方面必然存在不同,务实的领导人应该了解到,世界的多元化是短时期难以改变的现实,美国决不能放纵国内某些势力用僵化的普世主义教条扩大双方的裂痕,中国也应该认识到,有选择地吸收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精华,有助于古老文明再次焕发青春。 (2)避免踏入“修昔底德陷阱” 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指出,雅典力量的增强导致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西方的文明史就是一部兴起和衰落国家之间的“霸权战争”史,冲突的程度取决于兴起国家是以搭车还是挑战的方式争夺霸权。 在世界近代史上,因为相互争霸跌入“修昔底德陷阱”,从而彼此争战的事例比比皆是,如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8世纪英法之间爆发“七年战争”,20世纪先是德国崛起引发两次世界大战,然后是美苏争霸导致冷战。在西方历史上,作为例外,英国和美国之间没有发生过霸权战争,从英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过渡到美国霸权下的世界,和平转移可能归功于两个社会紧密地文化亲缘关系,还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英国当时面对地理上相对邻近的德国、俄国等的强力挑战,英国对于将霸权转移到美国从心理层面更容易接受。 中美之间缺乏和平过渡的必要条件,《战略远见》(布热津斯基):中美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国际紧张状况,因为双方都无法适应政经实力对比的变化,中美之间存在经济竞争和持续的金融争端。 中国应该尽力避免踏入这个陷阱,首先,我们从地缘政治环境、人均GDP、尖端科研创新能力等方面看,与美国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中国可以利用美国的力量去和平地挫败美国的霸权,同时小心避免同美国发生军事冲突,那可能会断送中国寻求成为经济强国的努力。 其次,从美国的历史教训来看,夺得世界霸权地位,并不能带来实际的利益,相反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为需要承担巨大的国际责任,如救助贫困的国家、遏制危险的战乱,这些都需要付出经济、军事、生命的代价。从更坏的方面说,付出越多反而树立更多的敌人。当今世界,各国、各族、各教派人群的长远目标往往相互矛盾、严重冲突,根本无法平衡所有人的利益。作为世界警察,当然要维护世界和平,但是部分地区势力会觉得美国阻碍了他们的野心,迁怒于美国,结果是和平没有实现却新增了一个敌人。 (3)东方智慧是西方文明的最好补充 提到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民主、自由市场、人权这些价值观念。无可否认,正是西方文明的科学精神推动了技术革命,人文主义提升了普通大众的福祉。但是如同硬币的另一面,西方文明也同样有人将霍布斯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奉为圭臬,宣扬国家、阶级之间的争斗,其在国内(或集团内部)会实现民主、法治等文明原则,但在不同国家之间往往奉行丛林法则、弱肉强食,结果是导致世界充满了争斗、不得安宁。 不同于20世纪欧洲的沙文主义国家,中国的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强调和平崛起,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在东亚维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朝贡体系”,以中国为中心,各国之间以一个并不严格的等级秩序和谐相处,朝贡制度实际是另一种形式的国际贸易,而且与中国开展这种贸易的国家往往有丰厚的利润可图。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体系,和西方文明的国际秩序截然不同,它不是以武力为基础而构建的。 中国国内成就非凡,却没有谋求强行推广其经验。当代中国,以东方式的智慧,提出“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致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些政策和理念,符合了绝大多数人类对于和谐国际关系和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相信可以赢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这是否是西方式的强权国际政治之外,一种更加理性的选择? 第五章 论中日关系
提及中日关系,最常用的词就是“一衣带水”。确实,日本是我国最重要的近邻,当代中日关系,在中国外交关系的排序上,应该仅次于中美关系。 “以史为鉴,可知未来”,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得益于“遣唐使”带来的文化输入;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西方先进文明成果。但是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的衰落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而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国力渐长,旋即选择了暴力崛起之路,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在历时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野蛮侵略中国,使中华民族蒙受了深重的灾难。斗转星移,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文明古国再次强势崛起,中日双方实力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实力在近代以来首次占据较大的优势,应该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邻邦国家? 一 日本的优势
(1)日本的经济成就 评价当代日本,首先看到的必然是二十世纪中后期创造的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一举从战败国的地位成为经济强国,其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也是改革初期中国的学习榜样。二战后日本工业基础设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在其后20年间,日本经济年均增长率达8%,一跃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1968年,日本经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虽然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日本经济衰退持续了二十年之久,但是日本的GDP目前仍然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前列,日本是西方“七国集团”的成员,其综合实力不可小觑。 日本虽然资源匮乏极端依赖原材料进口,但仍然发展起高度发达的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汽车、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机械制造业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对各个国家医疗水平进行评比排名,日本排在首位。 (2)高素质的日本民族 日本人继承了东亚儒家文明的诸多优点,日本人和中国人、韩国人一样,崇尚节俭、家庭、工作和纪律;同时日本在文化和科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文明的很多成果,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日本人普遍具备为他人着想的社会风尚,被认为是最有社会公德的民族之一,应该承认,日本人是世界上的优秀民族之一。 日本民族高度单一,其单一程度在世界上首屈一指,日本也以其历史悠久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生活方式而自豪,民族凝聚力强大,传统教育提倡团队精神和集体观念,因此该国在重大危机面前特别有力量。 (3)日本的诺贝尔奇迹 作为世界范围内科技领域最高成就的标志,日本近年来在诺贝尔奖的获奖人数上,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特别值得中国人反思和警醒! 2018年10月1日,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及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获奖,以表彰他们“通过抑制负免疫调节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发现”。 据日本媒体报道,本庶佑系第2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也是第5位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日本人。 20世纪80年代日本确立了“技术立国”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截至2018年,进入21世纪以来的18年,日本人拿了18个诺奖,距日本2001年提出的“50年30个诺贝尔奖”的计划,已实现大半。这个成绩,和日本重视科学、重视教育密不可分,日本的科研投入甚至比美国都高!日本人为何能频频获得诺贝尔奖?除了科学家善于自我反省和勤奋工作之外,日本社会的文化氛围也非常重要。 二 日本的弱点
