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0|回复: 0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正名服务中心时事公告(109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11 11: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代名人全意识学正名服务中心时事公告(109号)
俄华智库  中国芬笙山人工作站 2021年6月2日

安德烈·萨哈罗夫
苏联“氢弹之父”的双面人生
以下选自《参考消息》2021年6月1日
   【《俄罗斯报)5月21日文章】题: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和氢弹发明者的双面人生(作者尼古拉·安德烈耶夫)
    20世纪下半叶的反差和动荡被压缩进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的命运里。他一生中不兼容的东西多到令人惊讶:是核弹创造者。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对斯大林之死由衷悲痛,却不懈致力于摧毁他所建立的体制;设计了功率最大的热核装置,却为禁止核武器而斗争;腼腆、心软、羞涩。却勇敢捍卫人权。

一  “让人类和平喘口气”
    进步派人士想把制造核武器的萨哈罗夫和反共产主义战士萨哈罗夫分开是可以理解的。与他同为异见人士的友人问:为暴君制造了这么可怕的武器。您的良心不会受折磨吗?他们劝他忏悔;不仅要斥责自己的事业,还要为自己感到羞耻。萨哈罗夫对此不屑一顾。他说:“我们把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推后了。”
    萨哈罗夫有意识地制造了可怕的武器。他真诚地把自己奉献给了当时的主要任务——设计核装置。在1988年的一次采访中,他明确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当时。我们深信,先造原子弹、再造热核弹。是建立全球平衡所必需的,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安定和平地发展。不被他人的压倒性优势所掣肘。我至今仍然不否认这一点。我们……创造出了一种能让人类和平喘口气的武器……”
    另一个关键在于:核物理让萨哈罗夫着迷。来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美国原子弹项目负责人之一)在谈到原子弹理论时说:“我们从事的是好的物理。”核物理是理论家的天堂。当时诞生了许多日后成为大师级科学家、首先是核物理学家的精英。克服困难的愿望、破解奥秘的浪漫主义精神吸引着他们。
    能不能把萨哈罗夫与核话题分开,只谈他作为反体制斗士的历史角色?如果生平中没有从事核项目研究这一段.萨哈罗夫能闻名世界吗?不能。的确,作为一名学者。他颇有作为。但遗憾的是,他扎实从事学术工作的时间只有三年——1945年至1948年在塔姆院士领导的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当时,物理研究所的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从事核工作,萨哈罗夫却在一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塔姆认为,这个有才华的学生应该把脑子完全用在基础科学上。但在1948年,根据贝利亚的指示,萨哈罗夫加入了一个小组,任务是研究制造氢弹的理论可能性。他不得不与基础科学研究告别。
    萨哈罗夫在1968年撰写的政治文章(关于进步、和平共处和思想自由的思考)使他在世界上声名鹊起。但想象一下,如果萨哈罗夫没有参加苏联核项目会怎么样。当时有很多类似的作品。然而,当作者有了核武器制造者——西方称其为“苏联氢弹之父”的身份时,文章的分量就增加了千倍。萨哈罗夫显然明白这一点。

二  “站在了敌人阵营里”
    科学家们无论是当时还是在随后的苏联岁月里都在思考政治,试图做些什么来改变和纠正权力制度。当“阿尔扎马斯-16”核设施的人读到萨哈罗夫的作品时,他们感到惊讶;没想到这样的文章出自他之手。那里有自由的氛围,自贝利亚时代以来就是如此。贝利亚明白,只有自由的人才有创造力。大家无话不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就读了奥威尔的小说《1984》,有时,他们的议论远远超出意识形态框架。萨哈罗夫在谈话和讨论中缄口不言。所以同事们对他的文章感到惊讶。但他们没有把萨哈罗夫的作品当成与众不同的东西。季莫费耶夫列索夫斯基在一次谈话中说:“你读过萨哈罗夫的信吗?读一读吧,在莫斯科很流行。我读过。真是幼稚的胡说八道……这一切都是出于好意,但给人的感觉是,这个人不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些什么,对政治,经济一无所知。写作水平也很差。”
    无论如何,萨哈罗夫的文章《关于进步、和平共处和思想自由的思考》让他世界闻名。如果读过,你就会发现其中没有什么反苏联的暗示。他提出的想法像鸡蛋那样简单;把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点结合起来,发展当时很多人热衷的所谓“趋同论”。《思考》一文包含的想法并不新鲜。
    萨哈罗夫相信。改变必须从上而下进行,他希望执政者读一读他的作品,认清经济和社会改革是必要的。但没有得到答复。不过。总书记知道这篇文章。此外,他还建议政治局委员读读这篇文章。他们在阅读后有什么想法,不得而知。但萨哈罗夫被暂停了秘密工作,被禁止进入“阿尔扎马斯-16”核设施。之后,他的文章传到国外只是时间问题——他让所有人都读了。
    安德烈·阿马利里克(苏联异见人士)向荷兰《誓言报》记者赠送了一本《关于进步、和平共处和思想自由的思考)。1968年7月6日,该报刊登了萨哈罗夫的文章。标题为《一位苏联科学家的心声)。1968年7月22日,这篇文章出现在《纽约时报》上—占了六个版。它轰动了全世界。这听起来像是“苏联氢弹之父”对阵苏联。据国际出版商协会统计。1968年至1969年《关于进步、和平共处和思想自由的思考》单行本的发行量超过1800万册。
    《纽约时报》刊登的这篇文章还另有深意:正如萨哈罗夫所说.他“站在了敌人阵营里”。这不是一夕之间发生的。还有个人因素。1969年,他的妻子去世。他孑然一身。离开核设施后,与物理研究所只有工作关系。他很孤独,没有朋友。当时,异见人士瓦列里·恰利泽给他打电话.邀请他加入苏联人权委员会。萨哈罗夫参加了这个委员会的会议,与志同道合者打成一片。

