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回复: 0

全球最先进:习主席主席中国思想学会正名总策划(88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3-31 15: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最先进:习主席主席中国思想学会正名总策划(88号)
俄华智库   中国芬笙山人工作站2022年3月26日于海西高山(市)
新世界秩序正在形成
乌克兰战争让世界各国重新认清美国,因此新世界秩序、多极化、去美国化的新欧洲、新全球格局正在形成。
  欧洲成为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
选自《参考消息》2022.3.24
乌克兰冲突让人深刻认识到,集体军事联盟可能会破坏稳定。这不仅适用于亚洲的北约式军事安排,也适用于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澳英美联盟等针对中国的安全安排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3月21日文章题:欧洲刚刚成为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作者:美利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阿米塔夫·阿查里雅)
不久前,欧洲被全世界视为和平与合作的典范。随着苏联和平内爆,冷战宣告结束。欧盟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被视为包括亚洲和中东在内的世界其他地区效仿的光辉榜样。如今,这些说法已经站不住脚。
(一)北约东扩是致命错误
在局势持续发展的同时,乌克兰危机已经出现了一些直接后果。乌克兰危机是战后自由秩序遭受的又一个致命打击。由于全球经济从西方转向中国,该秩序原本已经开始瓦解。
这种转变甚至在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前就开始了,特朗普的外交政策议程既不信任经济全球化,也不信任多边机构。拜登上任后,承诺要“修复联盟,重新与世界接触”。
乌克兰危机必将阻碍多边主义,使联合国安理会陷入瘫痪,限制主要大国之间的合作。它很可能会让世界回到实力集团对抗的时代:美国及其北约盟友与俄罗斯和中国对阵。
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抗时,拜登转向了北约。有人认为普京的挑衅行为促使北约恢复团结,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但北约既是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办法的一部分。对苏“遏制”战略之父乔治·凯南1997年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警告说:扩大北约将是美国在整个后冷战时代最致命的政策错误”。事实证明,凯南的警告是正确的。
许多高层决策者和战略家也反对北约东扩或者乌克兰加入北约,包括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美国中情局局长威廉·伯恩斯、澳大利亚前总理马尔科姆·弗雷泽、美国国际关系问题专家爱德华·勒特韦克、美国前参议员萨姆·纳恩、 美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杰克·马特洛克、 美国前国防部长威
·佩里等。
(二)军事联盟会加剧冲突
乌克兰危机不仅挑战了欧洲的和平,而且考验了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上任后,拜登对俄罗斯的政策目标是使之“稳定和可预测”。但美国现在面临两线作战的前景,若普京的军事行动超出乌克兰,则更是如此。在向乌克兰派兵的过程中,普京扬言要对试图阻止他的国家造成“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后果”这种威胁更多地针对欧洲,包括刚刚加入北约的波罗的海国家。
拜登说,美国“无意对俄罗斯开战”但他也想“发出明确无误的信息,即美国将与盟友一道保卫北约的每一寸领土”。
结果可能表明,其中有些领土是波罗的海国家。美国会冒核战争的风险来保卫维尔纽斯、里加和塔林吗?
更重要的是,华盛顿能在推行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同时,投入足够的资源保卫北约吗?美国通过集中精力对付一个敌人(苏联)赢得了冷战胜利。这帮助美国对抗了苏联在柬埔寨和阿富汗等地的地缘政治冒险。现在,俄罗斯和中国联手对抗美国。
如果华盛顿的注意力和资源转移到欧洲、中国就会获得地缘政治好处。这将是奥巴马政府“再平衡”战略的奇怪逆转,并且与撤出阿富汗的目标背道而驰。乌克兰可能会成为普京的阿富汗,使美国甩掉两线作战的战略负担。
但乌克兰不是阿富汗。从地理和文化上看,它与俄罗斯要接近得多。由于北约持续施压,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略利害关系远大于阿富汗。如果西方不作出重大让步(包括在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问题上),普京就不会彻底撤出乌克兰。如果拜登对乌克兰的国家建设做出与美国对阿富汗类似的承诺,那它可能就是拜登的阿富汗,而非普京的。