尽管日本在经济、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日本的弱点也同样明显。 (1)日本是个脆弱的国家。 从地理条件来看,日本陆地面积狭小,只有37万多平方公里,大约为中国的二十五分之一,人口密度是中国的二倍多。(注:按国际海洋条约,属于日本的海域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 日本群岛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火山、地震活动频繁,危害较大的地震平均3年就要发生1次,频繁的地震、火山、海啸等自然灾害,使得日本人特别缺乏国土安全感。 因为陆地面积狭小资源匮乏,经济深深依赖于对外贸易,粮食生产也无法自给自足,如果发生全球经济危机,或全球贸易、能源通道出现障碍,日本经济会遭受巨大伤害,这也是日本国最为脆弱之处。 (2)地缘战略困境 日本虽然在经济上成为世界大国,GDP目前位居世界第3,但是由于地缘政治环境异常复杂,无法成为政治大国,甚至无法成为地区性首要强国。日本国是位居太平洋西北方的群岛国家,与东亚大陆隔海相望,其国土被中国、美国、俄罗斯这三个当今世界最具实力的强国包夹,毗邻的韩国经济实力也进入世界前十,并与日本素有历史积怨。而且日本与俄罗斯、韩国、中国在领土、领海方面还存在现实的争端。日本任何的地缘战略野心会立即触动周边邻国的神经,定会遭到强大邻国的迎头痛击。 日本与相邻的三个重要国家中、韩、俄的关系都比较冷淡,甚至互不信任,争取成为地区性主导大国的目标对日本是行不通的,而在没有地区基础的情况下,日本追求成为的世界大国的地缘目标是不现实的。 (3)日本实力的相对衰落 日本经济增长率在20世纪80时代后大大下降,出现了所谓“失去的二十年”,在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其相对实力也大幅下滑,从世界第二的位置跌落下来,并且持续扩大和中国的经济总量差距,从九十年代超过中国的三倍,变成目前仅为大约三分之一,中日两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经济再次遭遇重创,除2010年外,其余年份名义GDP 增长率都小于1%,还多年出现负增长。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日本出现近2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 对日本来税,当前最严重的危机还不是经济衰退,而是人口危机,一是老龄化,二是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据日本国内可靠统计,日本已经持续5年出现人口绝对数的下降,而且这种趋势短期看来难以逆转。日本的人口危机、经济衰退,加上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将使得日本失去竞争世界超级强国的资格。 (4)尴尬的世界地位 日本是美国在亚洲的重要军事伙伴,作为世界第3大经济体,日本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争取与经济实力相等的角色。 但是日本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同时也是被保护国的矛盾状况,使得日本难以声张其国家目标。日本是美国最重要的全球盟国,二战之后被美国全面压制,现在一方面想摆脱控制成为世界强国,另一方面又担心失去美国的保护。因为二战时对邻国的侵略历史,日本在本地区又是孤立的,安全上需要接受美国的保护。 三 对日关系基调:“以实力为基础的和解”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需要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中日关系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中日和平,则东亚平安无事;中日矛盾激化,则会危及世界和平。两国关系何去何从,是对两国政府与人民智慧的考验。 (1)一切以实力为基础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日本民族有力量崇拜,总是倾向于和最强大的力量结盟,“比大多数人都会更快地向不可抗拒的力量卑躬屈膝,也会最快地怨恨软弱和正在退却的原先的霸主”,日本的结盟行为基本上是搭车,如20世纪早期有意识加入英日联盟,50年代与世界上最强大并能保护日本安全的美国结盟。 认识到日本民族这个本质特征,中国对日外交必须丢掉幻想,以实力为基础,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中国必须保持自身的内政稳定和经济、科技良性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保证对日本的优势地位。历史证明,凡是中国强大的时期,中日关系就可以维持友好、稳定,反之则可能意味着冲突、混乱。 (2)关键字“和解、合作” 中日两国曾经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作为主要的敌人,现在到了必须和解的时刻。中日的敌对关系会牵扯掉巨大的精力,影响到彼此在世界范围内谋求更重要的地位。中日作为地理上相邻的大国,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其实两国具有很多互补性,需要放下历史纠葛真正实现彻底的和解。中国要有大国的心态,对待日本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理解日本的不安全感,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另一方面,日本也应该彻底反省曾经的战争罪行,用真诚的态度和实际行动赢得邻国的信任。 《大棋局》(布热津斯基):随着国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和整个国际事务中势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国与国间的尊重从来都是相互的,一国对别国不够尊重肯定换不来别国对自己的更多尊重,在亚太地区,中国追求的是相互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国际关系。 中日和解类似于欧洲的法德和解,对于亚洲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保证,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现行国际秩序中的份额,也减轻美国对中国未来角色的担忧。 中日两国在经贸、科技领域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日本在高端制造、精密仪器、生物化学方面拥有很大的优势,中国在互联网应用、5G通讯、稀土资源等领域也可以帮助日本,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也正是日本所需要的,和解合作对于双方都具有重大的战略利益。 (3)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鉴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历史,中国应当和美国一起,坚决制止日本重新武装,特别是绝对禁止日本谋求有核化。中美应该携起手,牢牢控制历史的方向,建立类似起欧洲安全会议的国际协调机构,规范日本未来的政治、军事发展必须在条约限制的范围内。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用女性特有的敏感在名著《菊与刀》里,对日本民族做了生动形象的描述:“菊与刀都是描绘日本民族画卷的组成部分,日本人即好斗又非常温和,尚武又非常爱美,粗暴又非常有礼貌,勇敢又非常怯懦”,我们应该深刻地了解到,这是一个非常矛盾的民族,只有在强大而有序的国际政治、军事框架约束下,日本才是一个文明进步的国家,一旦失去约束成为脱缰野马,对于亚洲、对于世界都会是巨大的威胁。世界近代史已经证明了这条规律,也应该成为中美这两个世界领袖国家的共识。 (4)中美日大三角关系 日本是美国最重要的伙伴,处理中日关系,实际就是处理中美日三角关系,中美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了中日长期友好关系的先决条件。中国应该欢迎美国参与亚洲事务,以制衡可畏的日本、俄罗斯两大强邻。 中美日大三角关系中,日本是美国发展稳定的美中伙伴关系的关键同盟者,中日关系的和解符合美国的主要利益,同样美日之间的战略联系,也有助于中日和解。日本应该明智地不去与中国争夺亚洲主导地位,也不应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棋子。 中美日形成东亚地区稳定、良性的大三角关系,可以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美中合作也从侧面对日本安全提供了保障。 第六章 论中俄关系
大家知道,俄国是世界上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也是中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邻国,两国之间有着数千公里的陆地边界,但是对于这个最大的邻居,国人却有着许多误解,现在让我们看看这个巨人的真实面目。 一 俄国是怎样成为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俄国简史》(萨姆纳):在整个俄国历史上,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主体一直是疆界,由于俄国人的不断前移的运动,由于他们对其它民族的征服,已扩张到一个大洲里。 俄罗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大公国,罗斯大草原上一个普通的公国,历经蒙古金帐汗国统治长达250年,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才赢得独立。16世纪中叶伊凡大帝征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开始向四面八方的出击,沙皇派遣哥萨克强盗叶尔马克于1581年翻越乌拉尔山侵入西伯利亚;18世纪初彼得大帝战胜瑞典得到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了俄国新首都圣彼得堡;18世纪中叶叶卡捷琳娜大帝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到黑海沿岸和高加索的土地;至19世纪末,俄国斯帝国的国土从波罗的海的格琅施塔特延伸到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占据了地球陆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比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加一起的中北美大陆还要大一些。 俄罗斯的扩张史也是一部战争的历史,俄罗斯从莫斯科大公国开始,用300年左右的时间,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巨大帝国。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和所有的邻国都因为领土问题爆发过战争,从最西部的瑞典、芬兰、波兰,到中东欧的奥匈帝国、奥萨曼土耳其帝国,到中亚的伊朗、阿富汗,再到东亚的中国、日本,无一例外。欧亚大陆上更多曾经存在过的小国,已经被俄罗斯战车的巨轮碾碎,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俄罗斯在领土方面的成功主要靠的是:贪得无厌的胃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还有狡诈的策略:总是挑选软弱落后的对象、并挑动其内部争斗,最终选择最有利的时机实施占领。 二 俄罗斯为什么要成为这么庞大的国家?