三  被西方利用和抛弃
    可以把萨哈罗夫“留在自己阵营”吗?完全有可能。政府不大可能接受趋同思想——没有人敢取消与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对抗。尽管列宁也认识到,要向资本家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但给萨哈罗夫找一个让他从政治上分心的差事是完全可以的。上世纪70年代初,当萨哈罗夫朝着“那个方向”走的时候,列夫·费奥克季斯托夫院士为把他留在体制内提供了两种方案。第一种是给他创造一个和平主义课题。成立一个核战争、核安全问题研究所之类的机构,让他担任所长。撰写报告、分析文章.或许还可以到世界各地宣传无核世界理念。这对苏联政府也有利,它可以向西方表明,我们有在意识形态上想法不拘一格的人。第二种方案是:既然萨哈罗夫曾经与塔姆院士一起提出过“托卡马克”(又称环磁机)设想,那么就成立一个相应的研究所,告诉他:“安德烈,你厌倦了氢弹——这里有一个无止境的课题交给你:和平利用核能。”
    费奥克季斯托夫向当时领导原子能部的叶菲姆·斯拉夫斯基提出了这两个方案。部长断然拒绝:“现在我只有—个萨哈罗夫在搅浑水,你想让整个研究所都来吗?”最终选择的是最愚蠢的道路:施压、监视、惩罚、流放。结果众所周知:他们创造了一个殉道者的形象,这个形象自然被西方所利用。
    萨哈罗夫再也看不到自己作为反体制斗士之外的其他命运。他开始改变想法。改良社会主义的话题在他的文章和访谈中消失了。他开始坚称,苏联政权是全人类的威胁。呼吁西方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然后发展核能,以摆脱对苏联的石油和天然气依赖。他的语言变了。带着指责的口气。在他的讲话中出现了某种以前没有的东西——把西方视为民主和自由之光的幼稚观点。
    1973年,萨哈罗夫对一位熟人说:“我不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有什么改变,所以任何政治理念都不适合我。我只能帮助具体的人。”他开始为人权而战。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人权”这个概念都颇具延展性,以至于你根本不明白它究竟意味着什么。的确,也有一些蛊惑人心的味道。然而,当局做了蠢事——他们把萨哈罗夫送去流放。这强化了殉道者的形象。是的,他发表了抨击言论,接受了外国记者的采访,对当局的评价很刺耳,但这些言论里没有什么新东西——都是陈词滥调的指责、要求和抗议。西方对萨哈罗夫的兴趣变淡,他就异见人士再次被捕写了一封愤怒的抗议信,井将文字传给外国记者,但没有见报。
    流放是痛苦的。他在回到莫斯科后只活了三年。萨哈罗夫的流放激起了西方的愤怒。科学家们纷纷在抗议信上签名,井宣布设立萨哈罗夫年。在华盛顿,苏联大使馆前的广场被命名为萨哈罗夫广场。但没有人呼吁对苏联实施经济制裁。愤怒浪潮也迅速消退。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哈里·利普金回忆说:“公众和媒体听腻了萨哈罗夫在高尔基被囚禁的故事。”

四  “我的地位仍然特殊”
    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结束了对这位院士的流放。萨哈罗夫于1986年12月23日凌晨返回莫斯科。在雅罗斯拉夫火车站,他受到一群外国记者的迎接。他说,叫戈尔巴乔夫不要指望得到他的支持。他不相信制度会改革。
    他被科学院选为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会议期间,他多次表示要发言。一些代表不喜欢,其中一位表达了不满;“为什么萨哈罗夫同志被允许在主席台上向苏联人民讲话?他是不是管得太多了?”萨哈罗夫回答:“我的地位仍然特殊,我很清楚这一点,并且感到自己有责任。”
    他因为在大会最后一天的激情演讲而被人铭记——他话语激烈,挥舞拳头。会议速记上写的是:“大厅里的噪音。”
    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作为历史人物留在了这个国家的命运里。天才不是普通人。萨哈罗夫也不例外;一方面,他是杰出的人才;另一方面,他常年生括在斯大林政权制定的严格框架内。像萨哈罗夫这样的人,不能用世俗标准评判。

                                          ·责编  沈丹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9-19 09:24 , Processed in 0.12994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