对东盟来说,乌克兰冲突让人深刻认识到,集体军事联盟可能会破坏稳定。这不仅适用于亚洲的北约式军事安排、也适用于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和澳英美联盟等针对中国的安全安排——如果在没有考虑地区敏感性的情况下加以执行的话。正如东盟在冷战期间看到的那样,集体军事联盟更有可能挑起而不是阻止冲突。
  “重返亚洲”是鲁莽之举
选自《参考消息》2022.3.24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2日文美章】题:“重返亚洲”的愚蠢行为(作者,美国捍卫民主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勒埃尔·马克·热雷希特美国外交学会资深会员雷·塔基)
很少有哪句外交措辞比奥巴马政府的“重返亚洲”更鲁莽。正如乌克兰战争表明的那样,美国从未能够从世界关键地区脱身。但是,新的“太平洋世纪”应该成为美国决定性的优先重点的这一看法,无疑令其他地方的对手更加大胆,并且使其他联盟(包括最不可或缺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受到质疑。
当前应该令白宫感到困扰的问题是,它以结束所谓永久战争的名义不光彩地撤离阿富汗,它的一连串新闻稿坚称中国是唯一值得关注的对手,这一切是否促使普京发动了二战以来欧洲最大规模的陆地入侵行动。
1950年1月,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发表讲话,将朝鲜半岛置于美国的防御范围之外,因而招致了北朝鲜的侵略。在那次讲话中经常被忽视的是,艾奇逊坚称,在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展开战略思考的时候,“一心想着军事入侵……是错误的”。艾奇逊似乎认为,新独立的亚洲国家所处的困境源自经济停滞导致的内部颠覆。公平地说,当朝鲜半岛爆发战争时,杜鲁门政府并没有回避其在欧洲的责任。
美国成为全球大国已有一个世纪,而且对一些地区和国家的重视程度总是超过其他地区和国家冷战初期,欧洲的经济复兴和军事防御是美国政界人士和战略家的关注重点。20世纪60年代,随着冷战在欧洲趋于稳定,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亚洲。在越南驻有50万美军的情况下,远东成了优先重点。“9· 11”事件后,随着华盛顿追剿恐怖分子并且试图重塑引发如此深仇大恨的政治文化,中东变得重要起来。
在奥巴马之前,没有哪位总统坚持认为一个地区状况紧急就必须忽视其他地区。美国曾在东亚打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但华盛顿并未宣称这些冲突意味着它必须将重心偏离欧洲或者拉美。林登·约翰逊和理查德·尼克松受到越南的困扰,但他们没有抱怨“永无休止的战争”和离开远东地区的必要性。当乔治·W·布什发现自己深陷伊拉克战争时,他没有宣称欧洲和亚洲不再重要。
分担责任是历届美国总统的目标。亚洲优先派的战略忽视是新鲜事。
拜登肯定被认为是最不正牌的对华鹰派。与奥巴马相比,他更多的是利用中国威胁来掩盖孤立主义。就连匆忙撤离阿富汗也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是集中关注中国的手段。
大部分关于重返亚洲的廉价言论都源于美国在中东的失望情绪。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导致政治阶层质疑自己对美国实力的设想。
在可预见的未来,远东将在美国的战略想象中占据突出地位。中国从落后国家转变为军力强大的富裕国家,令西方领导人陷入了窘境,因为他们确实曾寄希望于投资和贸易会以某种方式安抚北京的野心。但中国崛起并不意味着欧洲无足轻重,或者中东可以被忽视。
  乌克兰的“艰难日子”,华盛顿的人血馒头
选自《环球时报》社论2022年3月24日
3月24日,俄乌冲突持续了整一个月。世界所有爱好和平的人,都希望这场本可以避免的流血冲突早一天画上句号。但对手握解决俄乌冲突钥匙的美国和北约来说,人们却没有看到它们有任何结束战争的实际举动,反而还在激化矛盾、强化对抗,为俄乌谈判制造障碍。
美国总统拜登周三启程赴欧,他将在当地出席北约峰会、G7峰会以及欧洲理事会会议。据报道,拜登此行将和欧洲盟友共同协调对乌克兰的下阶段军事援助,并将宣布新一轮的对俄制裁。很明显,拜登踩着俄乌冲突一个月的节点前往欧洲开展密集的外交攻势,但去“协调”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在火上浇油的。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在谈及拜登此次欧洲之行时说,“乌克兰将迎来艰难的日子”因为“这场战争不会轻易或迅速结束”。这与其说是美国的一个“判断”,不如说是华盛顿精心引导的方向。华盛顿就是希望这场战争不要结束,从而最大化地利用俄乌冲突,从中榨取地缘政治价值。换句话说,它要吃的就是俄乌冲突的人血馒头。
因此,尽管美欧看起来很热络,但双方的实质性分歧却在加深。华盛顿一心想要拖延俄乌谈判,而欧洲想要的却是安全与稳定。现在欧洲反战的声浪很大,这些声音里就包含着对华盛顿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的不认同,越来越多的欧洲人认识到,一味往乌克兰输送武器的做法与他们所追求的安全目标无异于南辕北辙。而极限制裁带来的结果,一定是美国发财、欧洲埋单、乌克兰流血。华盛顿的这些小九九终究是藏不住的。
也因为如此,拜登才要在欧洲有动摇意向的时候去“稳定人心”。不难想见,华盛顿一定会从兜里掏出“跨大西洋友谊”“民主联盟”等小卡片,把它当成世界VIP俱乐部的通行证分发给朋友们,用虚幻的“荣誉”来套取高昂的“会费”。它还对那些“不入会”的中立国家施加强大压力,一边批评印度“不坚定”,一边渲染中国“威胁和平”,这难道不是典型的黑帮做法吗?