《大外交》(基辛格):有史以来,俄罗斯一直是个特例,在不安全感和宗教狂热两相激励之下,在欧洲的要求和亚洲的诱惑两相拉锯之下,历代君主不断吞并邻国的领土,是个不断寻找机会的国家,俄国作者常把对外侵略说成是弥赛亚式的宗教使命。俄国历史的矛盾在于同时受到解救同胞的使命感和普遍的不安全感两股力量所煎熬,始终挥之不去,到最后终至错乱 俄罗斯对外扩张很少知道有所节制,直到遇到挫折它才知道暂时隐忍,同时满怀悲愤。在无数次的危机中,俄罗斯都有希望达成合理的解决,获得比实际结果更好的安排,可它总是冒着宁愿战败的风险也不肯妥协,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1875年的巴尔干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前夕,情形皆是如此。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不但不能增强俄罗斯的实力,反而促成其衰弱。虽然很多次的冲突都是弊大于利,俄罗斯仍把领土扩张当成强国地位的象征,对土地贪得无厌,却没有实际需要。俄国始终不能理解,在现代工业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强国的地位,比领土扩张更为重要。 三 俄罗斯真是战斗民族吗?
很多国人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战斗民族,战斗力爆棚,历史真相是什么?其实从近代世界战争史看,俄罗斯军队的战绩惨不忍睹: 克里米亚战争(1854-1856),在俄国的土地进行,俄军面对英法远征军和土耳其联军大败,不得不接受屈辱性的《巴黎条约》,撤除黑海沿岸的工事、销毁黑海舰队。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陆海军都大败,太平洋舰队和绕过半个地球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被全歼,旅顺港围攻战、沈阳会战全部失败,日俄签订《布茨茅斯和约》,俄国战败蒙辱,丧失了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权益。 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死伤几百万人,被德国彻底击败,向德国投降签订《布列斯托-立托夫斯克条约》,赔款和割让大片土地,德国吞并了俄国在欧洲三分之一的领土。 1919-1920年,俄波战争,俄国本欲一口吞下新生的国家波兰,结果反而被波兰击败,割让乌克兰大片领土给波兰。 1939年,俄国入侵人口、军队、综合国力相差两个数量级的小国芬兰,却因为对方的顽强抵抗,俄军伤亡超过50万人,被弄得焦头烂额。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差点让德国攻入莫斯科,其军队的伤亡总数高居世界第一,与德国的人员交换比始终在五比一以上,最后虽然获得惨胜,与盟国的援手有着极大的关系。 冷战时期与美国角逐,苏联将很大比例的国民生产总值投入到与美国的军事对抗中,从而陷于破产,10年之久的阿富汗战争带来额外负担,更是雪上加霜,最终苏联帝国瓦解,俄国的西部边界退回到了1600年,即伊凡雷帝统治不久后的疆界。 俄国至今取得最伟大的胜利有两个:一是沙皇亚历山大于1815年进军巴黎,二是斯大林于1945年在波茨坦举办庆祝晚宴,这两次伟大胜利,更多的是因为对手的愚蠢,而不是俄罗斯的强大。 面对这样的战绩,还能称得上是战斗民族,是否让人啼笑皆非? 四 俄国的优势有哪些?
首先,辽阔的国土面积使得俄罗斯具备了巨大的战略纵深,军事上仍是仅次于美国的核大国,冬季严寒的气候也使得任何对手都无法轻易征服俄国,俄国的国土安全是它最大的优势。 其次,俄国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天然气和多种重要矿藏储量都稳居世界前列,这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俄国历史上也是人才辈出,如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人,化学家门捷列夫,文学家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都是世界级的杰出人物。 五 俄罗斯的弱点是什么?
《战略远见》(布热津斯基):从历史的角度看,俄国从没有展现英国那样精巧的外交,达不到像美国那样既喜好民主又富于商业才干,做不到像中国那样既自制又有历史自豪。俄罗斯没能理顺国家政策,所以无法很好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非凡的地理空间、突出的社会人才,以至于社会发展不平衡,无法为世界树立社会发展的典范,相反,俄罗斯往往是在爆发出一阵狂欢和救世主般的自恃之后陷入消极的阴暗。 (1)俄国目前经历着严重的人口危机,死亡率很高出生率下降,人口负增长,特别是俄罗斯族,男性酗酒严重寿命较短。国内其它民族人口接近50%,和南部一些俄联邦共和国的穆斯林民族矛盾尖锐。 (2)国内经济疲软,腐败成风,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过度依赖资源驱动型的经济模式,深陷“资源诅咒”之中,社会发展迟缓。俄罗斯社会债务水平很高,人们生活水平一般,而俄罗斯的东西两面都面临着经济实力远超自己的强大邻国,对其形成的压力不言自明。 (3)国内经济、人口危机削弱了军事潜力,俄常规军事力量衰退严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传统的军事科技领域风光不再,已经没有多少拿得出手的高科技军事装备,虽然还靠着庞大的核武库支撑门面,但是核武器的维护更新需要高昂的经济成本,若干年后恐怕难以为继。 (4)外交困境,俄国独立后,仍然习惯用暴力方式解决国内外的冲突,先后发动车臣战争、格鲁吉亚战争等,并因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分裂乌克兰遭到国际社会制裁,被开除出八国集团,目前外交处境相当孤立。俄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又爆出大规模服用兴奋剂的丑闻,导致整个田径、举重等代表队被集体禁赛,这在近代奥运史上也是一个令人吃惊的事件,在国际上名誉扫地。 六 充满矛盾的国家
从历史和现实看,俄罗斯作为一个国家存在着许多难以化解的矛盾。俄罗斯自视甚高却很少能获得外界共鸣,俄罗斯从未被其他社会或其统治的民族视为榜样。 (1)民族自豪与现实焦虑,一方面对自己富饶广袤的领土感到无比自豪,一方面对远东地区的人口减少和普遍的人口危机感到焦虑,俄罗斯一直都不能为自己定义一个稳定的角色,使自己在雄心和实际能力间达成平衡。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中国作为东亚盟主的崛起,从经济上、人口和军事上威胁到俄罗斯的利益,对俄罗斯最大的威胁是进入西伯利亚的中国移民,据报道在西伯利亚的中国合法、非法移民达到500万人,和东西伯利亚的俄罗斯人口相当。 (2)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 俄罗斯以历史为根据认为自己太强大了,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但它想长期统治欧洲又显得太弱。 俄罗斯一向自认是个伟大的欧亚国家,如其国徽上的双头鹰,注定要与美国和中国平起平坐,但是其巨大的跨欧亚国土实际是渺无人烟的旷野,还处于未开发状态。俄罗斯又梦想建立“斯拉夫联盟”,包括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并吸引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国家,实际上因为各国的民族主义和主权独立的意识,这个联盟只能是个幻想。 (3)斯拉夫主义和西方主义的冲突 历史上,彼得一世一方面在俄国开创了现代化和西方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开创了专制体制。19世纪,斯拉夫主义者和主张西方化者,为了使俄国彻底欧洲化,还是消除欧洲的影响,恢复俄罗斯的精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进入20世纪,布尔什维克以一种在西方创立的意识形态的名义建立起不能存在于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宣称比西方更先进,运用西方意识形态向西方挑战。后苏联时代又兴起了俄罗斯东正教民族主义者,西方主义者和东正教欧亚主义者又热烈争论起来,随着西方化主张者和斯拉夫文化优越论者之间传统冲突的再度出现,俄罗斯重新变成一个无所适从的国家。 七 不可靠的盟友
据媒体报道,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在这里,要给普京一个大大赞扬,他是俄国史上最诚实的总统。 历史已经无数次向世人证明,俄罗斯从来只认利益不认可道义,承诺、协议对于俄国的约束力相当薄弱。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经历看,俄罗斯每次都有背叛盟友的记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背叛协约国,突然和德国单独媾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和德国合谋瓜分波兰,后因争夺罗马利亚油田,和德国反目成仇、大打出手;抗战初期曾给了中国一定的援助,但很快又和日本签订《日苏友好条约》承认伪满洲国,在日本即将战败时,又突然撕毁条约向日本宣战。 朝鲜战争也给了中国深刻教训,这场战争由苏联幕后策划,它却又怯于与美国正面较量,由中国勇敢地承担了本该由它负起的责任,但是在战争中苏联对中国的支援不干不脆、算计精明,这样的表现实在让盟友寒心。 八 中俄关系:友好、理智
