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5|回复: 0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服务中心时事公告(63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2 13: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服务中心时事公告(63号)
俄华智库   中国芬笙山人工作室(宣) 2020年12月12日
重建高山()第三次工作会议:名副其实的“高山市”
作者:林学球(北大学子)
诗曰:古往今来高山市,雄居西太台海西,
    北上京华俄罗斯,南下印尼菲律宾。
时至今日(公元2000年),福清高山(市)一带(包括三山、东瀚、沙埔),农村老辈人,仍把高山镇区范围叫做“高山市”。直到现在高山人的印象里,还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的“到高山”叫“去市”。当年把高山叫市的人,还真为数不少。旧时福清五镇(包括龙田、海口、渔溪、东张),这是独一无二的。乍一听,也许会觉得这太滑天下之大稽了,小小的高山,居然敢称市!不过细究起来,却又是自然而然与名副其实的事。
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2.jpg
一 高山称“市”古来有之
根据高山(市)旧时历史资料表明,至少在解放前的前几十年里,高山(市)一带人,都习惯统称人集中做买卖的场所为市。集市是中国农村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北方人管它叫集,南方人则称之为墟场,也叫市。它起源于殷商之际。正如《周易·系辞上》所说的:“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高山地处福清最南端的沿海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农渔区,这里出产的农产品、海产品需要有个互通有无的交易场所, “高山市”也就因此顺其自然应运而生。
高山(市)有上街、中街、邱厝街、横街、水陆街,油行弄、邮局弄等主要街道与里弄。高山地区成为集市的源头,始于何时难以查考,可想而知其历史肯定相当悠久。在我的印象里,高山市的地名,早已深深地留下了,六七十年以前就已颇具规模,市面上交易已经相当兴旺与繁荣的历史记忆。
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4.jpg
二 “麻雀虽小 五脏俱全”
记得小时候(约公元1946年),在高山不少的露天集市地摊上,每天清晨,五乡马里的乡下人就急匆匆地去赶市,牙行里气氛热烈,到处人头攒动。或人担,或驴驮,或手持,或肩背着各色货物,沿着狭窄崎岖的村道去赶市,或叫“去市”,奔向“高山市”。凸显这里 “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集市特点。“高山市”到中午为市,又称“午牙”。进行农产品交易的有“五谷牙”(亦弟仔牙),以番薯(含薯片)牙、花生牙为主,进行海产品交易的有鱼牙、以蛏蛎、乌母(鱼)、大黄鱼、带鱼、梭子蟹等为主,进行禽畜交易的有猪牙、牛牙、羊牙、鸡牙、草牙(打石牙)等等。那时,“高山羊”、瑟江蛏、北坨蛎等,都是高山名闻遐迩味道特别鲜美,引以为豪的“高山市”名优产品。
集市上做生意交易的中介人,即主持牙行的牙子,我们叫他牙人,他们多是一些懂行识货、公正诚信有名望的高山(市)头面人。他们不因牙行利润微薄而里外其手、取巧渔利,往往都有相当稳定的关系户,因而颇得买卖双方信赖。
社会、律法、道德对他们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交易时“有因交关用欠陌钱者,宜但令本行头及居停主人、牙人等,检验送官。如有容隐兼许卖物领钱人纠告其行头、主人、牙人,重加料罪。”可以说这是相当严酷的。
到了下午,赶集的人们又兴冲冲地带着各自需要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回去了,集市上顿时空寂无人,冷冷清清。不过,高山街面的情形就不同,上午街上人群的熙来攘往,商店生意繁忙自不待言;就是下午,也是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高山街道大约二三百米长,分上街、中街、邱厝街三段,街道两旁的商店从东到西一字排开,大概不下百家。还有旁逸斜出的横街和水陆街。一条号称北溪的溪水,从北向南流经中街与邱厝街、上街交界的石桥。南边还有一座桥,连接中街、横街与上街,与被戏称为“上海南京路”的水陆街。