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俄乌冲突是美俄矛盾激化的结果,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美国手里。华盛顿如果真希望乌克兰人民的“艰难日子”不要再继续,那它为什么选择去跟欧洲“协调”输送武器和制裁,却就是不肯直接和俄罗斯谈呢?答案很清楚,美国根本就不想要真正的和谈。所以,人们才会看到这样一个荒谬场景:尽管明知道解决俄乌冲突的出路在哪里,但华盛顿却仍要在一个死胡同的尽头,拼命擦拭那块“此路不通”的标牌。
举着“民主”的幌子推行霸权、打着“和平”的旗号发战争财,华盛顿一直很擅长这类表演,但并不意味着它的套路永不过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一点会看得越来越清楚。俄乌冲突的演变过程,最终将成为华盛顿“战争贩子”本质的又一次证明。
  中国不会随美加入反俄制裁
选自《参考消息》2022.3.24
【俄罗斯《专家》周刊网站3月22日文章题:“一个超级大国不可能对另一个国家卑躬屈膝”(作者伊琳娜·西多林娜)
过去一个月来,三个全球玩家的相互立场已经确定,可以用本文标题一位专家在谈及中国对美国的态度时说的这句话来表述。
在上周五与美国总统拜登的视频会谈中,中国领导人用中国的两句老话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北京对华盛顿的立场,即“一个巴掌拍不响”和“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些东方智慧有什么含义?是否还有其他意思?专家们认为,这不太可能有其他特别的解读。
卫星—资本管理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洛谢夫说:“是的,中国敦促美国开始寻求政治解决办法,当前的局势不仅是围绕乌克兰的领土而形成的,也是因为北约的扩大和拜登政府对全球安全造成的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的军事政治行动就相当于老虎”。
人民友谊大学经济系副教授谢尔盖·扎伊努林认为,中国的立场可以用毛泽东说过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坐山观虎斗。
扎伊努林解释说:“也就是说,尽管西方集体施加了种种压力,但中国不会加入任何反俄制裁。因为在最坏的情况下——俄罗斯失败并被西方控制,中国就将成为下一个牺牲品。但是,除非极其危急,北京也不会积极支持莫斯科。政治支持多半将带有被动性质:中国及对华友好国家将保持中立”。
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院教授安德烈·马斯洛夫也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他说:“中国的政治家和舆论都明确表示,华盛顿是目前局势的始作俑者”。
不过,他指出,不要对北京发出的信号做如此单一的解读,因为中国的立场一如既往地非常灵活,必须学会“解读”。
马斯洛夫说:“首先,全球市场解体和欧洲冲突是中国最不愿意看到的,而且,中国似乎对事态如此急剧的变化及必须做出原则性决定也没有做好准备”。
洛谢夫相信:“加入美国的制裁意味着屈从霸权,失去主权,成为附庸。中国已经是一个有望掌控世界进程的超级大国。一个超级大国不可能对另一个国家卑躬屈膝。中国没有忘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欧洲列强的跋扈,也不会再允许西方对其主权采取这种态度”。
马斯洛夫表示,中国一贯捍卫自己的利益,如果现在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表现出软弱、明里暗里屈服于威胁,那在作为世界领导者之一的政治身份方面,中国将倒退几十年。
他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早已不再仅仅根据贸易来衡量得失。对中国来说,全球领导地位比策略性让步更重要”。他还指出,拜登在最近与中国领导人的通话中,与其说是试图给中国“胡萝卜”,不如说是试图通过暗示严厉制裁来恐吓中国。这只会适得其反。
马斯洛夫称:“中国首先为自己的未来而战的立场不太可能改变,这也涉及俄罗斯,尽管很明显,中国将保持最大程度的灵活性”。
在这种情况下,莫斯科能从北京的入局中得到什么?总体上有什么可指望的吗?