(1)中俄关系应该以和平友好为主,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与这个最大的陆地邻国维持和谐稳定的外交关系。中俄的敌对会牵扯掉彼此巨大的精力,虽然在历史上中国饱受俄罗斯的欺凌,但是在新的时代,中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两国之间也解决了领土纠纷,现在的俄罗斯不再对中国构成严重的战略威胁。中国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对方,放下历史的纠葛,一切以当前的地缘战略利益为考量,与俄罗斯建立友好关系,让彼此在漫长过境线的两边,都能享有充分的安全感。 (2)不能同俄罗斯结成长期、全面的联盟来对付美国,那会导致美日联盟的深化和扩大,还会隔绝中国的现代技术和资金来源。 外界公认,以当前的实力对比,在任何俄罗斯积极拼凑的“反霸”同盟中,中国必将成为主角,而使俄罗斯沦为小伙计,这是俄罗斯所不甘心的,而且由于历史原因还担心中国对其有潜在而合理的领土要求。 有两个现实因素导致这样的同盟中国对无利可图:首先俄罗斯历史上从来不是一个可信任的伙伴,其次现在的俄罗斯早已不复当年,综合实力与中国不在一个档次,除了能源以外不能给中国更多的帮助。 作为中国最大的陆地邻国,,最佳策略是保持友好关系、同时保持适当的距离。一定不要同俄罗斯发生战争,也一定不要和它结盟,历史证明和俄罗斯的战争可能带来灾难,但和它结盟又会将你拖入深渊。 (3)“一个不太强大的俄罗斯是最好的俄罗斯”,太强大的俄罗斯必然成为东亚的梦魇,过分衰弱的俄罗斯又会导致危机四伏。 目前的俄罗斯国内经济凋敝,人口危机严重,新兴科技发展滞后,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在国外又因占领克里米亚半岛遭到集体制裁,导致俄罗斯持续衰落,不可能再回到超级大国的地位。对于中国短期的最大威胁,在于俄罗斯在西伯利亚的退缩,因为人口持续下降和俄罗斯族向欧洲部分的回迁,可能失去对这片广阔无垠土地的有效控制,导致中亚极端宗教势力的侵入,给中国的北方边境带来严重威胁。 如果俄罗斯真的出现西伯利亚危机,中国的最佳策略并不是乘人之危讨回历史旧债,而是给予俄罗斯一定的支持,也是维护中国的边疆安宁,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此举也能赢得俄罗斯的信任,打消对中国的顾虑,另一方面,也能在国际上树立和平、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鉴于中亚各国和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缘故,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在中俄的外交互动中极为敏感,中国抱着友好合作的态度,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加强和他们的经贸合作,并邀请俄国一起对他们的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提供保障,营造和平稳定的西北边境。 第七章 其他重要国家
在世界地缘政治大棋局中,还有几位非常重要的棋手,处理好和这几位棋手的关系,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也十分重要的。 一 中欧关系,我们首先要谈到欧盟
欧盟是世界大棋局中关键棋手之一,但是由于先天结构性缺陷,欧盟在国际大舞台上始终无法展现它的真正能力,它更不具备必要的综合实力,从而继承美国的全球角色。 (1)欧盟具备强大实力,在经济上是一个主要的全球参与者,外贸和人口超过美国,GDP和美国、东亚持平。 (2)欧盟不是一个政策统一的紧密联盟,团结性不够,没有具备决定性权威的中央政府,也没有共同的财政政策,在安全方面需要依赖美国,在全球舞台上算不上一支主要的独立力量,近年发生的英国脱欧事件,以及它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导致这个联盟的未来并不十分乐观。 (3)欧盟本身存在危机,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停滞、老龄化、失业和巨大的政府赤字,强调个人福利优先于未来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建设。欧洲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模范,它过于自满,沉醉于成为世界上最舒适的养老地。 (4)欧盟还存在严重的移民矛盾,欧洲的自然人口增长率实际为零,由于移民生殖率高,因而他们将占西方国家未来增长人口的大部分,目前阿拉伯人占布鲁塞尔出生人口的50%。21世纪初,欧洲的移民大部分是穆斯林,穆斯林社群,不论在德国和还是法国,都没有融入所在国的文化,而且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将来会如此,在多个欧洲国家,穆斯林移民和本地居民的冲突愈演愈烈。 (5)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欧洲在文化方面也呈衰落之势,以法国为代表过渡宣扬“多元文化、政治正确”,从表面看道德高尚,实质上导致传统文化丧失优势地位,国家和民族统一遭到破坏。 历史证明:“当一个文明不能够捍卫自己,因为它不再愿意捍卫自己之时,它便向野蛮的入侵者敞开了大门”。西方文明受到了来自西方社会内部集团的挑战,其中一种来自其他文明的移民,他们拒绝融入西方社会,继续坚持和宣扬他们原有社会的价值观、习俗和文化,这一现象在欧洲穆斯林中最为显著。 (6)中欧关系:合作、理解。加强双方在科技、经贸领域的交往,在一些国际事务中争取对方的支持。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欧美之间的特殊利益关系,中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不能过高指望欧洲在关键事务中会违背美国意愿支持中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欧洲并不是铁板一块,中国可以通过增进和单个欧洲国家的友谊,来谋取有利的地位;最后要关注,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各种哲学思想特别活跃,其中难免泥石俱下,我们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防止被外表华丽实则有毒的理论戕害。特别要警惕法国,它始终沉迷在高卢雄鸡的历史荣耀中不能自拔,又无力在现实世界伸展大国雄心,因此时不时抛出一些主义害人害己,如最近流行的“白左思想、圣母情节”,大家看看巴黎现在的社会乱象就可以明白其为害之深。 二 中韩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中国应该高度重视韩国
在国际大棋局中,它是个重要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韩国地位的任何变化,必将极大改变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近代史上,对中国的战争威胁,多来自于朝鲜半岛方向,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朝鲜战争。 (1)韩国是发展中国家的成功典范 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韩国人民勤劳顽强,自强不息。韩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出口驱动型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通过战后几十年的不懈奋斗,已经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少数几个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跨越现代化经济发达国家门槛的成功国家。韩国在电子、造船、集成电路等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韩国GDP已经位居世界第十左右,韩国的经济成功得到全世界的公认,成为二十国集团的成员之一,韩国越来越强的经济力量,也使它本身成为一个更加重要的国家。 (2)韩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比日本还要困难 以韩国的综合实力,放在除东亚、北美这两个区域之外,都是不折不扣的地区强国,但是韩国周围正好是当今世界排名前几位的中国、日本、俄国,隔着太平洋还有超级强国美国,所以韩国在区域内并没有任何优势,相反历史上韩国频频遭遇侵犯,使得韩国人民从内心深处携带着不安全感。