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网文(159号)
为学生反驳“剥削论”鼓掌
华尔街俱乐部2023-09-16 发表于美国作者:阳光的白鹅 下面的内容也许是真实发生的,也许是一篇创作,不论如何,开卷总有益。
老师在课堂上说:“企业老板是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而发财的”。
有个学生举手反问老师:“如果您投资一亿元办企业,我也投资一亿元办企业。我的一个亿变成了十个亿,这是剥削了员工的剩余价值。而您的一个亿亏光了,还负债累累,您的一个亿是不是员工剥削了您?否则您的一个亿怎么会没有了?”
老师知道现实当中有很多这样的企业,无言以对。
学生又说:“我因为赚了钱,给员工的待遇很高。您因为亏了本,给员工的工资很低,最后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下去,那么,我和您究竟谁是剥削者呢?”
老师目瞪口呆。
学生继续说:“假如我的一个亿是在一个大城市买了一块好的地,一个员工都没有雇佣,只是捂盘了五年,地价不断上涨,最后变成了十个亿,我剥削了谁呢?是剥削了员工的剩余价值吗?假如您的一个亿是在一个偏远的山区买了一块地,也是一个员工都没有雇佣,只是捂盘了五年,地价不断下跌,最后连银行利息都付不起,一个亿没有了,那么您是被谁剥削了呢?如果您不被人剥削,钱怎么会没有了呢?同样的资本,投资方式一样,一个赚钱,一个亏本,资本能产生剥削吗?”
老师大为惊讶!
学生又继续说:“企业雇佣员工是基于自愿交易的原则,不存在剥削。我赚了很多钱,给员工的工资高,招聘很容易,有些人还需要找人求面子才能录用。您亏本了,给员工工资低,根本就招不到人,员工“用脚投票”,不会让您剥削,您怎么剥削得到员工的剩余价值?”
老师逐步感到惭愧。
学生最后还继续说:“假如我俩用同样的资金,干的是同一个行业。我不断创新,管理规范,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员工的工资越来越高。而您的经营模式不好,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亏损,员工的工资很低,最后倒闭了。那么,我俩究竟是谁剥削了员工呢?企业的发展是不是靠剥削员工的剩余价值呢?”
老师对学生说:“我的水平有限,你可以当我的老师了!” 以上这个内容的帖子在网络上很火,之所以很火,其实就在质疑某种“真理”。
不用说,那位老师不过是在照本宣科,或许他未必坚信不疑,只是为了生计;或许他从不质疑,认为书本上说的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而那位学生不同,他在用现实问题来拷问现成的定义。比如特斯拉老板马斯克要给中国员工加工资,让本来就不低的员工工资再锦上添花,可有关部门却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种“恶意加薪”会引发行业间的矛盾。也许有关部门的忧虑不无来由,可反过来说,他们是嫌马老板剥削的太少了吗?而保护那些薪金相对较低的同行,是嫌他们剥削得还不够吗?作为一个从业者,你喜欢被谁剥削呢?再就是,特斯拉要降价,可以理解为少剥削点消费者,而有关部门却不同意特斯拉“恶意降价”,是否认为“消费者欢迎剥削”?
思考是个好东西。那位学生的质疑不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用客观现实来检验书本定义的“刚性”。我们知道,某些被认为真理的定义,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所决定的,也就是存在决定意识。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某些被认定的真理逐渐落后,在某些时候,反而成了某种阻碍,这也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托勒密提出“地心说”时,人们只能从地球上观测天体运动,认为天体都在围绕地球运动,这在当时算是划时代的真理。所有人都认为,天体确实是在围绕地球运动。现在看,这很好解释,这就好比你坐在车上,你拿地面做参照系,你当然知道你是在运动着,而如果你拿车内的物品做参照,你就是静止的。但在当时,人们没有后来这样的“参照系”,所以,托勒密的“地心说”统治了很长一段时间,被坚信不疑。这既因为受到实践检验水平的限制,也因为这个理论合乎神学的需要。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出现,“地心说”才逐步被淘汰,那是因为人们探索宇宙的手段和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心说”也被淘汰了,因为有了更强的观测设备,人们探索宇宙的能力早已超出太阳系,所以,“日心说”也就很难解释人们对宇宙的新发现,于是人们有了更为先进的宇宙观。
见识很重要,思考同样重要。那位质疑的学生如果整天就是背诵定义,绝对不会提出那些“古怪”的问题。所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辅相成。每天旅游,不明就里,万里也白搭;而天天埋首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过“两脚书橱”而已,成为书呆子。现实中就有相当一些人,由于长期接受某种单一的、固化的定义式灌输,最终思维僵化,不仅用陈旧书本概念来检验客观现实的对错真假,还把客观发展变化着的新事物、新观念当作异端邪说通通不假思索地加以排斥。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天涯若比邻,各种信息、观念浩若烟海。而每一个个体都像这个海里的鱼,可以信手拈来,随时汲取各种新知识、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对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评价标准不断修正,这样才能得出相对符合客观世界的结论。
做家长的,一定不能让孩子一味陷在课本里,而要让孩子多多关注现实世界,多多思考社会现象。当年国家对孩子们提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绝不是没有道理的空话。唯有对变化着的世界加以关注,勤以思考,才能培养出学以致用、见解独到的人才,反之,书云亦云、画地为牢,不说只能出庸人,至少也是难堪大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