“平台”社会设计中心创始人阿列克谢·菲尔索夫认为,在评估中国是否将给予俄罗斯支持时需要厘清一个问题:对中国来说,当前的冲突是一个影响仅限于局部的地区性事件。还是可能导致世界秩序重组的全球博弈的一部分?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可能会有不同的战略。
菲尔索夫说:“如果第二种选择奏效,俄罗斯将受益。乌克兰只是全球游戏规则更迭的因素之一。完全有这种可能,尽管更大的可能是,中国保留多种选项,密切关注玩家的举动。但即便在冲突区域化的情况下,中国仍将保持中立友好的立场。”
  中俄互信是全球稳定的正资产
选自《环球时报》2022年3月24日 作者:吴大辉
围绕俄乌冲突,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没有停止过拉中国入局的险恶用心。从最早的“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就制裁中国”到战争爆发后的“中国知情”论进入3月后不断喧嚣的“中国同谋”论,再到目前热炒的“中国军援俄罗斯”论以及“中国弱化西方对俄制裁效力”论,无不彰显出“华盛顿帝国主义’毫无节制的傲慢与霸道。
在当下的国际时局中,无论中国如何处理对俄关系。西方国家都不会满意,都会认为中国在暗中帮助俄罗斯。即便中国这个俄罗斯的最大贸易伙伴,与俄罗斯保持正常的经济贸易关系。也会被认为是与西方的对俄制裁唱反调。例如,不久前,中国宣布接受俄罗斯全境小麦的进口。俄罗斯宣布中蒙俄天然气走廊计划。这两项合作。均是中俄双方讨论多年的。只是公布的时间点恰逢乌克兰战争,就被一些西方舆论认为是中国在积极主动为俄罗斯纾困。中国对乌克兰的人道主义援助则被西方舆论集体忽略。
就本质而言,西方对中国的打压不是取决于中国的对俄态度,而是取决于中国自身实力的飞速发展。尽管中国再三强调无意挑战美国。但是美国对实力的认知逻辑不同于中国。在它的眼中,只要中国具备挑战美国的实力,哪怕出现接近美国实力的势头,就是对美国的巨大威胁。这就是美国一向奉为圭臬的“从实力出发”的逻辑。按照这个逻辑,中国具备实力后,挑战美国的意愿随时可以有,今天没有,明天或后天也会有。中国是不是美国的对手,不由中国决定而是由美国说了算: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这就是西方所谓的中美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一向依照国际事务的是非曲直和自身的国家利益作出自己的独立判断。是非曲直就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道义基础,国家利益是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国尤其如此。是非曲直即是国际道义,尽管今天的国际道义被美欧国家任意涂抹,甚至时而缺席,时而迟到。但当大潮退却,何为真正的道义,必将水落石出。任意涂抹和绑架国际道义的国家终究会露出马脚,被国际社会所不齿。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立在两国对当今世界相同或相似的基本认知以及双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但是中俄关系毕竟不是同盟关系,两国对国际事务的认知以及两国的国家利益不可能完全重合。俄乌战争爆发后,中方明确表示,尊重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也可以说明,在对某些地区与国际问题的认知上。中俄双方立场和观点并不尽相同,存在差异。但这无碍中俄战略协作的大局。
中俄战略协作虽为双边关系,却具有全球性意义,直接关乎地区与世界的稳定。这也是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应该担负的国际责任。想象一下,自1996年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如果没有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就像中国驻美大使秦刚不久前所说的,在乌克兰问题上“中俄互信关系不是负资产而是正资产,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国际努力”。推而广之,维持中俄关系的稳定就是维持世界的稳定,中俄战略协作是全球稳定的“压舱石”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核心要义是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这是中俄两国从几十年双方关系的曲折发展中得出的真谛,也是与西方国家固守的冷战思维有着天壤之别的新安全观。中俄都无意愿走向结盟,选择与西方对抗。中俄战略协作的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内在逻辑是邻居不能选择,只能交好不能交恶;外在逻辑是,在西方眼中已经“被站队”,只能背靠背应对影响中俄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具象威胁。面对乌克兰战争后波诡云谲的国际时局,中俄无需也无意结盟,中国也无义务、无意愿切割中俄战略协作,只需保持原有的战略协作的水平与节奏,对双方来说皆是最优战略选项,也是对世界稳定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作者是清华大学俄罗斯研究院副院长)
  欧洲成为全世界最危险的地方
选自《参考消息》2022年3月23日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3月21日文章】题:美国与中东关系危机(作者:菲拉斯·马克萨德)
当沙特和阿联酋领导人拒绝与美国总统通电话,回绝他提出的帮助降低油价的要求,并且避免谴责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入侵,还有当阿联酋在阿布扎比接待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时,这些都毫无疑问地表明,美国和阿拉伯海湾国家之间的关系正在经历一场重大危机。
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加剧,如果美国与伊朗就其核计划达成协议,并在这一过程中取消许多制裁的话。华盛顿如何处理眼下这一窘境,将会在今后几十年里塑造该地区的未来以及美国在该地区的地位。
对西方一些人来说,美国在海湾地区一些伙伴的行为就像俄罗斯总统普京等铁腕人物所做的决策一样,难以预测。但这又怎么解释美国的其他中东盟友以色列、约旦、土耳其和埃及也在以美国为代价,扩展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呢?这些国家也都是由非理性的铁腕人物领导的吗?