韩国历史上长期和中国维持藩属关系,基本上和谐安定;但是日本一旦崛起向外扩张,首当其冲目标就是韩国,如中国唐代的“白江口战役”,明代丰臣秀吉的入侵,近代通过甲午战争控制朝鲜,1905年直接吞并,韩国对遭受日本的侵害刻骨铭心;俄国从19世纪下半期开始,也将其魔爪伸向朝鲜半岛,近代朝鲜半岛堪称东亚的巴尔干,是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3)中韩关系:平等、安全 韩国是中国重要的地缘缓冲屏障,历史上两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中国的目标是确保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两国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中国和韩国在某些问题上已经出现了相互协调,这样有利于巩固侧翼,中韩友好本身有助于削减日本在东亚的潜在作用。 韩国人是自尊心特别强烈的民族,中国应该给予韩国特别的礼遇,以相互尊重和平等的态度,摆脱历史上遗留的藩属关系印象,揭开两国关系新的一页,两国在经济科技合作、文化旅游交流、军事安全协调等方面大有可为,发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符合中国两国共同的利益诉求。 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中国持有条件的支持态度,可以赢得韩国人民的友谊和感恩,但是统一后的韩国,应保证对中国友好合作的态度,从朝鲜半岛撤走任何外国军事势力。中国应该和美国一起对韩国的独立和安全提供保障,坚决反对任何外国势力入侵朝鲜半岛,最终建立由中日韩主导,允许美国参与协调的东北亚军事、政治、经济联盟。 三 中印关系
作为一个冉冉升起的大国,印度在中国的地缘战略棋局中,也是一个应该认真对待的棋手。 (1)印度近十年经济发展迅猛,国力高速增长,被认为有潜力成为未来的超级棋手之一,但是其优势和缺点同样明显。 印度经济发展惊人,预计GDP将于2024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四,203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其军事雄心也日益膨胀,印度在从伊朗到泰国的地区占居主要地位,自我定位于在军事上控制印度洋。印度的地缘战略环境比较优越,其领土三面环海深入印度洋,在整个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没有可与其匹敌的强大对手,其外交政策高度灵活,善于在美、俄、欧洲之间左右逢源,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各大国也争相拉拢,印度如鱼得水、大获其利。 但是印度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明显,文盲众多、饥饿、贫困现象严重、基础设施落后、极度的贫富不均,印度境内印度教徒、穆斯林、锡克教徒也存在严重的宗教矛盾,最大种族印度教徒只占人口70%, 穆斯林占15%,锡克族占2%。那里今天仍有14种主要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最重要的竟然是英语,用尼赫鲁的话来说:英语在其他13种印度本土语言中起着连接的作用。 (2)中印关系:“和平、制衡” 首先,中印必须保持和平,因为都是有核国家,小规模的战争不会解决任何问题,大规模战争则会摧毁一切。中印文化交流已经超过了千年,历史上也没发生过严重的冲突,两国人民虽然种族、文化存在差异,但在国家层面应倡导相互包容和理解。20世纪60年代的边境冲突并没有根本解决双方的分歧,印度应该放弃贪婪的念头,双方既照顾到历史又尊重现实,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彻底解决边界争端。 另一方面,中国需要在印巴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军事合作,作为一种制衡的手段,将增加印度的安全困境,并限制印度在南亚建立地区霸权从而成为中国地缘政治对手的能力。印度洋航道的畅通无阻,关系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和能源安全,在这个方面中美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可以和美日欧沟通协商,确保印度洋航行自由;作为另外一个战略选择,中国还应当加强和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战略协作,深化经贸、军事交往,进一步拓宽能源通道。 四 中阿关系
阿拉伯国家作为一个国家群体,虽然其中并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棋手,但由于位居欧亚大陆桥梁位置,又是世界最重要的能源产地,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大多数中国人对其了解甚少,真实的阿拉伯世界到底是怎样的? (1)阿拉伯世界不是一个和谐团结的整体,虽然同属穆斯林国家,但是分裂为什叶派、逊尼派等派别,教派冲突严重,其内部争斗远超世人想象。阿拉伯世界没有凝聚力,缺少核心国家,几个权力中心相互竞争,土耳其、沙特阿拉伯、伊朗、埃及、巴基斯坦等,都没有足够的实力领导整个穆斯林世界。 (2)21世纪,在中东和更大范围的阿拉伯世界中,最大的特点是人口增长率很高,年轻人占人口的比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且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无法吸收新增长的年轻人口,他们很容易产出不满和好战情绪。 (3)作为阿拉伯世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20世纪20年代,土耳其开始凯末尔改革,试图建立一个民族主义的世俗国家,特别是二战后追随西方模式,成为北约成员国,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中东国家中的最好成绩。但是进入21世纪,由于加入欧盟失败等原因,土耳其选择走回头路,开始伊斯兰复兴运动,重新成为无所适从的国家。 (4)恐怖主义问题,很多人出于避讳拒绝深入研究,但是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正视宗教在其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伊斯兰教起源于好战的贝都因游牧部落,穆罕默德本人就是一位坚强的战士,《古兰经》的陈述中不禁止使用暴力,教义指示教徒向非教徒发动战争。穆斯林的“不相容”是普遍现象,伊斯兰教是一个绝对的信仰,它把宗教和政治结合起来,将信徒和非信徒明确区分开来,结果是,佛教徒、儒教徒、印度教徒、基督教徒、东正教徒彼此相互适应和生活在一起,较之他们中任何一个和穆斯林生活在一起更加容易。 有人声称,支持恐怖主义的只是少数穆斯林,暴力行动遭到大多数温和穆斯林的反对,事实是在穆斯林社会从来没有发生过对针对其他文明的暴力行动的抗议。根本的问题不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而是整个伊斯兰文明,它的人们坚信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而且确信他们有义务把他们的文化扩展到全世界,即使它们的力量处于很大的劣势 (5)冲突的根本原因:伊斯兰不承认现有的国际体系!伊斯兰复兴运动有其经文,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执着于根本的变革,拒绝现行政权和民族国家,在阿拉伯人和穆斯林中,部落和伊斯兰信仰一直是忠诚和义务的中心,民族国家则不太重要。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成为问题,民族国家的主权思想和安拉具有最高权力和伊斯兰信仰至上的思想不相容,伊斯兰民族国家的虚弱也反映了这一事实。这也是与现代国际体系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6)中阿关系:“合作、中立”。基于能源需求等,中国应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保持正常的、等距离的国家间经贸交往,但是坚决支持打击恐怖主义,这也符合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经济合作大于政治军事联系。避免和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建立过于紧密的联盟关系,因为明显支持一个阿拉伯国家,可能引发更多阿拉伯国家的反对;而且由于一些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冲突严重,中国保持中立符合本国利益。 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在宗教、文化、社会结构、传统、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两者之间的共性还不如它们各自与西方文明的共性,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现有条件下双方不可能成为亲密的伙伴。 第八章 当今世界的真相