高山(市)街里的商店也像模像样。常供应日用百货,还有服务业性质的理发店、染店、刻印店、饭店、点心店等。就连金融业的钱庄、当铺也不在少数。
file:///C:/Users/ADMINI~1.USE/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1/clip_image006.jpg
三 闽台贸易 高山有份
那么,高山(市)商店出售的商品,是怎么来从那里来的呢?小时候(约公元1948年),我常跟经营油坊的祖父在街上转悠,从人们的闲谈中,获取了一些有关货源的资讯;这些商品既有北来的,也有南来的。从北来的是南京、上海、杭州、福州等地,经福清县城转来。有走陆路的靠驴驮、人担;走水陆的则从县城经海口、龙田、三山直达瑟江、青田等地。从南来的是广州、厦门、泉州、莆田、涵江,主要靠水路,帆船停泊地点在海头、店头等。
高山(市)自古与祖国宝岛台湾,就有货物贸易,人员密切往来的传统关系。海头港等解放前就有客货船,往返于大陆与台湾高雄、台北、淡水之间。我曾见过抗战胜利后,从台湾源源不断运来的人们交口称赞的大米、煤油、像胶(多是轮胎、胶鞋)、水果、干贝、酒等各种货物。台湾万全堂出产的“周公百岁酒”,曾数十年享誉高山(市)一带。高山(市)近平潭,常有海难(船触礁)。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回,高山沿海一带渔民,还从台湾海峡的一艘沉船附近的海面上,捞回了不少的乒乓球、铅笔等贱价文体用品,他们就在高山市面上抛售,使我们这些小学生如获至宝,欣喜雀跃了好一阵子。
四 当铺学堂 各显特色
小小高山市,特别值得一提的却是,当铺和小学学堂特别多,当铺有七八家,小学有三所。当铺,设在上街的有瑞铺(瑟江人开的)、辰埔(院西“清乐仔”开的),设在中街的有中和铺(瑟江人开的)、华铺(刘厝人开的),邱厝街有厚铺、德铺(都是瑟江人开的),还有长埔(竹秀人开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高山人靠典当度日、应急的窘迫情境和贫困程度,也让我们深深感知到高山人,抛妻别子、离乡背井,勇于拼搏,远趋异国他邦,“闯荡天下”,拓荒创业。如:日本、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番邦,成了著名侨乡。做高山(市)的华侨人,竟是那样众多,而饱尝荜路蓝缕之苦,终于成就卓异,甚至蜚声国际的如高至荣、林学善、刘友荣、林文明、林同寿、林其根、林康治、高仁福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抗战胜利后,高山有三所小学学堂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东边有中心小学(原高山中心小学幼儿园),西边有陶三小学(原址在今之高山老体协附近),南边有融范小学(今永泰厝)。这三校之间存在着友好的互相竞争关系,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教师、学生流动是常有的事,出了不少至今仍留有口碑的校长、教师,如翁才秀、杨得恩、陈隆康、杨忠捷等,学生中名扬海内外的不少,如翁同香等。可见,高山(市)人不仅善于经商聚财,也不乏重视培养后代成材的远见卓识。
五 贸易交往 诚信为本
常常被人嗤之以鼻的“小市民习气”和“市侩作风”,在我小时的脑子里很难与“高山人”扯到一块。那时(约公元1946年),我常见祖父在街上见到亲朋好友或者乡亲时总是热情地互相问候,嘘寒问暖,显得十分亲切自然。到商店里买东西也不用担心看到冷冰冰的面孔,听到恶俗不堪的言语。不少商店贴着“童叟无欺”、“诚信经商”等等的商业允诺性质的招贴,并非点缀门面、欺世盗名的花招。至于什么短斤少两、以次充好、欺行霸市等等如今市场上司空见惯的事例,那时是很少遇到的。
不少祖籍福州、长乐、兴化(莆田、仙游)等地到高山来经商、做工的“外来户”,与高山本地人友好交往、和睦相处、通婚结亲,完全融入高山社会,成了地地道道的高山人,其中许多以诚信而饮誉遐迩的商家后代,至今仍是高山市场上纵横驰骋的好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高山(市)以海一样的胸怀容纳了他们,正可谓:
东海浩瀚,乘风破浪胸怀广;
高山崔嵬,登峰立顶志气豪。
摘自《福清时报》2002220日,又《福州晚报》2020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12-22 19:47 , Processed in 0.12805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