,美国的中东伙伴理性地断定,鉴于华盛顿不愿履行其防务承诺,它们需要使外交政策选择多样化。美国无序撤离阿富汗的戏剧性场景证实,美国正在撤退。尤其对沙特和阿联酋来说,美国没有对伊朗2019年和2022年支持的对石油设施和机场实施的无人机袭击作出有意义的回应,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今年1月的一次重大袭击发生后,阿联酋没有听到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反应。三周多后,当美国负责该地区事务的最高指挥官弗兰克·麦肯齐将军访问阿联首时,该国事实上的领导人穆罕默德·本·扎耶德拒绝与他会晤。对美国承诺的担忧已经变成了一种被抛弃和愤怒的感觉。几周后,当拜登想打电话请求帮助降低油价时,阿联酋领导人没有回应。
拜登政府对海湾地区阿拉伯国家的态度与其国家安全战略相矛盾,安全战略强调了重振美国的联盟和伙伴关系。拜登团队有两个错误的假设:中国的崛起和俄罗斯作为大国对手的回归使得美国有必要将关注点从中东转移到东南亚,现在再到东欧,而与伊朗实现关系缓和(首先是达成核协议)将使该地区更加稳定。
对美国官员来说,这些假设是相辅相成的:美国从中东撤退应该会使伊朗不再那么咄咄逼人。由此实现的美伊关系缓和又将使华盛顿有更多时间关注其他地方新出现的威胁。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种双赢的安排,因为沙特、阿联酋和以色列从理论上说将从伊朗令紧张局势降级的承诺中受益。
但这种策略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之上。按照麦肯齐将军的说法,事实上,中东是“大国竞争的狂野西部”。它位于三大洲的交叉路口,包括世界上最重要的三个海上咽喉要道,对全球商贸至关重要。它还占全球石油储量的一半左右,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美国无法有效地参与大国竞争,同时又放弃了在这样一个战略地区的主导地位。当美国留下的空白被俄罗斯对北非、东地中海和红海走廊的军事侵入所填补,同时随着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大多数中东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盟友和伙伴将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现在也无法保证美国和伊朗的关系缓和会使得中东地区更加稳定。一旦西方取消大部分制裁,美国在该地区的威慑力减弱,伊朗的扩张主义欲望很可能增强。这可能会加剧进一步的冲突,坚定沙特通过成为一个核门槛国家来与伊朗匹敌的决心,并把美国拖入未来的军事纠葛。
沙特和阿联酋深化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合作是出于需要而不是偏好。如果拜登政府通过公开确认战略联盟来重申其对地区防务的承诺,利雅得和阿布扎比将以莫斯科和北京为代价,恢复与华盛顿在包括油价在内的问题上的合作关系。
  俄乌冲突为构建新全球体系带来机会
选自《参考消息》2022.3.23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3月20日文章】题:乌克兰带来构建新的全球体系的机会(作者:丹麦外交部前国务秘书约恩·厄尔斯特伦·默勒)
俄罗斯攻击乌克兰是全球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若干证据之一。这样的攻击在一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它发生了。西方(美国和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浪费了第一次塑造新的全球体系的机会,2001年9月11日之后浪费了第二次。如今,它又给了西方一次机会。
(一)打造大联盟并非易事
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组建一个大联盟,以阻止俄罗斯牵头对基于规则的全球体系发动的攻击。它必须延伸到西方国家以外,否则就会被视为西方追求自身利益的骗局。这是可以做到的。但前提条件是,西方愿意了解全球形势,意识到西方世界之外的许多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体系。如果指望世界其他国家在极短的时间内采纳西方的价值观,那是一种幻想。可以回想一下,西方花费多长时间才建立了民主和市场经济。
最大的收获是让中国远离俄罗斯。在经济上,如果中国与俄罗斯挂钩,而不是与西方挂钩,中国就不可能成功实现经济持续高增长的目标。事实上,直到中国近乎迅猛地投入市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该国的数千万人口才摆脱了贫困。
中国与西方保持距离,同时坚守与俄罗斯的联盟,这似乎违背了该国的基本利益。采取这种策略是不是因为美国基于价值观的外交政策?中国领导层当然视之为威胁。北京经过认真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这就是苏联毁灭的原因。中国绝不能重蹈覆辙。除非西方(尤其是美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调整当前政策否则就无法打造大联盟。