当今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在乐观者的眼里,未来阳光灿烂、团花簇锦;在悲观者的眼里也许是秋风萧瑟、前景灰暗。笔者认为,我们应该用现实主义的态度看待当下,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展望未来,虽然前路充满艰难险阻,但是人类在智者的带领下,一定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一 “地球村”成为现实
今天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国际关系已首次真正实现了全球化,通信已是瞬间完成,经济活动在各大洲同步进行,许多问题只能以全球化的方式解决,如环境保护、人口爆炸等。 各国的科技经贸交往越来越密切,人员来往频繁,跨洲旅行当日就能完成,一些重要的科技产品往往是多国共同合作的产物,相互依赖增强,特别是当代亚洲的繁荣建立在全球相互依存的商业网络上。 二 和平是主流
当今世界大棋局上,和平是主题曲,文明交往而不是野蛮的战争,已经成为主要棋手们的共识,各主要国家间的竞争以经济、科技、体育、综合国力的竞争为主,发生全球性战争的风险大大降低。 世界特别是亚洲军事冲突的风险不高,作为一个最重要的和平指数,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都不高,根据2018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最高的美国也是刚刚超过3%,中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都没有超过2% ,说明各国都没有认真考虑用武力去解决现有或潜在的冲突。相比20世纪那些冲突频繁的年代,主要大国的军费开支占GDP的比重,常常超过20%、30%。 亚洲21世纪的地缘政治平衡,应该是建立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国家间建立建设性关系,而不是结成对立的军事同盟。 三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仍然遥不可及
国家、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北美、东亚、欧盟为代表的三大经济体,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以色列等中小经济体,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经济呈现良性上升,部分落后国家无法进入全球贸易体系,在科技、教育、环境等方面全面落伍,无法跟上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差距会逐渐拉大。 人类自古以来的各大宗教、各大思想体系,都不但把自己的价值观看成是普世性的,而且都预设人性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因此宗教、民族冲突依旧。世界各国文化、宗教、历史差异极大,不可否认某些国家的目标相互冲突,一些国家甚至以消灭对方为终极目标,如伊朗始终坚持要“将以色列从地图上抹去”。,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属于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不仅不会是紧密的,反而常常会是对抗性的。在微观层面上,伊斯兰国家与其他文明邻国之间的冲突;宏观层面上,最严重的分裂是在西方和非西方之间;未来的危险冲突可能会在西方的傲慢、伊斯兰国家的不宽容和中国的武断的相互作用下发生。 四 多元文化是现实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 本土化和宗教的复兴是全球现象,他们都强调自己的文化优越于西方文化,表现出对西方国家日益自信的自我伸张,亚洲的自信根植于经济的增长,穆斯林的自我伸张源于社会流动和人口增长。 历史和地理条件的差异,决定了没有任何一种代表历史决定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主义,普世价值观注定是短期内无法实现的理想,我们应该承认并尊重各民族国家的多元价值观,推动多元文明的交流和相互了解,这样才能实现世界各国和谐共处。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维护人类和平需要一些基本原则,各个文明的核心国家共同努力:如“共同性原则”,即各文明人们应寻求和扩大与其它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而不是对共同文化的认同,可以制定一些共同的最低道德原则,如反对谋杀、迫害、欺诈、奴役、侮辱等;还有“避免原则”,核心国家避免干涉其他文明国家的冲突;“共同调解原则”,核心国家相互谈判遏制各国或国家集团间的战争。 五 集体安全和世界警察
《大外交》(基辛格):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并相互依赖,使得文明强国有义务对世界作适当的警察行为。缺乏武力支持软弱无能的正义,与偏离正义的武力一样不道德,甚至更不可取。强大的国家如不能凭实力保护自己的利益,甚至在特殊情况喜为他国的权利挺身而出,则不但愚昧,而且还是罪恶。最助长不公平的莫过于自由而开明的民族故意造成自己无能为力,却坐视野蛮者武装自己。 集体安全的观念是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首次提出的,他指出:世界各国的外交政策均以追求安全为目标,安全符合大部分文明国家的共同利益,维持和平将依赖于国际的共识和具有警察功能的机制为后盾。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构想“一个广泛的国家联盟,旨在为世界各国不受限制地利用海上通道而维护海路安全,防止因违反协约而引发的战争,它将是各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的真正保证,任何国家都不应将自己的政策强加给别的国家和人民”。 罗斯福在二战中后期提出“四大警察”理论,目的是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体系,他设想只准许美国、英国、苏联、中国四个大国可以拥有武器,这些警察将合作来维持和平。罗斯福从20世纪20年代失败的集体安全体系中,知道集体安全需要执法人,这个角色可以由四大警察来担任。但是这个体系需要有共同价值观的强国同盟来维持和平。事实大家都知道,由于四个大国的全球目标并不一致,斯大林的崇尚现实政治,英国实力衰落、中国的国内动荡,这个理论和威尔逊的集体安全构想遇到同样的困难,“四大警察”设想并未成为现实。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保障集体安全、提供警察功能方面,显然存在巨大的角色缺失,最近几十年来,只有在海湾战争期间,各主要大国目标一致,集体安全的观点得到了实现,其他大多数情况下无所作为;而作为美国这样一个大国,总是采用单边主义行动行使世界警察权力,无论如何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联合国必须改革,改变软弱无力的现状,真正实现全球性的集体安全目标。 第九章 中国的战略远见
《文明的冲突》(亨廷顿):亚洲,特别是东亚的经济变化是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态发展之一,经济发展带来亚洲社会日益增长的自信,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扩大其在地区的影响力,亚洲是多种文明的大杂烩,它在很多方面可与19世纪欧洲国家关系相比,充满了多极化形势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东亚国家存在许多孕育着冲突的种子,危险点如朝鲜问题和台湾问题,东亚国家存在未解决的领土争端,重要的有俄罗斯和日本的北方岛屿,南中国海问题。经济的推动、领土争端、复活了的冲突,欧洲的过去可能就是亚洲的未来。 随着中国的重新崛起,全体国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但也引起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关注,应该才能保证我们继续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从而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高度发达的东方智慧,我们是否可以从祖国的思想宝库中,发掘出完美的内外攻略? 一 事缓则圆(出自清·俞万春《荡寇志》:“看来此事,事宽则圆,急难成效。