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调水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7|回复: 0

中医经典著作心神学解折(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31 08:4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5﹒心神感应说 在中华医道中,心神感应包括了四大主体:一是“元神、识神”自身的感应。所谓随神往来之“魂”,并精而出入之“魄”,就是“元神”自身的感应;而心之任物而生意、生志、生思、生虑、生智即是“识神”自身的感应。这种感应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应答过程,即有其然必有其所以然的过程。这种过程,往往并非是逻辑的,而是泛化的。 二是人与人个体之间的心灵感应。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心灵感应实际上是一种讯息能量的传送和感受(接受)。《黄帝内经》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冥冥之中,静意视义,观适之变,外内相得,无以形先”,便是描述医患心灵感应的过程。并且,这种感应过程是在五脏定、九候备(预先辨证)的基础上,在临症施治之先,进一步通过感应来感知患者形、神、气的微妙变化,并准确地抓住施治的时机,玩往来,施于人。古人早就知道,动物同类之间,其心灵是存在相互感应的。中医把这种心灵感应从来都用来作为一种诊治常规。 三是“元神、识神”的交感。“元神、识神”之间的交感,在中华医道中就更为具体和重要。中医的“摄生”,道家的“性命双修”,无一不是在利用“元神”与“识神”的交感来达成的。“恬惔虚无,真气从之”,“返朴归真”,“魂收魄敛”就是这种交感的写照。《黄帝内经》言:“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讲的就是把“识神”中产生的心(识)、意、志、思、虑、智完全剥弱到“无为”归零的地步——无生于有。“元神”才能发动其神质信使之枢机,真气(指元神的神质)才能成为人神的主控(生理的自律和对识神的调控)——无中生有。人类的最大困难就是后天识神里自私、贪婪的元素太多,故元神的功能就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所以,哲学家们最感叹的是,人类最难战胜的就是“自我”。 而第四个主体则最重要。那就是心灵感应的泛化。心灵感应实际上是心灵能量以讯息波形式的一种通感,它没有时空的间阻。量子物理学或许可能解释这种能量的性质。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关系到“人从那里来又到那里去!”这个所有人类宗教面对的人类精神、心灵层面最紧迫的哲学课题。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在《黄帝内经》中,始终把人的生命现象放在开放的宇宙巨系统之中,所谓:“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所以,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人属于天地之间的“真灵”。 开放的宇宙巨系统靠“五行8律”“阴阳迭运”的动变使之充满无穷的生机,活力。所以《黄帝内经》言:“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人被认为是天地间万物真灵之一,自然与“五运阴阳”“全息同构”。这是《黄帝内经》对生物全息律的最早阐述。 同时,《黄帝内经》还对太虚寥廓,冥冥肇基包藏“神明”作了肯定的回答:“五运阴阳”为“神明之府”。 当然,这里所指“神明”是大宇宙一体的“神明”,万物资始的“神明”。“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莫可穷测。”“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王冰曰:“合散不测,生化无穷,非神明运为,无能尔也。”孔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总之,中华医道在医学领域正面认识并阐述大宇宙巨系统有神明的存在。德流气薄,天地合气,在天为象,在地成形,布气真灵,便有了人这个物种。天地合气,人与大宇宙全息同构,人只是宇宙巨系统的一个全息缩影。至大无外,至细无内。人的神明只有凭借全息同构律才能与整个大自然息息相通,息息相感。我即是它,它即是我,无它无我,浑然一体,一脉相承,没有时空的阻隔及界限。而人的躯体只是一个载体。同气相求,如果个体在对某种专门知识的把握和对多学科知识的交叉把握强化达到了一定水平和程度,在意志力、念力和指向性情绪驱动下,个体心神就有可能从人类太虚寥廓的大智慧中高度幅合整合而出现所谓的“灵感”,并使人个体对存在的把握向更高层次纵深发展,最后用文字或符号把这些发现记录下来,形成人类共同的智慧成果。 欢迎来到(www.dangdaizhongyi.com)当代中医网(fqyg.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北极调水 ( 香港自由号 )

GMT+8, 2025-1-5 15:14 , Processed in 0.12749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