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2|回复: 0

【转载】反思中医 ---- 谁是中医真正的掘墓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4 01:1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中医教育是失踪败的教育 (一)中医学的课程系统,没有凸起中医特色 此刻中医学的课程系统,模拟仍是是模拟西医学的教学模式设立的,基本理论课与临床理 论课的脱节现象与一再现象共存;几经挫折而勉强维持下来的中西医课时6:4的比例, 呈现了面面俱到,不能凸起重点、不能连结中医特色的短处。 (二)中医教材,“一代不如一代” 1.此刻中医所谓的六版规划教材,其错误和不妥之处更是俯拾皆是,其“统编”、“规划”自己就声名模拟仍是是打算经济的产物,操作统一种一个或数小我一隅只见编写而成的统编教材,其结不美观按照一个模子克隆,若何浮现中医特色,若何培育学生的个性,若何提高学生的立异能力。 2.六版中医的教材编写,将原本精辟简单的编得繁琐一再,将原本系统整体的割裂得支怪僻碎,内容惟恐不杂,种数惟恐不多,划分惟恐不细,其结不美观无非是版权页上的编写人数扩年夜了,印刷用的纸张油墨增添了,系统科学的联系打乱了,一再的内容更多了,而学术成长则被私欲扼杀了。这恰是中病院校教科书“一代不如一代”的根源。 (三)中医思维体例的退化 1.宇宙是无限的,年夜千世界是极端复杂的,即使在有限的时空规模内,也包含着无限的多样性、层面性和可能性。这就抉择了人类的科学熟悉勾当和科学成不美观,搜罗基本自然科学,可能而且理当形成分歧的科学系统。 2.中西医是两种截然分歧的思维体例同时灌注贯注给学生,难免会发生顾此失踪彼或厚此薄彼 ,结不美观。在中西医连系研究规模尚无打破性进展,没有找到最佳连系点的今天,将两种 年夜理论构建、思维模式、学科形成、手艺应用都全然分歧的理论强行汇通,只能是汇 而欠亨,结不美观长短驴非马。自清末西学东渐后众多有志于中西医汇通的前辈们的惨 败,就足以声名此路欠亨。 3.在某种意义上说,西医在中医临床的介入,导致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的退化。 现代临床中医师往往被西医病名牵着鼻子走,一见到炎症,马上就想到清热解毒,一 说是心梗,就益气养阴,活血化瘀。”这样的辨“症”论治,逐步失踪去的,是中医的精髓。 ,中医学与西医学不是一个条理的医学 :中医学不是西医学初级的形态物质结构条理的医学,而是更高条理的医学 。如不美观说中医学是人类熟悉的岑岭,那幺西医学是人类熟悉的初级阶段, 中医学更不是朴质自觉的哲学。而是年夜道. 中医学也不是经验医学,而是经由几千年磨练的实践医学。 中医欧化不外是一个阶段性误区,西学东归是历史成长的必然结不美观。 (四)中医研究生教育--“这些结业出来的博士没有几个能看病的” 跟着研究生教育的成长,以理论和尝试见长的代表新时代中医形象的人才辈出,同时真正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本,又有丰硕临床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疗人才则越来越少。 1.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硕士不硕”、“博士不博” 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入校后,环绕其研究标的目的开设课程,遵照其论文选题阅览资料,而在不到一年的以外语、计较机、统计学为重点的基本及专业课进修之后,就进入了选题、尝试、做论文的轨范,虽然部门经由短暂的临床实习,也多以西医为主,中医的理论常识及临床手艺成辽??。基本研究生或是临床研究生,论文也多以尝试性选题为主,这既是一种导向,也是一种时髦。且因为资金等身分的制约,也往往是对某方治疗某病的机理进行浅尝辄止的切磋,尝试的低条理一再、数据的随意改动、结论的苍白无力,使其成为一种无效的验证性研究,同样走在中医科研的误区中,对于中医的深刻内在则不了了之。 2. 中医研究生教育的“中不中,西不西”。 年夜硕士研究生教育起头,中医理论的充实已经成为次要,若何运用西医学的理论来验证中医理论是否正确、若何经由过程尝试来验证中药的有误疗效,成钪啃究生以及导师的学与导的方针,将中医这些不争的事实,在与中医证候风马牛不相及的所谓模子上,操作西医学研究规模一些已经由时或落伍的生化指标,进行中药浸染机理或者病症素质的研究,年夜一路头就走上了邪路,而恰是这些被移植的标签性的时髦说话,被一些人们奉为高科技而津津乐道。是以因为这些原因,研究生教育条理越高,分开中医的特色就越远,一些颇有权威的中医老专家,甚至说“中医研究生教育只是培育了多量为小老鼠治病的年夜夫”。真正意义上的中医,就这样慢慢地被蚕食了,其被庖代的命运也为时不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4-12-30 03:11 , Processed in 0.13359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