指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战略远见》(布热津斯基):如果中国明显急躁地追逐上升到全球卓越地位的目标,那么它遭遇的反对会比美国在上升期间遭遇的反对更大。中国没有美国在20世纪初起飞阶段享有的地理和历史环境政治优势。中国的崛起高度依赖现有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持续稳定。 笔者也认为:战略耐心应该是目前国家的首要策略,国家崛起既要有战略雄心,又要有等待合适机遇的足够耐心,不能急于求成,以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只要不被突发的意外所中断,中国一定可以恢复甚至超越历史上曾有的优越地位。 回顾历史,现代美国和德国的崛起之路就是这方面最好的正反两例。 首先让我们看懂美国,其实从1895年美国的GDP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但是美国克制住称霸的冲动,蛰伏了整整半个世纪,直到二战结束美国的综合实力超越了当时其他所有强国的总和,美国才接过了世界首要强国的宝座。期间美国不张扬在国际政坛保持低调,不参与欧洲大陆强国之间的竞争,特别是在军事领域不参与军备竞赛,二战之前的军事力量甚至小于意大利,这样就成功的避免了其他强国的警惕。从中可以看到,这种和平崛起之路代价小,较少出现意外。 二战前的德国就是一个极好的反例,当时的德国领导人缺乏耐心和远见。1939年,希特勒以疯子般的决心,把一切理性的评估置之不理,他同样不愿等候,决心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实现国家宏愿。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失败将德国彻底打回原形,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牺牲了整整一代德国青年的宝贵性命。但到了二十世纪末,欧盟的成立和欧元区的扩容,德国成为了事实上的欧洲领导者,其实是实现了希特勒的未酬壮志。事实证明顺其自然德国完全可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国家,但是由于德国在世界大战中的失败,损失了大量的人口和领土,以德国目前的体量,再也无法成为世界顶级强国。 可以看出,国家崛起是一个漫长而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人不图虚名、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还需要合适的时机和运气。如果妄自尊大、急躁盲动,反而可能中断甚至结束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崛起之路,在历史上留下无尽的遗憾。 二 韬光养晦,意为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出自《旧唐书·宣宗记》。。“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韬光养晦自我节制,避免其它大国联合起来反对自己,规避国家崛起道路上的最大风险。 《战略远见》(布热津斯基):一个强势的中国很可能遇到外部力量的强烈反对,就会无意之中促成一个强大的区域联盟与之抗衡,其中的潜在对手可能有:日本、俄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越南等,这样的即使非正式的反华联盟,也会对中国产生严重的地缘政治影响。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美国不同,在战略包围面前十分脆弱。日本挡住中国进入太平洋的去路,俄罗斯把中国和欧洲分割开,印度横亘于中国通向中东能源基地的主要通道上。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崛起之中的德国,正好诠释了这条策略的正反两面。一个强大、统一的德国坐落在欧洲中心,纯然追求国家利益,已经证明不符合欧洲的和平,这样一个德国比西欧任何一国都强大,甚至比他们全部加起来都强大,所以必须谨慎克制才能消除它国的担忧。俾斯麦时期的德国,尽一切可能,不让任何其它大国有任何理由形成直接反对德国的联盟。他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方面建立亲密的国际关系,并运用有效的影响力以缓和各方的诉求。 俾斯麦去职后的德国最欠缺的就是节制,德国政治家沉迷于赤裸裸的实力。威廉二世最渴望的是国际间承认德国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实力,他与他的幕僚企图推行他们所称的全球政策,却从未深究过这个全球政策的定义为何?威廉二世皇帝变得过于自信,开始全面出击四处树敌,主动发起和英法的军备竞赛,引起了各国担忧。一战的爆发让欧洲疯狂地迈向毁灭,尽管所有主要国家都有短视和不负责任之处,但德国无疑是罪魁祸首。 近代以来,大英帝国和沙俄帝国同样疯狂扩张,一个成为海洋霸主“日不落帝国”,另一个成为陆上霸主几乎占据半个欧亚大陆,结果如何?二战之后,由于无力继续维持,大英帝国在很短的时间内轰然倒塌;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推行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进军阿富汗,与中国交恶,将世界其他大国全都结合在一起反对苏联,也激发了和美国的军备竞赛,终于不胜负荷。在极短的时间内,庞大帝国土崩瓦解,昔日的荣耀如昨日黄花,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中国可以通过行动让其他重要战略棋手明白:组织一个旨在遏制中国上升为全球性大国的联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制造敌对的关系会伤害到彼此,应该把中国作为全球性的重要棋手看待,把中国拉进更广泛的国际合作之中,并赋予它所渴望的位置,如吸收中国参加世界主要国家七国集团,吸收俄罗斯而不吸收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三 不怒自威,形容一个人虽然未动怒,但仍具有威严的气质。一般用来形容身居高位或正气凛然的领导型气场。 对于中国最近四十年的经济腾飞和国家崛起,一个和平的国内和地区环境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后续中国继续发展的可靠保障,因此倡导和平发展是中国基本国策之一。 中国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美国未来后继者,中国应该慎重地接受现有的国际体系,成功依赖于该体系的力量循序渐进的进化,逐步谋求增大影响力,并获得国际上的尊重。事实证明,在现有国际体系下和平崛起,是中国的最佳选择。中国可以主动向世界传播“和谐”理念,把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些理念传播出去,用友善的姿态和连续一贯的和平外交政策,赢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信任。 另一方面,任何和平友善的外交政策,都必须有强有力的国家实力作为背书,否则无异痴人说梦。一个文明负责的大国,却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作保障,甚至将主动解除自己的武装,视为文明进步的象征,其对世界的危害,远大于野蛮国家的肆无忌惮,因为这种荒唐幼稚的理想主义,更具有隐蔽性,颇能吸引一批肤浅的追随者。 中国和平友好的外交策略,绝不是毫无底线的,对于涉及到国家根本利益,甚至生死存亡的事件,应该采取绝不妥协的态度。涉及到国际公认的领土完整受到外来威胁,如中国的新疆、西藏等,则要旗帜鲜明地坚决亮剑,绝不允许阴谋者有任何幻想。 大家都知道一句话“你不可能在所有时间,欺骗所有的人”,在外交上采取阴谋诡计,用欺诈的手段虽能赢得一时利益,但终究会被揭穿,到头来真正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20世纪苏联地斯大林时代,在先后面对德国和美国两个对手时,以相对较弱的实力,都采取了投机取巧的方法,一方面竭尽全力避免正面冲突,一方面摆出强硬姿态虚张声势、夸大实力,企图震慑住潜在敌手,结果都是弄巧成拙:1940年莫洛托夫访问柏林,使得希特勒坚定了入侵苏联的决心;1945年同样是莫洛托夫访问华盛顿,却造成了美国的友好变成了冷战的对峙。 四 从善如流,形容听取正确的意见及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快而自然。出自左丘明《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大外交》(基辛格):现实政治要求在战术上保持弹性,断绝任何一种可能性反而便宜敌方更易于算计我方的行动。外交政策有科学式的计算,以客观标准分析国家利益是可能的。由于感情之同盟切切不可,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十九世纪的英国首相迪斯雷利说过:“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一切决策都应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以目前综合实力,中国有充分的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土安全,我们并不迫切需要正式的盟友,那在和平年代会削弱国家外交政策的弹性。