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2|回复: 0

全球最先进(俄华智库):习“三新”主义正名总策划公告(112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7-31 17:3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全球最先进俄华智库):“三新”主义正名总策划公告(112号)

新中华中国思想:习学会(福清总会)、中国芬笙山人工作站


一位百年前“90后”党员的留苏印记
                        
选自《参考消息》本报驻宁波记者:顾小立;  
驻莫斯科记者:华迪、白雪骐2022.7.28   


“莫斯科是无产阶级革命经验集中地。我要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
  上世纪20年代,求学苏联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张人亚写下一封手书,道出自己负笈求学的目标以及为革命奋斗的理想。在莫斯科的经历影响了他后来的革命道路。而他的名字,也与100年前中共二大颁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紧紧联系在一起。
  在中共二大召开10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分赴张人亚的家乡宁波和他的留学之地莫斯科,开展了一次跨越万里的联动采访,寻找与他相关的动人故事,感受这位百年前的“90后”共产党人迎难而上追求真理的信念与力量。

一  出国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经验
  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的长山岗上,矗立着一座历经近百年风雨的墓碑。高不过半米的墓碑并不起眼,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刻着四个大字“泉张公墓”。
  这是一座衣冠冢。“墓主”是一位霞浦人,名字叫张人亚。
  当地街道工作者说,这座衣冠冢“大有来头”。包括中共二大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首部党章等在内的一批珍贵历史文献,正是秘密藏于这座衣冠冢里数十年才得以留存至今。
  “我的家庭是半无产的,父亲是个小农人”。在写下的手书里,张人亚在开篇就表明了自己和家乡工农群体的关系。他出生于1898年,15岁那年成为上海老凤祥银楼的一名金银首饰制作工人。在和工人们的朝夕相处中,张人亚逐渐坚定了自己为工人群体谋幸福的人生志向。
  “我虽是带小资产阶级性的手工业工人,可是我的境遇,已够使我忠于无产阶级。自己既已变做无产阶级中之一员,自然总想将无产阶级力量弄壮大起来。”在手书中,张人亚这样写道。
  1922年,张人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上海当时最早的一批工人党员之一。同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他在会议结束后,获得了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等重要文件。
  1924年,党组织安排张人亚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以下简称东方大学)学习。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内,至今仍有一份微微泛黄但保存完好的档案。档案信息显示,张人亚于当年12月12日抵达莫斯科。在一份调查表中记录着张人亚的三个曾用名“张静泉、张守和、张亚”,以及他留学时的学生票号码。遗憾的是,表格的相片处没有贴照片,一片空白。
  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东方学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系副教授达里娅·阿林切娃告诉记者,出于保密考虑,当时绝大部分来该校学习的学生都起了一个化名。这些化名是由负责登记留学生的教职员工随机分配的,张人亚的化名是俄文名字“利亚多夫”。
  “在当时那个年代,中国学生学习没有什么中文教材或中文参考资料。”阿林切娃说,当时中国学生每天都要学习俄语、政治经济学、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史、工人运动中自然科学等内容阅读各类与共产主义相关的经典作品,但学习这一切的时间并不充裕,他们急切地等待回国运用这些知识救国救民。
  困难不仅来自学习,还来自生活。专家表示,张人亚等来自中国南方的学生起初无法适应莫斯科的气候与饮食,常常患病。他们的居住条件也相当简陋,有时一个宿舍内要同时挤上十几个人,宿舍里也没有什么家具,非常艰苦。
“为了满足精神上的‘充实’,他们常常要忍受身体上的‘饥饿’多数人最终克服了困难。”阿林切娃说。




二  衣冠冢深藏党章秘密数十年
  1925年夏,党组织决定委派张人亚回到上海,支援当时国内逐渐高涨的反帝斗争运动。在莫斯科的这段经历,让张人亚基本完成了“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方法”的目标,这段经历也让他变得更加成熟。
  一位当时的苏联电影导演记录下了张人亚领导工人运动时的影像:他站在一群工人中间,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
这段镜头时长只有几秒钟,是目前存世的关于张人亚的唯一一段影像。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白色恐怖笼罩上海,中国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在这危急关头,张人亚想起他获得的那部党章,他十分担心党的文件安危,便将这些资料秘密带回宁波老家,托父亲张爵谦代为保管后,便又匆匆出门了。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在苏区,张人亚先后担任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委员、出版局局长等职务,出版、印刷与发行了一大批苏区急需的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的书籍。
  而在他的老家宁波张爵谦早已编了个“不肖儿在外亡故”的故事,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修了一座合葬衣冠冢,并用油纸裹好文件藏进空棺里,这一藏就是数十年。
  新中国成立后,耄耋之年的张爵谦叫来三儿子张静茂,告诉了他深埋在心底几十年的衣冠冢秘密,并要求张静茂将党章等文件上交国家。然而,直到去世,张爵谦也没能等到儿子张人亚归来。
  张人亚去哪儿了?在数十年的时间里,张家后人都在苦苦寻找张人亚的下落。直到2005年,张家后人才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上找到了一篇《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悼词,这才知道张人亚早在1932年便因长期带病工作,牺牲在由瑞金前往福建长汀的路上。
  “人亚同志对于革命工作是坚决努力,刻苦耐劳,在共产党内始终是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之下与一切不正确思想作坚决斗争,在党内没有受过任何处罚。”《追悼张人亚同志》一文这样评价张人亚的一生。
  “近百年来,一批批留苏留俄学子在党的感召下,为革命事业、为祖国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张人亚的事迹,也是这些学子事迹的重要缩影。”宁波市北仑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贺海波说。
[size=18.6667px]
三  激励新时代海内外中国青年
  90多年过去,东方大学旧址所在地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当记者来到莫斯科红场,沿着特维尔大街一路向北,已难以找到当年大学教学设施的痕迹。但是,现在两国教育交流的规模也远非昔日可比。数据显示,2020年中俄留学交流人员已达10万人。
  从莫斯科到宁波,张人亚身上的精神品质,仍在当下海内外中国青年间传承不息,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与张人亚等前辈们相比,我们现在的留学生活已经好了太多。我们更要刻苦学习,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中国留俄学生总会主席钟磊说。
  在张人亚的家乡宁波,近年来北仑区霞浦街道会同市、区两级相关部门,整理完成了大量关于张人亚的史料,寻回文献复制品数十件。2017年,衣冠冢附近正式建成了以张人亚名字命名的党章学堂。
  “张人亚让我们看到了追求真理的赤诚之心。他守护的不仅是党章,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信仰。”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文化站站长贺霁说。
  在张人亚精神的感召下,当地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激活了基层善治的能量。霞浦街道定期举办“人亚先锋·红领集市”活动,为环卫工人、城管、快递小哥、集卡司机等户外工作者提供服务,还有志愿者为困难人员送“爱心套餐”,为高龄老人买菜、理发、爱心缝补。
  “无论百年前的‘90后’青年张人亚,还是当下在各行各业成长的新时代优秀青年,他们始终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共青团宁波市北仑区委书记黄铭月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9-17 04:04 , Processed in 0.12321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