(二)世界不认同一致对俄
西方为战胜共产主义的挑战而额手称庆。在没有太多质疑的情况下,西方更进一步,认为自由代议制民主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全世界最好的制度。赞成在其他国家实现民主的政治势力得到了支持,但这往往违反这些国家的法律,并且破坏社会和政治稳定。在西方看来,努力在全球广泛传播自由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外国政府将之归类为干涉内政,甚至是强行推动政权更迭的努力。由此点燃了一场揭示全球政治伦理和人权分歧的概念冲突,一触即发。
我们正在看到冲突的结果。当俄罗斯攻击乌克兰一事在3月2日提交联合国大会时,西方团结一致,共同抵御针对民主的攻击。但全世界并不是这样。
决议文本从“谴责”缩减到了“反对’俄罗斯联邦的侵略行为。真正令人震惊的是,即便在这一步之后,代表全球大约45%人口的35个国家的政府也不愿意支持民主、反对侵略,不愿意制止采取单边行动以武力重划边界的明确行为。
不出所料,事实证明,拜登政府对人权和务实战略利益的关注引发了对抗。推广人权的障碍大小与美国的全球实力和影响力成反比。印度在这场博弈中被归为盟友,但态度并不情愿。沙特阿拉伯王储接听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电话,却拒绝与美国总统拜登通电话,同时拒绝了增加石油产量的要求。
(三)西方渐失体系主导权
美国和英国75年前打造现有的全球经济体系时,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参与谈判。如今,尽管新体系的主旨是顺应这些国家,但西方仍然强大到足以给该体系留下印记。
2019年,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全球的40%,在全球技术、文化(娱乐)和通信领域也占据很大比重。然而,不断下降的全球GDP份额表明,尽管这些资产仍然掌握在美国和欧洲手中,但用来谈判打造新的全球体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2030年,五大经济体将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印度尼西亚;2050年则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和巴西。
全球掌舵系统(联合国系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与20世纪40年代末建立的时候差不多一模一样。但当经济活动的天平朝着对西方不利的方向倾斜时,新兴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愿意接受西方控制的制度化经济全球化的时间是有限的。
无论看起来多么痛苦,西方都应该主动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制度框架。如果不这样做,付出的代价将不只是丧失影响力。中国领导层充分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基础。中国一再表示支持全球经济体系,并且为了努力改造该体系而主动向西方示好。遗憾的是,西方没有做出回应。尽管美国在全球 GDP中所占份额不断减少意味着影响力减弱,但美国对制度化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仍然很大。改革的大门可能会开始变窄。
对西方来说,真正的危险是抱有真命天子般的信念以及向他人宣讲应该建立何种社会——即效仿美国和欧洲模式——的权力。
  世界秩序进入构造性转变时刻
选自《参考消息》2022.3.24
【厄瓜多尔拉丁美洲新闻社网站3月21日文章】题:巨大构造性转变的时刻(作者:维贾伊·普拉沙德)
乌克兰冲突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世界秩序的变化上。到目前为止,西方已经决定不直接进行军事干预,也不建立“禁飞区”。显而易见,这些干预很可能导致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爆发全面战争。鉴于这两个国家都拥有核武器,后果无法想象。在无法做出其他应对措施的情况下西方将再次被迫接受莫斯科的军事行动。
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理解当前的全球形势。当前的世界秩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围绕美国逐渐形成,而今随着俄罗斯和中国的日益崛起,该秩序的脆弱性正在显现。