相反,某些国家很可能发现与中国结盟符合他们的利益,因为与强大的国家结盟,可以在安全、经济诸多方面得到好处,我们要特别提防某些小国心怀叵测,把中国当作可以利用的对象,实现他们根本无力完成的目标。例如,卡扎非1994年说:现在我们看到,以中国为首的儒教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基督教十字军之间发生对抗,作为穆斯林,我们将支持中国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伟大的国家,现在又取得了令人无比骄傲的经济成就,坦白而言,能和中国成为盟友的国家也应该是优秀的国家,在国际大棋局中,交友不慎的代价是非常沉重的。并无共同的意识形态而仅是在“反霸”旗帜下结成的任何联盟,很可能是边缘国家反对世界最强大国家的联盟,既是脆弱的又没有强大的实力,这样的联盟很大可能性只是彼此临时性、策略性的姿态,一旦战略形势发生变化,这个联盟很可能内部瓦解,它的各个成员都不会有太大的收获,特别是中国受其拖累,有可能丧失掉和平崛起的大好时机。中国持续的经济成果也依赖于世界先进技术和资本的自由流通,同一个不稳定而贫困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结盟,不可能拓宽自己的经济和地缘政治前景,这点在二十世纪中期早已为历史所证实。 五 励精图治,意思是形容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振奋精神,竭尽全力想治理好国家。同时还可以用来形容领导者的精神品质和实际行动。出自东汉·班固《汉书·魏相传》:“宣帝始亲万机,励精为治。” 坚持文化自信,《文明的冲突》(亨廷顿):西方文明并无普世性,现代化并不等于西化。已有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西方中心主义已经没落,今后的世界将是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极化的世界。在可见的未来,不会有普世的文明。 “自远古以来,人口众多的中国一直有一个与众不同和自豪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作为一个中国人自豪地坚信,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此外,我们应该认识到,最近四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成功地融入世界经济,另一方面应该归因于中国文化即儒家文化的优点:秩序、纪律、家庭责任感、勤奋工作、节俭等。 一些国家的领导人企图摒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的国家认同从一种文明转向另一个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无所适从的国家,现代史上的土耳其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凯末尔的全面西方化改革,历经了一个世纪,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历史表明,彻底丢弃自己传统文化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在这样的时代,一个没有文化核心而仅仅以政治信条来界定自己的社会哪里会有立足之地? 另一方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国内推行多元文化,绝对有害无益。正确的应该是对内实现各民族的融合,强调国家认同和公民意识,不宜过分宣扬民族和文化差异。苏联时代的民族政策,鼓励民族自治、强化民族特征,建立各民族共和国,已经被历史证明是一大败笔,实际带来的是民族分离,一旦发生重大危机往往造成国家分崩离析。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进步,综合国力成为世界第二,但是仍然要认清中国还没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民平均生活水平、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能力距离世界一流水平还存在差距,国内还存在许多民主问题亟待解决。因此还应该一心一意谋发展,避免和世界强国发生正面冲突,保持周边环境的和平稳定,不能被任何意外事件中断中国和平崛起之路。 我国想要强盛,埋头苦干、修炼内功、发展经济是必由之路。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庞大的人口资源、悠久的文化传统,都使得中国无需像历史上的日本、德国、俄罗斯那样,国家崛起必须通过军事冒险、对外扩张,在现有国际体系下,中国励精图治、循序渐进,必能实现和平崛起的宏伟目标,这是在国际大棋局上我们作为一个战略棋手的巨大优势。 坚持改革开放、鼓励对外贸易,仍然是中国的最优选择,自我孤立将意味着,不仅是中国想成为全球性大国的愿望会成为泡影,就连在地区坐大也办不到。历史上,所有的世界强国都是开放包容的,能很好地吸收其他文明的成果,没有任何一个闭关锁国的社会,可以造就一个世界领先的文明。 六 厚积薄发,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喷薄而出。厚积薄发形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办好事情。 邓小平说过:“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中国懂得适当的自我克制,绝不意味着中国永远隐忍退缩、无所作为,在聪明、长远的战略指导下,中国可以循序渐进、有所作为,终将成为世界的领袖国家之一,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 《战略远见》(布热津斯基):全球战略公共品包括海洋、天空、外太空、网络空间,以及涉及全球防扩散的核领域;环境公共品包括对水资源、北极和全球气候变化加以管理所带来的地缘政治影响。逐步达成全球共识,公正、和平地分配职责,保障和平的海洋体系对国际贸易具有重要影响力,是全球经济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对全球战略公共品、环境公共品的管理和分配等方面,中国必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主导作用。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勇于承担相应责任,树立负责人大国的良好形象,可以适当参与经过联合国授权的多边军事行动,一方面可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相关国家建立军事互信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维护稳定可靠的海外市场,还可以在实战中检验我国军事科技的最新成果、砥砺我们的军事经验和技能,可以做到一举三得。 中国可以倡导新时代国际伙伴关系,这个伙伴关系要以磋商、合作和集体行动为基础,尤其是通过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集体行动,避免采取单边行动。这个伙伴关系以共同原则而团结,共同分摊成本和承诺。目标是增加繁荣,相互了解,保卫和平。中国还可以倡导《国际法》改革,确认一些基本原则,如和平共处、互助发展,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受暴力侵犯,宗教信仰和政治理念自由,坚决反对任何宗教信仰宣扬自己独一无二、以征服别国为最高目的。 最后,中国应该积极参与新时代国际安全体系的重建,成为世界的领袖之一。联合国应当设置世界警察局,美中为警长,英法德日印韩等二十国集团成员为高级警官,其他国家担任普通警员,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我和我亲爱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终有一天我会看到,它将是世上最伟大的国家”,让我们一起预祝中国的和平崛起之路一帆风顺,汉、唐帝国的历史荣光,再次照耀在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脸庞。 参考书目:
《大棋局》作者: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战略远见》作者: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
《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作者:塞缪尔.亨廷顿
《大外交》(作者:亨利.基辛格)
2019年7月13日 江南书生于深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