(一)单极世界  苏联解体后,美国创建了一个世界体系,让总部设在美国和其他七国集团国家的跨国公司从中受益。美国通过海湾战争、入侵南联盟以及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确立了自身的压倒性优势。因苏联解体而被削弱的俄罗斯试图通过加入七国集团以及作为“和平伙伴”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合作融入这一体系。中国也尝试借助制造业打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中但同时竭尽全力不让美国感到受到其挑战。
(二)危机信号  美国通过两条渠道大规模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首先对其经济过度杠杆化,即通过银行过度杠杆化导致非生产性资产高于生产性资产;其次,在21世纪前20年,试图同时在阿富汗、伊拉克、萨赫勒等国家和地区挑起多场战争。美国力量逐渐削弱体现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但却未能得到预想的结果,以及2007年至2008年爆发信贷危机。这些事件后,美国的国内政治两极化和欧洲各国的合法性危机随之而来。
(三)中俄崛起  21世纪第二个10年,出于各自的原因,中国和俄罗斯都从沉睡状态觉醒。
中国崛起两大支柱:国内经济方面,中国积累了巨大的贸易盈余,同时通过贸易协定和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积累了大量科技资源。在机器人、高科技、高铁和绿色能源领域,很多中国企业的表现优于西方公司;外交关系方面,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该倡议已经成功跨出亚洲,延伸到欧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
俄罗斯崛起两大支柱:国内经济方面,普京总统与大资本家掌握的主要部门进行斗争,维护国家对关键商品出口部门的控制,并利用这些部门(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积累国有资产;外交关系方面,自2007年以来,俄罗斯开始远离西方的全球议程,并着手推动自己的项目。俄罗斯利用能源出口来加强边界控制,应对北约自2004年以来不断吸纳其周边邻国的作为。
(四)全球门罗主义  美国将1823年的门罗主义全球化,同时认为在后苏联时代,整个世界都应在美国的掌控之下。美国并不乐见中国和俄罗斯不断崛起,这种态度体现在“重返亚太”战略、“通俄门”和乌克兰问题上。这场由美国主导的新冷战已经破坏了世界稳定的根基。
(五)加速对抗  新冷战加剧了对抗,进而给亚洲和拉美局势火上浇油。台湾海峡仍然是亚洲的热点地区;在拉美地区,美国试图在委内瑞拉制造一场热战,并试图干预玻利维亚局势,但均遭遇失败。尽管受诸多因素影响,但乌克兰冲突也体现了欧洲的独立问题。美国利用“全球北约”作为特洛伊木马,对欧洲施加压力,迫使其服从于美国利益,全然不顾欧洲民众会因此失去粮食和能源供应。尽管俄罗斯侵犯了乌克兰的领土主权,却是北约加速了对抗。但北约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乌克兰,而是为了维护美国在欧洲的利益。
(六)终极危机  脆弱性是当今美国力量的主要特点。美国的力量并没有急剧下降,但也不会保持不变。第一,美国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世界上唯一有能力让他国倒退到石器时代的国家。第二,由于世界各国对美元和以美元计价的全球金融体系的依赖、美国可以将其制裁作为战争武器,随意削弱各国的力量。第三,美国依然掌握强大的信息权。除了美国,没有一个国家对互联网拥有如此巨大的控制权,也没有一个国家对世界新闻领域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然而,美国的力量已经被严重削弱,这体现在其国内政治格局正在急剧分化,也再无能力调集资源在势力范围内抵御中国和俄罗斯咄咄逼人的攻势。
  中印关系或迎来战略机遇
选自《参考消息》2022年3月23日
【美国外交学者网站3月21日文章】题:中印关系迎来巨大的战略机遇(作者:穆罕默德·齐尚)
最近几周,在华盛顿与新德里之间的分歧日益扩大之际,中国找到了与印度接触的机会。乌克兰冲突使美印之间的分歧变得更大。而在这个问题上,印度和中国发表了类似的言论,既默默地对俄罗斯单方面入侵乌克兰表示不适,又对西方抱有日益强烈的怀疑。
“四方安全对话”会议上,印度一再与日本、澳大利亚和美国持不同意见,并阻止该联盟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最近,印度开始堂而皇之地谋求获得便宜的俄罗斯石油。在与西欧的对峙中,俄罗斯石油正在寻找新买家。3月份到目前为止,印度进口的俄罗斯石油几乎是去年平均每月进口量的4倍。
尽管印度严重依赖进口燃料,但俄罗斯石油在其石油进口中的占比通常还不到5%。这使得印度的姿态变得更加意味深长。悄悄增加购买俄罗斯石油是一回事,在莫斯科对乌克兰进行轰炸之际大举采购俄罗斯石油则是另一回事。针对白宫的批评,新德里猛烈抨击说,“石油自给自足的国家……提倡限制性贸易,这无法让人信服”。在这种背景下,印度正在迅速成为中国和俄罗斯意想不到的盟友。
尽管美印一直在谈论中国是个共同威胁,但印度似乎并不关心美国关切的大部分问题。迄今为止,它对台湾、新疆或中国想要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领导者等问题并未表明立场。对印度来说,保持中印边境地区的安宁是其首要目标——也可能是唯一目标。这一立场已在多份官方声明中得到明确阐述。就在上周,印度外交秘书哈什·什林拉对中国说:“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对中印关系发展至关重要”。新德里怀疑美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向印度提供帮助,除非它能获得其他方面的承诺——不管是在亚洲还是欧洲。
边界问题持续引发不安,但对话仍在继续。归功于多轮谈判,印度和中国去年完成了从敏感的班公湖地区撤军的工作。本月早些时候,两国举行了第15轮会谈,以解决拉达克东部悬而未决的问题。在此之前,中国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谈及中印关系时表示,中印关系近年来遭遇一些挫折,这种局面不符合中印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北京少有地在边界争端问题上做出和解姿态。
在乌克兰战争爆发前,中国在发现并利用印度与美国在全球规范和价值观上日益扩大的分歧方面一直动作缓慢。
不过最近中方想派官员访问新德里可能是一个信号,表明中国终于意识到了一个与印度缓和关系的巨大战略机遇。印度国内政局也会提供帮助。执政党在最近的邦选举中大获全胜进一步加强了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影响力,使印度与北京达成政治和解成为可能,尽管新德里对两年前的拉达克冲突记忆犹新。
随着俄罗斯总统普京加大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风险,北京很可能把印度视为全球地缘政治博弈中一个有用的伙伴。
  乌克兰危机冲击“四方安全对话”(美媒文章)
选自《参考消息》2022.3.23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3月18日文章】题:四方安全对话:乌克兰立场分裂,印度洋——太平洋团结?(作者:瑞典安全与发展政策研究所研究员贾甘纳特·潘达)
四方安全对话于2022年3月4日举行了会议,为的是平息有关该组织因在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意见分歧而陷入严重困境的猜测。四方安全对话的联合通报没有谴责俄罗斯,尽管作为对普京总统入侵的回应,四个伙伴中的三个已经对俄罗斯实施了“史无前例”的制裁。通报只是强调了“更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人道主义方面。
显然,伙伴之间确实存在分歧。日本和印度发布了各自对会议的概述。前者“强烈谴责俄罗斯”,但强调四位领导人“同意密切合作,应对乌克兰局势”。而印度则强调,四方安全对话必须继续把重点放在其促进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的核心目标上”。
此次会议主要强调了,四方安全对话主要是“促进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印度洋——太平洋机制,就目前而言,它只会将范围扩大至包括国际人道主义需求,尽管“四方安全对话精神”(2021年)寻求的是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及以外地区推进和平与安全。
因此,就印太地区而言,四方安全对话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然而,美国去年从阿富汗撤军再加上现在的乌克兰危机,暴露了这种伙伴关系的裂痕。再来一场关系到更多利益的此类国际危机会不会真的导致联盟破裂?抑或,四方安全对话可以从目前的俄乌冲突对其稳定的影响中吸取教训,从而消除损害?四方安全对话是否具备不仅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能捍卫基于规则的秩序所需的力量和精明?
乌克兰危机与四方安全对话息息相关,这不仅是因为几个伙伴国在如何应对俄罗斯的入侵问题上意见不一,还因为俄中两国正日益走到一起,并最终在此次危机前夕设定了以“重组”全球秩序为目标的重大联合任务。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术凸显了令人担忧的后果。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2月份的四方安全对话外长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再次的侵略会产生巨大后果”。换句话说,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成功将为中国“壮胆”,尤其是在某个阶段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9-17 03:57 , Processed in 0.1290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